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斗笠帽子貼什麼花

斗笠帽子貼什麼花

發布時間: 2023-05-25 09:05:04

Ⅰ 斗笠是什麼

斗笠是一種遮擋陽光和蔽雨的編結帽。斗笠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形制。

Ⅱ 古代女子戴在頭上的斗笠還有一塊紗巾叫什麼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帶的就是帷帽。唐彩繪釉陶戴笠帽(帷帽)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

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於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可以說這尊戴笠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立交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遊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賓士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眾多騎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

Ⅲ 求宋代百姓官員皇帝等衣服、帽子鞋子等具體名稱

男子服飾

冠與幘用一塊帛巾包頭(即「幅巾束首」),是這一時期的主要首服。這在《竹林七賢圖》、(北齊校書圖》與《高逸圖》等名畫的人物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這些隱逸之士,每人頭上裹的都是帛巾。冠帽的形制頗具特色。漢代的巾幘這一時期雖然還在流行,但已有變革。如將幘後加高,中呈平型,體積逐漸縮小至頭頂之上,稱「平上幘」或「小冠」。在小冠上加以籠巾(平頂,兩邊有耳下垂,下面用絲帶系扎),則成為「籠冠」。因為它是用黑漆細紗製成的,又稱「漆紗籠冠」。後世的烏紗帽就是由此演變而成。這種冠男女通用,是當時的主要冠式。此外,還有卷荷帽、突騎帽、白紗帽、合歡帽等形制,大多由北方傳來。六朝男服這個時期男子的主要服裝為衫。衫分單、夾兩種式樣,與秦漢時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袂的約束,袖口寬大,為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所普遍喜尚。這種大袖寬衫所以會風行一時,和當時的名士喜歡服用一種名為「五石散」的葯有關,據說這種葯中含有石硫黃等礦物質,有毒,吃下後皮膚會發燒,必須「散發」。因此,為了防止皮膚摩擦,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結果,「一般名人都吃葯,穿的衣都寬大,於是不吃葯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寬大起來了。」當時的名士,在魏晉玄學、佛教、道教思想影響下,還喜歡敞開衣領,袒胸露懷,以表示不受世俗禮教的約束。北方少數民族男子的服飾,主要則是褲褶和裲襠。褲褶是由戰國時流行的一種胡服改革加工而成,漢魏之際主要用於軍隊。這時期雖還作為戎裝,但已成為民間普遍穿著的便服,它由褶衣和縛褲兩部分組成。褶衣緊而窄小,長僅及膝,有多種樣式。至於衣襟,大多採用對襟形式。有的還把衣服的下擺裁成兩個斜線,兩襟相掩,在中部形成一個小小的燕尾,很是別致。褲褶的束腰,多用皮帶,顯貴者還鏤以金銀作為裝飾。縛褲是用錦緞紅帶截為三尺一段,在膝蓋處將褲管扎住,以便活動。北朝以後還出現過褶襇縛褲的形式。裲襠是一種只有胸背兩片的服裝,用布帛縫制而成。兩片在肩部用皮製的搭襻連綴起來,腰間再用皮帶扎束。這種服飾後世沿襲了很久。

洛神賦圖,畫中曹植戴遠游冠穿大袖寬衫武士戴突騎帽,明光鎧大口縛褲;文士穿長襦,大口縛褲

軍戎服由於戰事連年不斷,篡奪政權的斗爭此起彼伏,人們對武器裝備更加重視。加上煉鐵技術的提高,鋼開始用於武器,這一時期的甲胄也有很大發展進步。鎧甲的形制主要有三種:一是筒袖鎧。這是常用的鎧甲,在東漢鎧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是用小塊的魚鱗紋甲片或者龜背紋甲片穿綴成圓筒形的身甲,前後連接,並在肩部配有護肩的筒袖,因此得名「筒袖鎧」。穿筒袖鎧的人,一般頭上都戴有護耳的兜鍪。二是裲襠鎧。這是南北朝時期通行的戎裝,它的形制與當時流行的裲襠相近。所用材料,大多為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鎖甲的甲片有長條形與魚鱗形兩種,以魚鱗形較為常見。穿這種甲的,一般裹面都襯有厚實的裲襠衫,頭戴兜鍪,身著褲褶。三是明光鎧。這是一種在胸背之處裝有金屬圓護的鎧甲。圓護大多用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得很亮,就像鏡子。穿著它在太陽光下作戰,會反射出耀眼的「明光」,故而得名「明光鎧」。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繁簡不一。有的僅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配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配有數重護肩。身甲大都長至臀部,腰間系有革帶。

女子服飾

六朝梳妝這一時期漢族婦女的發式,也很有特點。在一些貴族婦女中間,曾流行一種名叫「蔽髻」的發式,它實際上是一種在髻上鑲有金銀首飾的假髻。這種假髻大多很高,有時無法豎起,只好搭在眉鬢兩旁。魏文皇後甄氏所梳「靈蛇髻」也曾名噪一時。當時的普通婦女除將頭發挽成各種式樣外,也有借用假髻來增加魅力的。有不少婦女則模仿西域少數民族婦女,將頭發挽成單鬟或雙鬟髻式,高聳在頭頂之上。還有梳丫髻或螺髻的。南朝時;受佛教人物服飾影響,婦女大多在發頂正中分出髻鬟,梳成上豎的環式,因而有「飛天髻」之稱。此外,還有鬢邊插鮮花、腕上帶手鍛以作裝飾的。六朝女服漢族婦女的服飾,魏晉時期大體沿襲秦漢舊俗,有衫、褲、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後逐漸有所變化。初期,婦女所著衣衫多為對襟,衣袖寬大,並在袖口綴有一塊顏色不同的貼袖。所著長裙式樣很多,有間色裙、緯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等。腰間有帛帶系扎,有的還在腰間纏一條圍裳,用來束腰。此外,在一些婦女中間,還有穿一種名雜裾垂髾的女服,這是深衣的一種變式。它的特點是在服裝上飾有「襳髾」。所謂髾,是指在衣服下擺部位固定的一種飾物,它一般用絲織品製成,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重疊;所謂襳,是指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較長,走起路來牽動下擺的尖角,像燕子飛翔。北方少數民族婦女,除穿著衫、裙外,還有穿裲襠和褲褶的。只是婦女與男子有所不同,裲襠最初多穿在裡面,後來才罩在衫襖之上。穿褲褶的婦女,頭上多戴有籠冠。有的同時還身著裲襠,與當時的男子一樣裝束。

飾品紋樣

織品紋樣南北朝時期隨著胡風盛行,服飾紋樣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空前的變化。以中亞、西亞風格的紋樣最有發展,如天王化身紋、寶相紋等;但這一時期的傳統紋樣製作技巧遠不如東漢精美。六朝飾品1.鞋履這一時期的鞋履,與秦漢時大抵相同。但質料更加考究,有絲履、錦履、皮履等。貴婦還有穿「麝香履」的。履的顏色也有規定:士卒、百工用綠、青、白色;奴婢侍從用紅、青色。屐則出現一種便於登山的,這就是傳為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所創制的「謝公屐」。2.帶具由於民族的交流,少數民族的革帶廣為流傳,這種革帶上有掛鉤可以掛物,稱作「蹀躞帶」,自南北朝流行以來對中國服飾有很大的影響,唐代時無論男女都束這種革帶,並流傳到國外。3.發飾此時發式大致承襲漢代,婦女仍好高髻並在發上插步搖。4.金花飾片出土的北朝金花飾片鑲有多種寶石,金花飾片可能是一種頭飾。5.指環魏晉時期指環已成為普遍的飾品,其中以獸面式樣最具特色。

隋唐時期

男子服飾

官服唐代皇帝的服飾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幘、白帢等。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時穿的禮服,包括禮帽和禮服。禮帽兩邊懸著的黃綿對著雙耳,以示不聽無益之言。凡是郊祀、朝賀、宴會等,皇帝都戴通天冠,這種皇冠比以往的通天冠質地精良,有二十四梁,附蟬十二首,加珠翠、金博山(山形飾物)。唐代群臣服飾:一品官服袞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絺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時服爵弁,武將朝參時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文官朝參時戴進賢冠。進賢冠以梁數多少表示品級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九品以上及國官一梁。法冠,以鐵為柱,飾珠兩枚,成獬豸形,是御史大夫、中丞等司法官員戴的。襆頭,包頭軟巾,也叫四腳、折上巾,有四條帶,兩帶系於腦後下垂,兩帶反系頭上,今其曲折附頂。它始於北周。唐代把四腳改成兩腳。兩腳左右伸出,叫「展腳襆頭」,為文官所戴;兩腳腦後交叉,叫「交腳襆頭」,為武官所戴。皇帝用硬腳上曲,人臣用硬腳下垂。唐代中葉,二腳以鐵絲做骨架,稍翹。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圓領袍衫是唐代官員平時穿的服裝、它用織有暗花的料子製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為襕衫。武則天時出現一種新式服裝,即在不同職別官員的袍上綉有不同的圖案。文官袍上綉飛禽,武官袍上綉走獸。這可以說是明代補服的發端。唐代文武百官都著靴。當時不僅有皮靴,還有麻靴。到南唐時,便有了比較講究的「銀緞靴」。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反映出五代時的服飾風格

平民服飾麻衣即白袍,是唐代讀書人尚末進入仕途時穿的服裝。唐代新科進士也穿白袍。一般百姓的衣著是相當粗糙和簡單的,勉強遮體禦寒而已。唐代農民,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如衫子,兩旁開衩較高。唐代獵人,戴氈帽,圓領開衩齊膝衣,麻鞋。蓑衣,是用草或棕毛編織而成的雨衣。斗笠,是用竹蔑、竹葉編織而成的帽子。唐代船夫,戴斗笠,著小袖短衣,高高開衩的缺胯衫子,半臂,束腰帶,長褲,草(或麻)鞋;江南盛產芒草,人們多用它編織草鞋,這種鞋輕便耐水。軍戎服劍不僅是用於沙場的兵器,也是古人雅愛的佩飾。隋唐時代佩劍成風,當時的佩劍有金裝劍、蒼玉劍,有隻佩、雙佩等品級規定。皇帝佩「鹿盧玉具劍,火珠鏢首」;皇太子佩「玉具劍,玉鏢首」;侍臣佩劍相當普遍。朝廷上百官走動,佩劍鏗鏘作響,好不威風。還有一種劍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威,即上方寶劍,也作尚方寶劍。它是皇帝御用的寶劍,親信大臣得到它,有權先斬後。唐代的戎服,「將軍用袍,軍士用襖」。延載(公元694年)以後,在將帥袍服上綉獅、虎、鷹等圖紋,以示勇猛。當時軍隊一半以上配有鎧甲。甲胄形制有明光甲、細麟甲、山文甲等十三種。最普遍的是穿明光甲,以十字形甲帶系結在胸前,左右各有一塊圓護和肩綴披膊。腰下部左右各有一塊「膝裙」,小腿各加一隻「吊腿」。唐高宗時,鎧甲前身分左右兩片,每片在胸口處裝有圓形護鏡,既可保護自已,又起晃眼作用。鎧甲背部連成一片。前後兩甲在肩部用帶扣相連。兩肩披膊作兩重,上層作虎頭狀。

唐胄甲樣式圖敦煌莫高窟武士俑

女子服飾

隋唐梳妝唐代婦女發髻名目繁多,她們以各種金玉簪釵、犀角梳篦作裝飾。到唐太宗時,婦女發髻漸高,發式變化多種多樣。到晚唐五代,高髻上插有各種花卉,令人目不暇接。(發式-)(發式二)唐代婦女講究面飾,有的臉上敷鉛粉,有的塗胭脂。用丹脂塗臉頰,色如錦綉,叫綉頰。有的額上畫有鴉黃,眼眉處用青黑色繪出各種式樣,總稱黛眉。唐婦女盛行闊眉,也稱桂葉眉,用黛色淡散暈染,把眉毛畫得又短又闊,略呈八字形。獨具特色的花鈿又叫五彩花子、媚子、花釵,一般用金箔、紙、魚骨、魚鱗、蜻蜓翅膀、茶油花餅等做成,做工精巧,色彩繽紛以紅、黃、綠為主,有圓形、尖形、花形及各種對稱形,把它貼在額間、鬢角、兩頰、嘴角。唐代婦女面頰上用丹青、朱紅等顏料繪出種種圖形,有月形、錢形,這叫妝靨。有些婦女喜歡用淺絳的檀色來點唇,據考,我國古代甘肅祁連山盛產紅藍花,匈奴族稱祁連山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上的花製成膏汁、粉類,用來化妝。五代十國南唐皇帝李後主有個宮女用帛纏足,足形彎如月牙兒。她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輕盈起舞,很受李後主的寵愛。此後,纏足之風愈演愈烈,「金蓮」也便成了婦女小腳的代名詞。但負擔沉重體力勞動的婦女是不裹足的。

敦煌莫高窟壁畫,供養人頭戴桃形金鳳冠,廣插簪釵步搖,臉上貼著許多花鈿

隋唐女服唐代女服主要有襦裙、衫、帔等。婦女們著小袖短襦,有的裙長曳地,衫的下擺裹在裙腰裡面,肩上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關於冪籬的形制,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紗羅製成,披體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認為,它是一種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制可能與阿拉伯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時騎馬用它圍裹身體,障蔽風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籬,以免男人窺視。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開元年間,婦女普遍穿胡服戴渾脫帽。盛唐以後,女衫衣袖日趨寬大,衣領有圓的、方的、斜的、直的,還有雞心領、袒領。袒領,即袒露胸脯。有些女服非常艷麗,紋飾變化很多。從敦煌莫高窟壁畫晚唐供養人的形象上可以看到。婦女裙色有紅、紫、黃、綠等,最流行的是紅色裙。唐貴族婦女最流行的衣著還有百鳥裙、花籠裙、褶裙。百鳥裙,是用多種鳥的羽毛捻成線同絲一起織成面料,而製成的裙子。花籠裙,是用一種輕軟細薄而半透明的絲織品單絲羅製成的花裙,上用金銀線及各種綵線綉成花鳥圖形,是罩在裙子外面的一種短裙,也叫襯裙。還有一種雲肩,即披肩,形制如四垂雲,青緣,黃羅五色,嵌金。唐代中上層婦女中流行過四合如意式大雲肩。可以說,唐代女服的質、色、式都勝過以往各個朝代。胡服唐代內地漢人和西北各少數民族、西方各國人民交往頻繁,各少數民族遷往內地的不少,於是胡服有了進一步擴散的機會。胡人服飾對唐代影響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來自西域、高昌、龜茲,間接受波斯影響,特點是頭戴渾脫帽,身著圓領或翻領小袖衣衫,條紋卷口褲,透空軟底錦靴,外出騎馬多戴帷帽。渾脫帽,羊皮製成,高頂,尖而圓。渾脫,波斯語謂「蘇慕遮」,即披巾之意。帷帽,從隋唐墓室壁畫、敦煌壁畫人物形象上看,它是一種高頂寬檐、檐下垂一絲網的帽子。高宗時流行的帷帽,帽下的垂網已由長變短,將面部淺露於外。後期則是「時世妝」,是受吐蕃的影響,特點是蠻鬟椎髻,眉作八字低顰,臉敷金粉,唇注烏膏。西北少數民族的回紇裝也很受歡迎。唐代長安,胡樂、胡食、胡服都很盛行。如果說以往的服飾大交流是南北向的,而唐代服飾的大交流則是東西向的,別開生面,更具特色。

飾品紋樣

織品紋樣唐代的刺綉為美化女裝提供了便利條件。在盛唐已有了鏤空紙花版的使用,這對於提高織物(特別是紗織物)的印染質量是一項重大突破。新疆吐魯番出土的許多唐代絲織印染物提供了足夠的證據。唐代流行的裝飾是在綾羅上用金銀兩色刺綉和描花。從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實物來看,唐代刺綉還有鎖綉、平針綉,圖案多為花、樹、禽獸,針法細膩,色彩華美。

唐代飾品唐朝人無論男女都非常愛美,因此唐代的飾品工藝比起過去各朝有空前的發展。唐朝時鞋子的款式非常的多,鞋子上的刺綉也非常精緻。

宋朝時期

時代背景

宋代初年,朝廷參照前代規定了皇帝、皇太子、諸王及各級官吏的服制。宋代服飾與唐代服飾相比,不僅款式少有創新,而且色彩較為單調,趨向於質朴、潔凈和自然。這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宋王朝一直處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國內爭斗接連不斷,加上遼、金相繼南下,戰爭連綿。尤其南宋風雨飄搖,半壁江山,歲月難熬。權貴們只望苟延殘喘,無意在服飾上用心。二是宋代程朱理學影響很大,主張「天理是至善的人,人慾是萬惡的」,存天理,必須滅人慾。當時,人們的思想受到很大的箝制。

男子服飾

宋代官服宋代皇帝服飾承唐制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絳紗袍、履袍、衫袍、窄袍。這是祀享、朝會、親耕、視事、燕居的衣著。宋代通天冠與唐代通天冠又有不同,雖說也是二十四梁,加金博山,但它是用金或玳瑁製成蟬形嵌在冠上,冠高、寬均為一尺,表青里紅。宋代吏冠主要有三種:一是進賢冠,用漆布製成,冠額上有鏤金塗銀的額花。冠後有「納言」(幘巾),以示忠正。二是貂蟬冠,也叫籠巾,用藤絲織成,表面塗漆,正方形,左右用細藤絲編成蟬翼形狀二片,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各有三隻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據說,貂取其「內勁而外溫」之意,蟬取其「居高食潔」之意。三是獬豸冠,即法冠,冠上塗碧粉,梁數依品級而定。襆頭是宋代官員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官吏,在朝會、公座之間,常穿公服,戴襆頭。這種朴頭多用藤或草編織巾里,外面用紗,塗漆。宋代襆頭和唐代襆頭相比有所改進,以直腳為多,起初兩腳左右平直展開,後來兩腳伸展加長。宋代文人多以裹巾為雅觀。東坡巾相傳為宋代文豪蘇東坡所戴。這種巾有四牆,牆外有重牆,比內牆稍窄小,前後左右各以角相向,戴它則有角,介在兩眉間。宋代文人以戴東坡巾為雅緻。此外,還有「程子巾」、「山谷巾」、「逍遙巾」等等。百官朝服凡是六品以上的官吏,腰間都佩有一個金或銀的魚袋,表明等級差別。官吏的革帶,標志著職位高低。皇帝、皇太子用玉帶,大臣用金帶。元豐(公元1078—1085年)官制,侍從、給事中以可以服金帶,得金帶又佩金魚袋,謂之重金。到了南宋,士大夫的服裝有所變化,主要有深衣、紫衫、涼衫、帽衫、襕衫等。淳熙年間朱熹提出祭祀、冠婚的服飾,得到了實施,這種服飾「設計方案」趨向質朴,符合理學「革盡人慾,復明天理」的主張。平民服飾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京城汴梁清明時節各階層居民生活的情景,反映了當時人們的風俗習慣。有的黎民,頭戴巾,上穿襖,下穿褲,忙忙碌碌;有的百姓,頭戴斗笠,上穿衫,下著褲,四處奔波。筆記《東京夢華錄》也描述了北宋汴梁人的衣著:賣葯、賣卦的,都具冠帶,士、農、工、商各有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來角帶,有的不戴帽子,行業不同,穿著不一。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圓領袍衫為主,下身著裳,即穿裙。宋代文人多著直領上衣,長短至膝,下著黃裳,方履,禮賓時束大帶。軍戎服宋代軍隊作戰時穿鎧甲。鎧甲上面綴有金屬薄片,可以保護身體。全副鎧甲分為披膊、甲身、腿裙、兜鍪、兜鍪簾等,由皮線穿聯。一副鐵鎧甲,有的重達四十九斤左右。此外,皮製的戰衣,叫皮笠子、皮甲,還有戰襖、戰袍等。宋代鎧甲還有用極柔韌的紙做的,紙甲起於唐宣宗時,它是用一種極柔韌的紙加工錘制的,疊三寸厚,在方寸之間布以四個釘,雨水淋濕更為堅固,銃箭都難以穿透。僧道服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盛行於南北朝。到了唐代,佛、道二教並駕齊驅。宋代道教盛於佛教。據佛教章法規定,佛教僧侶的衣服限於三衣或五衣。三衣,有僧伽梨(九條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郁多羅僧(七條布縫成的上衣),安陀會(五條布縫成的下衣)。五衣,指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覆肩衣)、涅盤僧(裙子)。中國古代僧侶穿赤色袈裟。袈裟,是由許多長方形小塊布拼綴而成的法衣。僧人為了表示苦行,常常拾取別人丟棄的陳舊雜碎布片洗凈後加以拼綴,也稱百納衣。法衣,是道教法師舉行儀式、戒期、齋壇時穿的,有霞衣、凈衣等。道士常服為黃道袍,小叫大小衫,大多交領斜襟。他們經常系青結巾、皂絛,穿草履。宋代道士保持著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

《太平街景圖》宋代平民的服裝

女子服飾

宋代梳妝宋代婦女發式以高髻為尚。有的青年女子髻高逾尺,有的梳成朝天髻,有的用假發編成各種樣式戴在頭上,有的用金銀珠翠製成各種花卉鳥類的簪釵梳篦,插在發髻上面,有的用漆紗、金、銀、玉等製成兩鬢垂肩的高冠。宋代貴族婦女用羅、絹、金、玉、玳瑁製成桃、杏、荷、菊、梅等花卉簪在發髻上。把一年四季的花卉合在一起嵌在冠上,時稱「一年景」。據說當時朝廷官吏也受插花風氣的影響,皇帝、大臣也有戴花的。宋代婦女喜歡戴真花,以牡丹、芍葯為多。她們穿紫衣服簪白花,穿鵝黃衣服簪紫花,穿紅衣服簪黃花。鬧娥,是婦女的一種頭飾,用烏金紙剪成蝶形,以朱粉點染。玉梅,是白絹制的梅花。雪柳,是用紙或絹製成的迎春花枝。還有一種「梅花妝」,據說,南北朝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卧於含章殿檜下時,梅花落在她額上,仕女們覺得非常美麗,爭相效仿,在額上畫梅,於是「梅花妝」流行開來,歷經隋唐五代,到宋代仍然盛行。宋代女服宋代婦女冬穿襖,夏穿衫,衣著特點是上淡下艷。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以清秀為雅;下裙服色一般是青、碧、綠、藍、白、杏黃等。婦女外出或成婚,頭上戴蓋頭。蓋頭有兩種,一種是在唐代風帽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另一種是一塊大幅帛巾;多為紅色,在結婚入洞房時用它遮面,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宋代青年男女離別時常以香囊、羅帶互贈留念。香囊,是裝有香料的小袋;羅帶,即是絲帶。

飾品紋樣

織品紋樣宋代服飾紋樣受畫院寫生花鳥畫的影響,紋樣造型趨向寫實,構圖嚴密。宋代的紋樣風格與唐代截然不同,而對明清時期的影響非常明顯,無論從題材到造型手法,幾乎都形成了一種程序。宋代飾品宋代飾品出土實物,根據目前已掌握的情況來看,不如前代豐富。

遼金元時期

時代背景

遼、金、元(公元947—1368年)歷經四百二十餘年。這三個朝代由不同的少數民族執政,他們同漢族存在著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服飾上互相影響。遼代初期地處我國北方,屬契丹族。五代時,得後晉十六州,契丹服與漢服並行。金原為女真族,曾附屬遼二百餘年。金代服飾大體保持女真族形制,法定服飾承遼代樣式。得宋北部領土後,參酌宋制,金代服飾具有女真、契丹、漢族三合一的綜合特徵。蒙古是中國北部一個部落集團,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聲勢浩大的質孫宴可以說是元代服飾的大展覽;全國大量織造金光耀眼的金錦,令人目不暇接;婦女頭戴姑姑冠,別出心裁。

遼代服飾

遼代服制遼太租在北方稱帝時,上朝穿甲胄,甲胄就是朝服。得後晉領土以後,受漢族影響,創立衣冠服制,契丹族官吏著本民族服飾,漢族官吏仍穿漢服。干亨年間服制有所變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隆重典禮時也著漢服。日常官服分兩種:皇帝及漢族臣僚著漢服,皇後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遼興宗重熙(公元1032年)以後,大禮都改著漢服。由於地處北方,氣候寒冷,遼代君臣大都服貂裘。皇帝穿最名貴的銀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屬穿沙狐裘等。皇帝公服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帶,或穿紅襖。遼代規定,只有皇帝、大臣才可以戴帽及裹巾,中下級官吏、平民百姓私戴違法,這點和唐宋時期大不相同。遼代男子發式、婦女面飾遼代男子發式很有特點。依契丹族習俗多作髡發,頭頂頭發剃光,兩鬢或前額留下少量頭發作為裝飾,有的額前留一排短發,有的耳邊披散鬢發,有的把左右兩綹頭發修剪成特殊形狀,下垂至肩。遼代婦女常以金色塗面,叫佛妝。據說,是在冬月以括蔞(蔞蒿,花淡黃色)塗面,到第二年春天才把它洗掉。

《侍從荷傘圖》穿左衽袍、護胸鎧、長褲、革靴遼代人物圖,遼代男子皆髡發

Ⅳ 手工帽子的製作方法及圖片

手工帽子的製作方法及圖片如下棗禪老:

材料准備:紙板、剪刀、絨線、膠水、裝飾花朵、膠槍。

操作如下:

1、准備兩個紙條,長約2cmX30cm。

20、下邊在帽子側邊加上裝飾小花朵,粘貼在綵帶上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自由排列裝飾花朵。

Ⅳ 山南笠影斗笠怎麼安裝

山南笠影斗笠安裝的方法如下:
1、首先將散落的頭發編結起來,將凳褲頭發梳成圓形,束之於頭頂。
2、然後再頭戴綴陪粗乎滿銀泡的小圓帽斗笠。
3、最後再戴上一頂獨特的雞樅帽就可以了。山南笠影是一部傣族舞蹈劇目,里蘆悉面的頭飾為花腰傣女孩所佩戴。

Ⅵ 斗笠帽子手工製作方法

斗笠帽子手工製作方法如下:

首先取一斗笠,將其中一個正方形沿中軸線對折,再對折,展開,將三個挨著的角向中點對折。再向上對折,然後最底下兩個邊向中軸線對折,再將頂部的三角形的頂點向內對折,再向外對折。最後將多餘的角向內塞,再用手指撐開即可。

斗笠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形制。講究的以竹青細篾加藤片扎頂滾邊,竹葉夾一層油紙或者荷葉,笠面再塗上桐油。

製作斗笠的材料多種多樣,以毛竹、箬竹葉為原料。毛竹選老不選嫩,嫩容易生蛀。箬竹的葉子,比普通竹葉寬大,過端午節時,也用它來包粽子。

Ⅶ 帽子怎麼定製有什麼流程嗎

帽子上的Logo選擇的綉花工藝,一般或基晌有8種:鋒滲(1)平綉花 (2)5D綉花(3)4D綉花(4)3D綉花(5)夜光綉花(6)熒光綉花(7)貼衫鋒布綉花(8)平綉花-金屬綉花Logo的工藝還可以選擇印花,章等等工藝。

Ⅷ 箬笠和斗笠的區別

箬笠屬於斗笠的一種,本質上沒有區別。

斗笠,是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斗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

箬笠是用箬竹葉及篾編成的寬邊帽,即用竹篾、箬葉編織的斗笠,可遮雨。

箬笠出處:

在張志和的《漁歌子》中有:「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蓑衣是勞動者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箬笠和蓑衣,是古代用於防雨的用具。

《西遊記》第一回:「頭上戴箬笠,乃是新筍初脫之籜。」

斗笠出處:

在古代,斗笠作為擋雨遮陽的器具,在山村水鄉隨處可見;到了現代,更有一些旅遊景點,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在中國南方的很多家庭,往往會在牆上掛上一個斗笠作為裝飾

Ⅸ 手工做帽子教程

手工做帽子教程如下:

工具有紙、鉛筆、像皮擦、固體膠、剪刀、裝飾的小花朵。

方法步驟是:

准備好一張粉紅色的紙,一張綠色長方形的紙和一些裝飾的小花朵備用。

Ⅹ 在電視劇中官帽常常有斗笠型和花盆型,究竟兩者有何差別呢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察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中高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00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22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091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585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58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86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10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41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54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