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翻毛帽子的是什麼民族
A. 哪個民族的姑娘帽子是有插羽毛的
哈薩克族 帽子上是白色的羽毛
他們自己的民族來源神話說哈薩克人是白天鵝的後代,天鵝毛代表祖先
B. 帽子上有羽毛的民族是什麼族
帽子上有羽毛的民族是哈薩克族。
1、哈薩克族女性的服飾比男性服飾要復雜一些,款式繁多,做工極為講究,而且隨著年齡的變化,著裝上也有所不同。婦女的頭飾主要有帽子和頭巾兩種。女孩子從小戴「塔克亞」,這種帽子帽殼較硬,平頂,頂上插有表示吉祥的貓頭鷹羽毛,上面綴有光彩奪目的珠玉。
2、哈薩克族服飾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吐馬克」是哈薩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帶有兩個耳扇,後面有能夠遮風雪、避寒氣的長尾扇。帽子里層一般用黑羊羔皮或狐狸皮,面子用色彩鮮艷的綢緞。冬季還戴一種稱為「波爾克」的圓頂帽。
(2)戴翻毛帽子的是什麼民族擴展閱讀:
」沙吾克列「是姑娘們出嫁時戴的尖頂帽,里層為薄氈,外罩綢緞,帽壁綉有以花草和獸角的各種變形體為內容的花紋,鑲嵌五光十色的金銀珠寶。小女孩的衣服上多綴滿銀銅或紐扣,姑娘和少女穿袖口飾有十字綉花邊、下擺帶多褶的連衣裙,上身外加半截緊身黑、紅、綠色的坎肩,坎肩的對襟兩邊綴滿亮晶晶的銀飾。
未出嫁的姑娘身穿白色內衣,衣領、袖口綉有幾何花紋,外穿飾有花邊坎肩,其下擺是雙層花邊的連衣褶子裙,胸前兩側飾有琳琅滿目的銀元、鈕扣、珠貝等。中年婦女於暖季穿胸前和下擺用彩絨綉邊,兩邊有兩個衣袋的半截袖長襟袷袢和坎肩;冬季用狐腿皮、羊羔皮裁做的「衣什克」,用水獺皮壓邊,前襟和下擺有各種圖案,罩綢緞布面的皮大衣「庫魯」等。
婦女的鞋和靴有許多樣式,一般穿的是「買斯」(軟底皮靴),外套「開布斯」(套鞋)。富裕人家女子的靴子和鞋襪較講究,她們所穿的「開布斯」上有各種裝飾物,「買斯」上綉有花紋。
隨著經濟大潮的沖擊,哈薩克人的服裝式樣都已更新,與大多數民族所穿的服裝沒有多大區別。
C. 維吾爾族服飾中傳統帽子的種類
維吾爾族服飾中傳統帽子的種類
維吾爾男女老少有戴帽冠的習俗。都喜愛戴「朵帕」(四棱小花帽),帽冠上的圖案紋樣裝飾絢麗多彩。下面我為你整理了維吾爾族服飾中傳統帽子的相關知識。讓我們一起來走進維吾爾族服飾吧!
維吾爾族帽類及頭飾種類很多,在維吾爾族服飾中最有特色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戴帽子,因為戴帽不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生活禮儀中的.需要,社交、探親、訪友以及節日聚會等場合均需佩帶。維吾爾族的傳統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兩大類。
皮帽主要用於禦寒,大多用羊皮製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獺皮、海獺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白吐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缽,羊皮製,絨毛在內,皮板在外,頂部有四個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邊。
2、阿圖什吐馬克
帽面由黑色平絨或絲絨製成,形似缽形,較喀什吐馬克淺,下沿的一圈毛邊為旱獺或貂皮製成。
3、賽爾皮切吐瑪克
形狀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絨或絲絨製成,沿邊較細,而用貂皮或其它獸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歐熱吐瑪克
該帽約高30公分,形狀類梯形、柱形,分里外兩層,以一般羊毛皮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農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婦女戴。
5、開木切特吐瑪克
沿邊較寬,用海獺皮縫制,帽圈帽頂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絨、絲絨作面子,此帽子過去多為貴婦佩戴,現在多為老年人佩戴。
6、庫拉克恰
是維吾爾族群眾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狀是圓形,兩側帽瓣較長,可以上下活動。庫拉克恰的主要種類之一的羔皮庫拉克恰,是較有特色的一種,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為黑色或灰色,它的兩側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種裝飾;喀力帕克(氈帽),內氈外布,等等。
皮帽本來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禦寒作用。但是維吾爾族群眾中有夏天戴皮帽的習俗,是因為它還具有保持頭部皮膚濕潤和防暑的作用。
;D. 柯爾克孜族服飾
柯爾克孜族的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制簡單,高級衣服縫制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頻,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婦女戴圓形金絲絨紅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頭巾。另一種帽子叫「艾力其克」,鑲有裝飾品和刺綉。戴這種帽子時,裡面要戴綉花軟帽。冬季畢沒帶戴「卡爾帕克」,毛氈製成,頂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兩側開口,頂部一般是白色。後兩種帽子比較古老,多數人不戴了。婦女的頭飾很復雜,用「綉花布條」綁扎發辮,發辮末梢系圓型銀質小錢數個,再用珠鏈將兩條發辮連結在一起,臉上喜塗脂粉,手戴玉鐲、戒指。 柯爾克孜族的男裝亦多刺綉,短裝,上衣多長及臂部。直領,領口綉花,袖察橘口緊束,否則便帶刺綉,上衣對襟,對襟處釘銀制紐扣,內衣多白色,常刺綉,外套「坎肩」,也叫「架架」,與婦女所穿式樣相似,但顏色不同。男裝多黑、灰、藍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無領,袖口多用黑布沾邊,稱「托克切克滿」;亦有穿皮衣的,稱「衣切克」。男子不留須,不蓄發。如為獨生子,可在十歲內蓄發,但不能蓄其全部,只在頭部的前、後、左、右留上四撮圓形或半圓形的頭發作記號,長至十歲,這種記號便要剃掉。男子的帽子多用紅布製成(其它顏色的也有),在帽子的頂上有絲絨作成的穗子。穗子上綴有珠子等裝飾品,冬季帶皮帽。柯爾克孜族的服飾,男子常戴用羊毛皮或氈子製作的白氈帽(ak kalpak)。穿無領「袷袢」長衣,內著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衣,外束皮帶,左佩小刀等物。夏天穿立領短袷袢,春秋喜穿條絨縫帛的寬腳褲。女子通常穿連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婦女穿小豎領襯衫。婦女包頭巾,喜戴裝飾品。飲食主要為奶製品和牛、羊、馬、駱駝等肉類食榀,輔以麵食。常飲牛、羊、馬奶和酸奶,喜喝茯茶。柯爾克孜族人民逐水草而居,夏季多住帳篷,冬季多定居在氣候溫暖的山谷地帶,住四方形土房。柯爾克牧人崇拜圖騰,有名的圖騰是狼和鹿。
柯爾克孜族服飾的民族背景 主要從事畜牧業,少數人從事農業、手工業,是個傳統的畜牧民族。服飾的源起和形成,與人類居住的自然生態環境密不可分。柯爾克孜族大部分牧民隨逐水草而居,夏季居住氈房,冬季則定居在氣候較暖的山谷地帶所築的四方形土屋內。服飾的特點具有草原牧民的共性和本民族服飾特色。牲畜的皮毛和毛織品是他們的主要衣飾原料。服裝式樣,男以袍式為主,女以裙裝居多。柯爾克孜人喜愛紅色,其次是白色和藍色。它表現在服飾、繪畫、裝飾和工藝品上,這是柯爾克孜人開朗、熱情、豪放的民族性格的很好的反映。
柯爾克孜族服飾的柯爾克孜族男裝 柯爾克孜族的男裝亦多刺綉,短裝,上衣多長及臂部。直領,領口綉花,袖口緊束,否則便帶刺綉,上衣對襟,對襟處釘銀制紐扣,內衣多白色,常刺綉,外套「坎肩」,也叫「架架」,與婦女所穿式樣相似,但顏色不同。男裝多黑、灰、藍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無領,袖口多用黑布沾邊,稱「托克切克滿」;亦有穿皮衣的,稱「衣切克」。柯爾克孜族男子傳統服飾為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邊。短上衣式樣為豎領、對襟扣領。衣外系皮帶。下穿寬腳褲,女子服飾為寬大無領,長不及膝,鑲嵌銀扣的對襟上衣。下穿鑲有皮毛的多褶長裙或下端帶褶襇的各色連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四季都戴圓頂小帽,衣服的領、袖、前胸等處多綉有精美的幾何圖案。色彩以紅、藍、白為主。
哈薩克族和柯爾克孜族服裝有什麼區別? 呵呵O(∩_埂)O~ 因為都是游牧名族,手蘆有很多相似點。我也未必能說全,請諒解。
首先是柯爾克孜族男生帶白氈帽 ,當然哈薩克也有但形狀不同,想進一步了解的話可以去查一下圖片!
其次是哈薩克族的服飾中各種花紋,裁製與柯爾克孜族不大相同,猛地一看好相似但再仔細瞧瞧就會發現,柯爾克孜族的手工刺綉相對多一些,衣服上的亮片片相對少一些,顏色雖然都很相似但你會發現,哈薩克族服飾的顏色相對多而且更亮。
柯爾克孜族和哈薩克族從服飾上如何區分呢? 哈薩克諺語: kazakh-kirgiz bir twhan。
無論在哪個年代我們都是同盟者。
我們都是阿拉什的子孫!
我們都講著古老的欽察語!
所以,確實很像。難以區分。
柯爾克孜族的民族歷史 柯爾克孜族的先民,史稱「鬲昆」、「堅昆」、「契骨」、「紇骨」、「黠戛斯」、「轄戛斯」、「吉利吉思」、「乞兒吉思」、「布魯特」、「紇里迄斯」、「紇迄斯」、「黠戛司」等。2000多年前,柯爾克孜族的先民就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流域,後來逐漸向西南遷至天山地區,並與當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史料記載,李陵被匈奴單於封為右校王後,負責管轄當時被匈奴征服的堅昆一帶地區,而堅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稱。另外,黠戛斯人大多為赤發綠瞳,而自稱是李陵後裔的黠戛斯人則為黑發黑瞳,明顯具有同 *** 混血的特徵。因此,黠戛斯自稱是李陵的後裔,可信度還是很高的。中國少數民族柯爾克孜族和中亞的吉爾吉斯人,就是黠戛斯人的後代。「黠戛斯」突厥語「黃臉盤」。漢初,曾役屬於匈奴,漢征服匈奴後,大部分擺脫了匈奴統治。一部分隨匈奴西遷至今新疆天山和中亞一帶。隋唐時受突厥統治。黠戛斯滅了回鶻,建立黠戛斯汗國,與唐關系甚密。時黠戛斯擁眾數十萬,勝兵八萬,多次助唐征突厥和李克用之亂。13世紀接受元朝統治,在葉尼塞河上游曾設萬戶府。為改變當地面貌。元從內地和西域把大量工匠和農民遷至謙州(今烏魯克木河南鄂依瑪克處之古城),進行陶冶、冶煉、織造、製造舟楫和漁具等手工業生產;鼓勵軍屯、民屯,備給耕牛、農具、衣服,發展農業生產,並建庫廩,設糧倉,開鹽礦,辟驛道,加強了各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吉利吉思地區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同時,也有部分吉利吉思人被遷至今東北松花江流域和北京、山東等地,後融合於當地民族。元亡以後,中央王朝的力量到不了西北塞外,柯爾克孜族的處境開始惡化。被迫遷至帕米爾高原和天山荒僻的深山裡。後來,一部分柯爾克孜族人民為擺脫准噶爾貴族的統治,又遷至中亞塔什干、費爾干納及其附近;一部分遷到帕米爾高原、興都庫什山和喀喇昆侖山一帶及其附近地區。原本完整的柯爾克孜族被分開來,人口也急劇下降。黠嘎斯――葉尼塞河邊的騎手從先秦時代再到十八世紀間,葉尼塞河岸有一群驍勇的騎手,他們的名字有很多版本。中國史籍叫他們堅昆,他們短暫的橫掃過東至克魯倫河,西至葉尼塞河,北至貝加爾湖,南至農耕區的廣大土地,本文旨在分析黠嘎斯人的裝備,以及其歷史發展的歷程。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葉尼塞河岸的土地成為葉尼塞黠嘎斯文化的搖籃,根據學者研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葉尼塞河岸邊的塔什提克文化(斯基泰文化的一種)。專家發現這些人已經初步學會了灌溉技術,並且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他們的土地上養有牛羊之類的牲畜,「他們擁有密集的馬群」Luchshimi根據木棺內的檢驗報告說道,顯然,馬是這些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無論是在戰斗時刻還是平時。關於黠嘎斯具體的人口有多少人們不得而知,但是他擁有一定的農業灌溉技術足以使得他們養育一定的人口,從而建立起一些永久定居點,在第一突厥汗國崩潰之後,黠嘎斯人獲得了充分的獨立,這時候,他開始頻繁的出現在史籍之中,特別是在648年的唐朝,黠嘎斯人派出了他們的使者,他們第一次以一個獨立的政體出現在中國的史籍之中。5世紀-7世紀之間葉尼塞黠嘎斯人經常處於被襲擊狀態,這種攻擊來自他周圍的牧民,特別是突厥。甚至一度淪陷,成為附庸,但是隨著八世紀的到來,勝利的天平開始向黠嘎斯人傾斜,直到9世紀開始成為北亞一個不可忽視的政治實體。在drevnetyurkoe時代,他們頻繁的向額爾齊斯河盆地(准噶爾盆地)以東的部落發動入侵將那些突厥遺民抓取來為其鍛造武器憑借著技術優勢他們開始向曾經的宗主國回鶻發動進攻,在唐朝後期的史記裡面甚至提到了他們變成一個強大的實體,擁有大量軍隊,並且囊括其他部落的強大游牧聯盟這時......>>
*** 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等少數民族姐妹們的服飾共有的特點是什麼 *** 爾與烏茲別克的服飾特點有些接近,主要是男士的巴達木花帽幾乎一樣,還有女士的「愛的賴斯」長裙。哈薩克和柯爾克孜族的男士氈帽很接近,女士的頭巾很接近。前兩個民族和後兩個民族的服飾幾乎沒有共同點。
柯爾克孜族人的風俗? 做客時,吃東西要留下一點,不能吃盡,以示主人招待豐盛。客人吃飯時,他人不能進屋或窺探。客人告別出門時,要背朝門外退出。喪葬時將屍體用白布纏頭和全身,實行土葬,由男子送葬。柯爾克孜族的服飾,男子常戴用皮子或氈子製作高頂方形卷沿帽和兩側有突出護耳式樣的帽子。穿無領「袷袢」長衣,內著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衣,外束皮帶,左佩小刀等物。夏天穿立領短袷袢,春秋喜穿條絨縫帛的寬腳褲。女子通常穿連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婦女穿小豎領襯衫。
E. 蒙古族服飾介紹簡介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
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
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則戴翻檐尖頂帽。用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漢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華貴的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服飾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遠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用植物的葉子將自己修飾一番,後來又取用打獵的獸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畫上,已經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類在腰間圍著一條短短的獸皮裙,頭上插著長長的羽毛,有的臀部還有尾飾。而且當時已經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環、骨飾等物品,說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審美意向和審美追求了。
據考古資料證明,蒙古族的服飾是與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是一脈相承的。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高原氣候而產生。
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徵蒙古族特別的偏愛鮮艷、光亮的顏色,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調明朗、身心歡娛。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藍色這樣一些純凈、明快的色彩。藍天白雲,綠草紅衣,一種天然的和諧。另外,從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看,褒衣博帶,即能體現人體的曲線美,又能體現蒙古牧人寬厚大度、粗獷坦盪的性格。
蒙古族居住於蒙古高原,氣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為主,馬上活動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其服飾必須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於騎乘,長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選服飾。
蒙古民族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到現在,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的服飾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F. 俄羅斯姑娘頭上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她們是哈薩克族的服裝風格
哈薩克族的帽子,男女各有特色。
(1)吐馬克。是冬季戴的帽子,有兩個耳扇,後面有一個長尾扇的四棱尖頂帽。帽子里層多用狐皮、黑羊羔皮,外面用色彩鮮艷的綢緞,頂上飾以貓頭鷹毛,戴上十分美觀。
(2)庫拉帕熱(尖尖帽)。是冬季戴的帽子,外形似圓錐體呈黑色或藍色,裡面縫著狐皮或黑羊羔皮,面子是各色綢緞,下雪刮風時加套風帽(披風)。
(3)夏天一般牧民戴用白氈和黑平絨製作的分瓣翻邊帽。在阿勒泰的牧民夏天剃光頭,多扎三角布制的頭巾。
婦女戴的帽子及頭、手飾在王樹根《新疆禮俗志》中說:「女子皮帽,方項闊檐,嫁後則似花巾斜拳頭上,逾一載,換戴白布面衣,名日雀落什。其制以白布一方,斜紉如袋,蒙首至於額,而露其目,上覆白布圈,後帔炎襜然下垂肩背(長2尺余),見知者為婦裝也。……富女發辮,金寶繽紛,而不施脂粉,喜著臂釧(左右各具一式,不必成雙,女子耳貫珠環,婦人有面衣,去之不復者,多以寶石珍珠,嵌為約指(有一指四五枚者)。」這里對於婦女的帽子和頭飾,只是概略而言。實際婦女的帽子和頭飾,是根據年齡、婚否各有所不同。未出嫁的姑娘頭戴:
(1)塔克亞。圓斗形的帽子,下沿大,上沿稍小,用紅藍等各色綢緞做面,帽壁用各色絲線綉花,綴有各種串珠,帽子頂上插一撮表示吉利、歡樂和勇敢的貓頭鷹羽毛。
(2)標爾克。是用水獺皮做的圓帽子,帽壁綉花,頂上插有貓頭鷹羽毛,與帽頂相接的部位用各色珠串裝飾,珠串之間鑲有珠玉、瑪瑙、金銀作的空扎孔,孔中插貓頭鷹羽毛,夏天則扎各種顏色的三角和正方形頭巾。頭巾四角綉有各種花紋,質料都是絲織、毛料製品。
(3)特特。用四方白布,在上面綉有花紋圖案,折起多褶,扎在頭上。
未出嫁的姑娘還在發辮上別有發帶(用金、銀緞製作)、頸上掛項鏈。手指上戴金銀戒指及手鐲。
已婚婦女除少婦在手指上仍戴有金銀戒指及手錫外、其所戴帽子則有以下數種:
(4)沙吾克烈帽(鳳冠帽)。里子用氈做,外面罩有布、絨或綢緞,帽上綉滿了各種花卉,鑲嵌各種金銀珠寶,前面飾有一行一行的串珠垂吊臉前。花頭巾把兩耳遮住,講究秀氣。
(5)克米謝克(套頭)。
(6)什拉烏什(蓋巾)。
以上兩種綉有「頰克」花兒,生了第一個孩子及中年婦女才戴。是一種用白布製作的頭飾,用各種顏色的線綉制出各種花卉圖案,寬而大,戴上後僅露出面頰、眼睛、鼻子和嘴巴,一直遮住頭、肩、腰,長垂至頭部以下,蓋巾上別銀、金制的別針。年歲長的婦女,或者子女多的婦女頭戴寬大而花紋不太鮮艷的蓋巾,或者只戴白色頭巾。若是寡婦,在「克米謝克」上不綉「頰克」花紋。
G. 請問什麼族男生頭上帶的帽子是有毛的,羽毛很多的,往前的那種
頭上有羽毛的是印第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