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僧的帽子里有神仙
⑴ 唐僧的那種帽子有啥講究嗎還是是和尙都能戴
那叫做「毗盧冠」「五佛冠」一般是寺院里做法會(如水陸法會,焰口法會)主法的大和尚才用的!上邊綉有五尊佛像!從右至左分別是:東方世界阿閦(chu)佛,南方世界寶生佛,中央世界毗盧遮那佛,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北方世界成就佛!
⑵ 唐僧一生只撒了一次謊,卻騙了孫悟空一輩子,他撒了什麼慌
《西遊記》中的唐僧,真可謂是個一心向佛的虔誠佛子,心無旁騖,西向靈山。對於唐長老的這個拳拳之心,我們確實沒有懷疑的必要,如果連唐玄奘這樣的人都算不上矢志不渝,西遊世界中的其他人就更難作數了。肉胎凡身的唐長老,硬是憑借一副血肉之軀,走了十萬八千里路,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最終到達靈山,求得三藏真經,確實是從萬千妖魔中殺出了一條血路,難能可貴,這也是所謂信仰的力量吧。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英雄形象,間接的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無能,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人民英勇頑強的反抗斗爭精神。《西遊記》深刻的嘲弄了封建政治的腐敗和統治階級的昏庸,無論是天宮還是閻羅,還有途中的妖魔鬼怪,實際上都是吳承恩對當時現實社會的寫照,反映了作者對現實存在著強烈的不滿情緒,他把斬妖除魔的願望寄託在英雄的身上,這個英雄就是孫悟空。《西遊記》最後唐僧師徒四人取到了真經,是作者告訴世人,只有我們堅持自己的真理,經受住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誘惑和困難,那麼最終我們就會取得勝利。
⑶ 難怪妖怪抓走唐僧卻吃不了他,秘密就藏在唐僧帽子里,你看裝了啥
西遊取經之路就是一場心的歷練。但這樣的歷練卻不能使主人公唐三藏性命受之傷害。故因此,如來佛安排了幾個法力高強的弟子,保他前行。這幾個弟子均是戴罪立功的,故也能夠踏實保護唐僧。
誠然,弟子的高超法術確實重要,但自己若是沒有點本事,卻也是不得去往靈山的,因為弟子不能時時刻刻守護著他。取經路上九九八十一場劫難,唐僧就有多次被妖怪給擄走。但是,妖怪抓走了唐僧卻為何吃不帶岩了唐僧呢?原來如此,你看看他的帽子里裝了啥?
在原著第十三回中,唐僧及其倆從者被取經路上的第一個妖怪給攔住,妖怪吃掉了唐僧的倆行者,但卻沒吃掉唐僧,用太神銀白金星的話來說是吃不了唐僧:
「老叟道:「處士者是個野牛精,山君者是個熊羆精,寅將軍者是個老虎精。左右妖邪,盡都是山精樹鬼,怪獸蒼狼。只因你的本性元明,所以吃不得你。你跟我來,引你上路。」
從上可見,如來佛為了蠢瞎御使唐僧順利西行取經,也是費了不少的功夫,在表面上給他安排了法力高超的弟子,在背地裡還給唐僧來了個「本性元明」。
但其實,唐僧身上還有一件寶貝,這件寶貝也是妖怪吃不了他的重要原因。
在原著中多次寫到唐僧身上的這件寶貝,名字叫做「毗盧帽」。
「又賜五彩織金袈裟一件,毗盧帽一頂。」
「身上穿一領錦蝠異寶佛袈裟,頭戴金頂毗盧帽。九環錫杖手中拿,胸藏一點神光妙。通關文牒緊隨身,包裹袋中纏錦套。行似阿羅降世間,誠如活佛真容貌。「
這是如來給觀音叫其賜予唐僧的寶貝,那麼這毗盧帽究竟有何作用呢?
原來,這毗盧帽中藏有眾多保護唐僧的神仙!看看原著是怎麼說的吧:
「那三層門下,有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護教伽藍,走向觀音菩薩前啟道:「弟子等向蒙菩薩法旨,暗中保護聖僧,今日聖僧行滿,菩薩繳了佛祖金旨,我等望菩薩准繳法旨。」菩薩亦甚喜道:「准繳,准繳。」又問道:「那唐僧四眾,一路上心行何如?」諸神道:「委實心虔志誠,料不能逃菩薩洞察。但只是唐僧受過之苦,真不可言。他一路上歷過的災愆患難,弟子已謹記在此,這就是他災難的簿子。」
從這里我們知道,原來有「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護教伽藍」這些神仙暗中在保護唐僧,難怪唐僧一人被妖怪抓走,孫悟空沒有及時來救援,唐僧也不會被妖怪給下酒吃了。
他們說「暗中保護聖僧」,觀音菩薩還問他們「一路上心行何如」,這都表明其與取經團隊離得太近;而孤身一人的唐僧被抓往妖怪洞府中,或是被女妖精抓去成親時,這些神仙都能知道的原因便是他們藏於唐僧的這件毗盧帽里。
⑷ 唐僧很多次被妖怪抓走,為什麼都沒被妖精吃掉
西遊取經之路說白了就是保護唐僧之旅,保護成功則可順利成佛,而一旦失敗就會前功盡棄,只能等到唐僧的下一世轉世。在西遊記里,不管是神仙還是凡人都會為了自己的私慾去追求長生不老,而唾手可得的唐僧就成了妖怪日夜惦記的對象。盡管有徒弟的保護,唐僧還是多次被抓,但是妖怪為什麼都沒能吃到唐僧肉呢?
孫悟空在的時候有孫悟空保護唐僧,孫悟空不在身邊了又有這么多的神仙在保護著他,那些普通的小妖怪又怎麼能夠吃得到唐僧肉呢?
⑸ 唐僧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這個帽子叫毗盧帽、毗盧冠(加五佛冠),因帽上有毗盧佛小像,故而得名。
帶這種僧帽的佛,是毗盧遮那佛。地藏菩薩也帶毗盧帽。毗盧帽 ,黃檗僧所用之帽子也。
平時毗盧帽多用於裝飾佛堂神龕,是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裝飾物,而在紫禁城中這種裝飾也被大量用作宮殿建築裝飾。在重要殿宇的東西暖殿,其垂花門上就常加上毗盧帽作為裝飾。一般毗盧帽多為船形,兩邊略為翹起,中間做成如意頭型,或冠葉形。
(5)為什麼唐僧的帽子里有神仙擴展閱讀
毗盧 (佛名)Vairocana,毗盧舍那之略。法身佛之通稱。即密教之大日如來也。
碧岩九十九則曰:「肅宗皇帝問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御?國師雲:檀越踏毗盧頂上行。帝雲:寡人不會。國師雲:莫認自己清凈法身。」大慧普說二曰:「高步毗盧頂,不稟釋迦文。」普燈錄十八曰:「坐斷毗盧頂[寧*頁],須是沒量大人。」
今僧人於七月中元結盂蘭盆會,首座僧裝為毗盧佛,誦經施食,戴毗盧帽。因帽有毗盧佛小像,故名。
⑹ 唐僧的帽子兩邊的帶子上寫的是什麼
唐僧所戴的帽子應該是「毗盧帽」,應該不是『五佛冠』,因為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師、主持、方丈修法時,戴著像徵五智如來的寶冠,玄奘雖然是大德高僧,不會囿於派別之見,但還是不大可能帶這種帽子,而且《西遊記》第九十二回里也提到過:
「 唐僧 著了一驚--把個毗盧帽子打歪--雙手忙扶著那球。」
至於唐僧帽子兩邊的飄帶上寫的,正常應該是"唵、嘛、呢、叭、彌、吽 "六字真言,如下圖
⑺ 唐僧戴的帽子叫什麼
問題一:唐僧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這原是道教的法冠,叫五老冠,表示功方五老天君,為東南西北中五方之天神。佛教抄襲使用改五帝為五佛,變成了五佛冠。
問題二:唐僧頭上戴的帽子學名叫什麼 是做法事用的五佛冠,也稱毗盧冠。表五方佛智,是法界存在之根本
問題三:唐僧的帽子兩邊的帶子上寫的是什麼? 唐僧的帽子叫做五佛冠或者叫毗盧冠!做工考究的應該是刺綉的,分別供綉五尊佛像!從右至左分別是:東方世界阿(chu)佛,南方世界寶生佛,中央世界毗盧遮那佛,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北方世界成就佛!兩邊的飄帶正面上刺綉著、嘛、呢、叭、彌、 六字真言,反面上刺綉著四季花卉!售價不菲!
問題四:很少人知道,唐僧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毗盧帽】 (物名)黃檗僧所用之帽子也。
【毗盧】 (佛名)Vairocana,毗盧舍那之略。法身佛之通稱。即密教之大日如來也。碧岩九十九則曰:「肅宗皇帝問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御?國師雲:檀越踏毗盧頂上行。帝雲:寡人不會。國師雲:莫認自己清凈法身。」大慧普說二曰:「高步毗盧頂,不稟釋迦文。」普燈錄十八曰:「坐斷毗盧頂[寧*頁],須是沒量大人。」今僧人於七月中元結盂蘭盆會,首座僧裝為毗盧佛,誦經施食,戴毗盧帽。因帽有毗盧佛小像,故名。
問題五:唐僧頭上戴的帽子是什麼帽子 是密宗的五佛冠又叫毗盧冠
問題六:唐僧帽子什麼顏色 此帽以紅色或黃色為絲線為主調,輔以其他七彩顏色絲線縫制。
唐僧所戴是五佛冠加毗盧帽,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 ,唐朝武宗毀佛後宣宗登基後又提倡興佛教,但因政治和經濟原因奉祀五方佛的官寺沒有得到朝廷的復興,民間復興的佛教寺院都是奉祀「西天三佛」或「一佛二尊者」也稱「一佛兩菩薩」的民寺,後來僧侶就把代表至高無上的「五方五佛」雕刻在帽子上,俗稱「五佛冠」,民間雅稱「唐僧帽」,並只有方丈、主持或得道高僧才能佩戴。
問題七:誰知道唐僧的頭冠叫什麼名字?為何不常見和尚戴?只有唐僧戴么? 這原是道教的法冠,叫五老冠,表示五方五老天君,為東南西北中五方之天神。佛教抄襲使用改五帝為五佛,變成了五佛冠。
問題八:唐僧戴的是什麼手串 見鬼當年那有你們說的這么科技啊。
拜託大家不知道不要亂回答,擾亂視聽。
告訴大家,記好了。頭箍是觀音菩薩送的,觀音大仕當時去看他們師徒,並沒有準備什麼。到了地方時才知道出事了。為了顯示她的未卜先知。她臨時想方法的,突然看見自己的衣服有個線頭露出來,就隨手一扯,然後稍一施法,變成了這個金箍。
准確的答案應該是,這個金箍是棉製品。唐僧向它吐口水(念金箍咒)時它會縮水。
問題九:有誰知道唐僧戴的是什麼手串 誰告訴你唐僧帶手串
問題十:帶毗盧帽(唐僧帽子)的貓是什麼名字 鸚
⑻ 唐僧帽子上8個人是什麼
唐僧帽子上沒有8個人,是五個佛。
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師、主持、方丈修法時,戴著像徵五智如來的寶冠,又見於地藏王菩薩、唐玄奘等塑像頭部。歷代比丘也戴此冠,方法是先戴毗盧帽,再加戴五佛冠。老版《西遊記》中唐僧的帽飾就是五佛冠加毗盧帽。凡有隆重法會其中央的主座和尚必戴此冠。
五佛分別是:中央毗盧遮那佛即釋迦牟尼法身大日如來佛祖,兩旁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
五佛冠來源:
《西遊記》原著中談到,金池長老第一次出現時,在兩個小童的攙扶下,頭戴一頂毗盧方帽,貓睛石的寶頂光輝;身穿一領錦絨褊衫,翡翠毛的金邊晃晃。
金池長老所戴的毗盧方帽,又叫「五方五佛冠加毗盧帽」。佛教中的毗盧佛,是毗盧遮那佛的簡稱。毗盧遮那佛,又稱為清凈法身佛,與圓滿報身佛(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佛,合稱為「三身佛」,而「毗盧」又是法身佛的通稱。
網路中,有觀點就認為,唐僧所戴的僧帽正是「五佛冠」,民間親切地稱為「唐僧帽」。
⑼ 觀音菩薩,為什麼給唐僧帽子,讓悟空帶上
《西遊記》關於緊箍咒的處理也表明這是一部以心性修養為主旨的小說。第八回,如來委託觀音去東土尋一個取經人,並尋找幾個保護取經人的徒弟。如來取出三個箍兒遞與菩薩道:「此寶喚作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第十四回,緊箍兒戴上悟空的頭。只要唐僧念動咒語,悟空便頭痛難忍,從此只得死心塌地保唐僧西去。第十七回,禁箍兒戴上黑熊精的頭:
菩薩又怕那妖無禮,卻把一個箍兒,丟在那妖頭上。那妖起來,提槍要刺,行者、菩薩早已起在空中。菩薩將真言念起。那怪依舊頭疼,丟了槍,滿地亂滾。半空里笑倒個美猴王,平地下滾壞個黑熊怪。
念禁箍咒的效果是明顯的:黑熊怪「難禁疼痛,只得跪在地下哀告」,「願皈正果」。「一片野心今日定,無窮頑性此時收。」第四十二回,金箍兒上了紅孩兒的頭。「菩薩捻著訣,默默的念了幾遍,那妖精搓耳揉腮,攢蹄打滾。」「那童子開不得手,拿不得槍,方知是法力深微,沒奈何,才納頭下拜。」至此為止,無論是緊箍兒,還是禁箍兒,還是金箍兒,在讀者的感受中都是法寶,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法寶。
但接下來的事實卻令我們質疑最初的感受。第五十七回,三藏恨逐悟空,斷難回心轉意,悟空無奈,去普陀崖求助觀音老母,「萬望菩薩舍大慈悲,將《松箍兒咒》念念,褪下金箍,交還與你,放我仍往水簾洞逃生去罷!」菩薩笑道:「《緊箍兒咒》,本是如來傳我的。當年差我上東土尋取經人,賜我三件寶貝,乃是錦衣袈裟、九環錫杖、金緊禁三個箍兒,秘授與咒語三篇,卻無什麼《松箍兒咒》。」從小說的暗示來看,不僅觀音菩薩無什麼《松箍兒咒》,連如來也沒有。這樣的情節設計,又使金箍兒看上去不像法寶,因為,通常的法寶,都不僅有使用的方法,而且有解除的方法。
《西遊記》在最後關頭提醒讀者,與其將金箍兒視為法寶,蠢不如從象徵的角度將之理解為一種具有強制約束力的規范。
第一百回的一段對話,有必要給予足夠的注意:
孫悟空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咒兒捕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人。」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
這使人想起大珠慧海禪師的一句名言:「本自無縛,不用求解。」(本來就沒有什麼束縛,根本不用去求解脫)禪宗佛性說的要點,是把實相、本性、真理,均訴諸一心。心、性、理等,名異實同。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心外求心,佛外求佛,法外求法,無異於南轅北轍。黃櫱希運禪師用一個比喻來說明佛在自心,不假外求。他說:只要你有覓佛的念頭,便是過失。這好像痴人在山頂叫一聲,聽到山谷中有迴音,便忙不迭地下山尋找聲響,待找不到聲響,又上山叫一聲,又下山尋覓。如此往復循環,千生萬劫也找不到聲響。離開自身而向外求佛的人亦然,「只尋聲逐響人,虛生浪死漢」。在禪宗看來,「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攝,你若求祖,即被祖魔攝,你若有求皆苦,不如元事」。恰如孫悟空頭上,只因向外求佛而未能明心見性,頭便被箍住;一旦從自心中頓現真如本性,大徹大悟,金箍兒也就消失了。一則公案說:有僧問石頭希遷:「如何是解脫?」
石頭反問:「誰縛汝?」問:「如何是凈土?」反問:「誰垢汝?」問:「如何是涅檠?」
反問:「誰將生死與汝?」
石頭以矛攻盾,正言若反,抽釘拔楔,沉著痛快。他的意思是說:既然沒有誰綁住你,那就是已經解脫;既然沒有誰弄臟你,那便處處都是凈土;既然無生死之別,又何必追求涅檠?所以,石頭一再強調:「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凈,湛然圓滿,凡聖齊同。」身外無佛,身外無法,學佛的當務之急是明心見性。金箍只戴在那些未能明心見性者的頭上;一旦明心見性,就不再存在任何強制性的約束,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金箍不是法寶,金箍象徵一種強制性的約束,它標志著修養過程中尚未明心見性的那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