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壯族服飾男裝圖片怎麼畫

壯族服飾男裝圖片怎麼畫

發布時間: 2022-12-19 10:11:20

Ⅰ 2019三月三壯族繪畫圖片簡筆畫 廣西壯族三月三簡筆畫圖片大全

導讀:壯族三月三是壯族的一個傳統節日,這個節日也被成為歌圩節,因為在這天壯族的青年男女都在聚集在集市上,舉辦對歌傳情、綉球傳情等活動,其實也有點相親的感覺。那麼關於2019三月三壯族繪畫圖片簡筆畫,你知道怎麼繪制嗎?如果不懂,可以來借鑒我帶來的廣西壯族三月三簡筆畫圖片大全哦。

2019三月三壯族繪畫圖片簡筆畫 廣西壯族三月三簡筆畫圖片大全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由來

農歷三月初三,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又稱『修鍥節』)」。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時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後始定為農歷三月三日。古代,人們在這天要在清水河邊洗滌,目的在於衛生與保健,後來演變為在水邊飲宴,郊外春遊的節日。

三月三的由來一

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劉三姐從小愛唱山歌,成年以後容貌美麗,出口成歌。附近有個財主莫懷仁想強搶劉三姐與他成親,劉三姐誓死不從,莫懷仁叫人把劉三姐拋入河中。劉三姐順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魚峰山下。鄉親們聞訊,紛紛趕來學歌。後來她與一青年獵人結為夫婦,就一直在這里傳歌。莫懷仁得知後,又勾結官府,把劉三姐夫婦拋入魚峰山下小龍潭。半夜,月明星稀,當鄉親們把他們兩個打撈上來時,忽然一陣清風,只見劉三姐和青年獵人騎在一條魚背上,一邊唱歌一邊騰空而去。自此,人們都說劉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劉三姐稱為歌仙。後世的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歷三月三,劉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三月三的由來二

很久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相愛,他們很會唱山歌,談情說愛都是用山歌來表達,但因受到家人反對,他們不能結為夫妻,便雙雙殉情。青年們為了紀念這對堅貞的情侶,每年在他們殉情的日子,聚集起來唱山歌,並逐漸形成「三月三」歌圩。

三月三的由來三

遠古時期,某家有三個很漂亮的女兒,上門求婚的人絡繹不絕,但父母都看不上。後來父親想了個點子——— 讓求婚的後生仔當場唱歌,誰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兒就嫁給誰。結果通過唱歌,三個女兒都找到了如意郎君。從此之後,唱歌成了一種男性求偶的形式,並發展成為歌圩。

Ⅱ 壯族的生活習慣、節日、穿著

1、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

2、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3、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並送到分手處。

4、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

5、祭土地神,壯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在離村不遠的山腳下立一土地廟,每逢過節或是平時殺豬,都要以整煮豬頭去那裡超度一番,若做烤豬則抬著整豬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節必祭,擺上酒、肉、整雞等供品,祭罷方能食用。

Ⅲ 壯族民族服飾特點(簡潔)

壯族服飾以藍黑為主調。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大部分地區婦女上身為藍黑色偏襟無領衣,下身為藍黑色寬腳褲,僅桂西北保存多彩對襟上衣。這是壯族婦女兩種基本的服飾,但在紋樣及配套顯出各地的特點。

桂西北地區婦女上身穿深藍色或帶花有色短衫,外套白色無領對襟上衣,胸前只有兩排布紐扣,前胸露出帶花內衣,內外互相映襯,淡雅秀麗。青黑色寬腳褲,離褲腳幾寸處鑲有紅藍一寬一窄兩道欄干。頭戴艷麗的印花或提花毛巾。

從頭到腳形成紅白黑或藍白黑三種色彩,對比鮮明。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婦女服裝極有特色。儂支系婦女上身為天藍色或青黑色偏襟鑲邊衣,無領,密紐扣,矮領口及離袖口兩寸處鑲有五道顏色與寬窄均不相同的壯錦鑲邊;下身為與上身有反差的藍色或黑色寬腳褲。

頭纏多道彩色鑲邊的藍黑色頭巾,巾尾略垂於腦後;腰系彩道鑲邊(上沿)的梯形圍裙;胸懸鎖形銀飾,著銀項鏈。

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服飾尚寬松簡潔,適合多雨多水終年勞作的環境。服飾的配套和延伸表現為文身和飾物,以及相適應的發式。文身有鱷紋、虎紋、蛇紋、雲雷紋、蛾蝶、花草、鳥、蜻蜓等。

飾品主要有銀梳、銀簪、耳環、項圈、項鏈、胸排、鐲、腳環、金釵等。發式曾先後有斷發、披發、椎髻、披衽、長辮。現在壯族地區服飾大部分與漢人相同,文身及銀飾在大部分地區消失,鑿齒民間早演化為鑲金牙,今亦罕見。

Ⅳ 少數民族男子傳統服飾

1、漢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類型。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2、壯族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布結紐扣。壯族服飾,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

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

3、藏族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

「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於長期的封閉性生存,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差異並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徵。藏族服裝的基本特點是肥大、長袖、寬腰、右襟,是一種無需量體裁衣的直線服裝。袖長等身,袍長過體,無需鈕扣。藏袍最講究的是邊飾、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鑲上貴重的毛皮和絲綢滾邊,內衣一般為白緞襯衫。

牧區衣著的用料以皮毛為主,農區則以"氆氌"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繫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裡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嬰兒也可放入其中。

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多變的天氣。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

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4、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二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土家族現在平日著裝已沒有民族特色,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有傳統民族服飾展示風採的機會。

5、苗族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

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水族鄉擺貝村苗族百鳥衣是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綉」刺綉而成。其用苗族土布和紅、黃、綠、藍等顏色的錦緞絲綢進行拼合,胸兜、圍腰等部件綉上各種花、鳥、蟲、魚、蝴蝶、太陽等自然符號,裙擺由若干塊刺綉品和蠟染組成,最下面一圈是一排美麗的百鳥羽毛。



注意事項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56個民族分別是:

漢族、壯族、滿族、回族、苗族、 維吾爾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朝鮮族、白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東鄉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納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

景頗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溫克族、怒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羅斯族、裕固族、烏孜別克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塔塔爾族、赫哲族、珞巴族。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以上內容參與:網路-56個民族

Ⅳ 壯族的穿是什麼衣服,衣服叫什麼名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家機」,精厚,質實,耐磨,然後染成藍、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種草本植物),可染成藍或青色布,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壯族服飾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飾,男子、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飾,各具特色。 男裝與女裝 壯族婦女
壯族服飾
男裝有右襟與對襟兩種,右襟衫反膊無領,衣紐從右腋下開至腰部又轉向正中,再開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鑲嵌一寸多寬的色布邊,用銅扣紐,再束上長腰帶;對襟開胸,長僅及臍的緊身衫,這是在勞作時穿著的。而女裝為無領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裝大些,寬大近尺,長至膝蓋,鑲嵌緄邊,邊條有寬細,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內貼布反襯在外,起縫三線,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鈕均銅紐或布紐。男女褲子式樣基本相同,褲腳有緄邊,俗稱「牛頭褲」。已婚婦女有緄花邊的肚兜,腰褲左邊懸掛一個穗形筒,與鎖匙連在一起,走動時發出「沙啦吵啦」的響聲。男子禮服慣穿長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稱「長衫配馬褂」,起先是頭戴頂圓帽,後來改戴禮帽。到了現代,壯族的穿著衣式已基本現代化,但老一輩人,仍普遍以穿藍、黑兩色為主。

Ⅵ 壯族服裝特點

1、男子一般著黑色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勞動時穿草鞋,節日穿寬口布鞋。

2、女戴黑頭巾,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

(6)壯族服飾男裝圖片怎麼畫擴展閱讀:

1、壯族花鞋,刺綉工藝品。又稱「綉鞋」。為婦女所用。流行於廣西龍州等地。清末民國初年流行。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做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綉、壓綉等。

2、壯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廣西龍勝一帶的老年婦女不結髻,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頂心長發翻到前額,扎以白布,插上銀梳;小孩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

Ⅶ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有哪些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民族(nation),指在文化、語言、歷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來通過研究人類進化史及種族所形成的概念。由於歷史的原因,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個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裡。

現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國度為區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單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沒有共同的語言、歷史來源的人群。現代同一個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個民族也可有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語言。

國族:國族是以政治目的結成的新族群,在文化習俗的融合的情況下,國族不可以直接轉化成民族概念。典型的國族概念有中華民族、巴西民族、美利堅民族等。

從2016年1月1日起,中國公民在年滿18周歲的兩年內,可以依據其父或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請變更一次。

Ⅷ 如何畫壯族三月三簡筆畫

壯族三月三的竹竿舞是比較有名的,下面就開始畫壯族的竹竿舞,畫的時候,要畫出跳舞女孩的民族服裝、跳舞的動作,以及竹竿的斜度。

工具/材料

紙、彩筆

准備紙和各種顏色的彩筆。

用藍色在紙上畫一個梯形,用粉色在藍色中再畫一個小一些的梯形,表示壯族女性的帽子。

在梯形兩側,用粉色各畫一個三角形,這是帽子折到後面的部分。

在帽子下面,用桔色畫出尖尖的臉型。

現在畫五記,用黑色畫兩條斜線,表示眉毛,在眉毛下面畫兩條弧線,表示向下看的眼睛,在眼睛下面,畫一條折線,表示鼻子,在鼻子下面,畫一條弧線,表示嘴。在臉的兩側,各畫一個半圓形,表示耳朵。

用黑筆在帽子和臉之間畫一些細細的、短短的豎線,表示頭發。

用藍筆在頭下面畫出短袖上衣。

在短袖上衣的下面,畫一個梯形,表示短裙。

用粉色筆在上衣的中間畫一個雙線的y字,表示衣領,在裙子下擺處,畫兩條弧線,表示花邊。

用粉色在裙子上面畫兩個彎一些的長方形,表示腰間的帶子。

用桔色筆在兩個袖子處向兩側各畫一個長條狀,表示胳膊,在胳膊末端畫一個圓,表示握著的拳頭。

用桔色筆在裙子下面,畫兩個交叉的條形,表示正在跳舞的腿。

用黑色在腿的下面畫兩個尖一些的橢圓形,表示鞋,在每隻鞋的中間,畫一條橫線,表示鞋帶。

用綠筆在腿的左右兩側畫幾條平行的斜線,表示竹竿,到這里,壯族三月三竹竿舞就畫完了。

Ⅸ 壯族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壯族的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

壯族的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

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

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

下穿寬肥黑褲,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

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9)壯族服飾男裝圖片怎麼畫擴展閱讀:

壯族習俗: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

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

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勺起一羹,雙手敬給對方。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

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

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壯族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

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和男子一樣都是家庭的勞動力,但僅有男子有繼承權。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現在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

青年男女結婚後,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節日和農忙時節才到丈夫家短暫居住,直到懷孕之後才長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時間為三、五年不等。在歷史上,不落夫家期間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響。

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遭到嚴禁,違者或離婚,或賠償一定的財物。現在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20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82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13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13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8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803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6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6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74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