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宋代漢服男裝製作圖片怎麼製作

宋代漢服男裝製作圖片怎麼製作

發布時間: 2023-01-21 16:18:24

Ⅰ 宋朝的服裝形制有哪些

宋朝服飾多沿用唐代,百姓大多穿著圓領或交領的長袍,衣服顏色以黑白二色為主。宋代的服裝可以從男服女服兩個角度來展開陳述。

Ⅱ 漢服怎麼裁剪

根據《品漢服之美》一文,漢服的特點是交領右衽、中縫接袖,以系帶為主。交領指衣服左右相交,意為陰陽交會。左襟壓右襟,形成y字領型,意為右衽。為什麼

漢服的衣襟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為右衽。而北方蠻族的服飾一般是向左掩,稱為左衽。此狀況從春秋時代已出現,論語中記載孔子言: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要是沒有管仲尊王攘夷,保全中國,我們就會被蠻族同化,也被發左衽了。

明代前期的漢服一般用束帶系扎,不用扣子。明代後期較多於襟後處使用隱扣,但與滿清服飾的盤扣有明顯不同,明代後期用的隱扣主要是金屬扣,見於女裝及少數男裝常服、軍服、便服等。

(圖中紅色圈住的地方為宋制圓領袍的隱扣)

(圖為明制立領漢服的子母扣,與下圖滿清服飾的盤扣,哪種好看?)

滿清服飾以布制盤扣為主,扣帶很長,極為顯眼,大量用於禮服、官服、常服等各類型、各身份人物所穿的服裝。為什麼滿清的馬褂和盤扣的衣服被稱為蜈蚣服呢?你仔細看一下滿清服飾的盤扣,《品漢服之美》一文對漢服作出評價:漢服雖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在裁剪之時,看上去雖然是平面直線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會隨著人體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線條,無論從正面、側面、背面看,都十分動人,和環境共同成為靈動的藝術品。這與中國文化中重視人與自然的共融關系,萬物與我為一可謂互相輝映。

因此漢服不僅重視人體的各個側面的線型,而且還注重人與環境之間,繼而成為漢家服飾的特色。漢族傳統服裝中,貴族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袖子的長度也十分長。

官員與老人的袖子延至指尖,再挽回至手肘,被稱為回肘,我們看到戲曲舞台上,戲服的長度,其實就是漢服廣袖的遺存。

漢服袖徑寬大時可達四尺,這種寬大的剪裁,使得漢服在穿著起來之後,可以形成如行雲流水般的流線,隨風而動,但毫不拖拉,給人灑脫飄逸、仙風道骨的感覺。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典型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隱扣,但實際上仍有其他款式。

漢語里和衣服相關的詞彙,通通是漢服的特點。

漢服的結構分為10個部分:領、襟、裾、袂、袪、袖、衿、衽、帶、系。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小衣包括汗衣(汗衫)、犢鼻褌。

(漢服內褲:犢鼻褌)

中衣包括上衣下褲、中單、曲領等。大衣即外衣,如深衣、圓領袍、衣裳、袴褶、裙襦,還有外套如半臂、褙子等。此外,還有配飾如襪、帔、革帶、玉帶、銙等等。

《勿讓廣袖衣裾成絕響》一文認為:「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20多項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綉中華的美譽,反映了漢族的文化禮儀,漢文明的核心是禮儀文化,而禮儀文化植根於服制,正如孔子所著《易·系辭傳》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剪裁結構

古代布帛是人民向國家上交的稅收之一,幅寬二尺二寸。

傳統的漢服通常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手工布縫制。

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此背縫稱裻。

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要中,膝上,腳背上。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

雖然漢服的款式名稱很多,但漢服的基本款式,主要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開,上身著短衣,下身著裙)、上下連綴式(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褲式、上下通裁等類型。上衣下裳是漢服最基本的式樣,至今漢語仍然用「衣裳」這兩個字作為服裝的統稱。其中「裳」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著。

後來男子逐漸改穿袍衫作為日常服飾,上衣下裳的樣式多保留在禮服中,如冕服。

而女子依舊以上衣下裳的樣式為主,稱為襦裙。襦裙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是幾千年中漢族婦女最常見的衣著。襦指短上衣。裙,裡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籠之。有說法稱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一直持續到明末清據中國前期,因為剃發易服而終止!

上下連綴式又稱深衣制,周代至漢代流行的曲裾袍、直裾袍都屬於上下連綴式。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正義·深衣》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

士人取得科舉功名後,就脫去白衣,改穿襕衫(官服)了。

明代出現的曳撒、貼里、鞠衣等也屬於上下連綴式。

上下通裁的有圓領袍、直裰、直身、道袍等,特點是上下不分裁的袍服。

上衣下褲式又稱裋褐,上身穿短衣,下身穿褲子,是勞動人民常見的衣著。

外套類有褙子、半臂、披風、鶴氅衣等。褙子是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

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禪》:「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狀如單襦袷襖,特其裾加長.直垂至足焉耳。其實古之中禪也,禪之字或為單,中單之制正如今人褙子。」

相傳始於唐,盛行於宋。《宋史·輿服志》雲:「婦人大衣長裙、女子在室者及眾妾皆褙子。」宋明皇後常服紅羅褙子。披風由褙子演變而來,於明代出現。

Ⅲ 漢服 古裝 古裝漢服怎麼做

古裝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 ,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 、裋、深衣 。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作為「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系帶。這種直領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領漢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經常運用。盤領是男裝中比較多見的一個款式,領型為盤子狀的圓形,也是右衽的,在右側肩部有系帶,在漢唐官服中採用,日常服中也有盤領款式 。

「袖寬且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主要特點,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點,漢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較多見。主要有這幾種用法:參與日常體力勞動的庶民服裝、軍士將領的戎服、取其緊袖保暖的冬季服裝等。有時候歷史上各朝代的經濟文化和審美關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現,比如:漢唐時期貴族禮服多用寬廣大袖,宋明時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所有的帶子都是用製作衣服時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實用性的,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的帶子是一對相系,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系住完成穿衣過程。

古裝是指相對於現今的時裝而言,一種時間性的服裝概念,一般指具有中國古典氣質和韻味的裝扮。狹義上是指具有古代(民國以前)元素的服裝。現多用於拍攝武俠等影視作品,多數古裝並非真正歷史上存在的服裝,是藝術化了的古代服飾,古裝更偏向於時間性和藝術效果。古裝一指古風的服裝,多用於等:二指古代的服裝。

Ⅳ 漢服男裝基本形制,你知道多少

一、上衣下裳制
1【.冕服】(男子最高禮服)
2.【玄端】(祭服,禮服)
先秦時通用的朝服及士禮服,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玄端為男子服飾,除祭祀和朝會外不可穿。女子不可穿。
3.【明制祭服】(祭服):
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服。為各類冠服中最庄嚴的服飾。
4.【衣裳】(常服):
曰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種類似裙子一樣的「裳」。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上衣下裳的服裝形制在商代就已經形成。
二、【衣裳連制】
(1)直裾分裁袍
1.直裾分裁袍(除深衣)(常服):
在西漢時就已出現,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替代曲裾並流行和普及。直裾袍通常是一種常服,而非禮服。男女皆可穿著。有長直裾、短直裾、魚尾直裾等款式。
2.〔深衣〕(禮記狹義深衣)(祭服,禮服):
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古代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

Ⅳ 歷代古裝的製作方式,製作過程。有圖更好

神話及傳說時代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軒轅氏黃帝統一華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進步,國勢強盛,有很多的發明和創作。傳說黃帝的正妃嫘祖首創養蠶制絲織絹,從而發明漢服。嫘祖衣被天下,絲美中華,西周以來,奉為中華母祖,尊為先蠶。遠古時期,服飾的起源出於實用。石器時代後,人們掌握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發明骨錐和骨針.從而創造原始服裝。約五千年前,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做衣服,後又發明飼蠶和絲紡,人們的服飾日臻完備。
夏朝 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飾用青色夏代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其服飾帶有鮮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確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為天在未明時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徵地,因為土地為黃色,故下裳用黃色。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為中心的服飾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紋樣均源於對天地的尊崇和對乾坤秩序的追求。 商朝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根據眾多的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這一時期的服裝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較窄,沒有扣子,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蔽膝」,用來遮蔽膝蓋。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商代的服裝形式,採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為多,衣服的長度大多在膝蓋上下。西周以前, 上衣下裳制, 一律做成上下兩截:一截穿在上身,稱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兩種,一種齊腰,一種至膝蓋,襦為一般人平時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稱裳.衣後的褲褶,襦裙等都是這種服裝的遺制.民間女子著裝大體上與男裝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圍裙,長不過膝, 稱為襜.。 周朝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規范社會,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 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於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復華麗的圖案。 秦朝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秦漢時期的服飾日益講究,著裝也漸趨華麗。女裝方面有作為禮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一改戰國時期的肥大,轉而形成瘦且窄的特點。裙裾長可及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走時不會露出腳裸。 衣袖有寬窄兩種形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領口很低,可露出裡衣。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著長裙,腰帶長垂。 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秦漢以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 漢朝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露出裡衣。 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用綢帶系束,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男女均可穿著。在西漢時就出現,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形式得到改進。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替代深衣。 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漢代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漢代的染織工藝有著飛躍的發展,染織工藝的進步是漢代服裝質量得以提高的基礎。 魏晉南北朝 風流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這一時期男子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習俗,稱為袍的袖端當收斂,並有祛口,袖口寬敞。 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有所改進,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服 :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褲褶的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又稱縛褲。
隋唐 隋唐服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反映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唐初,婦女的短襦小袖,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以絲帶系扎。披帛,又稱「畫帛」,通常輕薄的紗羅製成,印畫圖紋,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 圓領式樣很早便出現,到隋唐才盛行為官式常服。延續了唐,五代,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唐代男子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後,人們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其形狀各個時期不同。除巾子,襆頭的兩腳有許多變化,晚唐五代,已由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於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中晚唐時期一般婦女袖寬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簪有金翠花鈿,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 宋朝 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於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皆朱衣朱裳,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還有相應的冠冕。公服是官員的常服,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頭戴襆頭,腳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庶民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後又允許流外官、舉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實際生活中,民間服色五彩斑斕,根本不受約束 宋代一般婦女所穿服飾有襖、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褲等。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婦女的穿著與漢代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襦和襖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宋代的襦裙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身上的裝飾並不復雜,除披帛,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一個玉制圓環飾物,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就是這種裝飾。

宋朝流行褙子,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系住,宋代是垂掛著作裝飾用。穿褙子時,在腰間用勒帛系住。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在男子穿在公服裡面,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後加長,發展為袖大於衫、長與裙齊。 元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質孫服」。 元代婦女服裝分貴族和平民兩種衣。貴族多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雲錦、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為紅色。 明朝 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是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多采自明服飾。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織綉技藝邁向頂峰,文化內涵更豐富。棉花為服裝的主要原料。明代女裝上衣拉長,露裙縮短,以圓領為主。裙邊有綉邊,裝飾作用。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備。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與「鳳冠」一起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貴婦禮服,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時穿戴鳳冠霞帔。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在年輕婦女中間,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便活動。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裙幅初為六幅,後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明末,腰間的褶襇變密,每褶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掛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以壓裙幅,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官員戴烏紗帽、襆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明代穿公服其制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以上服飾,與展腳襆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清朝 清朝入關後,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在服飾中取得了統治地位。特點為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清朝旗袍多為圓領,衣扣均在右側,一般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邊、領邊和袖邊都飾有寬邊花紋,整體看來較為保守。不同時期的旗袍個性特徵的。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有一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一般穿在裡面, 樣式較窄小。一種多鈕扣的馬甲,四周鑲邊,正胸釘一橫排鈕扣,共十三粒,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清代禮服一般無領,穿時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領。春秋用淺湖色緞,冬用絨或皮,稱「領衣」,形似牛舌,俗稱「牛舌頭」。質料用布或綢緞,前為對襟,用鈕扣系之,束在腰間。還有一種形似菱角,上面綉以紋樣,多用於官員朝服。 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不斷的演變後形成一代特色。凡後妃命婦, 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袍衫(旗袍)也深受漢族婦女的喜愛,不過滿族的女裝沒有漢族的寬大。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的男子服飾,主要採用馬褂、長衫。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在款式、質料、色彩及具體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在初春或深秋之季,常在長衫上加著一件無袖馬甲,以代馬褂。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喜歡穿一種簡便的西服,被稱為「學生裝」。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以莊重、儒雅之感。孫中山先生當年十分喜歡穿著這種服裝,稍作改制,後流傳開來,被尊稱為「中山裝」。 婦女服飾的最大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從20年代起,旗袍開始在上海普及並逐漸傳到各地。但旗袍在款式上還沒有從清末旗裝中脫胎出來,至20年代末,受歐美服裝影響,旗袍的式樣明顯變化。發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取西服特點,不斷創新,不斷變化。旗袍變化先是流行高領,轉而又流行低領,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袖;時而又流行短袖,。至於旗袍的長度,更有許多變化,曾經流行長式,;後來又改為短式,。 總的說來,各朝代的服飾是不斷發展的,它們的特點鮮明各異,體現了不同朝代的文化特點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也體現出不同時期人類的智慧。由於民族和地域的關系,每一個朝代的服飾都融入不同的特色,所以才使得中國文化如此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爭奇斗艷。徜徉在這些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的中國古代服飾中,我們更加體會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底韻和內涵,博大與精深。真可謂是「此衣只應天上有」。

Ⅵ 怎樣做漢服!~~~

漢服製作方法——轉自漢網論壇

襦裙簡易裁法

(聲明:用這種方法確實能做出一套襦裙,我一直是這樣做的,但是……未必就是正確答案。所以,也希望有經驗的前輩對其中的錯誤能加以指正。)

這里貼的是襦裙的基本型裁法,其中襦為合身型的交領短襦,寬度以人的胸圍大小為基準,長度僅過腰部而未及臀(如果是長度到臀部或超過臀部的,下擺需加寬而成圓弧形,就不是圖(1)中的方形下擺了。當然也可以繼續採用這種剪裁法,但寬度須以臀圍大小為基準,這樣當襦束在裙內後,上身就會有太多多餘的布量),裙為圍合式半截長裙。

一、襦的裁法

交領襦的常見裁法有兩種。因為交領的緣故,前襟會重疊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難滿足

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這兩種常見的裁法都是由兩片布來組成一件襦。一種是後中破開法(如圖(1)所示),兩片布的縫合線在後背正中。古畫中常見人的衣服後背正中有一道明顯的線,當是採用了這種裁剪方法;另一種是前襟補量法,即兩片布的縫合線在右前襟,這種剪裁法的優點是縫合部位被左襟所掩蓋,衣服表面看不出來。這兩種方法之外還有一種是通過調整肩袖部斜度來滿足前襟重疊部位所需布量的剪裁方法,只需要一片布即夠,不需要另外再裁開來,但因為我不是很了解這種方法,也就不詳說了。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01889.jpg[/img]

下面要介紹的是後中補量法(這是我經常用的方法,因為我覺得這種方法要更傳統一些)。

步驟一:開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幾個數據:胸圍、肩袖長、背長、衣長、袖緣寬、領邊寬、袖口止口、衣服下擺止口等。

胸圍:指衣服的胸圍而非人體的胸圍。它等於人體的凈胸圍+衣服松量。把軟尺水平狀通過乳峰點的位置測得人體的凈胸圍(注意軟尺要松緊適度),衣服松量由自己喜好決定,一般來說,松量4CM~6CM為緊身型(適合要求比較緊身的中衣或單穿的襦),8-10CM為合體型(可單穿或裡面再加一兩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寬松型,但這是對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裡面准備做夾棉,還要在各型的基礎上視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參考現代成人女子的凈胸圍尺寸:S型76CM,M型82CM,L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長:從脖子後隆起的那塊頸椎(也稱後頸點)量至手臂上你所想要做到的袖子位置上。肩袖長裡面還包含了袖緣的寬度。長袖可量到手指尖(如果考慮到漢服袖長回肘的說法,可以做得更長一些),短袖除非想做半臂,否則建議最短只做到小臂中部,因為漢女服的講究是不露手,現代雖然可放寬些標准,但太短了也不雅觀。現代參考尺寸(只到小臂與手掌的交界處):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背長:從後頸點量到腰部最細處。現代參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衣長:可以直接量,是從後頸點量到腰部以下你所想要的位置上,但不要到臀部最寬的地方(因為這是短襦)。如果不想量,也可以用背長加,一般背長加上5~14CM都可以。

袖緣寬:隨個人喜好自定。至於是否要袖緣,一般來說,窄袖可無緣,大袖須有緣,中袖則有無緣自定。

領邊寬:隨個人喜好自定。但注意其寬窄比例要與人的臉型與身材配合,不可太誇張。如瘦小的人則不宜做太寬的領邊。

袖口止口:止口(又叫縫份)是用於接合布料的量。如果有袖緣,止口1CM即可,如果無袖緣,那麼要留2~3CM。

下擺止口:2~3CM。

步驟二:開格,剪出一塊方形的布料或紙樣(圖(2))。如果是比較不容易變形的布料如棉、呢等,可以直接在布料上操作,如果是容易變形的布料如雪紡真絲之類,最好先做紙樣。開格的大小為:長=1/4胸圍+肩袖長-袖緣寬+袖口止口;寬=(衣長+下擺止口)×2

開格後在布料(紙樣)上畫出以下幾條輔助線,輔助線的位置如圖(2),說明如下:

肩袖線:是襦前後部分的中分線(或者說對折線)

1/4胸圍線:這條線可確定後背正中的位置

1/2胸圍線:這條線確定衣服的寬度

背長線:確定腰的位置

胸圍線:這條線通過胸部但並非通過乳峰點,可表示袖窿(袖子與衣身的交界線)深度的位置,距肩袖線的垂直距離為:凈胸圍/6+7CM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38607.jpg[/img]

步驟三:畫出衣身與袖子下方的線、後中線、領口線、左前襟線(圖(3))。

衣身與袖子下方的線:如圖所示。袖子下方的線與衣身的交界處宜在胸圍線與背長線之間,如果在胸圍線之上,則袖窿過窄,如在背長線之下,則袖窿過寬。這條線決定袖子的形狀,圖中僅為示範,至於是窄袖還是大袖、琵琶袖、直袖之類的,由個人選取的款式決定這條線的畫法。須注意的是袖口下方最好是直角,以方便袖子前後片的拼接。

後中線:後背正中的線。把圖2中的輔助線變為實線即可。

領口線:畫法如圖。AB長度=後領橫+(領邊寬-N)+M,其中後領橫=1/4頸圍=凈胸圍/20+2.9CM;M為領邊離脖子的寬度,M越大領口越大;N的大小為0CM~領緣的寬度,在M為0的前提下,它決定著領邊的角度,理論上,當N為0時,領邊剛好到頸側,當N等於領邊的寬度時,領邊則立起來包住頸部。但是,AB長度<1/2大肩寬(大肩寬是左右肩峰點的長度,測量時要通過後頸點)。後領深=1/3後領橫。

領口線與後中線的交界處須為直角,然後畫圓順的弧線經B點到C點。圖中C點為胸圍線到背長線間的左邊線上的任一點,但最高不能超過袖子下方的線與衣身的交界點,最低不宜低於背長線。B點到C點的弧線弧度不能太大,弧度最大處離BC的直線最好不要超過1~1.5CM。注意一整條線都要圓順流暢。

左前襟線:在BC弧線上作垂直線到下擺線上,垂直線離最左邊線的距離約為2~6CM(如果距離太大,兩側的衣縫會被拉得變形,如果太小,就不能靠衣襟的系帶來調節領口的大小與衣身的松緊)。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413799.jpg[/img]

步驟四:把布料(紙樣)沿肩袖線對折,畫出袖子下方與衣身的止口(1CM)(如圖(4)),然後把袖子下方線與衣身線剪出來(圖中陰影部分的外側線)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527603.jpg[/img]

步驟五:剪出衣片。把對折的布料(紙樣)打開,畫出後中線、領口線與左前襟線的止口(1CM),然後沿止口線外側剪開(如圖(5)。圖中箭頭表示與布料邊沿平行的經紗方向。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69242.jpg[/img]

步驟六:畫出第二塊衣片。把圖(5)中的布料(紙樣)反過來,覆在另一塊布料上,照這塊衣片的形狀剪出第二塊衣片。

步驟七:剪出領邊與袖緣(圖略)。領邊的長=圖(3)中領口線的長度×2,領邊的寬=(做好後款式所需的寬度+止口1CM)×2。袖緣的長=袖口長度+止口2CM,袖緣的寬=(做好後款式所需的寬度+止口1CM)×2

襦的剪裁完成。

二、裙的裁法

漢服傳統的裙是圍合式的裙子,裙由數幅裙片拼成,上接裙腰。裙腰兩側有系帶(如圖(6)。裙片的數目不固定,因為古代布幅窄,裙片的數目越多,裙圍與裙擺的幅度才會越大。漢代裙式僅四幅,唐代一般為六幅,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明末多用八幅、十幅。現代的布幅寬,可以增大裙片的面積而減少裙片的數目,現代圍合式裙子的裙片數一般為3~4片,但從傳統的繼承上來說,做漢式裙最好還是採用傳統的裙片數,如6、8、10、12片等。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716350.jpg[/img]

下面介紹裙片的裁法。這里介紹的裙片裁法為剪開法(借鑒現代裁剪法,非傳統方法,個人覺得這種方法比較方便),須做紙樣,不能直接用布料裁。

步驟一:開剪前先掌握以下數據: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裙圍、裙長。

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需要哪一個數據視基本款式而定。裙的穿法有胸上束、胸下束、束腰。應根據穿法的不同量出上胸圍、下胸圍、腰圍的數據。

裙圍:=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1.5~2倍+褶量+裙左右側增加的止口量(2~4CM)。其中倍數根據個人的行走習慣和布料的重量決定,走路時步伐越大,裙圍的倍數就要越大,布料的垂感越好,手感越重,裙圍的倍數則可略小些,但不能小於1.5倍,否則有會有走光的危險。褶量大小決定裙子褶襇的數量與大小,褶襇的方法有百褶、抽褶等,這里不詳述。但要注意褶的數量與大小要根據布料的厚薄與人的體型來決定,因為褶襇會增加裙上部的體積感,所以厚的布料不宜做太多太大的褶,體型比較豐滿的人也要注意只做適量的褶襇(適量的褶襇可以起到掩飾體形的作用,不過若布料較硬並且裙下擺較大能形成較多的波浪,也可不要褶襇)。

裙長:由款式決定。但裙長下方須到腳踝處,若裙長過短,露出襪口或小腿都是不雅觀的。
步驟二:開格並剪好。開格大小如圖(7)。開格後在紙樣上畫出垂直的輔助線,數量2、4條不限,最好以格子中線為准兩邊對稱距離畫輔助線(如圖(8))。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823174.jpg[/img]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839716.jpg[/img]

步驟三: 放擺(如圖(9))。沿格中的輔助線剪開,最上方留一絲連著不要剪斷,然後覆在另一張較大的紙上,用大頭針之類定住中間的一片,把其餘幾片按相同的距離展開,展開的距離越大,裙片上方的彎曲度就越大,做成的裙子裙下擺也就越大,同時下擺起的波浪度也越大。這里也要根據布料的厚度、硬度來決定擺量的大小,布料越厚越硬,放的擺量就要適量,否則做出來裙下部的體積會過於龐大。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927182.jpg[/img]

步驟四: 沿上層放好的紙樣外沿,在下層的紙上畫出裙片的輪廓線(如圖(10)。注意裙片上方與下方的弧線都要畫得圓順,同時四個角要保持直角。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952448.jpg[/img]

步驟五:畫好裙片的止口,裙片上方、兩邊都是1CM,下擺處為2~3CM,打好經紗方向線(如圖(11)),剪出來(圖(12)),裙片紙樣的做法完成。一般來說裙片的經線方向是與地面垂直的,也有經紗方向與地面成斜角的做法,這種做法可以形成比較柔和的波浪,但不宜用於太容易變形的布料以及會破壞花紋的布料。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1030671.jpg[/img]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1030944.jpg[/img]

步驟六:用紙樣在布料上裁出所需的裙片數。裁完後注意再用紙樣對照一下,因為裙片的邊是斜線,容易拉長變形,所以需要再對照一下原樣,把因拉伸而長出來的部份剪掉。

步驟七:裁出裙腰。裙腰長度=裙圍-褶量-裙左右側增加的止口量(2~4CM)+止口量(2CM)。裙腰的寬度自定。注意當裙腰的寬度增加到一定量時,裙腰也可像寬腰帶一樣,起到修正腰形的作用(最好裙腰採用比襦和裙片顏色略淺的布料)。但裙腰的寬度不宜大於腰與人體胸前肋骨最下方之間的距離(除非特別設計的款式)。

完成。
參考資料:http://www.shitouji.org/archiver/?tid-4645.html

Ⅶ 有誰可以告訴我各個朝代漢服的樣式特徵,每個部分的名稱,怎樣做以及怎樣穿最好有配圖。

商朝 (前17世紀初 - 前11世紀)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根據眾多的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這一時期的服裝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較窄,沒有扣子,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蔽膝」,用來遮蔽膝蓋。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西周 (前11世紀 - 前711年)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范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有的在腰上還掛有玉制飾物。裙或褲的長度短的及膝,長的及地。 東周(春秋 戰國)(前711年 - 前256年) 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於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復華麗的圖案。 秦漢漢服 (前221年 - 280年)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始皇 贏政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為中華國家勢力和漢民族的形成及延續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 因為秦始皇陵 兵馬俑 的發現,秦代的服飾和風俗研究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料。 漢朝 (前206年 - 220年)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本土民族文化蓬勃發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和審美成就。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領先於世界的漢帝國為華夏兒女留下了永遠的自豪。今天,占據絕大多數的中國主體民族-漢族,就是以漢朝的名字命名的。 從這一時期開始,平民開始穿著精織服飾。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靜與優雅。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漢代婦女的襦裙 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據此,有人認為漢代根本不存在這種服飾,只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才重新興起。其實,漢代婦女並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湖南 馬王堆漢墓 出土的漢代大量絲綉織品,生動呈現出其裝飾風格的特點,並反映出來漢代紡織業的發展水平。漢代的染織工藝在繼承戰國傳統的基礎上有著飛躍的發展,染織的品種增多,不僅能織出精美多樣的花紋,而且染織技術也有較高的水平,染織工藝的進步是漢代服裝質量得以提高的基礎。隨著著名的 絲綢之路 的建立,中華服飾之美,從此開始得以傳向四面八方。 魏晉南北朝漢服 (220年 - 589年) 三國 (魏,蜀,吳)(220年 - 280年) 晉朝 (265年 - 420年) 南北朝 (420年 - 580年) 魏晉時期,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姿容飄逸的魏晉風度也反映到了漢服上,這一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魏晉服裝日趨寬博,而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故成為一時風俗。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帶系扎,款式多為上儉下豐,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服 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的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 隋唐漢服 (581年 - 960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五代 (907年 - 960年)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東漢以來相繼四百年的分裂局面。這是繼秦漢之後再度建立的封建統一國家,一個以漢族為中心的新的民族共同體。南北兩地服裝彼此仿效,業以合壁。唐朝時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朝時國家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封建文化已經達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飾經過長期的承襲、演變、發展成為中國服裝發展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方面唐代服裝上承歷代冠服制度,下啟後世衣冠之徑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裝發展兼容並蓄,廣采博收,大放異彩。唐以後的五代十國是唐宋封建軍閥割據的繼續,在服飾上大體沿襲唐朝之制。隋唐服裝無論官服或民服,男裝和女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由於身材豐碩,中唐女服也漸趨寬大,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衣衫雖為小袖,但與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顯趨於寬松。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尤其是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 隋唐時代也產生了漢服的一種重要變體 - 圓領衫。圓領式樣在中國服飾歷史上很早便有出現,但一直到隋唐才開始盛行,成為官式常服。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圓領漢服變體的盛行並不代表傳統右衽交領漢服的消失。實際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於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宋明類似。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代漢服 (960年 - 1279年) 宋朝 (960年 - 1279年) 宋朝是一個在經濟,科技和文化上高度發達的王朝。農業,制船,紡織和造紙業達到了新的高度,火葯,指南針和印刷技術被發明。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於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皆朱衣朱裳,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還有相應的冠冕。公服是官員的常服,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頭上戴襆頭,腳上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依照規定,凡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高級官員,都必須佩帶用金、銀裝飾為魚形的「魚袋」。庶民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後來又允許流外官、舉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實際生活中,民間服色五彩斑斕,根本不受約束。 宋代婦女服飾——宋代一般婦女所穿服飾有襖、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褲等服裝樣式。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襦和襖是基本相似的衣著,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宋代的襦裙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身上的裝飾並不復雜,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一個玉制圓環飾物,它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就是這種裝飾。 宋朝流行一種叫褙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這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並不用它系結,而是垂掛著作裝飾用,意義是模仿古代中單(內衣)交帶的形式,表示"好古存舊"。穿褙子時,卻在腰間用勒帛系住。宋代褙子的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裡面時所穿,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有身份的主婦則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開胯的衣服,行走也較方便。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後來加長,發展為袖大於衫、長與裙齊的標准格式。 明代漢服 (1368年 - 1644年)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歷經蒙古帝國元朝的野蠻統治,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倒退。蒙元末,中國經濟與社會陷入徹底崩潰和混亂。為重塑禮儀與民族自尊心,明朝復國以後,十分重視整頓和恢復服飾制度,很快丟棄了蒙元少數民族服度,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全面恢復了漢族服飾的特點。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是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多采自明代服飾。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趨豪奢,織綉技藝邁向頂峰,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在年輕婦女中間,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綉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明代官吏服飾公服 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一至四品,用緋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綠色。紋樣也不一樣,一品用大朵花,徑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徑三寸;三品用散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花紋。以上服飾,與展腳襆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官員戴烏紗帽、襆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清軍入關,要求男子採用滿族服制,雖有文人抗爭,但很快被接受,交領服只被允許存在於戲子,僧侶道士中,並沒有剃發時所引起的大規模反抗和流血沖突。經過清代的發展,漢族服飾長衫雖然是半交領,但在民間保持了漢族一貫的主流服飾特點,寬袍大袖,並由於多民族國家的原因,服飾種類增多,甚至脫離了漢民族原有的特點,如馬褂,旗袍等, 最近流行的「漢服」,雖然在古代為了區別民族時用過,但從未形成過確定的概念。現在民間人士懷念交領服制,以流行概念」漢服」定義,意圖恢復這種古老的服制。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右衽:漢族的服飾,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特點。因此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與之相反,我國古代某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異於中原一帶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統治。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異族的奴隸,穿著左衽的衣服,披散著頭發。 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深衣: 古代上衣、下裳相連綴的一種服裝。為古代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禮服。 深衣的特點: . 上下衣連體的一種設計 .設計保守(寬大、長袖、不開胸) 色彩以冷色調為主 三代時期的男女正裝樣式 深衣的內涵: 深衣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的服飾。深衣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口寬大,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徵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長裙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裝。 襦裙從有實物考證的戰國時期開始,終於明末清初的「剃發易服」,是漢族傳統服裝最基本的形式。其間2000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襦裙是是我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 按領子的式樣不同,可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 PS:襦裙的確有齊胸襦裙,是唐代的,將唐代襦裙稱為高腰襦裙有誤;高腰襦裙束與胸下 襦可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近乎衫,復襦則近襖,區別在於是否夾里。 襦的袖子一般較長,窄,明代多見琵琶袖。 交領右衽 漢服標準的領口式樣,外觀如字母y形。(右衽指領子系向身體右邊。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為異族或死者的樣式。) 直領則多配以訶子或抹胸。 腰帶用絲或革製成,起固定作用。(漢服無如和服的寬腰帶的式樣,切忌) 宮絛(如圖)以絲帶編成,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此為非必需品) 裙從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種顏色及繁多的式樣 與其它服裝形制相比,襦裙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上衣短,下裙長,上下比例體現了黃金分割的要求,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 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平面裁剪,多緣邊,綢帶系結;上襦變化主要在領型及門襟上,下裙長至鞋面。 大凡衣短則裙長,衣短至腰間,裙長至腳踝骨之下;衣長則裙闊,衣長時,長到臀至膝下,而裙露僅幾寸,裙子不必顯出特色。襦裙忌諱上下平分秋色,會顯得呆板少變化 漢服的直椐,曲裾穿法很簡單,哪個我給你個網址 曲裾:http://www.56.com/u92/v_Mzc3NTc4ODk.html 上襦和下裙的穿著圖解



Ⅷ 古代男裝長袍怎麼做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范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

隨後各朝代的漢服雖有局部變動,但其主要特徵不變,均是以漢代為基本特徵。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國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權的國家概念最早、最完備、最先進、最強大的王朝,漢族人從此形成。

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漢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發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和審美成就。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領先於世界的漢帝國為華夏兒女留下了永遠的自豪。今天,占據絕大多數的中國主體民族-漢族,就是以漢朝的名字命名的。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的某些過渡歷史階段的穿著服飾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漢服以其強大的生命力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身影。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他與西服大不相同,與那些即使受到漢服影響而產生的韓服、和服等服飾也不同,足以體現華夏民族的特色。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通裁」制(長衫、外披)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深衣為士人官員的常服,百姓的禮服;袍衫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從朝代上看: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鞋頭向上翹起也是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2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64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6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4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2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7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51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5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6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