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宋朝戴的帽子是什麼樣子叫什麼

宋朝戴的帽子是什麼樣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6-08 21:00:33

❶ 北宋公服中男子頭上的帽子叫什麼

襆頭,又名折上巾、軟裹,是一種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因襆頭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也稱「烏紗」,俗稱為「烏紗帽」。襆頭是中國隋唐時期男子的普遍服飾。

襆頭系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襆頭腳,開始稱為「垂腳」或「軟腳」。後來兩根垂在腦後的帶子加長,打結後可作裝飾,稱為「長腳羅襆頭」。

參考文獻:網頁鏈接

❷ 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有什麼用途為何大小官員甚至皇帝都要戴

喜歡看古裝劇的同學,不難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各個朝代中,只有宋朝的皇帝和官員佩戴的帽子兩邊,都各有一道長長的翅膀,初看覺得很不習慣。

這種設計的帽子叫做長翅帽,是宋朝皇帝和大臣們上朝時的裝束,平時生活中是用不到的,因為實在是不方便。

據說,這種帽子是由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之所以會設計這樣的帽子,和朝堂紀律有一定的關系。

而皇帝之所以選擇和士大夫一樣佩戴直腳襆頭,就是為了刻意和他們拉近距離,實現「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理念。

這一點,宋仁宗做的尤其到位,不僅樣式相同,就連顏色都沒有什麼區別。

尊崇士大夫階級,對武士有所輕待,以至於北宋後期發生「靖康之恥」。金人南下,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包括眾多皇室中人和大臣。讓宋朝在中國歷史的長卷上備受詬病。

凡事有得必有失,作為皇帝,看問題要有長遠的目光,不能因噎廢食。可真正這樣想的皇帝,又有幾個?

❸ 宋朝大臣們上朝時戴的帽子很奇特,為何會這樣設計

盡管長翅帽在宋朝發展得非常成熟和完善,但是它並非誕生於宋朝。事實上,在唐朝末期的時候,長翅帽就已經出現,只是到了宋朝才得到了完善的發展。但無論發展成什麼樣子,它們都屬於漢服的一部分。漢服這個概念其實相當廣泛,因為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漢族的服裝樣式是一直在不停地發生著變化的。比如說秦漢時期的服飾,和隋唐乃至之後的服飾就有著相當大的變化。其中對於男子來講,尤其是成年男子,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衣著變化就是加冠,加冠代表著男子已經成年。

像東漢時期,考慮到場合和禮儀問題,男子開始戴頭巾。而且由於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戴的頭巾樣式也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到了西晉之後,五胡亂華之後,北方游牧民族對漢族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二者的文化進行交流與碰撞,漢服的樣式也因此受到了影響。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隋朝。



總結

總而言之,無論戴的是什麼樣的帽子,我們都可以從它的樣式、材質等特徵來分析出哪個朝代的特徵。比如唐朝文化交融,經濟強盛,因此襆頭種類繁多,而且精美無比;宋朝崇尚程朱理學,因此以簡單樸素為主。而帽在我國的歷史當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最早在夏商周時期,"帽"就已經開始成為權利和地位的象徵,這個時期的"帽"是只有統治者才可以佩戴的,其餘的人根據不同的社會地位而佩戴不同的與"帽"具備同等作用的物品,例如"巾"。而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衣冠制度;等到漢武帝推翻秦朝,進一步統一中國,官帽體系也就此而形成。

由此可見,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自有記載以來,"帽"便已經作為權利和地位的象徵而出現;隨著皇權不斷地集中、加強、鞏固,"帽"也隨之不停地發生著變化,從樣式到材質等一點一點展現出封建帝制等級不斷地森嚴。除了權利階級以外,翅帽的不斷變化同時也反映出了文明的發達程度。隨著文明越來越發達,人們的審美水平會不斷提升,對於翅帽的款式要求也會越來越精緻。因此除了是階級的產物以外,更是文明的產物。"帽"是我國一種相當特殊的歷史文化,幾千年來,從未斷絕。

❹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為什麼官帽上有兩根長翅

❺ 古人的時尚單品大盤點,風靡大宋的「高筒短檐帽」—子瞻帽

我們覺得 時尚 跟風,追求同款,是現代才有的東西。但古代,早就有了引領潮流風向標的人才和趣事兒了。


咱們先從「頭」開始說。


古人頭上的帽子 時尚

原始時期:獸皮、樹葉

封建 社會 :頭巾


新舊《唐書》、《唐會要》記載,那時候頭上戴的,叫「巾子」,是用硬布做的。這樣一個硬布套在頭上,不舒服。

巾子↑

後來有一個人,創造出了新的帽子,引起了一場帽子的 時尚 革命。


蘇軾的發明史

1. 子瞻帽

背景: 宋朝元祐元年

地點: 開封

發明: 「高筒短檐帽」——子瞻帽

吸睛程度: 圍觀!引人注目!


帽子詳情: 黑色的烏紗做成,帽身很高,帽檐短。

優點: 中間是空的,比頭巾透氣

效果: 紅遍大街小巷,眾人效仿!


史料記載:


這說的就是逢年過節,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幾乎沒有人不戴這個「子瞻帽」的。

↑宋末元初趙孟頫所畫《蘇軾立像》,帽子即「子瞻帽」


2. 東坡帽

背景: 貶至惠州

發明: 竹笠升級版——「東坡帽」

竹笠↑


改良詳情: 斗笠沿處加上一圈幾寸長的黑布或藍布

優點: 能把臉遮上,防止把臉曬著

受歡迎程度: 當地百姓下地幹活必備


3.椰子冠

背景: 貶至海南

發明方式: 就地取材

材料: 椰子殼

效果: 當地百姓一致追捧


接下來說的這個人,他不是發明帽子,他是在帽子的佩戴方式上,偶然之間創造了 時尚 。


歪帽 風流才子」獨孤信

年代: 西魏、北周時期

職業: 將領

民族: 鮮卑族

史書記載: 儀容俊美,善於騎射


評價: 注重面貌形象

時尚 標桿: 當地的媳婦夫人都攛掇她們的丈夫按照獨孤信的穿著來打扮自己


標簽: 帶貨能力一流


外號: 歪帽風流才子

俗話說,「歪戴帽子斜穿衣,長大不是好東西」,但獨孤信的歪帽戴法,還成為了當時人們爭著模仿的榜樣。這是為啥呢?


原因在此:

獨孤信打獵晚歸,慌張的騎著馬要趕在城門關閉之前進城。風把他戴的帽子吹歪了,一直到進城,他的帽子還是歪的。


城裡的老百姓看到,這大帥哥獨孤信這帽子歪戴著,太個性了,太酷了!


第二天,就看見滿城的男的,全都把帽子弄歪戴,沒有一個是正的。


古人臉上的 時尚 妝容

現在女生化妝,都願意看個視頻,看誰畫的好看,就學習誰的,古代其實也有好些個美妝博主。


古代「美妝博主」:薛夜來

領導: 曹丕

職業: 宮女

薛夜來畫像↑


「美妝博主」起家史:

遠遠看見曹丕在燈下看書,薛夜來就想趕緊跑過去獻殷勤,結果「咣」一下臉就撞在屏風上了,立馬紅了一大塊,這塊傷痕,卻像晚霞快要散去一樣好看。


於是宮女們就開始用胭脂模仿這個撞出來的紅暈,還起了一個名,叫「曉霞妝」。這個妝容從兩晉南北朝一路流傳到了唐宋時期,後來就換了一個名,叫「斜紅妝」。


好多詩里,都提到過斜紅妝:

莫畫長眉畫短眉,斜紅傷豎莫傷垂。——元稹

枕破斜紅未肯勻。——蘇軾


古人的背包 時尚

朝廷大員「公文包」發明者:張九齡


姓名: 張九齡

職業: 宰相

領導: 唐玄宗李隆基

發明: 笏囊

唐朝的官員們上朝,都有個規矩,要手拿笏[hù]板。

持笏佩囊的唐代官員↑(山西太原金勝村唐墓壁畫局部)


笏板的用途: 官員們在啟奏皇帝時,兩手合攏,舉著一個長板子,向皇上稟告政事。


笏板的材料: 一般是用玉、竹片或者木板製成的。

笏板的用處: 概括記錄一些上朝要稟告的事件

退朝回家時,官員們會將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後翻身上馬,騎馬就回家了,但是張九齡不行。為什麼呢?


因為張九齡身體非常瘦弱,而且這個笏板還特別長。

史料有記載說:笏,長2尺6寸,中寬3寸。

張大人腰裡插著這么長個板子,彎腰上馬的時候一下子就卡住胸肋骨,他肯定使不上勁,上不去馬啊。


那就讓僕人拿著?行不通!

笏板是象徵著官員地位和身份的東西,不能交給僕人,以免尊卑顛倒。

那怎麼辦呢?張九齡腦子一轉圈,馬上就有主意了。


處理方法: 製作一個笏囊,專門用來裝笏板。

使用流程:

上朝時,夾著笏囊上朝。

朝堂上,把笏板從囊里拿出來面見皇上。

退朝後,笏板裝進囊里頭,交給等候在宮外的僕人。


好處:

徹底解決上不去馬的尷尬

還不會影響尊卑等級

看著還挺利索


別的大臣一看:「宰相都這樣做了,那咱們也學他吧」。

從此之後,用笏囊裝笏板就成了上朝官員標配的 時尚 。


古人的 時尚 「潮鞋」

戶外登山鞋發明家:謝靈運


朝代: 東晉

職業: 康樂公

外號: 謝康樂

愛好: 讀書,作文章

成就: 開創了山水詩派

標簽: 驢友。喜歡遊山玩水,到各地去 旅遊 。


謝靈運喜歡登山,但是裝備不行,登起山來很困難。


東晉時期,人們腳上穿的是木屐。一個木板,前後一共有兩個橫著的槽,一個槽里插一塊木齒。


容易不穩當,所以為了登山時保持身體平衡,謝靈運特製了一種登山鞋,是在木屐的基礎上,改良了一下,改成了前後齒可以隨意裝卸。


史書上是這么記載的:「上山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

這個新型登山木屐果然好用,當時人們都爭相效仿,給這個鞋專門起了一個名字,叫「謝公屐」。


直到唐朝,李白的偶像就是謝靈運,所以李白經常穿著自個兒偶像發明的謝公屐。


我們說了這么多古代 時尚 潮流,其實和我們現代很像。從古至今,我們穿衣是為了保暖,穿搭是為了好看。保暖是需求,好看是要求。其實,甭管您穿什麼,用什麼,是為了保暖還是好看,東西都放在自己身上。只要您穿的開心,用的高興,那就是您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獨有 時尚 。

❻ 為啥《清平樂》里男性會戴各種帽子,宋朝有什麼講究

在宋代男性的衣著中,帽飾成為了一種不可缺少的服飾。

而且宋代男性可以戴的帽子品種繁多,尤其是在帽翅和帽子形狀上大有差異。而不同的帽子,則由不同身份的人來佩戴,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宋代男性可以佩戴的各種帽子以及所代表的不同身份。

這與直腳襆頭適應宋代的服飾美學有極大的關系,整個宋朝受儒學影響極大,而拘謹、程式化的宋代朝服則是儒學影響服飾的一個體現。尤其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秩序,這時候彰顯等級貴賤的服飾就流行開來。

直腳襆頭一方面區分了官員身份,而另一方面官員中只有高品級官員才能戴直腳襆頭,所以更體現了等級差異性。

此外直腳襆頭的兩個襆頭腳既平直又對稱,有極大的美感,更符合宋代的審美文化。

不過等到了元明時期,這種有長襆頭腳的直腳襆頭就漸漸被時代淘汰了。明代的專屬官帽烏紗帽就是由直腳襆頭改良而來的,帽翅長度變短。到了清代,官員改成佩戴冠帽,曾經全民戴襆頭的景象不復存在,而“襆頭”國民之帽的地位也煙消雲散了。

❼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耳朵,這個有什麼作用

傳說宋朝長翅帽是趙匡胤為免朝臣交頭接耳發明,但這種說法只是傳說,沒有根據。

宋朝官吏的帽子上,都有兩根長長的翅膀,這種特別的帽子被稱作「長翅帽」。

據說,長翅帽的發明者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他上朝的時候,經常發現底下的文武大臣們在一起交頭接耳,不知在說些什麼,有一回早朝,他又見到有大臣在兩側說著些什麼,趙匡胤心裡很不高興,但當時並沒有發作。

退朝後,趙匡胤想了個辦法,他讓內侍省的人在原本的襆頭紗帽的後面,加上了兩根長長的帽翅,這種帽翅是用鐵片或者竹片做成骨架製成,一頂帽子的兩邊,帽翅各穿出一尺多長。


❽ 宋朝常見的長翅帽,長翅有什麼作用皇帝和士大夫都佩戴

古代人對於帽子特別重視,甚至在一段時期曾以帽子區分層次,皇帝所佩戴的帽子和官員是不同的。

但在宋朝,卻出現了一種極其罕見的帽子——長翅帽,官方名稱是襆(fu二聲)頭,這種帽子不管是大臣還是皇帝,都需要佩戴,而且還是在正規場合佩戴。

在古代皇權統治下,出現這種情況,是很值得深究的。

對於後代人來說,對於朝堂的理解基本都處於影視作品,再深一些的就是一些淺層次的史書,對於古代真正的朝堂並不是很了解,而基於這些認知,我們大多數人都以為,朝堂就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場合,官員們戰戰兢兢地匯報工作。

其實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古代朝堂和菜市場差不多,非常混亂,官員們交頭接耳是非常常見的事情,甚至朝堂之上還打死過人。

公元1449年,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慘重,明英宗也被瓦剌給生擒了,而作為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的太監王振等人自然難逃罪責。

王振自知沒有生路,早早自殺,但這件事並沒有結束。明代宗繼位後,大臣們要求清算王振的黨羽。

明代宗想要息事寧人,結果大臣們不同意,錦衣衛指揮使馬順是王振提拔上來的官員,在朝堂之上生生被一群文官打死,這也造成了 歷史 上唯一的一次朝堂打死人的事件。

這次事件發生在明朝,而明朝是一個經歷了宋朝理學統治過的時代,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都發生了這樣的事件,更別說剛剛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宋朝時期了。

五代十國作為唐朝之後的亂世,國家更替最大的特點就是將軍擁兵自重,建立政權,這樣的時代,皇帝和大臣之間的權力平衡相當脆弱。

朝堂如果大臣強勢,發生爭斗是很正常的事情,哪怕大臣不強勢,朝堂上依舊會爭吵不休,而皇帝不可能在朝堂上殺發言的官員,唐朝時期的魏徵就是一個例子,將李世民氣個半死,但李世民卻不能殺他。

中國真正將皇權提高到巔峰是明朝完成的,明朝朱元璋特別重視官員的監察工作,可就算如此,朱元璋也依舊不敢在朝堂之上亂殺人。

明朝皇權如此集中尚且如此,更別說是宋朝時期了。宋朝時期,趙匡胤早就規定,不能隨意殺害朝堂之上發言的言官,基於這種情況,所以朝堂一直都是吵吵嚷嚷的,說是菜市場絕對不為過。

其實統治者怕的不是官員不發言,而是官員交頭接耳,發言就意味著一件事還有解決的辦法,如果不發言,那幾乎就是判了死刑,沒有多少解決辦法了。

比如古代常見的缺糧問題,如果遇上天災,又遇到外族入侵,那朝堂之上發言的寥寥無幾,最後或許只有皇帝的幾個親信發言。

所以對於皇帝來說,發言是好事,但如果在朝堂之上交頭接耳,就是大事,這就意味著有人拉幫結派,宋朝時期,為了不讓官員交頭接耳,長翅帽就出現了。

長翅帽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兩根長翅,這個長翅不是戲劇表演的時候的那種長翅,戲劇表演的長翅是被縮短了的,宋朝長翅帽的長翅是非常長的,而官員與官員之間的距離就是長翅的距離。

這樣的距離,讓想要討論的人必須要提高聲音,不然對方聽不到,而一旦提高聲音,那整個朝堂都知道了,而且,因為長翅帽過於明顯,不管是轉身還是轉頭,皇帝在上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但這只是其一,長翅帽的長翅偏長,動作幅度過大就會導致長翅大幅度搖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崇尚端正的國家來說,長翅的大幅度搖擺是絕對難以接受的。

而且宋朝是理學昌盛的一個朝代,對這種不雅的行為更是難以接受,所以長翅帽也有著端正官員行為的作用。

長翅帽的發明據說和趙匡胤有關,趙匡胤是宋朝的建立者,他建立宋朝之後,曾進行過杯酒釋兵權,是政治手段非常厲害的一位君主。

另一方面,趙匡胤是從五代十國過來的君主,經歷過唐朝之後的軍閥割據,而且是由將軍起家,他杯酒釋兵權是害怕有人和他一樣,將軍起家。

但他忌憚的絕對不僅是將軍,還有朝臣,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朝臣交頭接耳討論朝政,這樣的局面趙匡胤怎麼可能忍受。

雖然沒有具體的史書證明,但根據宋朝 歷史 ,趙匡胤發明長翅帽的可能性非常大,除了趙匡胤,就是趙光義,趙光義是宋朝第二位皇帝,而且他的皇位得來的問題很大。

趙匡胤莫名身死,他就繼承了趙匡胤的皇位,繼承皇位之後,他自然害怕朝臣議論自己的皇位,所以也可能是長翅帽的發明者。

不過綜合來看,趙匡胤發明長翅帽更為可信一些,因為沒有那位朝臣大庭廣眾之下討論皇位的接替,反倒是趙匡胤,在經歷了五代十國之後,更害怕朝臣勾結,所以發明了長翅帽。

其實長翅帽並不適合官場辦公,很多影視劇里將長翅帽放在很多地方使用,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長翅帽一直都只在重要場合使用,比如大型的慶典,以及上朝之類的。

一般辦公的時候並不會用到長翅帽,因為戴上長翅帽就意味著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儀態,稍不注意就會導致長翅搖擺。

其次,長翅過長,不管是伏案辦公還是行走,都不方便,所以長翅帽的使用,並不是很普遍,只存在於重要場合。

三、 皇帝和官員一樣戴長翅帽

流傳下來的皇帝的畫像,秦漢時期皇帝佩戴軒冕,這種帽子可以擋住朝臣們的視線,讓朝臣看不清皇帝的面部表情,軒冕也融入了我國的神話體系,玉皇大帝就是佩戴軒冕的。

軒冕除了有阻擋的作用外,還具有區分的作用,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能佩戴軒冕。

而到了宋朝,宋朝的皇帝畫像基本都是戴著長翅帽,如果不是一身黃衣,恐怕皇帝和朝臣沒有什麼區別,為何宋朝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之前提到過,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曾下令不得殺害言官, 歷史 上著名文豪蘇軾因為烏台詩案下獄之後,除了王安石等人的營救,也和這條命令有關,宋朝統治者非常重視文官,皇帝幾乎就是和士大夫一起在治理天下。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決了武將的武裝,而對於文人,他是既防著,又重用著,為了和文人拉近距離,因此他也開始和朝臣一樣,佩戴長翅帽。

皇帝佩戴長翅帽,雖然拉近了和朝臣的距離,但也埋下了隱患,因為長翅帽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儀態,朝臣佩戴可以讓皇帝看清楚官員有沒有失儀,而皇帝佩戴,也讓官員們可以看到皇帝有沒有失儀。

這種情況導致宋朝中後期的皇帝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儀態,流於形式化,重文輕武,加上皇帝一直被嚴格要求,這是宋朝武力孱弱的重要原因。

長翅帽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政治物品,它一方面成為了皇帝控制朝臣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成為宋朝的枷鎖,鎖住了宋朝的君臣。

不能說長翅帽的出現沒有積極作用,長翅帽也是君權高度集中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理學的催化劑之一。

但對於宋朝來說,長翅帽雖小,但久而久之,形式化的規矩,讓宋朝整體守規守矩,沒有改變風氣的魄力,以至於武力從始至終都非常孱弱。

❾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上面,為什麼會有兩個長耳朵

大家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應該也會發現,只要是關於宋朝的電視劇,官員的朝服帽子旁邊都會有兩個像長耳朵一樣的東西。所以很多人都會好奇,帽子旁邊這兩個長耳朵,到底是干什麼用的呢?很多人認為這樣的造型是因為當時的君主趙匡胤為了提防官員們在朝堂的時候交頭接耳,所以才在帽子旁邊設計這兩個長耳朵,這樣就可以把官員隔離開。

雖然隋朝的存在時間並不長,但是對唐朝的歷史文化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因為唐朝是有很多禮制方面的部分是傳承了隋朝的歷史的。在新帽子出現之前,古人頭上戴的東西叫做襆頭就像是一個頭巾纏在頭上一樣。但是當時襆頭的樣式是非常多的,到了唐朝之後襆頭才開始改革創新。那個時候鋪頭是有四根帶子的,前面兩根帶子是用來固定在前額上的,用來維持發型,後兩根帶子是綁在頭後面的,起到一個固定的作用。到了唐朝中期的時候,為了讓帽子看起來更美觀,所以把帶子給加長了,然後又有些人覺得垂下去不好看,於是便想辦法讓他立了起來,也就是大家後期經常看到的帽子旁邊的兩個長耳朵。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398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18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087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576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56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84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06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39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52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