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德軍帽子為什麼要兩個帽徽
① 一戰德軍空軍軍帽顏色
一戰德國空軍的這種無檐帽,後面分別帶有紅、白、黑三種顏色的帶子,這並不是劃分軍銜等級的標志,而是當時德國國旗的顏色標志。因為當時德國的國旗就是由紅、白、黑三種顏色所組成。官方解釋為:黑-白代表普魯士,紅-白則代表所有漢薩同盟的城市。
② 八路軍的帽子上總是有2顆扣子,這兩顆扣子有何講究
抗日題材的影視劇近些年來層出不窮,雖然神劇頗多,但是收視率卻頗為可觀。與此同時,有人也從這些影視作品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在大多數的抗日劇中,由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他們所戴的帽子並沒有帽徽,上面只有兩顆扣子。事實也是如此,在教科書、電影、電視劇以及紀念館的圖片中,八路軍所帶的無論是藍灰色還是土黃色的軍帽,總是有這兩顆扣子的身影,那麼這兩顆扣子又有何講究呢?
八路軍的真實著裝
由於常凱申對於八路軍一直極為警惕和敵視,即便是在國民政府給八路軍發軍餉的前期,給的錢也並不多。皖南事變之後,更徹底停掉了八路軍的軍餉。而且,位於敵後的八路軍處於環境嚴酷的敵占區,後勤補給本身就十分困難,再加上當時的中國人民普遍十分貧困,八路軍在迅速擴張的過程中,很難保障每人一套軍服。
這支由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改編而來的部隊,軍服遠不如中央軍的軍服上得了檯面。在一些八路軍的集體照片,他們身上的軍裝形形色色,衣服都是胡亂湊合著穿,有些軍人的衣服更是破破爛爛,甚至一些剛參軍的八路軍戰士,還穿著百姓的衣服。當然無論是軍帽還是衣服,並不影響八路軍對於日寇的作戰,更不影響八路軍戰士們的滿腔愛國之情。
③ 「學術」一戰德意志第二帝國步兵類檐帽及野戰帽
原創:武毅工作室 By 橘皮 歡迎各位關注我們新上線的微信公眾號「 」武毅工作室」;本工作室致力於科普、研究和收藏鑒賞各國勛獎章、軍品,爭取彌補國內相關方面的知識空白,為愛好圈提供資料支持。歡迎各位朋友們關注,交流學習共同進步。 一、無檐野戰帽 帝德步兵在裝配頭盔的同時也配發一頂無帽檐、圓形、平頂的帽子。普魯士陸軍最早於1808年開始使用一種沒有帽檐,形狀比較鬆散的圓形野戰用帽,後稱為「 」野戰帽」(Feldmütze/Krätzchen),此類帽子設有一個折疊式的翻邊便於在惡劣天氣下保護頸部和臉部,帽身較高。此後野戰帽在多個年份經過多次修改(1814年小改-1842年加入普魯士黑白黑帽徽-1867年外形基本敲定),有興趣可自行了解,筆者就不做贅述。 此圖中可見十九世紀初期普魯士軍隊中最早的野戰帽和軍官檐帽的樣子 本文主要介紹的野戰帽是隨1907年原野灰色軍服一同引入的新野戰帽,它的外形與1867年及後的版本基本一致,除了顏色由之前的彩色變為原野灰色以外,沒有什麼變化。野戰帽是一種圓形、平頂的無檐帽子,前部安裝有一上一下兩個帽章(上為帝國三色帽章,下為邦國帽章),除卻帽子主要部分的原野灰隱蔽著色以外(獵兵和步槍兵為灰綠色),新版野戰帽的滾邊和帽牆仍然是彩色的;步兵帽牆全部為罌粟紅色,騎兵、炮兵和其他兵種等等有特定顏色,步兵除外的兵種會日後另行介紹。無帽檐的野戰帽相貌奇醜無比,堪稱是帝德時期軍隊各種軍服裝具裡面最丑的東西;因此野戰帽在當時軍隊中並不受歡迎。一戰時期野戰帽被大量佩戴,士兵使用極為頻繁,大遲告部分都弄很臟和損毀,留到當今的好品相當稀少。無檐野戰帽也裝備給士官,不過士官有私自訂制檐帽的特權,所以一般來講我們可以在很多照片史料中看到佩戴檐帽的士官;士逗差兵在1915年時也得到了私定檐帽的權利。戰爭進行中發現野戰帽有顏色的帽牆非常容易暴露軍人的位置,影響隱蔽性,因此在1915年春天引入了灰色的隱蔽布條,命令是要求所有前線軍人佩戴。但是隨著戰爭進行物資短缺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這影響了隱蔽布條的生產,因為原料不足布條只得停產,解決問題的方法變成了去掉野戰帽的彩色帽牆和滾邊,隨之產生的新版野戰帽就是1917年七月引入的「 」通用野戰帽」,帽子整體都是原野灰色,除安裝在前面帶有色彩的圓形帽章(獵兵和步槍兵的通用野戰帽依然保留了灰綠色)。巴伐利亞陸軍按照規定使用原野灰色製造了這一版本的無檐野戰帽,全帽身顏色統一;而普魯士制式(以及其他邦國)的M1917式野戰帽則採用了偏深綠一點的毛料製作帽牆和滾邊,其他部分則為豆綠色或原野灰色製作,在單一的顏色中創造出簡單的色彩變化,相比於巴伐利亞的款式要美觀一些。 通用野戰帽的引入意味著帝德陸軍徹底拋棄了從野戰帽不同顏色識別士兵的傳統。 佩戴無檐野戰帽的帝德陸軍士兵 一頂M1907式無檐野戰帽上佩戴的隱蔽布條 M1907式無檐野戰帽:帽牆和滾邊為彩色,其他部分為原野灰色;無帽檐、外形呈圓柱形、平頂。 M1917式通用無檐野戰帽:帽牆和滾邊改為原野灰色與其他部分相同;無帽檐、外形呈圓柱形、平頂。 M1907式:例一為帶骷髏頭飾的第92(不倫瑞克)步兵團士兵無檐野戰帽;例二為炮兵野戰帽 M1917式:此例為帶雪絨花飾的山地兵通用無檐野戰帽 二、軍官檐帽 帝德陸軍軍官在裝配頭盔的同時也配發一頂檐帽,原野灰色軍服改革也給軍官帶來一款新式的野戰用檐帽(Schirmmütze/也可稱Feldmütze),與之前的樣式有所不同。這類檐帽與士兵的完全不一樣,辨識度也很高。軍官的原野灰色軍服於1910年引入,檐帽也在同一時期引入;軍官檐帽具有一個圓平頂,帽冠高於帽尾,山旦皮彩色的帽牆,同時配有一根由兩顆黑色紐扣固定在兩側的黑色皮帽帶,軍官檐帽的製作布料的質量比士兵的要高。相似類型的檐帽此前只在帝國海軍中配用。高級士官(或各類把條例當廢紙的土豪士兵)也可佩戴軍官檐帽。 自從1915年新軍服條例引入後,軍官檐帽隨之誕生了一個新版本:沒有帽帶、帽檐是橄欖綠色的M1915式檐帽(M1915式檐帽是作為1915年和平時期軍服的一部分,將包含於日後專門講解和平時期軍服的篇目中介紹)。此前文章提到過,巴伐利亞引入的時間比普魯士和其他邦國晚了一年,所以相似的檐帽在1916年引入稱為巴伐利亞的M1916式。此時軍官檐帽的製作材料也被限定為和士兵一致的布料;之前有所泛濫的各種變種此時也收到了限制。與以上提到的士兵野戰帽的隱蔽布條相同,軍官在前線時也需要佩戴它們(有些隱蔽布條則永久固定於軍官檐帽上)。1917年士兵引入「 」通用野戰帽」,同理,也引入了「 」通用軍官檐帽」,整體都規定為原野灰色。以上在介紹M1917式士兵野戰帽中提到的細微製造毛料顏色選用的差別在相同版本的軍官檐帽中也同樣體現。 佩戴M1910式軍官檐帽的德皇威廉二世和普魯士奧斯卡親王 一頂M1910式軍官檐帽上佩戴有隱蔽布條 佩戴M1910式軍官檐帽的士官和土豪士兵 左起頭三名士兵均佩戴了私人訂制的軍官版檐帽(條例如廢紙,裝B成風) 原野灰色軍官檐帽版本簡要介紹 M1910式軍官檐帽:帶有黑色帽帶(風帶)的檐帽,帽牆和滾邊為彩色,帽檐黑色皮革制,其他部分為原野灰色。 M1917式軍官檐帽:帶有帽帶(風帶)的檐帽,帽身整體為原野灰色。 軟頂檐帽(Reitmütze 或騎乘/騎馬用帽):絲綢制軟帽冠的檐帽,在原野灰普及前就存在,最早是騎兵使用的輕便型檐帽。此類帽子多為訂做而非條例配發,一戰時期多見於航空隊的飛行員佩戴此類帽子。 M1910式軍官檐帽 M1917式軍官檐帽 軟頂檐帽 Reitmütze(第二頂佩戴有隱蔽布條) 一戰期間佩戴軟頂檐帽的航空兵士官(佩戴的證章顯示他是一名飛行員) 三、M1908式檐帽 M1908式檐帽(Dienstmütze mit Schirm)是特殊類型。這類裝配給士兵的帽子有帽檐和帽帶,專門裝配給特定的服役類型: · 輜重部隊 · 醫療兵士官(Sanitäts-Unteroffiziere) · 擔架員(Krankenträger) · 醫護輔助人員 · 部分山地兵 1915年時,M1908式檐帽的黑色帽帶和帽檐也都換成了原野灰色;1917年時原料短缺更是使得帽子的皮革質部分全部改成了用代用材料製作,如硬化纖維和硬紙板等等。1918年十月此類帽子不再配發,剩餘的都拆掉帽檐和帽帶改成了無檐野戰帽,如今的存世數量很少。 M1908式檐帽,兩頂均為M1917通用式,之前的版本帽牆和滾邊有顏色 佩戴M1908式檐帽的士兵,中間的士兵可能為輜重部隊士兵,其餘兩名為醫療人員 四、步兵類檐帽及野戰帽色彩對照表格1907-1917 包含帽子的版本為: M1907式無檐野戰帽 M1910式軍官檐帽 各式 軟頂檐帽 M1915式軍官檐帽 M1908式檐帽 各種私人訂制類原野灰色帽子(除M1917式以外) 注*海軍營(海軍陸戰隊/海軍步兵)在此也算作為步兵的一種,將其包含在此表格內(此表格根據一手資料總結自「 」Feldgrau in Krieg und Frieden Teil 2: Uniformtafeln für Offiziere und Beamte der Kgl. Preuß. Armee / ausschließlich des Mecklenburgischen und Hessischen Kontingents / nach der Allerhöchsten Kabitsordre vom 21. September 1915」,英文對照材料Kaiser *** unker
④ 八路軍的軍帽上為啥有兩個扣子和日本鬼子的「屁簾帽」類似
現在網路上抗戰題材的影視劇魚龍混雜,既有讓人無力吐槽的「抗日神劇」,也有製作精良、細節嚴謹的影視劇。在經典抗日劇中,對於八路軍的服裝和武器都是非常考究的,戰士們攜帶的武器、身上穿的軍裝、頭上戴的軍帽都非常還原。咱們常會看到八路軍戰士頭上軍帽上有兩個扣子,有的時候則是青天白日的徽章,這是怎麼回事呢?
八路軍的最初的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為十八集團軍,由此可見八路軍名義上是國民黨軍的戰斗序列,因此他們的軍裝也和國軍是一致的。上個世紀30年代,蔣介石聘請了很多德軍顧問訓練部隊,這些顧問也就帶來了不少德國軍隊的風格。那個時候國民 *** 就以德國軍隊的山地帽作為原型,並且根據中國人的頭型特別設計了軍帽。這個帽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護布,平時折疊起來,天冷的時候可以放下來用以保護耳朵和脖子。這個設計和抗戰時期日軍的「屁簾帽」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美觀度卻大為提高了。
這種樣式的軍帽也很快成為了國軍的制式裝備,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國民 *** 也給八路軍配發了這種軍帽。因為同屬國民革命軍的戰斗序列,起初無論是國民黨軍隊,還是八路軍,軍帽的正面都有一顆「青天白日」的帽徽。這個帽徽是金屬和琺琅製作的,對於八路軍來說絕對是個稀罕玩意。八路軍不斷補充兵員,國民 *** 配發的軍帽已經不夠用了,因此八路軍便自己仿製這種軍帽。當時根據地的物資十分短缺,自然無法像國軍一樣製作帽徽,因此只能使用扣子替代。這一時期,八路軍的軍帽上既有帶帽徽的,也有帶扣子的。
和八路軍一樣的還有南方的新四軍,1940年國民黨蓄意製造了「皖南事變」,至此國共兩黨的摩擦達到了 *** 。八路軍和新四軍都對蔣介石的態度十分不滿,因此八路軍上至將軍,下至戰士們紛紛取下了青天白日帽徽,換上了扣子。不過畢竟明面上國共還在合作嘛,因此八路軍的高級將領在參加國民黨會議的時候,還是會在軍帽上加上青天白日的帽徽。
由此可見八路軍配備的軍帽和國軍一樣都有著德國血統,無論是帶扣子還是帶帽徽都能把護布拉下來用來防寒保暖,本質上沒有啥區別。不過中國當時的天氣並不是特別寒冷,製作帽子時再加上護布有些浪費布料,因此在抗戰末期,八路軍和國民黨軍隊便逐漸取消了護布的設計。
⑤ 請問一戰時德軍的帽子上為什麼頂個尖尖
您好,有尖的帽子,是步兵,圓球的是炮兵
以下摘自網路:
一戰德軍頭盔介紹及其精選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時,德國士兵佩帶的是皮革製成並帶金屬裝飾的尖頂頭盔,這種頭盔最初是在1842年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設計,又叫做「尖頂帽」(Pickelhaube)。頭盔設計上的缺點幾乎是立即就浮現出來,但是威廉國王還是給他的創作加上了許多毫無用處的附件。那時的頭盔比一戰時使用的還要誇張得多,金光閃閃,十分華麗。1856年,國王被診斷患有精神病,國家的一切事物都由他的弟弟威廉代理。1861年威廉國王去世,他的弟弟順利成章地成為新的國王,封號為威廉一世國王。相對19世紀當時的標准而言,M1842型頭盔都是非常可笑的,在軍隊中非常不受歡迎,其高高的頂部被士兵們嬉笑可以把他們的所有雜務都放進去。1856年開始將這種頭盔高度降低並一直進行其他的簡化改進至1895年,之後就保持了改進後的外觀一直使用到1914年。
1871年1月8日,德意志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成立,威廉一世國王變成威廉一世皇帝。德國陸軍在1914年之前都幾乎沒有建立什麼軍事裝備的標准,但是陸軍尖頂頭盔卻是個例外。頭盔有三個主要的皮革部分:一個基本帽殼,一個前帽舌,以及一個後帽兜三個部分用線縫合。帽殼是把一塊皮革用蒸汽在一個大摸具上壓製成形。成形後先使用數道黑漆上色,最後是用一層亮光漆使其發亮。頭盔前部覆蓋著的是一大張鍍金的黃銅鋼盔板,我們姑且把他稱做尖頂盔的「盔徽」,上面的圖案有的是獅子有的是鷹,也象徵著來自不同德國地區的部隊。近衛團、訓練營單位和巴伐利亞先遣兵是用鍍銀的盔徽,每一個德意志帝國內的王國、公國、伯爵管轄區和自由城市都有不同的盔徽式樣。
尖頂頭盔在戰斗中對佩帶者的保護作用微乎其微,裝飾性遠遠強於實用性。這種頭盔的側面是一個倒V字型,能祈禱保護下巴皮帶的作用。同樣與戰前的式樣比起來他的外形也變得更渾圓了些。整個盔體使用了皮革、黃銅、銀和灰金屬做成不同配件裝飾而成。
大多數的盔體使用的材料是皮革,但也有些用的是金屬。比如胸甲騎兵(Cuirassier)頭盔就是金屬製品。一戰後期由於皮革短缺德軍還是採用了毛氈制的步兵戰時代用頭盔,這種頭盔除了是用毛氈製成之外,保留了以往皮革制頭盔山的一切裝飾物,但是很快就被新型的M16鋼盔所替代。尖頂頭盔通常還回另外有一個布制的盔罩,所以在平時不戴的時候和作戰時保護頭盔不被磨損。
⑥ 德軍一戰就有這種頭盔了
是有,但是上面的迷彩不太正確……
德軍於影視作品中,在一戰時期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尖頂盔(Pickelhaube)』,正式名稱為普魯士軍盔,但這種裝飾遠勝於實戰用途的頭盔僅僅是皮革加少量金屬(如銅皮、鑄模鉛錫)製作完成的,只是由於其外形華美,甚至影響到了英俄在內的多個國家。
然而由於一戰開始(1914年8月—1918年11月),皮革製作的尖頂盔根本無法防禦傷害的真相被血淋淋的擺在各國軍隊高層之中。當時的法國,配發的就是那個如今法警都還帶著的凱皮帽(Kepi cap)……因此,英國人改用了布洛迪式鋼盔(Brodie helmet),後也曾一度成為加、澳等殖民地國家軍/警的標准。而法國人則裝備了著名的阿德里安頭盔(M15 Adrian helmet),由於其防撞擊能力相對傑出,所以此後逐漸演變為消防員帽……
德國自然不肯落於人後,自1916年開始,陸續推出了M16/17/18頭盔,並且極為狂熱的建立了准軍事主義組織『鋼盔黨(Stahlhelm)』,這有點類似於美國的長槍協會……辨認德軍一戰頭盔的最好方法,就是看頭盔側面的圓孔,如圖:
不過看截圖,這應該是電影《空戰英豪》(Flyboys),鑒於它是一部戰爭劇情影片,且對喜劇效果需求不似《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那樣強烈,所以我覺得這種迷彩還是較為貼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