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為什麼都是女士扮男裝
㈠ 黃梅戲女駙馬故事歷史上是真有其事嗎
歷史上沒有真事,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在古代考狀元要經過鄉試、殿試等3道大關,不可能這么容易混進去的,這只是民間藝人的理想、想像罷了,不是真的。
黃梅戲代表作《女駙馬》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說的是民女馮素貞冒死救夫,經歷了種種曲折,終於如願以償,成就了美滿姻緣的故事。
該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東床駙馬、洞房獻智化險為夷等一系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戲劇情節,塑造了一個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1)黃梅戲為什麼都是女士扮男裝擴展閱讀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綉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黃梅縣地處長江北岸,舊時大部分地勢低於江岸,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更為突出。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水荒、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
這就大大促進了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的發展,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
㈡ 中國歷代戲曲中那些戲曲是女扮男裝的盡量詳細一點,比如作者,故事梗概,朝代等
黃梅戲代表作《女駙馬》是由清朝彈詞《再生緣》改編的,說的就是元代才女孟麗君的故事.《女駙馬》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說的是民女馮素貞冒死救夫,經歷了種種曲折,終於如願以償,成就了美滿姻緣的故事。該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東床駙馬、洞房獻智化險為夷等一系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戲劇情節,塑造了一個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馮素珍自幼許配李兆廷。李氏家道落,兆廷來投馮家,岳父母嫌其貧困,拒不接納,反誣良為盜,陷兆廷入獄。並逼素珍另嫁豪門,素珍不從,改辦男裝,離家赴京尋兄,冒兆廷之名應試,竟高中狀元。經大臣劉文學作伐,皇帝旨招素珍為駙馬,素珍卻之再三,皆獲允,不得已奉召進宮成婚。花燭夜,洞房中,素珍冒死陳詞,情動公主。翌晨,素珍偕公主於金殿之上,以才智博得皇帝赦免欺君之罪,釋兆廷出獄。素珍兄長、前科狀元馮益明,面君為妹請罪,與公主邂逅於金殿,二人一見鍾情。大臣劉文學又作伐,奏請皇帝將馮益明招為駙馬。兩對有情人同結百年之好。
馮素珍和李兆廷在同窗共讀時訂下了親事。不久,李家遭到災難,一貧如洗。一天,李兆廷來馮家借錢。馮素珍的後母嫌貧愛富,竟然逼他退婚。馮素珍堅貞不屈,深愛著李兆廷。她悄悄地約李兆廷在後花園相會,私贈白銀100兩,幫助他進京趕考。不料,馮素珍的後母聞訊趕到,誣陷李兆廷為盜,把他送官查辦,並將馮素珍另配他人。馮素珍誓死不從,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裝進京尋找哥哥馮少英。她找遍京城,沒有找到哥哥的下落。在偶然之間看見招考皇榜,便靈機一動,冒李兆廷之名應試,指望得到功名,搭救兆廷,沒有想到竟然高中狀元。皇帝愛馮素珍假扮的李兆廷才華出眾,相貌堂堂,將其招為駙馬。馮素珍百般推辭,無以為計,十分焦急。這時,八府巡按張紹民特意前來拜訪新科狀元。原來他就是改名換姓的馮少英,兄妹終於相見。馮素珍正與哥哥共謀脫身之計,聖旨駕到,宣李兆廷立即進宮,與公主行成婚大禮。洞房花燭之夜,公主含情脈脈,馮素珍心急如焚。公主見附馬遲遲不肯入寢,不禁起了疑心,經過再三盤問,馮素珍才吐露真情,說出了自己的真實女兒身份。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皇,辦馮素珍的欺君大罪。馮素珍吐露真情後又擺明利害關系,公主為了擺脫尷尬的處境,決定請求父皇赦免馮素珍的死罪。第二天,皇帝迫於情勢,只得答應公主。收馮素珍為義女,放出李兆廷頂狀元之名,讓他們成親。這時,馮少英上殿代妹妹請罪,劉大人乘機做媒,使馮少英與公主訂親。皇宮里張燈結綵,兩位駙馬一同進宮。
題名: 梁山伯與祝英台
作者: 徐進 范瑞娟 袁雪芬
國家: 中國
主題關鍵詞: 越劇
相關名人: 袁雪芬
相關書目: 梁山伯與祝英台 紅樓夢
越劇作品。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改編。1951年,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演出。劇本有多種單行本,收入《戲曲選》第 1卷(1958)與《中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市卷》(1959)。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唐張讀《宣室志》已有記載,以後,在民間歌謠、說唱和戲曲中廣泛流傳。20世紀初,活躍在浙江農村的「小歌班」已有演唱這一故事的戲文。40年代初,袁雪芬先後與馬樟花、范瑞娟合作,由南薇執筆,將舊本壓縮為一本《梁祝哀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在《梁祝哀史》基礎上,整理、改編成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改編本描寫祝公遠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裝,赴杭求學,中途與梁山伯結拜為兄弟。兩人同窗共讀,三載相伴。祝公遠促女歸家,在送別途中,英台託言為妹作媒。向山伯自許終身。山伯從師母處得知真情,趕至祝家求婚,祝公遠已將英台許配太守之子馬文才。山伯悲憤成疾而亡。馬家迎親之日,花轎途經山伯墳墓,英台墓前哭祭,墓裂,英台躍入穴中,雙雙化為彩蝶。改編本突出了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的迫害,加強了梁山伯、祝英台之間友誼和愛情的描寫,並以他們的愛情悲劇,控訴了扼殺美好事物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長制度。劇中《十八相送》、《樓台會》等場戲最為觀眾稱道。《十八相送》以富於喜劇情趣的筆墨,生動地刻畫了梁山伯的純朴、忠厚與祝英台的熱情、真摯;《樓台會》在沉鬱的悲劇氣氛中,渲染了梁山伯對愛情的執著,描寫了祝英台對愛情的忠貞。梁祝死後化蝶的傳說始於南宋;越劇的《禱墓化蝶》,更以美麗的形象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願望和想像。改編本還在語言上繼承和發揚了民間文學的特色,比喻生動,形象豐富,感情深厚,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1952年,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劇本獎和演出一等獎,分飾梁山伯、祝英台的范瑞娟、傅全香均獲演員一等獎,飾祝公遠的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1953年,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攝製成彩色戲曲藝術影片。
取材於梁祝故事的地方戲曲作品很多,除越劇外,川劇、滇劇、湘劇、贛劇、徽劇、粵劇、河北梆子、梨園戲、豫劇、楚劇、武安平調落子、河南曲劇、京劇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劇目。其中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和川劇《柳蔭記》的影響較大,並表現為兩種不同的演出風格。
花木蘭
木蘭從軍的故事流傳極廣,事見《木蘭辭》。此題材的戲曲版本以馬少波的京劇《木蘭從軍》較為知名,豫劇大師常香玉的代表劇目《花木蘭》即由陳憲章據此移植,後又與王景中合作對劇本進一步加工。
劇情:南北朝,邊關戰事起,徵兵花弧。因多病無子,乃由其女木蘭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十二年,凱旋歸家。
該劇是1951年常香玉為抗美援朝捐獻「香玉劇社號」戰斗機進行義演時的主要劇目。在1952年10月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劇獲榮譽獎。1953年4月香玉劇社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演出。1956年10月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
京劇大師梅蘭芳及徐碧雲、言慧珠等均有演出。
地方戲中也有不同版本面世,評劇名家崔連潤的演出很有影響。
㈢ 女附馬是啥意思
黃梅戲的經典曲目。
黃梅戲代表作《女駙馬》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說的是民女馮素貞冒死救夫,經歷了種種曲折,終於如願以償,成就了美滿姻緣的故事。該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東床駙馬、洞房獻智化險為夷等一系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戲劇情節,塑造了一個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它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
㈣ 黃梅戲為什麼都是女扮男裝
這就是坤角,因為很早以前有男扮女裝叫乾角,後來太難看了 ,發現女扮男裝很秀氣,就流行開了~!!
㈤ 為什麼京劇多是男扮女裝,越劇和黃梅戲多是女扮男裝
這就要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得美學觀了。個人認為,京劇的乾旦(男扮女裝)與越劇的坤生(女扮男裝)就是典型的同性美學代表。從技術上來講,京劇主要已金戈鐵馬、帝王將相的故事為主,看戲的人也多是男性,因此,從男人的角度來演女人自然比女人的角度演女人更加容易被認同,況且,乾旦的嗓音更具有力度,更加有穿透性,這是人體結構帶來的生理差異。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㈥ 女扮男裝的所有戲曲
越劇小生一大把美女女扮男裝,京劇、黃梅戲也有。不過戲里演的是男的。
戲中劇情女扮男裝《謝瑤環》、《英台抗婚》、《鐵弓緣》、《擋馬》、《俏潘安》
㈦ 黃梅戲為什麼叫黃梅戲
人民日報: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地區黃梅時節上山採茶唱的獨特戲曲唱腔「懷腔」與地名無關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一代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就是安徽省安慶人。黃梅戲與湖北省黃梅縣並無關聯,並且黃梅戲一直用安徽省安慶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於安慶地方黃梅時節採茶歌曲。大部分黃梅戲演員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與安徽方言差異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黃梅縣地名虛構起源歷史以爭奪黃梅戲文化遺產。黃梅戲最初在湖北並沒有太大知名度,後來湖北看到安慶黃梅戲演員拍攝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出名了,就籌建了湖北的黃梅戲劇院,但都是從安徽請的黃梅戲演員過去教他們唱,第一批就是從安慶請人過去援建。全國唯一的黃梅戲藝術節是在安慶舉辦的「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來過安慶的人都知道,安慶人說話婉轉動聽唱黃梅戲最正宗。黃梅戲文化深深植根於安慶人的血液和細胞中。
1879年10月14日上海 《申報》首次報道了安徽省安慶市集賢關外每年演出的黃梅調小戲(簡稱黃梅戲),這是歷史文獻記載的關於安慶地方戲曲黃梅戲的首次報道!民國學者程演生(天柱外史氏)在其專著《皖優譜》(1939年,世界書局,上海)中指出,安慶黃梅調小戲不能用於酬神,遭官方禁演,而且是安徽省的專屬,即「他省無此戲也」。這些都是真實文獻資料記載關於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的記載。
戲曲界認定的」黃梅戲鼻祖「是蔡仲賢,蔡仲賢,字國清,諢名蔡老五,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今麥元鄉中山村),民國三十一年(1942)歿於至德縣(今東至縣)馬坑鄉後河蔡坑,終年78歲。他幼年聰明伶俐,僅讀兩年私塾,竟將《三字經》、《千字文》、《四書》讀完。其父蔡品端系本地徽班藝人。蔡仲賢小時因受父輩戲藝的熏陶,特別喜愛唱戲,還會唱民歌、小調。這個歷史人物的記載是有史料和文獻的。陸洪非寫的《黃梅戲源流》說:「望江蔡仲賢是安徽最早的黃梅戲藝人,截至目前為止,在所搜集的有關黃梅戲源流的材料中,早於蔡仲賢的,尚未發現。」
黃梅戲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展、壯大,至今已走過兩百年的時光。但是,對於這一重要的地方戲曲劇種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最近安徽省專家通過田野考察和資料研究,提出了新說法,認為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此說推翻了流傳較廣的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傳統說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兩級宣傳部門的支持下,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以《黃梅戲的起源與發展》作為學術課題,聘請多位多年從事黃梅戲藝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對黃梅戲起源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調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過7個月的田野調查,對民歌、時調、鼓書、燈戲、佛道音樂、青陽腔、高腔、彈腔等音樂進行調查和取樣錄制,調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蘇、陝西五個省區,采訪對象達413人,收集民歌3000餘首,錄制音像達900多分鍾。
參與此項調查的安徽黃梅戲研究者王秋貴說,黃梅戲的語言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此次田野調查的一個重要發現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陝西省南部商洛地區,居住著許多清朝康、雍、乾時期從安慶各縣遷過去的移民。他們早就失去了與家鄉的聯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陸續尋宗認祖。盡管遠隔千里,但他們至今還操持著安慶方言,還傳唱著200多年前從老家帶過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經成為黃梅戲的聲腔。比如商南《十二時會姐歌》無論是音樂還是唱詞與安慶的《探姐》如出一轍。此外,商南的《偷情歌》與安慶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難猜》與安慶的《手拉槐樹望郎來》等也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王秋貴說,這說明黃梅戲的聲腔不是外來的,而是起源於安慶本地。
據課題組成員介紹,通過調查,他們發現黃梅戲的音樂95%來自安慶地區已經流傳的民歌、花鼓戲、道情、彈詞、高腔和徽調,而安慶地區當時又是民間戲曲的中心,這也佐證了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
此外,課題組通過對安慶方言與黃梅戲音樂的關系進行考察也發現,安慶方言與湖北黃梅方言的平仄關系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課題組在報告中認為,安慶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語音平緩,很少出現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決定了黃梅戲唱腔的波紋形狀流暢,黃梅戲被觀眾稱道的特色:易懂、易學、易唱,和安慶方言存在因果關系。
此前戲曲學術界一般都認為黃梅戲是清末湖北黃梅縣水災難民在流浪過程中帶入安慶地區的,災民傳唱的湖北採茶調與安慶民間小調和其他戲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黃梅戲。但安徽戲曲研究者在查閱目前可見的所有關於黃梅戲的文史資料和田野調查中,都沒有發現有關湖北採茶調在安慶傳播的過程和事件。在調查報告中,安徽學者認為,湖北黃梅縣發大水的時候,地處下游、地勢更為低窪的安慶地區也是汪洋一片,難民想經過皖河流域各縣進入安慶城內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災民沿途傳播採茶音樂的路線圖不能成立。
也有專家指出,當前能夠證明黃梅戲起源的文獻證據還很缺乏,此次調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記載黃梅戲的資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報》上的一則報道,證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慶北門集賢關一帶每年都有「黃梅調小戲」上演。戲曲史專家廖奔說,缺乏文獻記載是地方戲曲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因此建議下一步要擴大文獻的搜尋范圍。
安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愛軍表示,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一張文化名片,弄清楚黃梅戲的起源對於更好地研究地方戲曲的誕生、發展的規律,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一民族藝術瑰寶都具有重要意義。
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起源於安慶地區
㈧ 怎麼大家都說中國的第一位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的傅善祥黃梅戲里的馮素珍呢中國戲曲大部分都是根據事實編的
我國歷史上的才女雖然很多,但從唐朝設狀元開始,到清末廢除科舉,歷代皇朝所點出的三百來個狀元,並無一個是女的。
不過,我國歷史上倒真有過一位女狀元。太平天國提倡男女平等,從金田起義後就建有女官統帥的女營,她們和男子並肩作戰,立下過許多戰功,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又設置了自左右以下的各級文職女官。
為了選取有才乾的女子參加行政工作,太平天國曾專門舉行過女子科舉考試。
天王洪秀全下旨女子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後,傅善祥在女館姐妹們的鼓勵下前往應考。看到試題《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後,傅善祥記起了幼時讀書時聽到「女子讀書無用」的冷嘲熱諷。她列舉了中國歷史上的賢能女子的功績,否定女子難養的論調,受到了天王洪秀全的贊賞,洪秀全定她為第一名,稱女狀元,並下旨賜她城內騎馬遊街三日。此事轟動了整個京城,「但見街頭巷尾中,眾口連呼傅狀元」。
天京陷落,傅善祥下落不明。
明朝時候,甘谷縣張家坪村的姑娘張玉景「不愛紅裝愛武裝」,自幼習武,15歲得武監生職銜,擔任鄉里的武術隊長,明成祖永樂三年進京接受選拔,暴露了女兒身,犯了該斬的欺君罪,皇帝好奇,面見張玉景,為她臨死還替家鄉父老爭取瓦房建築的心願所感動,賜她女狀元稱號,命她做了皇宮中的武術教官,供職至39歲病逝。張家坪村的熱心群眾,託人從南京國家圖書館查得的資料證實了這段歷史。
黃梅戲代表作《女駙馬》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此劇系安慶市著名劇作家王兆乾根據民間藝人口述的傳統戲《雙救舉》重新創作而成。
科舉——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 。 明朝的張玉景只有狀元的稱號,而馮素珍則是故事裡的人物,沒有歷史記載和資料的證據支持。
㈨ 為什麼男扮女裝
其實女子不能演戲的原因是因為在古代,女子不能隨意拋頭露面,而且演戲的戲子的地位非常低下,幾乎沒有人格尊嚴;還有就是古代認為戲子是逢場作戲,如有女子演戲,會被人認為品德敗壞!如果女子演戲,一來拋頭露面,二來沒有了尊嚴就會嫁不出去!所以很少有女子演戲。
戲曲名家常香玉就是因為演戲,而被迫該姓換名,甚至被逐出家門,差點斷了父女關系!
㈩ 黃梅戲電影《女駙馬》是有誰演女扮男裝的
民女馮素珍自幼許配李兆廷,後李家敗落,兆廷投親馮府,岳父母嫌貧愛富,逼其退婚。馮素珍花園贈銀於兆廷,馮父撞見,誣李為盜,將其送官入獄,逼素珍另嫁宰相劉文舉之子。
馮素珍男裝出逃,在京冒李兆廷之名應試中魁,被皇家強招為駙馬。花燭之夜,素珍冒死陳詞感動公主。
在公主幫助下,皇帝收素珍為義女,又釋兆廷,並招素珍之兄,前科狀元馮少英為駙馬。兩對新人乃同結秦晉。
該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東床駙馬、洞房獻智化險為夷等一系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戲劇情節,塑造了一個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嚴鳳英演出
之後,韓再芬等再次飾演了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