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紙做帽子怎麼做
⑴ 如何製作紙帽
工具/原料
長方形紙
彩紙.白紙.廢舊紙
方法/步驟
1首先將一張「長方形紙」擺放在桌面。
2將「長方形紙對折」。
3接著又將長方形對折。
4然後將上左邊按成「三角形狀」。
5接著左邊沿直線向「右邊關閉」。
6右邊半閉,之後,將後面反過來,在將右邊頂端折成「三角形」狀。如下圖所示
10折疊好後,將最下邊一面分別也左右「向內折疊」
11然後將最下方沿直線「向上折起」。
12接著把最下面那邊反到前面來,也沿著直線「向上折起」
13最後全部步驟將完成,我們用手往中間打開就形成了一個帽子。
注意事項
以上方法是個人一步一步的製作過程,在製作過程中折紙一定要平整,不可長得長.短的短,但一定要對齊。
至於選紙方面可根據自己愛好進行選擇,可大可小。如果在製作過程使用「彩紙」會更加漂亮。
還可以選用一張,大的硬紙來做「帽子」,一方面硬度強的帶頭上會更好。而另一方面做出來的帽子還可用來裝東西。
⑵ 手工卡紙做帽子怎麼做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全部。 在古代,遼金人多戴皮帽。所以用卡紙做帽子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毛線、絲紗,這樣可以做得更完美一些,左右用卡紙與絲紗相纏,後將帽檐做的矮一些,用毛線將其與後帽檐固定,記住,這樣可以省膠水;但後帽檐一定要長。當然,你也可以參照一些現代帽子的做法哦,做的現代化一點,比如,風雪帽、牛仔帽、大禮帽、貝雷帽、二角帽等,做的現代化一點,當然,那樣做可能會減少中國古代的傳統風格,建議你可以適當加一些稻草,把宋代帽子與竹斗笠相結合。
⑶ 怎麼做帽子,用紙做,可以戴拜託了
來嘗試下用一張大一些的紙片做一頂王冠吧,可以用在慶生等各種場合,甚至你可以使用報紙。小孩都非常喜歡這個,而且當你知道做法後,你會為它做法的簡單而感到驚奇,任何人都都可以給自己折一頂皇冠。
如何折紙帽子1.首先將紙的背面朝上,然後進行兩對角的對折,之後復原,就會留下對角線摺痕
如何折紙帽子2.再將4個角分別朝中點折去,就會得如圖所示叉燒包狀
如何折紙帽子3.將折紙整個翻過來,然後將上下兩個邊折向中線,將後面的兩個小三角可以折上來,就會得到如圖所示
如何折紙帽子4.將下面的三角折上去
5.這時按照圖示虛線,折疊左右兩個底角
如何折紙帽子6.再將剛才折上去的三角放下來
如何折紙帽子7.上下顛倒後,按照5到7的步驟,將另一半也按照相同操作進行折疊
如何折紙帽子8.此時,可以按照圖示將兩個3角從中間的縫拉開,然後不斷用手進行左右、上下的調整,直到調整成為正方形盒子狀
如何折紙帽子9.將其顛倒過來,再調整下四個角,你的折折王冠就做好了
小提示,實際將其再翻過來,就可以當作盒子使用哦!
(來源:http://www.rouding.com/chuantongshougong/diaozhe/80659.html)
⑷ 手工卡紙怎麼做帽子
准備材料:粉紅色的紙、綠色長方形的紙、裝飾的小花朵、剪刀、固體膠、訂回書機。
步驟一、准備好材料。如下圖所示:
⑸ 卡紙帽子如何做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全部。 在古代,遼金人多戴皮帽。所以用卡紙做帽子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毛線、絲紗,這樣可以做得更完美一些,左右用卡紙與絲紗相纏,後將帽檐做的矮一些,用毛線將其與後帽檐固定,記住,這樣可以省膠水;但後帽檐一定要長。當然,你也可以參照一些現代帽子的做法哦,做的現代化一點,比如,風雪帽、牛仔帽、大禮帽、貝雷帽、二角帽等,做的現代化一點,當然,那樣做可能會減少中國古代的傳統風格,建議你可以適當加一些稻草,把宋代帽子與竹斗笠相結合。
看你是怎樣想的了,希望我的意見能夠被採納,我的意見比較大眾化,但是也很有新意,希望各位給我的評價好一點,多給我一點積分,我想當一位熱心網友。
⑹ 怎樣用紙做生日帽
1、首先,我們需要一張正方形的卡紙,可以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顏色。我這里用的紅色卡紙。
⑺ 裝修時的紙帽子怎麼做
找個大報紙:按對角線折成大三角,再角對角這一下成個小三角,把裡面翻到外面就可以了!
⑻ 製作紙帽(小尖帽)的圖解哪裡有
1、首先准備一張正方形紙,從上方向下折疊將正方形折疊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頭朝下放置。
(8)用紙做帽子怎麼做擴展閱讀:
關於折紙的起源,因為無從考證,有中國起源說、日本起源說和西班牙起源說,莫衷一是。雖然這些說法都無外乎推測,但是中國早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以大麻和少量薴麻纖維製造的紙張,而日本直到公元610年才由朝鮮僧人曇征將造紙術獻於當時攝政的聖德太子。所以不少人相信,折紙2000多年前起源於中國,再經由日本傳播到全世界。
但是,中國西漢時期的遺址中有紙張出土,卻沒有證據表明當時已經存在折紙。在日本,折紙始於平安時代(公元794年至1185年前後)的說法佔主流,但是真正能夠通過文獻確認的最早的關於折紙的記錄,是江戶時代俳句詩人井原西鶴於1680年寫下的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