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愛戴帽子
1. 古人為何喜歡「戴帽子」,有何講究
帽子,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已經發現,古代又被稱為"首服"、"頭衣"、 "風兜"、"襆頭"等,是冬季北方人頭上必不可少的禦寒用品。魏武帝曹操曾發明過一種叫"白帢"的帽子,風靡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甚至親自設計出一種叫"六合一統"的"瓜皮帽",成為時尚
2. 為什麼古代的人都喜歡戴帽子
帽子的基本功能是在冬天的時候防寒保暖、夏天的時候遮陽擋雨。
《後漢書?輿服志》一語道破發明人類發明帽子的最本原初衷:「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即原始人在刀耕火種時代,就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作為帽子使用了。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文明的發展,帽子除了保護頭部的功能外,還成了裝飾打扮、區分身份的一種道具。
古時幼兒的頭發都紮成兩個小髻,像一對牛角似的,稱總角,不戴帽子。等成年了,就舉行冠禮,由父親或是族中長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即《禮記?曲禮》上所記的:「男子二十冠而字」,這意味著該小夥子可以負起家庭、宗族和國家責任了。《六藝綱目》因此稱:「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柳宗元也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
不過,帽子最初不叫帽子,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沒有「帽」字,帽子之稱,那是東漢以後的事。東漢以前,把戴在頭上的東西統稱為「頭衣」,其中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
舉行弱冠禮的冠,其實和帽子還是有區別的。冠,只是一道狹窄的冠梁,單單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帽子呢,則罩著整個頭部。
普通人家的子弟,舉行弱冠禮是一種儀式,其實,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是不能隨便戴冠的。平時,只有貴族士大夫才有資格戴冠,而且這冠還分不同式樣、不同功能:覲見皇帝的冠稱為弁冠,即官帽。參加重要典禮的冠稱進賢冠,進賢寇中,如果是王爺所戴,稱遠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所戴,稱法冠;重臣所戴,則稱高山冠。如果是在重大祭祀場合所戴,稱冕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因為古代士大夫比較清閑,精力都投入到禮儀上,不但每一個朝代的冠式、冠制與前代相比都有不同。而且,在縫制冠帽過程中,一個鈕扣、一條布條、幾道針線腳的走向有稍稍改變,都會被視同一個不同的款式,冠以不同的名稱,應用於不同的場合。作為現代人,如果不是專業研究古代服飾的,實在沒有必要在對這些細節關注過多。
與貴族士大夫相對,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貧賤之人不準胡亂戴冠的。實際上,漁樵農耕等等勞動人民酷暑天在野外勞作,就算你讓他們佩冠戴帽,他們也不肯干,最多就用一塊黑巾包裹著頭,所以這些人就被統稱為「黔首」。
「黔首」們沒有冠戴,而用毛巾裹頭,是不讓頭發散落——古代認為頭發是父母賜予的精血,輕易是不肯剪掉、或剃掉的,在中國古代,剃頭主要盛行於清朝,但那也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血腥政策才推行起來的。在清朝以前,一個人如果以「披頭散發」的面目示人,要麼是要顯示自己的倨傲、無禮,要麼就是要表示自己自甘墮落,不願當世為人。
歷史上的大賢人、大聖人周公聽說有賢士來了,「吐哺握發」出來相見,那是吃著的東西來不及吞咽、就先吐了出來,正在洗濯頭發來不及戴冠,就用手緊緊握著,不能讓頭發散落失禮於客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謝安和謝萬兄弟去拜訪王導的兒子、時任吳郡太守的王恬,王恬披頭散發出來相見,神色冷淡、語氣生硬,那是根本沒把謝氏兄弟放在眼裡。氣得謝萬大罵王恬不是東西。
而宋朝名將狄青和岳飛都曾披散著頭發上在戰場,那也是對敵人的一種蔑視、仇視。
至於唐朝的李白曾發牢騷說:「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就是純粹的憤世嫉俗的極端表現了。
3. 古人為何愛戴帽子不是為了美觀 背後藏特殊意義
古代人很喜歡穿戴帽飾,並不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彰顯地位與身份。(示意圖/達志影像)
在博物館欣賞 歷史 文物時,會發現畫像中的皇帝都會戴帽子,帽子對於古人到底有多重要?每一朝皇帝所戴的帽子都不同,而且古代穿衣戴帽的款式會隨 社會 等級和場合改變,戴帽子不只寓意成年,同時也彰顯地位與權力。
古代並沒有帽子一詞,帽飾最初被稱為「頭衣」或「元服」,在《儀禮·士冠禮》就有相關記載「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古代男性到了20歲就會舉行冠禮,指父親或家中長輩會替家族裡剛成年的男性戴上帽子,寓意長大成人,已有戴帽子的資格,能夠肩負重責大任。
此外,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儀禮》第一篇就是《士冠禮》,在南宋朱熹的《童蒙須知》也提到,孩童的禮教由冠禮、服飾開始,可見古人對於冠禮相當重視。此制度從天子到士庶都是如此,若是未行冠禮就沒有治人的資格,但帽子並非所有人都能配戴,庶民通常只能以青巾裹頭,因此被稱為「黥首」或「黎民」,所以孔子才會勉勵學生要有軒冕之志。
另外,每一朝皇帝戴的帽子名稱與款式都不同,以漢武帝的畫像為例,他戴的帽子稱作「冕」並搭配冕服,一般舉行重要儀式才會穿戴,而明朝皇帝也會穿冕服,無論登基還是祭天,明成祖畫像中的服飾就是冕服,而唐太宗則是戴「襆頭」並搭配常服,屬於休閑穿搭,整體視覺讓人感覺較輕盈,而宋太祖同樣也是戴襆頭,但已經過改良,稱做「展腳襆頭」。
由此可知,帽飾在古代 歷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每個階級穿戴的都不同,但也有人脫離 社會 ,不再追求功名利祿,因此選擇不戴帽子,但這類人大多是對朝廷失去信心,例如東漢的袁閎,還有唐朝李白,他就曾在詩詞中寫下「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而古人對於儀容非常重視,若是穿錯衣服或帽子,不僅僅是穿搭錯誤而已,甚至有越界的意思。
4. 古代官吏為什麼要戴帽子
戴帽子是因為古人不剪頭發,頭發長,要是不戴帽子,暴露在外,很容易臟,得每天洗,戴個帽子,頭發就不容易臟了.
5. 為什麼古人那麼重視戴帽子
帶帽子對於古人而言就是禮儀的一種表現,古人注重衣冠整潔,帽子也象徵著古人的各種身份。中國古代,男子20而冠,女子16而笄,所以帶帽是很隆重的事情,要禮貌周全,當然也應該冠帶整齊,比如上朝,待客。
6. 古代男子為啥都喜歡戴帽子關於帽子的禮儀都有哪些
帽子對於現代人來說,雖然滿大街都是很常見,但主要功能就是裝飾品,可有可無,有時候的作用就是防曬、遮住沒洗頭而已,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是在古代,帽子可不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無的穿搭,還儼然已經成為一種風潮,是人人必備的物件,是體現“禮的象徵”。
在早期的古羅馬,帽子甚至成為合法公民的象徵,可見頭部飾品的重要性。而在古時候的中國,帽子就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它除了裝飾作用,又能遮風擋雨防曬之外,更多的時候都是為了輔佐其它意義而出現的。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子女在觀念上有了新一層的增進,雖然貴族階級社會還是很嚴重,但是對於當時的風氣而言,“禮”的重要性,最終成就了帽子在中國粉墨登場。都知道中國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需要舉行冠禮,就要戴帽子,表示自己成年了,那帽子究竟對古人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一、 帽子的發展
“冠者禮之始也。”——《禮記》
帽子的重要性,從中國古代成語中也能體現,比如衣冠楚楚、華冠麗服、怒發沖冠。這其中的冠字就是帽子的意思,當然有時候也可以充當頭名的意思,但大多數時候,冠就是帽子的意思。
帽子的種類發展大致就如上,雖然每個時代流行的帽子款式不一樣,但是官員們、在乎禮的男子們,生活中幾乎都會佩戴帽子。帽子從周朝開始流行,一直璀璨到清朝,是社會風尚的標志物,不得不說影響力之遠。
最後,帽子作為一種服飾,一直以來都被我國各個朝代作為“禮”而推廣,在周朝之後,帽子的實質意義就不完全是一種裝飾品了,更多時候帽子充當的是社交、地位、意義。
除此之外,帽子的功能變化,是在宋朝以後,才有了各式各樣,防曬、抵禦寒冬、裝飾性足的帽子出現。在不斷地文化傳承中,帽子儼然成為中國古人們的裝束規范,禮儀標准,源遠流長至今。
從覆滿神秘色彩的陶盆到“冠禮”的推崇,帽子在歷史片段上就一直佔有著獨屬於自己的發展片段,更有著別樣的意義。
在後代的不斷改良中,那一塊披在肩膀上擦拭汗水的毛巾,最終形成頭頂上的四角、草帽等多種樣式,帽子也星光熠熠的在歷史上,成為歷史文化里獨特的一員。
7. 為什麼古代的書生必須要戴帽子
早在春秋時期開始,戴帽子就已經成為了中原文化區別於蠻夷文化的一種標志了,雖說經歷了戰國動亂的時期,但是行冠禮和對冠服的重視卻一直延續到秦漢時期,即使到了清初都還保留著這些文化,因為清朝開始剃發易服才導致逐漸丟失了這項傳統文化。
不過這些禮儀到了清朝時期,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間,大家都留著長長的辮子,看起來光頭的比較多文化不一樣,導致很多人開始沒有再佩戴冠、帽、巾,不過很多有身份地位的還是會佩戴的。
而這些所謂的冠、帽、巾也在不斷的演變。
8. 古人為何要戴「帽子」
我們常常在各個影視劇中看到古人都戴有帽子,不管是哪個朝代,帽子斗是無所不在,那麼帽子到底是什麼象徵呢?
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象徵,帽子雖經歷朝代的轉變,但象徵標志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志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出男人的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的發展和瓦解。
9. 古人為何會帽子不離身呢,戴冠、帽、巾又有什麼不同的寓意呢
我們看電視上熱播的古裝劇,許多男性角色會戴帽子,而且戴的帽子各不相同,這是因為不同的帽子代表不同的地位。
最後,帽子和古代禮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前文提到的弱冠之年,在正式場合中必須束冠等。不束發在古代是失禮的表現,不尊重接見之人。而在戰場中,武將散發出征表示對敵方的蔑視。除此之外,納諫和請罪時必須免冠。
清朝滅亡之後,隨著西方文化的湧入,戴帽子便不再有等級之分,人人都可以戴帽子,當今時代,帽子變成流行的時尚單品之一。
別看小小一頂帽子毫不起眼,它蘊含著我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從中可見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