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戴帽子是什麼意思
Ⅰ 明朝官帽與唐朝官帽的區別
區別:兩邊的耳朵加長,上部由方變園了,也叫烏紗帽。
唐、宋、明的官帽基本變化不大,唐朝的服飾影響了多個朝代。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發簪的樣式像兩個耳朵,樣子擺脫了誇張。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兩邊的耳朵加長了。據說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元代的官帽更像一個草帽,只是頂端高度增加了。蒙古人的統治,使得帽子的變化也沒有傳承性。
明代又恢復了漢人的統治,使得官帽大體繼承了宋代的樣式只是有些小的變化:上部由方變園了,也叫烏紗帽。到了清朝又變成了和元代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頂戴花翎。元代和清代沒有發簪的位置了,是因為男人不再束發。
Ⅱ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2)官場戴帽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Ⅲ 宋代官員佩戴官帽,帽子兩邊為什麼會有長長的兩根翅膀
宋朝的官員之所以佩戴官帽有翅膀,是因為這個翅膀可以防止大臣們竊竊私語,讓他們之間不串通,從而不會禍亂朝政。
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在一些大臣還有皇帝上朝的時候,他們都會佩戴管帽,管帽又被稱為烏紗帽,是通體黑色的,然後兩邊有翅膀的一個帽子。這樣的帽子在古代可以說是自己官位的一個象徵,如果有了這樣的帽子,就可以說明這一個人是在朝廷有官職的。
當時的宋太祖是有比較大的權利慾望,他看到大臣不顧他在下面竊竊私語,當然是覺得面子掛不住,所以才有了這樣的帽子。官員們戴上了這樣的帽子,既可以保證了宋太祖的顏面,又保證了朝廷的紀律。
Ⅳ 宋代官帽的兩個「大翅膀」,真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嗎
宋朝官員戴的帽子很特別,帽子兩邊有長長的“翅膀”,這種官帽也就是長翅帽了。長翅帽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帽子兩邊各穿出一尺多的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據說趙匡胤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發明的。
寇準一聽非常吃驚道:“我和你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
那老者道“您剛才路過狹窄的巷子時,側身走路,左顧右盼,生怕碰到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常戴著長翅帽,又怎麼能有這樣的習慣呢!”
Ⅳ 俗語「戴帽子」是什麼意思
這里的帽子 指的就是 罪名
暗示你 將會給予你一個反駁,或者批判
建議你 吧說過的話,否定 或者收回
Ⅵ 概括內容的戴帽子是什麼意思
戴帽子
本詞的基本意思是:
1.見"戴帽"。
分詞解釋:
戴帽 : 1.亦作"戴帽子"。
2.把帽子戴在頭上。引申為於一物之上加以他物。
3.引申為在政治上或行為上給人定性。
子 : 子zǐ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後輩人,年輕人)。植物的果實、種子:菜
Ⅶ 這都是有等級區分的,清朝官員的頂戴等級如何區別
通過寶石和帽子來區分。
以紅寶石為最高,依次為珊瑚、藍寶石、青寶石、水晶、硨磲、素金、鏤花陰文金頂、鏤花陽文金頂。革職或降職時,即革除或摘去所戴頂子。朝冠與吉服冠在三品以上略有區別,如紅寶石僅用文武一品官朝冠,吉服冠用珊瑚。
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一般都賜予五品或以上,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三眼花翎及雙眼花翎。
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藍翎一般都賜予六品或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官帽頂子分為三層,上為金屬頂,中為球型或尖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珠寶的數目及顏色來加區別。
(7)官場戴帽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在清代官場上只可能講「保住保不住頂戴花翎」。抓捕有罪官員時,先喊「摘去他的頂戴花翎!」可見這頂花翎對於清代官員是何等重要。其實,頂戴與花翎的性質不同,花翎是受獎勵的標志,頂戴是區分官位高低的標志,在清代,可以有不插花翎的官員,但絕對沒有無頂戴的官員。
文武官員皆分九品,自清初至清末相承未變。每一品中又分正品和從品,從品是副職,等於比正品低半品。按今天的話說,副職比正職低半級。
同品的文武官員頂戴相同,就是說文官正一品與武官正一品是一種頂戴。另外,正一品與從一品的頂戴也相同,各品的頂戴都有明顯差別。花翎是清代官員的帽飾,在帽後插綴孔雀尾翎。在清初,皇帝獎勵少數有功的官員,有時候賞戴花翎。
並非每個官員都能得到這種恩賞。自咸豐以後,國庫空虛,不僅興起「捐官風」,五品以上的無功勛官員,也可依例「報捐花翎」,拿錢買到這種受獎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