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男裝是什麼
1. 簡約而不簡單,唐朝的男子是怎麼樣戴帽穿衣的
唐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期,強盛的國力,發達的經濟,使其成為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外向型王朝。
唐文化本身有著開放包容的氣質,所以,唐代的男裝既繼承了傳統漢服的靈魂,又充分吸收了胡風等異國風情,最終表現出了獨具一格的鮮明特色。
結語:唐朝以前,中國傳統服飾以寬袍大袖為主要特徵,但由於唐人對胡服的崇尚,使得唐代服飾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特別是男裝,視覺上更加簡約,功能上更加實用。但從以上幾個部分的介紹中,我們也可以感覺到,相對於現代服飾來說,唐代男裝實在是簡約而不簡單。
2. 唐朝的服飾都是什麼樣的呢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嗎
唐代文化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服飾文化中呈現出胡服與漢裝糅合的千姿百態,風格迥然不同。唐代的男人多穿圓領大袍,裹襆頭,穿長靴,衣服上多有動植物綉圖,佩戴華麗的物飾。唐代婦女服飾極其復雜。其上身為襦、襖、衫,下身纏裙,綢帶系腰。襦、襖上多有綉紋或織紋。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尤以紅色最流行。
據研究者考證,在中唐以前,服裝形制是上身穿小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綢帶系扎。在天寶年間,婦女還以著男裝為時尚。中唐以後,婦女服裝日趨肥大,普通婦女的衣領常見的是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富家女子中還流行一種祖領,裡面不著內衣,使胸脯袒露於外。當時婦女的下裳主要是裙,其質料、色彩、式樣與紋飾具有輕盈飄逸之美。
五、丈夫靴衫
盛唐壁畫中有戴襆頭、著窄袖衫、穿長靿靴的侍女.襆頭羅紋如紗,透出額頭,這就是唐詩中所謂「新裝巧樣畫雙蛾,慢裹恆州透額羅」(唐•元稹《采春》),這種裝扮出自宮廷。太平公主曾著「紫補玉帶皂羅折上巾」,歌舞於高宗和武後筵前。按《新唐書》里說:「這種衣男子之衣而靴」的服裝是「襲契丹之服」,可見這也是吸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服制。
總的來看,唐代服飾是西域、西北及中原文化的大薈萃,它不但在中國服飾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世界服飾文化史上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3. 唐朝的服裝分哪些類型
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
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
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
4. 古代唐朝的男裝,叫啥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5. 唐朝服裝的各部位名稱
襆頭紗帽"和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飾。"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唐代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時偶爾用之,其他則以"襆頭袍衫"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廣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袍服的款式,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對域外的民族來說,則不太適宜。因北地寒冷,不便採用大袖,而採取緊裹雙臂的窄袖。隨著南北風俗習慣的相互滲透,這種緊身、窄袖的袍服樣式,也被漢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 2、胡服; 3、女著男裝。 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 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唐朝服飾
6. 唐代的衣服是什麼樣的
通過描述是無法完全展現唐代的服飾,你可以從敦煌唐代壁畫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敦煌壁畫不僅是研究唐代繪畫藝術的寶庫,還展示出初唐、盛唐、中唐等不同時期人物服飾。唐代敦煌壁畫中的女性服飾和裝扮呈現了唐代的審美理想,反映了中國化和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特徵。一方面繼承和發展中原傳統服飾,另一方面又受到印度及西域地區佛教藝術的影響,兩者交融為唐代女性服飾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具有深刻的文化歷史價值。
7. 唐朝服裝體現大唐盛世的鼎盛繁華,為何會出現男裝女穿現象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它以強盛的國力、先進的文化著稱於世。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著服飾的,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認為服飾是一種文化和政治的象徵。
不同的服飾代表著不同的社會地位,而且形制不一的服飾代表著不同的身份,中國儒家更是把服飾當作"禮"的一部分,認為衣冠無小事,必須遵從禮法。
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自己最鮮明的特點,每個朝代的服飾也非常的不同,這受到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唐朝女性以胖為美,這種齊胸襦裙顯得很寬大,不管身材的胖瘦,都能展示出女性的靈動之美。
還有一種在唐代婦女中比較流行的服飾就是大袖衫,這種長衫比起齊胸襦裙來說就顯得非常寬大,它通常是唐朝女性出席重大禮儀活動時穿的一種禮服。這種寬大的衫裙最能反映出唐朝的開放和包容。
唐朝的女性的社會地位非常高,女性可以在社會上經常拋頭露面,所以唐朝還有女著男裝的風氣,這是在封建社會比較罕見的。
《舊唐書》記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悲尊內外斯一貫唉。"就說明當時唐朝女子穿著男裝的事情。唐朝的太平公主就是非常喜歡穿男裝。
《新唐書》記載:"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官,何此如此裝束?"
武則天當了皇帝後,女性的地位就更高了,女著男裝的風氣就更盛了,當時在武則天退位後,為了防止女性再做出不符合禮法的現象,於是禁止女性穿男裝。
唐代的服飾是中國各朝代服飾中最為開放的,在唐以後中國封建王朝的服飾逐漸保守,束縛性強。
而唐朝的服飾就像唐朝的經濟政治一樣開放包容,比如唐代的服飾大多寬大,甚至女性的服飾可以裸露局部,寬松的衣服可以讓人的身體更加舒展,行動更加便捷。
對於女子服飾的裸露問題,後來有許多人提出了批評,認為唐朝禮法不嚴,風氣不好,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只有歌女和上層貴族才可以穿半裸裙裝,平民百姓的子女是不能穿的。
唐朝的服飾還吸收了許多外來服飾的特點。由於唐朝的國力強盛,對外交流非常頻繁,所以唐朝的服飾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尤其是胡人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由於善於騎射,其大多服飾都窄袖,所以唐朝男子所穿的窄袖圓領袍在一定程度上受外來民族的影響,而且胡服在唐長安地區一度流行。
《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天寶初,貴族及士民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領袖窄小。"當時胡舞在唐朝非常受歡迎,同時也使得胡服在中原地區非常受歡迎。
唐朝服飾上的圖案也改變了以前單一的、固定的樣式,開始出現活潑、精巧的圖案了,用比較寫實的花、鳥、魚、蟲做圖案,而且圖案形狀還吸收了波斯、西域風格的幾何圖形。
圖案紋飾的設計表現出雍容華貴的特點。在唐以前的服飾圖案都是按照儒家的天命觀來設計的,比如都市一些祥瑞的紋飾,而缺乏世俗氣息。
所以唐代一改以前在圖案上嚴謹的設計風格,使得服飾圖案活潑、輕快。
結語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最為頻繁的朝代,在當時國都長安匯聚了世界各地的商人,使節,舞女,同時他們將世界各地的文化也帶到了中國,促進了彼此的交流和融合。
唐朝放棄了對少數民族的偏見也就是常說的華夷之別,使得唐朝的服飾融入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在將服飾上升到禮法的儒家社會里,這樣是非常難得的。
唐朝的服飾總體上體現了一種雍容華貴之美,這也反映了唐朝社會生產力非常發展,而且唐朝是開放的文化政策,所以在服飾上也吸收了外族文化的特點。
唐朝服飾的變革的非常大的,也只有在物質相當的富足的社會中才能出現服飾的更新和發展,所以唐朝被稱為"衣冠上國"。
8. 唐朝服裝分類(全面)
唐朝服裝分為四類:
1、宮廷服飾: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
2、天子服飾:
按照服裝的穿著場合,唐朝天子的服裝可以分為禮服和常服;
3、命婦禮服:
皇後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
4、公卿禮服:
唐代官吏服裝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為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的服裝;一類為比較普通的工作與社交活動的服裝。
(8)大唐盛世的男裝是什麼擴展閱讀:
唐朝服飾的相關變革:
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褠衣,這種款式便於活動。
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服飾
9. 唐朝男子服飾有什麼特點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唐代十分注重與國內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為此唐人的服飾也出現了自西漢「絲綢之路」以來空前的豐富多彩、瑰麗多姿:袍、襕、襦、衫、貫頭衣、裙、披帛……,應有盡有,可謂是百花齊放、色彩紛呈。充分顯示出了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高漲的鼎盛時期,對以後各朝代及今人的服飾文化之影響非同小可,且源遠流長。
在唐代的軍臣百姓皆穿袍,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長衫、長袍。當時根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在款式、色彩、圖案上有著嚴格的區別。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縫制的狹小袖口的袍子與用考究的綢、絲段縫制的文官綉飛禽、武官綉走獸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皇帝的龍袍,又稱黃袍。用色不可冒犯,用赤、玄、縹、絳、白、黃六色配置。下屬的臣將及大小官吏選用紫、絳、緋、白、藍等色製成朝服。這些表現出不同官銜等級、階層地位的服裝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的蟒袍,胸前和背後的正方形圖案就有沿襲唐代官服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