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漢服女裝和男裝有什麼區別

漢服女裝和男裝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 2022-12-27 08:54:29

❶ 男人穿漢服女裙

男人穿漢服女裙

男人穿漢服女裙,每一個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所以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非常的注重穿搭,讓自己穿搭的效果越來越好,更加吸引眼球。以下分享男人穿漢服女裙怎麼樣?

男人穿漢服女裙1

男生穿漢服那種裙子的感覺不會怪嗎?

隨著近兩年漢服的興起,穿漢服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多了,以前在街頭只能看到一些小姐姐,但是近兩年越來越多的男生也穿起了漢服。

不過正因為知道是漢服,所以對於這種情況下的男生穿裙子並不覺得怪異,只有說把漢服穿的好看不好看

我覺得不怪,尤其是喜歡文學愛好歷史的男生。或者那種長期學習藝術類的男生。

漢服比現代服裝更加地考驗一個人的氣質。想想古人的那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儒雅;飽讀詩書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泛舟湖上逍遙自在灑脫的詩人;目光清朗,衣袂飄飄的美少年…這些穿漢服的古人,都給人帶來無比美好的想像。

所以穿漢服想要好看,首先要內外兼修,多讀詩書培養自己脫俗的氣質。這樣一舉手一投足,自然流露出來的美感是穿現代服裝所達不到的。

再有,如果場合不合適。大可不必從頭到腳一絲不差的穿全套的漢服。可以選擇有漢服元素的單品,來凸顯自己別致的審美特點。

綜上所述,如果你做到了,我相信你一定是人群中,那個最靚的仔!哈哈。

不奇怪啊。穿傳統服飾就按傳統的規矩來,這跟女裝大佬還是區別很大的

我國在戰國之前沒有褲子,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襠」這個解構實在太復雜了。可能他們沒學過立體幾何,空間想像能力沒鍛煉出來吧。所以那時候不管男女,都穿裙子。褲子還是後來趙武靈王從胡人那邊學回來的。

即便有了褲子,在之後的幾千年間人們也都忌諱把它露出來,尤其是比較正式點的場合。比如上班、看演出、結婚什麼的.,裡面穿褲子,外面還是要罩上裙子或者長袍什麼的,要不然就跟你現在穿著睡衣上班差不多。要不是在家辦公,誰會穿睡衣上班呢?

不過那時候的體力勞動者們,一般也沒什麼正式場合可參加的,每天只管幹活混口飯吃,沒有功夫顧著褲子露不露出來。沒有外邊的遮擋,幹活方便不說,把買衣服的錢省下來干點啥它不香啊?所以他們穿衣服就相對隨意些。

咱們現在的穿衣習慣是以西方規范為基礎的,他們游牧民族出身,就愛穿褲子,因為騎馬利索啊。

所以,你既然打算穿漢服,也不必因現代的習慣困擾,必竟東西方文化兩個系統。

首先,男生穿漢服的障礙在於

第一,男生服裝一直感覺比女生循規蹈矩,被說成奇裝異服的可能性更大

第二,漢服大多有下裳,在現在人的眼中就是裙子,男生穿裙子對一些人而言太沖擊了

第三,頭發!

很多人眼中,如今男子和從前男子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頭發,無論你的衣服多周正,頭發就破功。

漢服進入千門萬戶的第一步,就是商業化,而因為服裝市場的普遍現象,女裝總是比男裝樣式更多,創新更快,就算是現在被大眾所熟知的男裝漢服,也多是男女同款,要男生穿裙子,很多人實在接受不了。

但是,隨著漢服的發展和暢銷,男裝漢服的商業化也指日可待,而服飾是一個載體,通過漢服了解更多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男人穿漢服女裙2

新手漢服選購指南(男生篇)

便裝

唐制圓領缺胯袍

窄袖、長短適中、腰束革帶,造型利落自如,深受男同袍的喜愛。其實本款男女皆可穿著噠~ 男子推薦內搭唐半臂,並將革帶系在低腰處,顯得儀態大方,氣質勁健;女子革帶系在腰間尤為率性、可人。

Ps:介紹下男同袍的標配內搭——唐半臂。唐半臂衣身面料多為錦,其襕常為異色並多用較柔軟的綾、絹,因而又稱「錦半臂」。整件衣物搭配在唐制圓領缺胯袍下,起到鮮明的墊肩作用,威武男子儀態,更顯得我華夏男兒魁梧健壯 o(≧ω≦)o

曳撒(衤曳衤散)

曳撒腰下的結構很是特別:後襟不斷,前作馬面,體側開衩並接外擺。其腰間的馬牙褶手法,一針一線純手工縫制,能夠極大的容納裙幅容量,不僅方便行動,更顯得男子英氣瀟灑、帥氣逼人有沒有~

貼里

袍服下,都應該有一身貼里噠~ 其裙身褶子能使袍身寬大的下擺略略外張,顯得端莊穩重。有同袍肯定要疑問,貼里跟曳撒好像啊,嘿嘿嘿(~ ̄▽ ̄)~關注我呀,我下次同你說~

褡護(衤蒦)

褡護可半袖可無袖,有漂亮的外擺,所以常常穿著在貼里之外,圓領、直身、道袍等之內,成套穿著,能夠很好的支撐起外身袍衫,也可以直接作為外套,搭配在道袍等之外。哎,聽起來很像是一件馬甲嘛 乀(ˉεˉ乀)

裋褐

交領窄袖,衣身通常較短,下著褲裝,很是便利,絕對是大多數同袍人手一件的心頭好。我記得緣漢漢服設計師做的一次著裝搭配:身著裋褐、棉麻褲,隨意披了件圍巾,真是暖和又時尚,帥帥噠~

襦裙

男生穿裙子?是噠~ 襦裙一點都不nian,而是自稱一派的風度翩翩,英姿瀟灑。本款適合日常穿著,一旦遇到會客等禮儀性場合,再加披一身氅衣就解決啦。

正裝

氅衣

氅衣內著襦裙、直裰、道袍、直身……好多好多,實用與美觀兼具,是我推薦指數五星的外搭必備。這身衣綉「一輪孤月,仙鶴獨飛」,描繪著林逋「梅妻鶴子」的文雅情懷……

直裰

比較之直身、道袍,直裰體側開衩,但不接擺,通身裁製,護領兼做裝飾,顯得輕便。我再教男同袍一個小竅門,在腰間束以流蘇絛帶,能夠在視覺上拉長身材比例呢。

道袍

「擺」是明制漢服的顯著特徵。道袍兩側內部就有深深的暗擺,通過暗藏的褶子化解寬松下擺,兼具實用與美觀的統一。Ps:此道非彼道,道袍本就是士庶之人的常服,並非道士所穿稱之為道袍噠。同理的還有道服。

行衣

這款很多同袍並不熟悉,其外形與明制深衣、道服、忠靜冠服等相似。其差異在,行衣領袖衣襟皆緣邊;體側開衩,便於騎馬出行喲;搭配簡易大帶即可……素雅行衣,儒雅有度,文質彬彬,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樣一件自帶文人氣息的款式。

男人穿漢服女裙3

挑選適合自己的漢服

首先要根據體型來選擇合適的款式。這樣搭配的效果就會更得體。

然後再參考膚色來選擇衣服的顏色。這款漢服就是適合自己的。

微胖的男同袍就盡量不要選擇束腰穿漢服,容易有土財主的既視感,選擇寬松的一溜直下的漢服,如道袍,宋長衫等,既寬松又從容。

如果膚色較深的盡量選擇深色衣服,衣服顏色不宜過多,花紋也不要過多,另外盡量避免經典影樓紅黑色。盡量避免熒光色or帶光澤的布料,如亮面真絲、提花綢,同理在疊穿時不要加入過於出挑的亮色系,同色系疊穿即可,避免撞色跳色。

然後,注意穿著的場合。戶外運動或者上課可以穿貼里、曳撒、直裰等窄袖衣服,參加稍微正式的場合道袍、直身、圓領袍,最正式的場合深衣。不要做出類似穿著深衣蹦迪的行為,對傳統文化要抱有足夠的尊重。

其實對於其他衣服來說漢服是非常友好的,畢竟漢服一般款式都偏寬松,能起到很好的遮肉顯瘦效果。看完這篇文章,你們是不是也覺得漢服男裝知識點也是一大堆呢?

1、曳撒

2、圓領袍

3、道袍

本期是一期男裝漢服的分享,有唐制的,宋制的,也有明制的,風格也是各式各樣,大家可以來圍觀一下~(關於圓領袍,如果不是天然面料,夏天穿大多都會熱哦)

1、衣裳(讀音為「chang」)類

又稱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為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約出現於商朝。上衣交領右衽,下裳一片式圍合,皆以帶結系,這也是漢服最基本的特徵。

秦漢之後,男子深衣制逐漸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漸只作為禮服存在,後世更是成為男子最為嚴肅的最高禮服。

2、曲裾袍

流行於楚漢時代。

男曲的圖真沒找到,難看的我就不放上來了,

沒錯,顏控!

哈哈哈哈~

3、直裾袍

流行於秦漢時代。

▲男女直裾

4、圓領袍

流行於唐代。

▲圓領袍

5、明代圓領袍,與唐代有顯著區別。

▲明制圓領袍

6、直身、直裰、道袍

三者皆是明代士人常服,應用於各種日常場合。

其區別在於,直裰兩側開衩無衣擺,行動時能露出裡面的褲子;直身有衣擺遮擋,但衣擺縫在外,能看出衣擺;道袍衣擺縫在內,即暗擺。

直裰從宋朝開始就有,到明代發生變化(具體可參加網路,現代漢服所講的直裰基本指明代直裰)。

道袍在漢服體系中指漢服的一個款式,並非道士袍。

▲直身

▲直裰(o)

▲道袍

7、曳撒、褡護、貼里

明代特有男裝款式。

▲曳撒

▲褡護

▲貼里

8、大氅

又稱氅衣,鶴氅。只男性穿著,對襟大袖,不開衩,衣襟不合攏,系帶或不系帶皆有,一般只做常服穿著。

▲大氅

9、裋褐(短衣、短打)

普通勞動人民最常見裝扮,流行於各個時期。

▲裋褐

附:【現代漢服形制簡易版】

【上衣下裳制】:男-★冕服★(男子最高禮服),衣裳,玄端,明制祭服。女-襦裙(齊胸,齊腰,對襟等)(按款式分)。女-襦裙(衫裙(單襦),襖裙(復襦))(按上裝分)。

【衣裳連制】:男女-直裾袍(直襟分裁袍)。男-深衣(鄭玄深衣,孔穎達深衣,溫公深衣、朱子深衣,黃宗羲深衣等),襕衫,曳撒袍,貼里袍。女-★翟衣★(女子最高禮服),曲裾袍(繞襟袍)。

【通裁製】:男女-圓領袍衫(唐,宋,明風)。男-道袍,直身,直裰,褡護。

【衣褲制】:男女-衣褲類(現通稱「裋褐」)(褲分為:袴(無襠),褌(有襠))。

【首服】:男-冕。男女-冠弁類 。男-巾幘襆類。女-發髻頭飾

【罩衫】:男女-披風(明風),褙子(宋風),半臂衫。男-大氅。女-大衫,斗篷(存疑)。

【配飾】:男女-腰帶(革帶),玉佩,首飾,蔽膝,綬帶,扇,符等。男-佩劍,配刀。女-披帛,霞帔。

【褻衣】:即內衣。抱腹,心衣,裲襠,訶子,抹肚,抹胸,襕裙,主腰等

【中衣】:男女-中衣,中褲,中單。女-中裙。

【足衣】:鞋(屐,屨,履),靴,襪等。

在漫長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服承載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無數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留住漢服,就是留住中國人的本。

❷ 漢服是什麼服裝

漢族民族服飾
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是漢服。其為漢族人民廣泛穿著時期是由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末清初。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國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權的國家概念最早、最完備、最先進、最強大的王朝,漢人稱謂即源於此。漢服為從此引申出的概念。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身影。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種類繁多,但是主要以大禮服的正式著裝,常禮服,便服(小禮服),家居服,漢元素時裝等構成。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一是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二是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 戰國時期直裾復原
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朝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秦始皇出遊繪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漢朝已經被泛濫化的深衣的天下,人們似乎又開始懷念起上衣下裳裝束來,於是女子又開始穿起衣裳制的漢服。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 漢朝單饒曲裾復原
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朝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 《洛神賦》中穿雜裾垂髾服的婦女
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朝,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 盛唐時期的侍女與妃子
禮服的樣式,多承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宋朝,政治上雖然開放民主, "但由於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和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 常服褙子(女)
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元朝,漢服平穩過渡,略吸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民族服飾特點,如右衽變為左衽等少數改變。明朝,明代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 明末時期道袍復原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綉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鞋頭向上翹起也是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❸ 想做套婚禮上用的漢服,上衣下裳制,請問男款和女款各有哪些部分

看需要哪種制式的婚禮,一般女都是及地長曲裾,或雙繞短曲的,男的用直裾,你可以去搜索下婚服,就有結果了,另外,我這可以製作女士婚服,是同胞之間製作的,不是商家,形制沒有問題,如果看好商家的覺得貴,可以來我這里問問價格。

❹ 漢服分為幾種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他與西服大不相同,與那些即使受到漢服影響而產生的韓服、和服等服飾也不同,足以體現華夏民族的特色。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通裁」制(長衫、外披)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深衣為士人官員的常服,百姓的禮服;袍衫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從朝代上看: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鞋頭向上翹起也是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❺ 明制漢服分類,明制漢服款式有哪幾種,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現在很多年輕人特別喜歡穿漢服,這其實是我們國家的重要文化。明漢服是明朝的款式,那麼明漢服應該怎麼穿呢?明代的衣服穿法有很多種。茹裙作為明代常見的女裝,是從先秦一直保留到明末的一種重要樣式。一般是「領內翻的百褶裙」。大衣是上穿大衣,下穿裙子的總稱,下通常搭配馬臉裙或百褶裙。

三、明代製作的漢服在其發展的中後期,甚至出現了一些前代沒有的造型和樣式,比如立領,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紐扣。它在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風格和特徵流傳至今。到了近代,朝鮮、琉球、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球、樂府)也深受明朝服飾的影響。

❻ 男裝和女裝有什麼區別

男裝和女裝的區別:

1、適用對象不同

男裝:是指男性穿於身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服飾製品。包括上裝和下裝,男裝會根據季節和個人的需求有不同的款式和作用。

女裝:女士穿著的衣物統稱為女裝。

2、服裝尺碼:大小不同。

3、服裝款式不同:女裝款式多樣,男裝款式單調。

(6)漢服女裝和男裝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唐代女子不愛紅妝愛男裝:

據《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唐代玄宗時期宮中諸婦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

而且在出土的唐代墓葬壁畫也發現了些許的身穿男裝的宮女圖畫,中由此可見,在數百年前的大唐盛世里,有無數的妙齡女郎和宮廷貴婦脫去了霓裳羽衣般的華服,著起了簡潔的男裝。中國素來男女服裝分制嚴格,唐代這一風尚可謂開風氣之先的創舉。

在《新唐書·五行志》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唐高宗和皇後舉行家宴,他們最寵愛的小女兒太平公主一襲男裝到來,載歌載舞英武非凡,可謂霸氣十足很有氣場,高宗笑著問她:女孩子又不能當武官,你問什麼要做此裝扮?

從唐高宗的平和慈愛的語氣中可以看出,他並不反感女兒的男裝扮相,或可以解釋為高宗摯愛幼女,可是作為大唐的皇帝,如果女兒公然做出綱常倫理所不容的事情的話,也不會一笑了了吧。可見,唐代的中前期女子日常著男裝是被社會風尚所允許的。

女子著男裝流行的原因:

唐代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素以「開放、大氣、雍容華貴」著稱,其開放的程度和包容的心胸完全超越了其他王朝,可謂一枝獨秀。

這樣的評價或許稍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就目前的史料及考古發現而言,唐代確實有中與別代不同的風韻,或許可以理解為最為真正的「世界龍頭老大」的自信和氣度。只有在這樣自由的土壤中才能生發出來最美麗的花朵,而打破傳統藩籬的女子著男裝成風就是其中嬌艷的一朵。

有時社會的流行趨勢是由幾位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士帶動起來的,比如清宮大戲《甄嬛傳》中,皇帝為甄嬛獨出匠心繪制「姣梨妝」,誰也不曾料到竟在王府貴婦中形成了一股飾姣梨妝的風潮,一次宴會中甄嬛見到一位福晉做此裝扮才知其流行之廣,影響至深,不禁很是感嘆。

雖然此例中有杜撰和戲說的成分,但亦可證明知名人士對社會流行的影響力是如何深遠難測。太平公主和其母武則天都喜愛著男裝是有史料可循的,她們都是當時紅極一時且執掌著一國大權的女子,放在現在或許也是超級「女神」級別的人物吧。

如此女神的社會帶動力恐怕也是不容小覷的。於是官家女子和宮廷貴婦紛紛效仿,再進而傳入尋常百姓家,繼而成為人人爭相跟隨的潮流也是合情合理的。

加之大唐女性地位相對較高,社會對女性的約束相對較少,世界各地的學者商人都聚集於大唐,各種文化在交流中更使自身的民族文化更加開放與進步。武則天在高宗在世時便與之並稱為「雙聖」,這樣的行為可不僅僅是因為她自己有驚人的膽識和能力,更是由於社會的大潮所支持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男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女裝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緣何唐代女子偏愛著男裝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7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79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9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9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6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802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63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9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70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