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頭上為什麼戴珠簾的帽子
『壹』 皇帝頭上的帽子為什麼有簾子
它在皇帝的行為中起著規范的作用。
皇帝戴著頭飾,走路要穩,否則頭飾會左右搖擺,撞到皇帝的臉。然而,當皇帝坐著的時候,他必須坐直,否則「門簾」會貼在皇帝的臉上或者擋住他的視線,從而影響君主的形象。因此,戴「門簾」帽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皇帝的行走和坐姿,使其看起來更加優雅莊重,展現一個國家君主的風采。
(1)皇帝頭上為什麼戴珠簾的帽子擴展閱讀:
在古代,皇帝登基的時候一般都叫「加冕」,而皇帝戴的帽子就叫做「冕」,而「冕」的前後的「門簾」叫做「旒」。冕旒是古代禮冠中最為貴重的一種,只有當朝的皇帝、諸侯和卿大夫才可以佩戴。他們在參加大型的祭祀活動或重要場合時都要戴這種帽子。皇帝所戴的冕旒前後各有12根彩色繽紛的繩子,每一根繩子上都系著12顆五彩繽紛的玉珠。
『貳』 中國古代帝冠為什麼要「掛珠簾」呢
古代帝王的帽子前後都有一排珠簾,代表著皇帝是九五之尊。這個簾子其實是有很大作用的。首先,這個珠簾設計的初衷是為了讓帝王可以端端正正,如果皇帝坐姿比較不端正,珠簾就會傾斜,很容易打到眼睛,同時王公大臣們也很輕易的看出皇帝在開小差。所以,這就可以時時刻刻提醒皇帝要站如松坐如鍾,端正身體,上朝時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其實,皇帝的「掛珠簾」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皇帝可以看見大臣,而大臣卻看不清皇帝的臉,可以保持一種神秘感,提升威懾力。在商議國家大事的時候,皇帝也可以很好的掩藏自己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避免部分大臣過度揣測聖意,單純看眼色行事,有利於民主決策。
『叄』 電視劇里,皇帝戴的帽子上的珠簾是幹嘛用的
這個珠簾叫做冕旒,以前皇帝參加祭祀、大典等重大的活動時,都必須要戴上冕旒。這是從很早時期開始就流傳下來的禮樂制度,到了周超就更加完善了。冕旒看起來雖然有些累贅,但是其實大有用途。
第一,冕旒能夠端正皇帝的姿態。
大家在電視劇里都看到過,冕旒就是由很多的珠簾組成的。如果走路不夠端莊,或者是姿勢不好看的話,那麼珠簾就會大力地搖擺,很容易就會打到皇帝的臉上。
所以,為了保證珠簾不亂晃,皇帝就必須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的端莊。時間久了,皇帝的威嚴自然而然就出來了。文武百官也可以通過珠簾的晃動來監督皇帝的步履和儀態。
所以,加上了冕旒之後,也能夠擋住皇上的聖面,避免百姓、大臣和皇帝四目相對。冕旒從周朝開始成為了貴族階級使用的禮冠,到了秦朝時期就成為了只有皇帝才能夠使用。
冕旒在秦朝時期的利用率也是達到了巔峰,而到了宋朝之後就開始漸漸沒落了。到了清朝因為和他們的審美不合,所以就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肆』 為什麼皇帝的帽子上有珠子串成的「門簾」,這是做什麼用的
皇帝的帽子叫做冕,而用珠子串成的「門簾」叫做「藻」「旒」,標準的科學稱謂叫「玉藻」。從視覺的角度看,懸掛在眼前的珠簾,顯然是會影響視線的,那為什麼還要掛呢?
「藻」「旒」還是帝王為了端正和約束自己用的,前後各有12條,上朝的時候如果看見自己頭上的珠簾抖動的厲害就能迅速察覺自己的失態而端正坐姿。從皇帝到庶民都有,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像這樣的帽子皇帝一般也就是會在朝會和登基大典上穿著,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會在大場面穿著,是為了讓皇帝時刻注重禮儀。
『伍』 古代皇帝的帽子都垂著珠簾,作用是什麼呢
珠簾的作用是增加神秘感,不讓下面的大臣看清楚皇帝的表情變化,就像現在的墨鏡一樣,因為大臣看不清皇帝的表情變化,很多話就不敢說了,皇家威嚴也就有了。
『陸』 皇帝帽子前面垂下的珠子起什麼作用呢
皇帝帽子前面垂下的珠子為旒,標準的科學稱謂叫玉藻。
旒的作用:
1、「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2、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珠簾的根數是有講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那就總共二十四旒)。諸侯九旒(共十八旒),上大夫七旒(共十四旒),下大夫五旒(共十旒)。
(6)皇帝頭上為什麼戴珠簾的帽子擴展閱讀:
1、冕冠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始於周代,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冕:《說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纊。」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2、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纓、纊、紞等部分組成。周朝禮儀規定,戴冕冠者都要身著冕服,冕冠的基本樣式以及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後代所沿用。唐代進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明滅以後,在滿清主導的剃發易服下,冕冠也隨之消失,代之以朝冠。
『柒』 為何皇帝的帽子上要掛簾子寧可打臉都要掛的秘密是什麼
經常看電視的人應該知道,皇帝頭上戴的帽子前面有簾子,實際上這種簾子是一種禮儀。在古代被稱為“冕旒制度”,只有地位崇高的人才能有這樣的規格。那些全部都是用線穿好的玉石,可不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簾子。古代人是非常注重禮儀的,他們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很大的講究。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不過古代非常推崇禮制,很多皇帝為了穩定自己的江山,都會拿周禮出來說事。這樣的做法會讓他人以為,皇帝是個講禮儀的人,可以為百姓謀福利。
『捌』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麼作用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份象徵;二是「蔽明」(屏蔽眼睛)。
一、身份象徵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二、「蔽明」(屏蔽眼睛)
對於旒蔽明的作用,東方朔有一個很好的解釋。他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了,一個人過於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這是理論思想基礎。所以,作為統治萬民的帝王,頭上戴個特製的帽子,帽子前面墜上珠簾,正是用來適當遮擋視線的,兩耳旁邊堵上玉塊,正是為了適當降低聽覺的。)
(8)皇帝頭上為什麼戴珠簾的帽子擴展閱讀
明代魯王朱檀九旒冕出土
1971年,明代魯王朱檀墓出土的九旒冕,是我國目前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冕冠通高18厘米、 板長49.4厘米、寬23.5厘米、筒徑18.5厘米。為藤蔑編制,表面敷羅絹黑漆,鑲以金圈、金邊。
冠的兩側有梅花金穿,貫一金簪。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魯荒王這個九旒冕前後共垂著9道旒,每道上9顆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顆,垂懸九旒正是明代親王冠冕的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