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帽子叫什麼
⑴ 「帽子」在古代的文言文里被稱做什麼
「帽子」在古代的文言文里被稱做:冠、冕、弁、幘
⑵ 為什麼原諒帽會跟綠色掛上勾它有什麼由來嗎
原諒帽、綠色,現在成為每個中國男人的噩夢。沒人願意自己被戴上綠帽子,也不願意自己朋友請吃飯全點清一色的綠色蔬菜。而這個綠帽的由來可謂是源遠流長。
綠帽子就這樣被流傳下來了,現在幾乎成為了男女對婚姻不忠的一個專有名詞,如果對方出軌,那一方就是被戴了綠帽子了。
⑶ 古代秀才是戴什麼樣的帽子
像秀才這種文人雅士,在戲曲中主要佩戴文生巾( 緞制,有花綉,自帽頂至兩側有如意頭硬邊作為裝飾,背後垂有飄帶兩根)或 解元巾 (又稱學士巾,緞制,有花綉,前低後高,兩旁有如意形軟翅,為已取得功名的文人所戴)。如果此人在劇中的行當是文丑,也就是俗稱的小花臉,那麼就要佩戴荷葉巾( 頂方,上有檐,似荷葉覆蓋,以綠緞綉花者為多)。
戲曲服裝服飾道具甚至是化妝用品,都是由專人專門製作的。不如去戲曲劇團附近或直接到網上的戲曲服裝用品店裡看看。
⑷ 唐朝時士人佩戴的帽子叫什麼啊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是古代一種官帽,首先產生於東晉,那時烏紗帽並非官員特有,它不分貴賤,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帽。《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⑸ 古代帽子別稱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漢服資訊
2018-10-27
關注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冠」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冠類在歷代的演變中從形式可分為冠冕、巾幘、襆頭、帽、盔,笠等,從身份也可分為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後妃仕女,布衣、道釋等幾大類。
冠冕的形成據歷史資料及有關記載的推測:冠是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形加以模仿、裝飾與改制而成。為了禮儀與裝飾,古人根據鳥獸的頭型改製成冠,將鳥獸的須胡改飾成纓與緌,這是古代冠的基本結構。並用簪貫插在發上使其穩定,用纓裝飾在冠上,用緌帶垂下使其牢固與美觀。冠的質料,在黃帝以前用皮革製成,以後多用布帛製成。(《群書考索》記有:黃帝以前以羽皮為之冠,黃帝以後則以布帛為之,飾以冠冕纓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秦漢統一全國後,歷代的禮儀典制對冠式皆作具體的規定,以明其官職與品位,特別在漢高祖八年有「令嚴冠服之制」(見《漢書》漢高祖本紀的記載),這是對秦以前歷代紛亂的冠製作一統一的規定與定.制i以後歷代的冠制基本上是按漢制而沿襲下來,只作簡化與適當變換,到唐宋兩代,在禮儀典祭等大禮上,仍沿用漢制,只作適當修訂,但日常的朝事與公服,便服都被巾、襆頭與帽所替用。元代立朝建國後,據元史記載是綜合漢、唐,宋與遼金的冠服而制訂的,基本上是沿繼宋制,明代的禮儀大典仍採用前制,而日常朝事與公服則為折上巾,烏紗帽所替用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2. 獬豸冠(也稱法冠)
3 .進賢冠(也稱儒冠)
4. 鶡冠(又稱武冠)
5. 高山冠
⑹ 中國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級劃分
朋友,請問你問的是哪個朝代呢?圖片上是文宮與武官的臣服,那我舉例清朝吧: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155兩 珊瑚頂
綉錦雞
3.正2品:
67兩
加支444兩
從2品53兩
加支324兩
珊瑚頂
綉獅子
如:
副將
3.三品: 130兩 藍寶石頂
綉孔雀
39兩
加支204兩 藍寶石頂
綉豹
如:
參將(正)
游擊(從)
4.四品: 105兩 青金石頂
綉雲雁
27兩
加支114兩 青金石頂
綉虎
如:
都司
5.五品: 80兩 水晶頂
綉白鷳
18兩
加支72兩 水晶頂
綉熊
如:
守備
6.六品: 60兩 硨磲頂
綉鴛鴦
14兩
加支35兩 硨磲頂
綉彪
如:
千總
7.七品: 45兩 素金頂
綉鸂鶒
12兩 素金頂
綉犀牛
如:
把總
8.八品: 40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鵪鶉
23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犀牛
如:
外委千總
9.正九品: 35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練雀
陰紋鏤花金頂
綉海馬
如:
外委把總
10.從九品:
及未入流 31兩 陽紋鏤花金頂
綉練雀
⑺ 李白戴的帽子是什麼帽
李白 唐朝帽子叫 「襆頭」,
⑻ 文官頭戴烏紗帽成為做官的標志從哪本書開始
烏紗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
1.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東晉成帝時(公元334年),皇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用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後來到南朝劉宋時,有一位宗室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帽邊的帽子,也叫「烏紗帽」。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於是無論官民、不管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己。
2.烏紗帽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據《通典》載:「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當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
據《中華古今注》載,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過詔書說:「自今以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宮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用的一種帽子。唐代白居易《感舊紗帽》詩中寫道:「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這說的是烏紗帽可以當作饋贈朋友的禮品。白居易《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還描寫到一位「銀篦穩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撥駒」的歌妓,說明烏紗帽還可以戴在歌妓的頭上。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不過,宋代烏紗帽仍然是民間比較普通的便帽。
宋朝烏紗帽
3.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據《明史·輿服志》載:「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就成為官員特有的標志性服飾。清代剃發易服後烏紗帽被頂戴所取代,但烏紗帽的稱呼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