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鐵帽子怎麼樣
1. 鐵帽子王的官銜是什麼他在清朝的地位怎麼樣呢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個朝代,清朝是比較出名的一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了,清朝的歷史大概有200多年。在清朝的眾多官職中,有一個官銜叫做鐵帽子王,在這200多年間一共出現了12個,在清朝前期的時候出現了8個,這些基本上都是立下了戰功的皇族,因為功勞而得到的封賞。而後面還有4個鐵帽子王,是歷代的皇帝封賞的,這些鐵帽子王在清朝的地位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還能夠傳承下去。
擁有鐵帽子王這個封號還享有一些特權,例如能夠一直不降級,並且鐵帽子王的地位比一般的親王都要高,待遇非常優厚,一年的俸祿大概是10000兩左右。鐵帽子王還有自己專門的王府,非常的榮耀。鐵帽子王在去世之後喪葬的規格比一般的親王也要高出很多,去世之後還能夠受到黃色的摩拜,也會有皇室的人前來祭祀。
2.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在離京前,為何讓十三阿哥拚死辭掉鐵帽子王
鄔思道是四阿哥胤禛派心腹家奴年羹堯在江南四處尋訪的避世高人,在康熙晚年的九王奪嫡事件中,鄔思道替胤禛出謀劃策,在雍正繼位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雍王府上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鄔思道對十三阿哥吐露肺腑之言,是一種排遣內心苦悶的方式。他深諳雍正刻薄寡恩,陰鷙殘忍的性格特徵,卻不敢說也不能說,在大功告成之後選擇離京隱居也屬無奈之舉,並且還時時刻刻受到雍正心腹的監視。這番內心困苦,鄔思道趁十三阿哥送行之機向他建言,既給他人提了醒,也排遣了一絲心中苦惱,可謂是一舉兩得。
3. 清朝滅亡時,那些十二個鐵帽子王都在干什麼
有的是還在堅持清朝統治,在堅持和那些新政對立;有的是看到了時代的發展了,覺得無能為力了,所以就主動交出權利,退位了;還有的呢,就慫恿清朝滅亡,覺得應該換個時代了。這十二個鐵帽子還是各自有各種很大的看法的,行動和看法非常地不統一。
另幾個鐵帽子王,就是支持清朝滅亡,去轉向新型社會和制度的了,他們是支持溥儀退位的。這裡面的代表就是慶親王奕劻,慶親王奕劻其實他是個挺勢力的人的,太貪心,在那種情況下他還想去獲得權利,他一直就慫恿溥儀退位,以謀求一些利益吧,後來溥儀真的退位了,但是其實溥儀內心還是怨他的。
這些鐵帽子王,確實在大清朝時期,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一到關鍵時刻,還是比較能看得出來他們各種的品德和為人的。
4. 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鐵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種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權
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
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當然了,大餅是這么畫的,具體怎麼樣,還得看皇帝的心情和個人表現,鐵帽子王的後代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4)38度鐵帽子怎麼樣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鐵帽子王是好是壞,需要將其置於中國歷史和清朝歷史的具體環境中去分析。
首先,這一制度徹底結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維護大一統政治。
《清文獻通考》將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條目,意味著將其類比為中國傳統歷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來,分封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但受封者封藩就國,往往擁兵自重,形成對抗中央的勢力,更多是扮演一個造成割據戰亂的消極因素。
與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對諸王的約束顯得簡約而嚴厲。宗室諸王有封號而無封地,亦無屬國,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隨意離開,他們不能到地方任職,無法干預地方政務,更不能掌握軍隊。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等全部納入國家統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規定給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襲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遞減,待遇逐漸降低,使國家財政負擔不致過重,也徹底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勢力的各種潛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歷史而言,世襲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樹立中央權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結果。
清初宗室諸王對中央的威脅不在於裂土分封,割據一方,而在於對八旗各旗當作私產加以控制,各擁旗眾,可與中央分庭抗禮。
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隨著部眾日繁,努爾哈赤將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漸整編成旗。隨著諸子侄、孫子長大成人,努爾哈赤像分家產一樣將八旗分給諸子孫。當時後金所有軍國政務全由努爾哈赤與八旗旗主討論決定。努爾哈赤之所以這樣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死後諸子相爭,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這種家產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來維持政治平衡,防止個人專權。
然而,這種格局使後來繼位的皇太極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處理政務時要與其他三大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給幾位兄長施禮。皇太極曾抱怨自己「不過一黃旗貝勒而已」。更嚴重的是,幾大貝勒各擁本旗重兵,相互間矛盾日漸尖銳,使新興的滿洲力量時常面臨分裂危機。
由此,從皇太極繼位到多爾袞攝政,再到順治皇帝親政,清初皇帝集權政治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斷宗室旗主們的勢力。不僅如此,清朝中央還極力弱化宗室旗主與各旗部眾的關系,借鑒明朝的內閣、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國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
八旗管理被納入到國家的官僚體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產,宗室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規范下來。所以,仔細梳理會發現,乾隆時期確認的八大鐵帽子王,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當初的旗主貝勒,至於後來分封的庄親王碩塞是皇太極之子,帝室後裔,而薩哈廉、勒克德渾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實追隨者。
總之,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范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然而,這種封爵制度畢竟是以保證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特權為目的的,其落後性不言而喻,隨著革命爆發,民國肇建,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資料鐵帽子王-網路
5. 清八大鐵帽子王爺與八大顯赫家族
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是對清朝開基創業或統一全國立有大功,所以並非像其他封為王爵的皇子皇孫那樣,後代每繼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個等級,而是無論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封建社會時稱為「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為「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王冠永遠不會被換掉。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諸部,伴隨統一戰爭的進行,歸服的人口日眾,先前那種只憑血緣關系的軍事與生產組織,已不能適應統一戰爭的需要了。於是在這種特殊的政治歷史環境下,八旗制度便應運產生了。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