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裝唐裝有什麼
1. 唐裝象徵意義是什麼
其實「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唐裝」的稱謂,其實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並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並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這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規律的必然,更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
唐裝的源起時間離我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裡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雲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但這個因素在流行中同樣不可或缺。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或離我們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迴流行。它們的回歸可能通過另一種形式,就是元素。
據APEC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女士說,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當初他們設計好服裝後,大家一起討論給這套服裝起名,最後決定把這種服裝命名為"唐裝。這主要是因為國外都稱華人居住的地方為"唐人街",那"唐人"穿的衣服自然就應該叫"唐裝"了。另外,國外的一些華人也有稱中式服裝為"唐裝"的說法,所以唐裝的取名也頗有國際化的味道。
在如今唐裝遍地都是的情況下,到底哪種服裝才能稱得上是唐裝呢?其實,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
今天的唐裝並不是唐代的服裝。"襆頭紗帽"和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飾。"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 "撰頭"盛行的時代,"襆頭"的樣式也富於變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開元年間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襆頭"的形制經歷過幾次較大的變化。唐代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時偶爾用之,其他則以"襆頭袍衫"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廣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袍服的款式,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對域外的民族來說,則不太適宜。因北地寒冷,不便採用大袖,而採取緊裹雙臂的窄袖。隨著南北風俗習慣的相互滲透,這種緊身、窄袖的袍服樣式,也被漢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唐代女服變化萬千,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
2、胡服;
3、女著男裝。
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 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現在的唐裝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它既吸取了傳統服裝富有文化韻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時又吸取了西式服裝立體剪裁的優勢,使古老的唐裝重新登上了時尚舞台。
現在穿著的唐裝已經進行了很多改良。比如現在的中式服裝很少用連袖,因為連袖就等於服裝沒有肩部,也不能用墊後,那樣肩部就不夠美觀:傳統中式服裝是不收腰的,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現在的中式服裝都改成收腰的了:過去的裙子下擺非常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在把裙擺做大了,便於活動;還有像旗袍,傳統的開襟特別高,現代人盡管比過去開放得多,但穿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開襟就低多了。
如今,唐裝的面料已不再局限於織錦緞面料,真皮唐裝已面市並開始在白領階層慢慢流行開來。真皮與唐裝的結合不僅保留了唐裝原有的雍容華貴、富態休閑的韻味,同時皮質面料和製作工藝使唐裝顯得挺括。中式的唐裝被賦予了一些西式特徵,使唐裝得以走出禮儀服裝、節日服裝的小空間,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都能穿,拓寬了唐裝的穿著場合。一些事業有成,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港澳台人士、歸國人士,以及外籍人士是這類唐裝的主要消費者
如今,「唐裝」已成為中外人士不得不提的關鍵詞。正如面對「可口可樂」兵臨城下,「娃哈哈」打出「非常可樂,中國人自己的可樂」的大旗,激發起國人蓄積已久的民族情感,自從2001年APEC領導人身穿「唐裝」亮相後,國人就掀起了「穿中國人自己的服裝」 的萬丈豪情。豈止中國人自己穿,它還成為大洋彼岸的西方人的時尚標簽,據說上海長樂路的中裝一條街上,經常能看到一些美國人東摸摸、西看看,心情急迫地到處問「有和布希總統穿的那件一樣的嗎?」北京的一些「唐裝」經營者更是自豪地稱:「『唐裝』不僅是中華民族服飾,它還要乘APEC的東風帶動世界潮流了。」
在中國經濟處於上升時期的當前,「唐裝」的興盛似乎可以看做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徵兆。然而撇開它背後宏大的象徵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一個頗模糊的概念,關於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
其實「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這樣算來,唐裝的源起時間離我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裡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雲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但這個因素在流行中同樣不可或缺。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或離我們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迴流行。
2. 唐裝的來歷和特色
唐裝原來是代表唐代的服裝,屬於很傳統的一種襦,裙裝。這種風格主要是在初唐時期開始流行的,基本上把從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上衣下裳的制度更好傳承了下來。如今在現代意義上,就是代表中國很有風格的服裝。特點是立領、連袖、對襟以及直角扣。
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唐代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
2、胡服。
3、女著男裝。
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唐代男子服飾在吸收胡服式樣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一改漢魏時期寬衣博帶的風格,常服服飾主要為襆頭、圓領袍衫、革帶和長靿靴。
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
3. 所謂的「唐裝」是什麼朝代的服飾
「唐裝」通常有兩種解釋,最自然合理的解釋是「唐朝的服裝」;另外一種比較牽強的解釋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後一種說法的由來,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於是就把這些華人街的「唐人」所著的中式服裝叫做「唐裝」。
根據APEC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女士的意見,「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因此當初設計好服裝後,設計組一起討論給這套服裝起名的時候,決定把這種服裝命名為「唐裝」的過程便是深受這種「出口轉內銷」的對「唐裝」的解釋的影響。
現在大陸流行的「唐裝」,即是這種清末的中式著裝風格的服裝,也即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這種服裝事實上是滿清馬褂的延續與改良,屬於滿服的范疇,與「唐朝的服裝」(漢服)在風格、款式上面並無絲毫相似之處。遺憾的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國人都把這種源於「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的滿裝馬褂誤認為是「唐朝的服裝」。
「唐裝」一詞本身的稱謂,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
把「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本來作為中國人傳統服裝在海外的慣稱、作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也算順理成章,但讓人遺憾的是,目前風行的「唐裝」一詞嚴重偏離了它的本意,極易引起普通民眾包括歷史知識欠缺的知識分子階層的誤解:以為此「唐裝」即「唐朝的服裝」。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並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自是不明了「唐裝」一詞的確切指代,而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並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雖然是清代以降的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也不排除其為流行規律的必然或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但此舉在催生漢服運動的同時,卻也給後來真正的唐裝(漢服)的復興帶來了不可估量的阻礙。
這種「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顯然這種「唐裝」並不是唐代的服裝。
"襆頭紗帽"和圓領袍衫"是才市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飾。
"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 "撰頭"盛行的時代,"襆頭"的樣式也富於變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開元年間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襆頭"的形制經歷過幾次較大的變化。
唐代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時偶爾用之,其他則以"襆頭袍衫"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廣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
袍服的款式,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對域外的民族來說,則不太適宜。因北地寒冷,不便採用大袖,而採取緊裹雙臂的窄袖。隨著南北風俗習慣的相互滲透,這種緊身、窄袖的袍服樣式,也被漢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唐代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
2、胡服;
3、女著男裝。
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現在的「唐裝」只是源自清代的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它吸取了清代以降傳統服裝具文化韻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時採用了西式服裝立體式剪裁,使源自清代的馬褂又重新登上了時尚舞台。
這種「唐裝」業已經歷了很多改良。比如現在的中式服裝很少用連袖,因為連袖就等於服裝沒有肩部,也不能用墊後,那樣肩部就不夠美觀:傳統滿式服裝(旗袍、馬褂)是不收腰的,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現在的中式服裝都改成收腰的了:過去的裙子下擺非常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在把裙擺做大了,便於活動;還有像旗袍,傳統的開襟特別高,現代人盡管比過去開放得多,但穿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開襟就低多了。
如今,「唐裝」的面料已不再局限於織錦緞面料,真皮「唐裝」已面市並開始在白領階層慢慢流行開來。真皮與「唐裝」的結合不僅保留了「唐裝」原有的雍容華貴、富態休閑的韻味,同時皮質面料和製作工藝使「唐裝」顯得挺括。中式的「唐裝」被賦予了一些西式特徵,使「唐裝」得以走出禮儀服裝、節日服裝的小空間,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都能穿,拓寬了「唐裝」的穿著場合。一些事業有成,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港澳台人士、歸國人士,以及外籍人士是這類「唐裝」的主要消費者。
在中國經濟處於上升時期的當前,「唐裝」的興盛似乎可以看做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徵兆。然而撇開它背後宏大的象徵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一個頗模糊的概念,關於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而「唐裝」在文化領域則更是飽受置疑:中國人的衣服,為何要由外國習俗來命名,本非唐朝的服裝,卻因外國人稱之為唐裝,而中國人自己便人雲亦雲的也稱唐裝,豈不滑稽?
其實,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至離我們更近的明代袍服(兩者其實是同一事物),並非不太可能重迴流行。「長袍大袖」只是現代的人們對「古裝」的模糊認識(從夏商周時期一直到明末的傳統中國人的穿著主體款式是「交領右衽,隱扣系帶,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其中,「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僅為禮服特徵,而「交領右衽,隱扣系帶」的特徵則為禮服、常服所共有),也就是說,真正的唐裝除了作為主體款式的禮服外,還有作為補充的「窄衣窄袖」的常服。這些服裝自唐以來就有「漢服」或「漢裝」的正式稱謂(意為「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或「漢族的民族服裝」),經歷將近四千年,一直自成體系,一脈相承,並深遠影響了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漢服中的深衣款式),朝鮮(韓國)的「韓服」(漢服中的襦裙款式)便是漢服在這些國家的正常延續。
真正唐裝的寬衣大袖的禮服更適合於祭祀、成人禮等莊重場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則更適合於勞動耕作及日常場合。隨著自互聯網發起,以都市青年白領階層為骨乾的「漢服復興」運動的興起,真正的唐裝(漢服)在現代人們的視野中也並非「遙不可及」,源於外國人眼中的「唐人」而定義的「唐裝」一詞,正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置疑。
4. 唐裝品牌有哪些
唐裝品牌有這些:萍香韻兒 夢至超 上海灘 瑞蚨祥 吉祥齋 格格旗袍 陶玉梅 辛語旗袍 紅館 仙人指 夢絲蘭 錦衣閣 紅顏 憶江南 綠羅裙 鳳起台 格格 卿卿旗袍 靜夜思 深藝 三聖唐裝 嫣之然 張慶生 易曉 唐人緣 臨海市經 絲路嘉和 夢回 憶唐姿 秦藝 楊·曹韻 。
5. 唐裝上的扣子叫什麼
盤扣,也稱為盤紐,或者紐結、紐絆。是傳統服裝中使用的一種紐扣,用來固定衣襟或裝飾。盤花扣是古老中國結的一種。
盤扣的花式種類豐富,有模仿動植物的菊花盤扣、梅花扣、金魚扣、盤結成文字的吉字扣、壽字扣、囍字扣等。也有幾何圖形的,如一字扣、波形扣、三角形扣等。
盤花分裂兩邊,有對稱的,有不對稱的。盤花扣的作用在中國服飾的演化中逐改變,它不僅僅有連接衣襟的功能,更稱為裝飾服裝的點睛之筆。生動地表現著服飾重意蘊、重內涵、重主題的裝飾趣味。
(5)男裝唐裝有什麼擴展閱讀
如今,盤扣不僅作為紐扣使用,還可獨立觀賞,是一種新穎的工藝美術作品。其製作工藝包括盤、包、縫、編多種手法,在樣式設計、顏色搭配等方面極為講究,充分表現出設計者高超的技巧和驚人的創造力。無論哪一種盤扣,都要先做成硬條,然後再盤制而成。
手工盤扣運用細膩、婉約的手工扦邊和盤花扣,表現出一絲不苟的自我涵養,精巧的盤扣中蘊含著精緻。每一例盤扣都有表現其特徵的名字,從普通直形扣到栩栩如生的蝴蝶扣、蜻蜓扣、菊花扣、梅花扣和象徵吉祥如意的壽形扣等,有近百種之多。
在形形色色的傳統旗袍中,衣襟上的盤扣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民族風韻濃縮其中。近幾年,盤扣作為一種傳統的服飾手段又風靡一時,以極強的生命力豐富和美化著人們的生活。它不僅用於旗袍類服裝,也被許多設計師廣泛用於各類時裝作為點綴。
一套優美的時裝固然悅目,如果沒有與之相配的紐扣及飾物等附件的渲染,就缺少迷人的光彩,附件的協調對時裝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形形色色的盤扣中,融進了製作者的心性和智慧,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
然而,隨著都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已經很少有女性學習盤扣手藝。於是,機器生產的盤扣應運而生,同樣纏絲,同樣鏤花,同樣像蜻蜓點水,同樣像蝴蝶戀花,卻總讓人感到少了一種靈氣,少了「柔情不斷似春水」的那份婉約。
6. 求唐裝各個部分的介紹
(一)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鍾、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彷彿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二)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從圖中我們看到,發式的樣式豐富多彩,圖案的紋樣有鳳的紋樣,有牡丹花紋樣。有的發式顯現出雲紋的印跡,是發展變化的雲紋的體現。從鞋的式樣上看,唐代盛行翹圓頭鞋,做工很精緻,就連草鞋也是講究工藝的。絲鞋的紋樣綉作虎頭,和現在山東一帶兒童所穿的虎頭鞋紋樣相似,只是現在山東一帶農村兒童穿的虎頭鞋的鞋尖沒有那麼向上翹。男鞋的樣式和現代的鞋樣有相似之處,說明那時鞋的發展已達到了高峰。縱觀唐代的服飾圖案,可以這樣來認識: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三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本圖為鎧甲穿戴展示圖及兜鍪、靴子圖。這種類型的鎧甲,比初唐更加精緻,甲衣上的裝飾,也更加繁縟細致,是中唐時的典型樣式。
(五代鎧甲及戎服)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唐代胄甲)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圖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隋代戎服及胄甲)
隋唐五代服飾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本圖為隋代武士復原圖(左為戎服,右為胄甲)。
(隋唐胄甲2)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圖為胄甲穿戴展示圖。
(唐代大袖衫)
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本圖為中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此圖為大袖對襟紗羅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中晚唐回鶻女服)
中晚唐女服回鶻裝展示圖。梳回鶻髻、戴金鳳冠、穿回鶴裝的晚唐貴婦及變體寶相花紋雲頭錦鞋。回鶻是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即現在的維吾爾族的前身。在唐朝開元年間,回鶻曾一度是北方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回鶻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有著親密友好的關系,相互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來往從未間斷。回鶻族的服裝,對漢族人民曾帶來較大的影響,尤其在貴族婦女及宮廷婦女中間廣為流行。回鶻裝的基本特點略似男子的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下長曳地。顏色以暖色調為主,尤喜用紅色。材料大多用質地厚實的織錦,領、袖均鑲有較寬闊的織金錦花邊。穿著這種服裝,通常都將頭發挽成椎狀的髻式,稱「回鶻髻」。髻上另戴一頂綴滿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綴鳳鳥。兩鬢一般還插有簪釵,耳邊及頸項各佩許多精美的首飾。足穿翹頭軟錦鞋。
(晚唐供養服飾)
隋唐五代服飾隋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此圖為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養人服飾(襦裙、披帛)。
(隋唐五代服飾)
隋唐五代服飾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絹畫婦女及《簪花仕女圖》所繪的貴族婦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婦女服飾,都是這一時期的典型樣式。唐代貴族婦女,頭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紗衣的裡面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這是一種大膽的裝束,從中也反映出當時婦女的思想開放。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此圖為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畫,頭戴鳳冠寶髻、金花簪蓖,珠寶頸鏈,大袖衫裙,披帛,圓頭履的貴族婦女。
(盛唐女服2)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的婦女(張萱的《搗練圖》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另外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張萱是盛唐與中唐之際的著名畫家,從張萱開始,我國人物畫題材趨於寫實,表現現實社會生活。《搗練圖》是張萱的代表作,它描繪了一群婦女正在搗練、絡線、熨燙及縫衣時的情景。練是絲綢的一種,初織成時質地較硬,需煮熟後加漂粉用杵搗後才能柔軟,然後還要用熨斗燙平。圖中婦女為成年婦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從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紋樣來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樣式。
(盛唐女服)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或袍衫的貴婦及侍女(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另外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虢國過夫人游春圖》所繪的是唐玄宗時代顯赫一時的皇親楊氏姊妹出形游春時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圓領袍衫。虢國夫人在畫面中部的右側。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著描有金花的紅裙,裙下露出綉鞋上面的紅色絢履。
(隋唐婦女服飾)
隋唐婦女服飾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本圖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圖。
(隋代短襦長裙披帛)
隋代女服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婦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層婦女中,曾流行百鳥毛裙,由於這種裙子都用禽鳥羽毛製成,使大批珍禽瑞鳥遭受損害,後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廣大婦女中間,則流行一種叫「石榴裙」的裙子,這種裙子用鮮艷奪目的紅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說中的李娃幾霍小玉等就常穿這種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顏色之多、質料之精、、圖案精美,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非常美觀。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圖及穿小袖短襦、長裙的隋代婦女(隋代瓷俑實物)。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唐代圓領袍衫展示圖及紗羅襆頭圖。
(唐代《禮賓圖》)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佩圍裳,玉佩組綬一應俱全。在大袖衫外加著裲襠,也是隋唐時期官吏服飾的一個特點。本圖為戴漆紗籠冠、穿大袖禮服的文吏(陝西乾縣李賢墓壁畫《禮賓圖》)。圖左邊三位為唐代官員朝服形象,左邊第四位為東羅馬使者,左邊第五位為高句麗國使者。
(唐代婦女服飾)
隋唐半臂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從傳世的壁畫、陶俑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穿內衣(如半臂),而不能單獨使用。此圖為袒領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展示圖。
(中唐女服)
中唐女服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本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唐代文官大袖禮服)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本圖為唐代文官大袖禮服展示圖(根據出土陶俑及壁畫復原繪制)。
(隋唐侍女服飾)
隋唐胡服翻領對襟胡服、條紋褲、蹀躞帶穿戴展示圖,圖中所繪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樣式,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在陝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後,由於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凡穿這種服裝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還常有若干條小帶下垂,只是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本圖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初唐女服)
隋代女服隋代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它的一個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圖。
唐代婦女服飾漫談
如果說中國古代男子服飾的主題是實用與莊重,那麼女子服飾的風格則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飾則是其中最為絢麗的篇章。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往頻繁,世風開放。加之域外少數民族風氣的影響,唐代婦女所受束縛較少。在這獨有的時代環境和社會氛圍下,唐代婦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調,創新的裝飾手法,典雅華美的風格,成為唐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此外,「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女子發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為主。所戴便帽,初行冪,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習俗,婦女外出多戴冪,冪是一種大幅方巾,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戴時披體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時,隨社會風氣的開放,改戴「施裙至頸」的帷帽。至開元盛世,婦女們乾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襆頭和戴狀奇艷麗的胡帽。胡帽因源於西域和吐蕃各族,狀式新穎多變,有的卷檐虛頂,有的裝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飾鳥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飾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門遠行,還戴風帽,以避風塵。
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綉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如唐詩所雲:「雲頭踏殿鞋」、「金蹙重台履」、「叢頭鞋子紅偏細」等。靴多以錦為之,織造功緻,紋飾美麗。屐於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如李白詩雲:「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女子發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形制十分豐富。名目有半翻髻、雲髻、盤桓髻、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初唐時發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後高髻流行,髻式紛繁。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工藝精美。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製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唐中後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緻美觀的小花梳飾於發上。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項飾有項鏈、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瓔珞原為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唐時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著。其上部為一半圓形金屬頸圈,下半部為一珠玉寶石組成的項鏈,有的在胸前部位還懸掛一較大的鎖片形飾物,整體華貴晶瑩。臂釧,又稱跳脫,是以金屬絲盤繞多匝,形如彈簧,或以多個手鐲合並而成的飾物,套於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銀製作,鏤空,上下兩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裡面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之間及小金盂之間均用對稱的活軸相連,無論怎樣轉動,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灑落。
唐代女子服飾,不僅為燦爛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並影響著後世歷代婦女的服飾生活與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苑地中的一朵奇麗之花。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文吏服飾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裹襆頭、穿圓領袍衫、烏皮靴的官吏(陝西乾縣李重潤墓壁畫)。
7. 了解什麼是唐裝
唐裝原指唐代的漢服,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 傳統的上衣下裳制。現代意義上的唐裝泛指具有中國 風格的服飾。
唐裝古代分類
唐代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
1、窄袖衫襦、長裙;2、胡服;3、女著男裝。
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裙、衫、帔的統一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
唐裝現代細分:
大致可以分為民族唐裝和時尚休閑唐裝,目前比較出名的品牌有 品唐齋 等,特別具有民族氣息的民族服裝,服裝材料主要以棉麻為主,棉麻具有較強的舒適感,清爽透氣,即使是炎熱的夏天穿著棉麻材料縫制的 品唐齋唐裝 也會覺得格外的清爽!主要以手繪的風格體現出品牌的特色,體現著手繪唐裝的獨一無二!
這個 品唐齋品牌唐裝 的質量調查中唐裝比重佔了82.3%
8. 在廣州哪裡有男裝唐裝賣
吉之島男裝里有得賣
還有易初蓮花也有
花園酒店旁邊建設6馬路有家店專賣唐裝
華樂路外貿店郵局旁邊家店裡也有賣
望採納
我自己打
給鼓勵
9. 和傑克瓊斯差不多的品牌男裝有什麼
1、HM
HM(海恩斯莫里斯Hennes&MauritzAB)於1947年由爾林·派爾森(Erling Persson)在瑞典Vsters市創立。當時爾林·派爾森在瑞典的維斯特羅斯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服裝店。當時只稱為「女士的」( Hennes),只銷售女士服裝。
1968年公司並購了銷售狩獵裝備和男士服裝的「毛里斯·維德弗斯」(Mauritz Widforss)服裝店,之後公司也開始銷售男士服裝。
2、馬克華菲
馬克華菲是一家注重原創設計的本土服裝公司,自2001年創立以來,已延伸發展出五個不同風格不同定位的產品品牌和一家潮流集合店,其中包括馬克新紳士男裝、馬克華菲FJ男裝、馬克華菲創意都市女裝、後型格(Reshake)、駱駝動感(camel active)。
3、優衣庫男裝
優衣庫(Uniqlo) 的內在涵義是指通過摒棄了不必要裝潢裝飾的倉儲型店鋪,採用超市型的自助購物方式,以合理可信的價格提供顧客希望的商品
創造優衣庫 (Uniqlo) 品牌的Fast retailing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1949年3月開業的山口縣的個人企業,1963年5月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原名為小郡商事株式會社,1991年改為迅銷。
價廉物美的休閑裝「UNIQLO」是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的縮寫,意為消費者提供「低價良品、品質保證」的經營理念,在日本經濟低迷時期取得了驚人的業績。
4、花笙記
花笙記修身唐裝先行者,傳統服裝的保護者,唐裝時裝化的踐行者。中國元素和現代時尚的碰撞大師。堅持傳統工藝製造。漸漸成為亞洲年輕人的唐裝首選。
花笙記唐裝,融合傳統工藝與時尚設計,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服裝的韻味和世界觀,而不僅僅是將中國元素符號化,定位於年輕人的唐裝 ,致力於唐裝時裝化的推動 ,拒絕沉重刻板,用輕松詼諧的方式設計產品,使之可以被年輕人接受,並由此為國人打開一扇門,令人發現傳統文化之美。
5、G-STAR
G-STAR是於1989年由荷蘭籍的JOS VAN TILBURG創立的品牌。 1992年國際著名的牛仔專家PIERRE MORISSER加盟G-STAR,並擔任首席設計師一職。
10. 有哪些不錯的中國風男裝
中國風復古亞麻外套中式唐裝,這就是一款很不錯的中國風男裝,首先它選用的亞麻布料,這樣穿起來特別的舒適貼膚,讓人感覺特別的舒服,其次就是它的顏色,是亞麻色的,給人特別穩重成熟的感覺盡顯男人的魅力,中式唐裝的設計看起來特別的有中國風范,特別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