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威寇男裝什麼檔次

威寇男裝什麼檔次

發布時間: 2023-01-23 00:36:05

① 孫姓的來歷

姓氏孫的由來 孫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
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3、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
二、遷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孫氏,世居汲郡。出自安樂的孫氏,至孫武時逃至吳國。其後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郟城。在唐代中原孫氏曾兩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孫利定居於江西寧都,傳至孫承事,遷居福建長汀河田。其後裔孫友松再遷至廣東紫金縣,其後孫殿朝又遷至翠亨村,孫殿朝既孫中山的高祖。他的孫子孫敬賢有三子:長子達成、次子學成、三子觀成。達成娶妻楊夫人,生三子:長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據有關資料記載,台灣的孫氏皆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孫氏系唐末自光州遷入。孫氏不僅在國內分布相當廣泛,而且海外不少國家也有不少華人。
三、郡望堂號
【堂號】
賓士堂:因為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
樂安堂:因為田書伐莒有功,被封於樂安。
富春堂:大軍事家孫武帶著自己的13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他為將。他帶兵西
破強楚,北威齊、魯,戰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樂安堂同宗。
映雪堂:晉朝時候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著雪光讀書,終於成了大名。
【郡望】
汲 郡:晉置郡。此支孫氏,為孫氏世居之地,為晉名隱士孫登之族所在。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時置郡。此支孫氏為富春孫氏之分支,其開基始祖為孫明的11世孫福。
樂安郡:東漢置郡。此支孫氏為兵家之聖孫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孫氏為樂安孫氏之分支,其開基始祖為孫武次子孫明。
四、家乘譜牒
河北:孫氏家譜四卷、寧晉孫氏族譜四卷、
江蘇:孫氏續修宗譜二十卷、孫氏族譜六卷、映雪堂孫氏族譜十卷、孫氏家譜十三卷、
孫氏世譜十卷、孫氏宗譜圖詠十卷、富春孫氏
宗譜十二卷、常熟孫氏宗譜不分卷
浙江:孫氏梅東家乘一卷、孫氏世乘三卷、姚江孫氏世乘二卷、孫氏
房譜不分卷、下沈孫氏宗譜一卷、陽川孫氏宗譜十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孫氏宗譜十卷、新安孫氏重續宗譜不分卷、壽州孫氏支譜十卷
廣東:孫氏族譜四卷、崖縣孫氏族譜三十卷
孫氏宗譜不分卷、孫氏世系不分卷、孫氏宗譜四卷、嚴庄孫氏宗譜二十四卷、孫氏萬
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圓孫氏宗譜十六卷
五、歷史名人
孫 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齊國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編撰成《孫子兵
法》,成為當時乃至今後的戰爭具有指導意義的兵學盛典。
孫 臏:戰國時期軍事家,孫武後裔。受龐涓暗害,受臏刑,故稱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孫仲謀:既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後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思邈:唐初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千金葯方》、《千金翼方》,後人尊為葯王。
孫陽:春秋時人,是最早在史書......>>

孫姓的起源及祖先是誰 孫姓來源
關於「孫」字
「孫」字未簡化之前寫作「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孫」:在本意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系,即子之子。
孫姓的來源
孫姓起源的頭緒很多。由於在先秦時期,孫姓就出現「兵家祖」同時孫姓人口也越來越多。
一般認為有以下八個來源:
一、孫姓最早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姬姓衛國,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姓的始祖。
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後。《元和姓纂》說:「把自己的封國交由兒子伯康管理。
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公元前852-公元前758年),名和,就是孫氏。
姬姓孫氏同樣也是黃帝後裔:黃帝→玄囂→蛟極→帝嚳→後稷(公子惠孫→耳→乙(始姓孫)。
二、第二大來源於羋姓楚國,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姓的始祖。
羋姓孫氏也是黃帝後裔: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卷章)→其子以父字為氏稱孫氏)。
羋姓為先周時期的南方楚國的國姓。《說文解字》說:「羋,楚民族是中原華夏族的一支南遷後與周圍土著居民不斷融合而成。
顓頊是黃帝之孫,根據歷史傳說,其後裔的一支稱祝融氏,其中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約在商朝時期,季連部族逐步南遷到漢水流域,楚國國君改為以熊為姓氏。
楚國是春秋時期南方的大國,長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國的領土。
西周時期,楚對西周保持相對獨立,往往叛服無定。是後來楚國的顯族。
楚`冒是春秋初期的楚國國君,若敖的孫子。即楚國名臣――孫叔敖。
孫叔敖約生於公元前630年左右,少以聰明仁厚著稱。就以孫為姓,從而先秦時期的寢丘一帶又出現一支孫氏族人。
三、孫氏來源於媯姓:《古今姓氏辨證》等認為孫姓出自媯姓,孫氏祖上有確切的世系是從舜的後代虞閼父開始。
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做周國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製作,建立陳國。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古又稱胡公滿。
從胡公滿開始,經過10代12個國君的世襲傳承,到桓公時,桓子無宇→田書(賜姓孫)。
四、孫氏出自子姓,為比干之後。比干之後,避難改姓孫氏。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姓。
五、孫姓在漢代時,苟子後人因避諱而改孫姓。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戰國策・楚策》、《韓非子・顯學》、《漢書・藝文志》、《孫卿子」。
六、《漢書・夏侯嬰傳》載,夏侯嬰之後也有一支改姓孫。
夏侯嬰(?-公元前172年),西漢沛縣人,從此夏侯嬰的後代中便有一支成為孫氏。
七、賜姓和改姓:孫姓在兩漢以後,為是南方孫姓的一大支派。
孫河,官拜東吳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鎮守皖城(賜姓為孫,因而改姓。
孫河有四子:長子孫助,在東吳官任曲阿長:次子孫誼,且官位顯......>>

孫姓的來源 孫姓的來源1春秋時,周文王之子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名和生子惠孫,惠孫生耳,擔任衛國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為氏。2楚國令尹孫叔敖,字孫叔。其支孫以王父的字為氏。3春秋時齊國陳敬仲的四世孫無宇,生子書為士因「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邑於樂安。

孫姓和田姓是一家的來歷 孫姓來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來源於西周皇族。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書的記載,孫是一個以字為氏的姓。 周文王第八子姬叔先被封於康,後又移封於衛,故史稱衛康叔。他的八世孫衛武公生惠孫,惠孫的孫子武仲為了紀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為姓氏,即孫氏。這是孫姓最早的一支來源。孫姓的另一支出自於楚國孫叔敖之後。春秋初期,楚國君王`冒有個兒子叫J章,生子J叔柏,孫J賈伯,曾孫J艾獵,艾獵即孫叔敖。叔敖,J氏,名敖,字孫叔,又字艾獵,史稱孫叔敖。孫叔敖任楚國令尹一職時政績卓著,後人為了紀念他,便以他的字「孫叔」之中的「孫」為姓氏了。孫姓的第三個來源出自齊國的陳敬仲之後。陳敬仲是陳厲公的兒子,後逃難到齊國,並改姓田,其四世孫生子齊桓子,齊桓子的第二個兒子名書,字子占,任齊國大夫,因為討伐莒國立了大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以樂安(今山東惠民)作為食邑,從此以後,其後代就以孫氏為姓。 J姓。田姓 陳姓

孫姓的由來和來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衛武公之子惠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封於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逝世後,周成王年幼,三監聯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亂有功,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司寇,賜衛寶祭器,欲移康叔於衛國。
康叔逝世後,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孫考伯於衛,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康叔,乃追稱之名。春秋初期,衛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先秦時期孫氏來源的最主要一支。
姬姓衛國王室的後代姬惠孫之後姬武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氏的始祖。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後。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衛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兒子,原封於康(今河南禹州),史稱衛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把殷原來統治的地區分封給康叔,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城,監管殷的余民,同時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F氏、樊氏、飢氏、鍾葵氏賜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又稱衛康叔。康叔受封之後,很快把殷都改造成為周的方國。後來,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國交由兒子伯康管理。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公元前852~前758),名和,春秋初年衛國國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衛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聯軍攻破鎬京(今陝西長安),殺周幽王。他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亂,護衛王宜臼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被周平王賜給公爵。衛武公姬和有子惠孫,惠孫之子名耳,為衛上卿,食采於戚(今河南濮陽),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據周制,諸侯國國君的兒子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公孫之子)不能稱公孫,應以其祖父的字為氏,武仲即以父惠孫的字為姓,就是孫氏。姬姓孫氏同樣也是黃帝後裔:黃帝→玄囂→蛟極→帝嚳→後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渝→公卯→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父→季歷→周文王姬昌→衛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貞伯→頃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孫→耳→乙(始姓孫)亥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國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孫J賈,J賈之子J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孫叔敖居於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部),這支羋姓孫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氏的始祖。羋姓孫氏也是黃帝後裔: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羋)季連→附沮→穴熊。季連為荊楚先祖,始姓羋,季連的孫子穴熊為荊楚國君。楚君蚣冒(熊)→王子J章()→J叔伯呂臣→?→J賈伯嬴→J艾獵即茹敖(字孫叔,其子以父字為氏稱孫氏)。
羋姓為先周時期的南方楚國的國姓。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說:「羋,羊鳴也,從羊象聲。」據後人考證,羋姓族人應與北方牧羊民族有關系,楚民族是中原華夏族的一支南遷後與周圍土著居民不斷融合而成。顓頊是黃帝之孫,根據歷史傳說,其後裔的一支稱祝融氏,臨江水與蠻族雜居。祝融後代陸終娶鬼方之女,該女懷胎十一年而不分娩,於是剖腹產,從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

孫姓家譜的起源 孫(Sūn)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二大姓。「百家姓」中孫姓排名第三,起因於吳越國主錢□之愛妃為孫氏。孫姓最早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姬姓衛國,為周文王之子衛康叔的後代。得姓始祖:孫書。齊國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省博興縣北),並賜他孫姓。孫姓起源很多,主要有八個:1、出自姬姓,源於春秋衛國國君康叔,乃先秦孫姓來源最主要一支。《元和姓纂》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2、出自羋姓,春秋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此乃孫氏第二大來源。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便是這支孫姓的始祖。3、出自媯姓,春秋時齊景公賜姓孫。《古今姓氏辨證》等認為孫姓出自媯姓,是齊田完後代。田完四世孫桓子的孫子田書,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孫書就成為孫姓始祖。4、出自子姓,商湯後裔,比干之後。比干被紂王殺害後,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姓。5、出自荀姓,荀況後裔。漢代劉荀稱帝,因避諱下令荀姓子孫改為孫,並將戰國時代荀卿都改為孫卿。6、出自夏侯。據《漢書・夏侯嬰傳》載:「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7、賜姓和改姓。如三國時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被賜姓孫,因稱孫河;鄆城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後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明史》本傳載,明朝中葉士人孫一元,字太初,乃安化王宗族,姓朱,因安化王犯法被誅,懼怕株連而改姓孫;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復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另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在明初省字改姓過程中亦大都改為「孫」姓。8、源自少數民族姓氏。如孝文帝遷洛後,鮮卑族拔拔氏改姓「孫」;唐代安祿山部將孫孝哲,本為契丹族人;元代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後世子孫改姓孫,定居於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縣秀水鎮東白水村。;滿洲孫佳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木依庫氏、木如氏、堵引氏等漢姓為孫;朝鮮、景頗、佤、苗、阿昌、哈尼等民族均有孫姓。

姓孫的來歷?????? 孫姓的出現主要有三個淵源:
* 第一個說法是周文王的後代惠孫,其子孫為了紀念他,於是取其名字的「孫」字為姓。
* 第二個說法是源於孫叔敖後人。
* 第三個說法是最重要的,就是田完後裔。田完由陳國逃到齊國。由於他的品格高尚,齊桓公便立他為卿,可是他不愛慕權位,只請求當個管理百工的小官吏。田完復代在齊國立了功,齊景公賜姓孫氏。
以上的三個說法以齊景公賜田完後代為「孫」姓一說最大影響。

孫姓的歷史來源 孫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後代。康叔於西周初年受封於衛,建立衛國。康叔的8世孫衛武公和,因助周攻滅西戌,被周平王賜為公爵。武公有個兒子叫惠孫,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陽)那個地方的產物。惠孫的後代崇敬惠孫,就以他的名字「孫」為姓,世代相傳,成為孫姓的大宗。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是楚國的賢臣,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後又形成了孫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陳歷公的兒子陳完,避難到齊國,改稱田氏,田完的五世孫田恆無宇的小兒子田書,為齊國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封於樂安,賜姓孫氏。其後有孫武子,為吳將。
4、出自子姓,是商湯王後裔比干之後。比干受殷紂王所害後,其子孫避難隱姓,以本為王族之子孫之故,遂改為孫氏。
5、出自夏侯氏。據《漢書》載:夏侯嬰為滕令奉軍,號滕公,其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公主,故公子孫又為孫氏。
6、出自荀姓,是戰國學者荀子的後裔。荀子名荀況,時人尊為荀卿,後世子孫遂為荀氏。後為避漢宣帝劉詢諱改為孫姓。後部分孫姓未恢復祖姓,遂成孫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據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一支鮮卑族復姓拔拔氏改單姓孫氏,是為河南洛陽孫氏。
二、遷徙分布
孫姓最早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濮陽一帶,始祖是惠孫。這一支與後來發源於山東出自媯姓的孫氏,構成了孫氏家族中較大的兩支。但後來由於各種原因,使孫姓分支更趨繁多,使今人很難理清各支派的源流。孫氏最早的出自姬姓的一支,在秦滅以前的幾百年間主要是繁衍於河南省境。其後主要繁衍於今東南沿海地區。出自媯姓起源於齊國的孫氏,主要集中繁衍於山東省境,後因齊國內亂,其子孫便首次南遷於江蘇、浙江一帶。秦漢時,山西太原一帶的孫姓繁衍最為繁榮,形成了孫姓歷史上最大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北方常年戰亂,孫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起大舉南遷。南遷的結果,使孫氏的分布更為廣泛,分布於浙江富陽、山西太原、湖北漢陽、陝西漢中、山東清河、河南洛陽等諸多地方。
三、歷史名人
孫 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山東淄博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編撰成
《孫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
孫 臏: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山東陽穀人,孫武的後裔。著有《孫臏兵法》。
孫 權:字仲謀,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 ,
後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思邈: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陝西耀縣人。著有《千金葯方》、《千金翼方》,後人
尊為葯王。
孫奇逢:清初儒學名士,河北人。與李喁、黃宗羲齊名,並稱清初三大儒。 著有
《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等。
孫中山: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行者、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始
人,廣東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三民
主義學說。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在 *** 的
幫助下改組 *** ,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1925年在北
京病逝,遺著編為《中山全書》。...>>

孫氏來源。 歷史來源
sūn孫氏為黃帝後裔,黃帝曾孫帝譽元妃姜原生子棄,號後稷,別姓姬氏。傳之昌滅殷而有周,是為文王,文王之子武王(發)。封同母少弟姬封於衛,是為衛叔康,衛武公(公元前812~758年)子惠孫之孫以祖宇為氏,是為孫氏,世為衛卿。
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衛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封康叔於衛(今天河南淇縣朝歌),建立衛國。康叔在當地統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國,成了衛國的始祖。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又稱孫仲,他的後代就以孫為姓。
2、源於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的後裔。孫叔敖,字孫叔,他這一支的庶子孫以祖字為姓,稱為孫叔氏,後來去掉叔字改為孫姓。
3、出自媯姓,是帝舜的後代。帝舜曾居媯,於是就姓媯,成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賢遺族,找到了舜的後代裔孫敬仲,把他封在陳地,世稱陳敬仲。敬仲四世孫名無字。生子名書,在齊國為卿仕,因為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邑於樂安。後齊國內亂,孫書的子孫奔往吳國,「孫武為吳將,其後也。
」孫姓世居富春,至漢末有孫權,為吳國大帝。
4、出自復姓侯氏。據《漢書》載:「夏侯嬰為滕令奉軍,號滕公,其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又有孫氏。」
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君王湯王的後裔。至商末,有殷相王子比干,受紂王所害,子孫避難隱姓,因本為王族之子孫的緣故,就改為孫姓。
孫姓又出荀姓,是戰國時著名學者荀子後裔。荀子名荀況,時人尊為荀卿,後世子孫遂為荀氏。西漢宣帝名劉詢,以同音之故諱荀字,詔令天下荀姓改為孫姓。後來,部分孫姓未恢復祖姓,遂成孫姓一支。
5、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是楚國的賢臣,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後又形成了孫姓的另一大宗。
6、出自田氏。陳歷公的兒子陳完,避難到齊國,改稱田氏,田完的五世孫田恆無宇的小兒子田書,為齊國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封於樂安,賜姓孫氏。其後有孫武子,為吳將。
唐代時期,中原的孫氏曾經兩次向福建移民。
7、出自子姓,是商湯王後裔比干之後。比干受殷紂王所害後,其子孫避難隱姓,以本為王族之子孫之故,遂改為孫氏。
8、出自他族改姓。據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一支鮮卑族復姓拔拔氏改單姓孫氏,是為河南洛陽孫氏。
得姓始祖
孫書。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在任陳
國大夫時同太子禦寇很要好,禦寇被殺後,他怕受株連而逃到齊國。到齊國後,陳完不願再用
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改成田姓(古時田和陳發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孫田桓子無宇有二子,小兒子田書,字子占,在齊國為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省博興縣北),並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為孫姓始祖。
遷徙分布
唐高宗時期,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時,河南的孫氏族人隨同著到了那裡安家落戶。 唐僖宗時又有河南孫氏族人隨同王潮、王審知入閩,定居福建。
據資料記載,有一支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這支孫氏出任中書舍人、兩浙節度使。他有個兒子名叫孫俐,文韜武略,很有才能。當時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孫俐被朝廷選為佰將,帶兵征戰在閩、越、江右一帶,立了軍功,被封為東平侯,他和家人定居在了虔州虔化縣(今天江西寧都)。他的後代又遷向了福建、廣東。清康熙中,這一支孫氏族人遷至廣東香山縣翠亨村。後來出了偉大......>>

② 姓孫的歷史

孫姓來源
關於「孫」字
「孫」字未簡化之前寫作「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孫」:「子之子曰孫,從子從系;系,續也。」即兒子的兒子叫做孫,孫字是由「子」和「系」兩部分構成。「孫」在本意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系,即子之子。
孫姓的來源
孫姓起源的頭緒很多。由於在先秦時期,孫姓就出現「兵家祖」孫武,大軍事家孫臏,「吏者師」孫叔敖,先秦時期,中國孫姓出現,不斷有華夏子孫加入孫姓行列,使得孫姓源頭特多,同時孫姓人口也越來越多。
一般認為有以下八個來源:
一、孫姓最早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姬姓衛國,這是先秦時期孫姓來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衛國王室的後代姬惠孫之後姬武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姓的始祖。
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後。《元和姓纂》說:「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衛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兒子,原封於康(今河南省禹州西北),史稱衛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把殷原來統治的地區分封給康叔,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為都城,監管殷的余民,同時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邽氏、樊氏、飢氏、鍾葵氏賜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又稱衛康叔。康叔受封之後,很快把殷都改造成為周的方國。後來,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國交由兒子伯康管理。
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公元前852-公元前758年),名和,春秋初年衛國國君,公元前 812年—前758年在位。在位期間,國泰民安。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聯軍攻破鎬京(今陝西省長安),殺周幽王。他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亂,護衛王宜臼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內王城公園一帶),被周平王賜給公爵。衛武公姬和有子惠孫,惠孫之子名耳,為衛上卿,食采於戚(今河南濮陽市),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據周制,諸侯國國君的兒子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公孫之子)不能稱公孫,應以其祖父的字為氏,武仲即以父惠孫的字為姓,就是孫氏。
姬姓孫氏同樣也是黃帝後裔:黃帝→玄囂→蛟極→帝嚳→後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渝→公卯→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文王姬昌→衛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貞伯→頃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孫→耳→乙(始姓孫)。
二、第二大來源於羋姓楚國,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姓的始祖。
羋姓孫氏也是黃帝後裔: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羋)季連→附沮→穴熊。季連為荊楚先祖,始姓羋,季連的孫子穴熊為荊楚國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呂臣→?→蒍賈伯嬴→蒍艾獵即茹敖(字孫叔,其子以父字為氏稱孫氏)。
羋姓為先周時期的南方楚國的國姓。《說文解字》說:「羋,羊鳴也,從羊象聲。」據後人考證,羋姓族人應與北方牧羊民族有關系,楚民族是中原華夏族的一支南遷後與周圍土著居民不斷融合而成。
顓頊是黃帝之孫,根據歷史傳說,其後裔的一支稱祝融氏,臨江水與蠻族雜居。祝融後代陸終娶鬼方之女,該女懷胎十一年而不分娩,於是剖腹產,從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約在商朝時期,季連部族逐步南遷到漢水流域,在與當地三苗土著居民不斷融合後,力量逐漸強大。商後期,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該部酋長鬻熊決定投靠周族,並在營救周文王與協助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過程中立下許多功勞。在後來分封中,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周王封為子爵,建立楚國。因為鬻熊的歷史功績,及其對楚族社會的影響,從此開始,楚國國君改為以熊為姓氏。
楚國是春秋時期南方的大國,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和江漢平原一帶,後逐漸擴大,長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國的領土。
西周時期,楚對西周保持相對獨立,往往叛服無定。周昭王曾兩次率師伐楚。周夷王時,王室衰微,熊繹的後代熊渠乘機出兵攻打庸和揚粵(即揚越),至於鄂(今湖北省境內),分其土,封長子毋康為句亶王,中子摯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厲王時,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號。周宣王時,楚一度內亂。 熊嚴有子四人,長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熊徇之孫熊儀為若敖(楚君無謚稱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稱為若敖氏,是後來楚國的顯族。
楚蚡冒是春秋初期的楚國國君,若敖的孫子。其子蔫章封邑於蔫他就以「蔫」為姓,蔫氏後來逐漸發展為楚國的一個望族,蔫章之子蔫呂成,字步伯,楚成王時曾被任命為令尹,其孫蔫賈,字伯贏,在楚莊王時任工正(管理王宮各類工匠之類事務的官員)。賈之子蔫敖,字艾獵,即楚國名臣——孫叔敖。
孫叔敖約生於公元前630年左右,少以聰明仁厚著稱。其父蔫賈官至工正後被權勢所殺,孫叔敖率全家避難遷至期思(今河南省淮濱)隱居,後在楚王親信虞丘子的推薦下,出來輔助楚莊王。楚莊王因得孫叔敖輔助,國力大增,後打敗晉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孫叔敖雖貴為楚相,但生活相當儉朴,沒有多少積蓄。以致他死後,他的兒子回鄉種田,生活貧困,不得不砍柴以補貼家用。後有宮廷藝人優孟模仿孫叔敖計說楚莊王,告之孫叔敖家後人窮困狀。楚王乃召孫叔敖子,封以寢丘(今河南省固始縣境內)四百戶。孫叔敖後人為了紀念一代賢相,就以孫為姓,從而先秦時期的寢丘一帶又出現一支孫氏族人。
三、孫氏來源於媯姓:《古今姓氏辨證》等認為孫姓出自媯姓,是齊田完的後代。齊田完的四世孫桓子的孫子,因為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田完是舜的後裔。許多孫姓族譜把虞舜視為本族的第一始祖,不過,虞舜作為孫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傳說,並沒有可靠的世系記錄可尋,孫氏祖上有確切的世系是從舜的後代虞閼父開始。
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做周國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製作,管理從事制陶的百工。由於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又因他是古代聖賢虞舜的後代,周武王為獎勵他的勞績和褒揚他的祖先,就把長女嫁給虞閼父之子媯滿,並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陽一帶,建立陳國。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古又稱胡公滿。
從胡公滿開始,經過10代12個國君的世襲傳承,到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桓公卒後,其弟佗殺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為陳厲公。太子免的三個弟弟躍、林、杵臼為報殺兄之仇,又設計殺厲公,立躍為利公。利公立5個月後去世,君位傳給其弟林,為庄公:庄公在位7年後卒,君位又傳給其少弟杵臼,為宣公。宣公原本已立太子禦寇,後又欲立寵姬所生之子款,便於公元前672年殺太子禦寇。厲公之子完,字敬仲,與禦寇交往甚密,因懼怕禍及自己,逃到了齊國,改姓田,稱田完。由於他原是應該繼立的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齊桓公欲命他為卿。但田完推辭卿職,當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層官吏。田完的四世孫田無宇 (桓子),官為「上大夫」;五世孫、無宇之子田書在齊國攻打莒國的戰斗中立了戰功,被齊景公封至樂安並賜姓孫氏。媯姓孫氏遠古始祖虞舜,系黃帝後裔: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牛→鼓叟→虞舜→虞閼父→胡公滿→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寧→厘公孝→武公靈→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鮑→厲公佗→公子完(奔齊)→山巨孟夷→泯孟庄→文子須無→桓子無宇→田書(賜姓孫)。
四、孫氏出自子姓,為比干之後。比干之後,避難改姓孫氏。比干是殷末紂王叔父,官至少師。紂王淫虐無度,國勢危殆,卻不聽勸諫,他冒著被殺頭的危險,連續三天進宮勸說紂王,希望他能改過自新。紂王惱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顏直諫者,一律斬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繼續勸說紂王。紂王暴跳如雷,讓人當庭剖開比乾的胸取心。比干被紂王殺害後,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姓。
五、孫姓在漢代時,苟子後人因避諱而改孫姓。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苟,名況,又稱苟卿,是苟姓家族人的驕傲。但到漢代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苟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之諱,他下令苟姓子孫不得姓苟,改為孫,並將戰國時代的苟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苟姓也成為漢代「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戰國策·楚策》、《韓非子·顯學》、《漢書·藝文志》、《儒林傳》及劉向《孫卿新書敘錄》、《韓詩外傳》等書篇中稱荀子為「孫卿」、「孫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議兵》、《強兵》、《堯問》等篇中也多見「孫卿子」。
六、《漢書·夏侯嬰傳》載,夏侯嬰之後也有一支改姓孫。
夏侯嬰(?-公元前172年),西漢沛縣人,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從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後封為汝陰侯。書中說:「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此話大意為,當初因為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所以號滕公。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從此夏侯嬰的後代中便有一支成為孫氏。
七、賜姓和改姓:孫姓在兩漢以後,還有其它姓氏因多種因素不斷地加入到耿姓行列之中。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家族興旺,為是南方孫姓的一大支派。
孫河,官拜東吳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鎮守皖城(今安徽省潛山縣)。孫河,本姓俞,字伯海,和東吳孫氏同鄉,也是吳郡人。俞河年少時即隨孫堅征討沙場,典領親兵,常為前驅,孫堅視作心腹。後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功,孫策愛之,賜姓為孫,因而改姓。
孫河有四子:長子孫助,在東吳官任曲阿長:次子孫誼,官在海鹽長;第三子孫桓,任安東中郎將,曾與大將陸遜共拒劉備,後以功拜建武將軍,封丹徒侯;少子孫俊,為定武中郎將。孫子輩還有孫建、孫慎等,也都為將軍。曾孫輩有孫丞,官為黃門侍郎,略有文采,作《螢火賦》行於世。孫河之侄子孫韶,亦少年從軍,為廣陵(今江蘇省揚州以北)太守。其子孫也較多,且官位顯。
另外,有因政治避難而改姓孫氏。今山東《鄆城縣志》據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為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後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明史》本傳載,明朝中葉的士人孫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應姓朱,因為安化王犯法被誅,作為其宗族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而避難人太白山中隱居,又號太白山人。
孫姓的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復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復姓也在被禁之中,這類含「孫」的復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復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復姓也在被禁之中,他們都改復姓為單姓孫氏,這些家族於是又成為孫姓族的又一龐大來源。
除以上帶孫的復姓改為孫姓外,另外還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估計在明初省字改姓的過程中,亦應大都改為「孫」姓。
八、少數民族中的孫姓
在古今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孫姓,其中有些孫姓是漢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
唐代安祿山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後拜殿中少監,就是契丹族人。
滿族建立清朝之後,把八旗統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來的八旗中,有部分漢人淪為滿人奴隸,後多與滿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孫氏,孫天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任護軍參領。又台尼堪姓:孫氏,猷;尚,正黃旗人,世居蓋州地方,國初來歸,其:孫夢柯,任三等侍衛。
清朝,滿族仿漢姓已成普遍現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如歷順治、康熙兩朝的護軍統領、太子太傅孫達哩,本來就是姓魯布哩氏。
在今朝鮮族人的一百多個姓氏中有孫姓。高麗學者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姓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為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朴為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師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稱,並賜姓,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梁部,並賜姓孫。《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州旗分內高麗姓:孫氏,世居望京地方。玉蘭,鑲藍旗包衣人,國初來歸,其子謝秘,任郎中,其孫杭愛,任頭等護衛。
在景頗族26個大姓中,格亮姓是起源最早的,是景頗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它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漢化為孫姓。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漢姓也為孫。
明清時雲南臨安府方容甸長官司副長官孫氏,就是傣族人。
佤族中的木依庫氏音譯為孫姓。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孫姓。
------------------------------------------------------
孫姓遷徙史
秦漢以前
姬姓孫氏在秦漢以前的幾百年間主要是繁衍播遷於河南省境,其後則主要繁衍於今東南沿海地區。媯姓的孫氏早期則主要集中於山東境內繁衍,這一支孫姓之所以顯赫,主要是得力於兵家之聖的孫武,故後來孫姓人家便以「樂安」為堂號,後因齊國內亂,孫姓子孫便首次南遷於江蘇、浙江一帶。這一支繁衍樂安的孫氏,後成為了孫氏主要播衍於我國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蘇一帶的主要來源。
秦漢之際,已有孫姓不斷在山西、浙江繁衍,以至山西太原一帶的孫姓繁衍最為繁榮,形成了孫姓歷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時江南的浙江富春(今富陽)一帶的孫氏也已形成當地望族。他們都出自孫武之後。
兩漢至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連年戰亂,孫氏族人大舉南遷,使孫氏的分布更加廣泛。
孫姓的第一次南遷:東漢末年,由於北方戰亂,中原河淮地帶的世族和民眾紛紛舉家南遷,孫吳凌家組織流民屯田開荒,江南世族也納流民於自己的庄園內,孫姓氏族跟富春孫氏是同宗,自然會隨著南遷的民眾南下,尋找安身之地。
孫姓的第二次南遷:始於永嘉年間。西晉末年,持續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尚未完全止息,內遷各少數民族的上層統治集團,也乘機起兵建立割據政權,相互之間展開了爭奪地盤的血腥廝殺,北方陷入空前的災難,即永嘉之亂。大批北民被迫離開故土,逃亡異鄉形成歷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孫姓族人也隨著南遷的大軍渡江南下避亂,如中都割、氏舉家移居江左,至孫盛時定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東莞孫謙僑居歷陽(今安徽省和縣)。
隋唐至宋元明清時期
1、四川孫氏:
唐朝後期,黃巢起義,中原百姓四處逃難,其時孫氏家族有不少遷入四川的。如唐代大散文家孫樵。孫樵,字可之,一作隱之。關東人。宣宗大中九年(855年)進士,官中書舍人,僖宗廣明元年(880年),詔赴岐隴行在,遷職方郎中、上柱國,賜緋魚袋。後因唐末戰亂而舉家避住四川遂州。
2、廣西孫氏:
廣西孫氏多尊宋代的孫沔為先祖,孫沔,世籍山東青州府樂安郡白馬縣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撫史,曾隨狄青入廣西平儂智高叛亂,愛其山水,遂定居廣西,子孫繁衍,遂成廣西大姓之一。
3、上海孫氏
《婁邑楓涇樂安孫氏支譜》尊明代孫太和為本支始祖。孫太和為新安休寧始祖孫萬登之後裔,明萬曆年間,由新安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遷婁邑(今上海市松江縣),遂為婁邑孫氏始祖。子孫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區。上海一帶,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歷史上出現的孫姓名人較多。五代有孫漢英家族,明代有孫元化家族。
五代宋時就出了孫漢英家族,孫漢英為吳越國崑山鎮防遏使,家居練祁(今嘉定城廂),兒子孫稱為通議大夫,孫子孫載為北宋朝議大夫,孫臨為大理寺評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中進土的孫岳,是當地孫姓最早的進士及第者。據史書記載,孫載一生曾舉薦百餘人為官,其侄、子卻大多為布衣、小吏。元代有孫道明,號清隱居士,博學好古,書房稱映雪齋,藏書萬卷。
明代嘉定出了孫元化家族,孫元化為一代儒將,其祖父孫抬是明給事中孫浚的後裔,居江東高橋鎮(今上海浦東),有子3人。父親孫繼統,致力於詩作,不願為官,後遷居嘉定。孫元化累官登萊巡撫;於遼東鎮守有功,後因兵變而被枉殺。有三子:孫和鼎、孫和斗、孫和京。孫和斗,屢次謝絕父親部屬的舉薦,不願為官,潛心整理父親的文稿,編成《水一方人集》。孫和京,犧牲在嘉定抗清的戰役中。孫子孫致彌,清康熙年間任出使朝鮮副使,後為大型類書《佩文韻府》總纂。後裔孫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孫寶仁,著《杖左堂自娛集》等,後自嘉定遷居月浦。
4、山西孫氏
《解梁孫氏族譜》其支派始祖由宋代時遷居於解梁(今山西臨猗縣)。《代州孫氏家乘》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遷居山西,其始遷祖孫成受在洪武年間命為振武衛百戶,由河南光山祖籍地遷居山西代州,後遂安家於此,自後子孫繁衍,被尊為遷代始祖。
5、海南島孫氏
宋、元時遷移而來的,其來源地主要是從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區。
《崖縣孫氏族譜》載,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先祖任官瓊山而來海南定居,歷元、明朝,後裔繁衍為四支,分遷島內各地,其中一支即遷居今三亞的崖縣。海南孫氏主要聚居於黃流、梅東諸地。
移居台灣的孫氏
早在三國時期孫吳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曾命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遠航至夷洲(今台灣島),這是大陸人民首次大規模到達台灣。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為生計所迫,紛紛渡海到台灣謀生,孫姓移居台灣也在此一時期。《台灣省通志》說,早期移居台灣的孫姓有2Z起,如乾隆年間(1736-1795)廣東鎮平縣(今廣東蕉嶺縣)人孫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陸豐(今廣東陸豐縣)人孫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陽(今廣東省潮安縣)人孫為發移居苗栗通霄;潮陽(今廣東潮陽縣西北)人孫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陽(今廣東省揭陽縣西北)人孫永帝移居台南白河。
福建同安(今福建省同安縣)人孫和定居淡水;孫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孫開移居永和秀朗;孫潤移居新莊後遷北投;孫善抄移居今台北市東圓街;孫富挑移居新莊;孫賢生移居雲林新港;孫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義溪口;孫海移居台南鹽水;孫游壽移居今台南市;孫經移居苗栗苑裡。龍溪(今福建省漳州市東南)人孫瑞敏移居彰化,後遷台中大肚;孫水移居台南麻豆;孫定宗移居台南市。安溪(今福建省安溪縣)人孫玉尊移居新竹市。道光年間 (1821-1850)鎮平縣人孫永科移居苗栗三義;安溪人孫神福移居台中梧棲。
明清以來,特別是近現代,孫姓成員更有大批人員遷入,使台灣成為今日孫姓人口分布較多的地區。1954年,國民黨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對台灣姓氏進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統計數據表明,在台灣當時828804戶居民、737種姓氏之中,孫姓有3273戶,居第50位。在台北、宜蘭、新竹、嘉義等 12縣中,以嘉義為最多,有599戶,台南次之,為320戶。其他較多的地區還有:台北277戶,新竹246戶,苗栗184戶,彰化166戶。在台北、基隆、台南等六市中,以基隆為最多,有307戶,台南次之,為 302戶,其他依次為台北227戶、台中 198戶、高雄126戶、陽明山69戶。
移居海外的孫氏
東渡日本: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漢人就開始移居日本。孫姓人物從什麼時候開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遲不晚於南北朝時期。日本弘仁六年(815年),朝廷下令仿唐代《氏族志》體裁編纂的《新撰姓氏錄》中記載:身俠村主一族「出於吳孫權男高」。孫權長子孫登,字子高,其後裔輾轉東徙,在日本改姓身俠。身俠,一作「牟佐」,是大和國高市郡的地名,孫登後裔移居日本後,取地名為姓。見於日本史籍的有身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俠村主青為雄略天皇時人,從其中國式的單名「青」字推測,當是孫登一族中早期東渡的移民。因他會說吳語,又善文筆,所以多次出使吳地,在日本與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宋代,有商人孫忠者僑居日本數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自1895年秋初次踏上日本國土始的 30年中,曾先後15次赴日,僑居時間累計 9年多,約占其30餘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孫中山先生「視日本無異第二之母邦」。
北上朝鮮: 早在周武王伐紂滅商之時,殷王族箕子就率眾5000去朝鮮,這也是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漢魏以來的各個時期,隨著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交往的日益頻繁,大批華人渡過鴨綠江,到朝鮮開拓基業。
移居東南亞: 中國人移居東南亞的歷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則是19世紀中葉以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這一歷史時期。如今東南亞華僑已達兩千多萬,其中尤以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為最多,占我國三千餘萬華僑總數的80%以上。
移居歐洲: 華人移居歐洲的歷史尚不過百年,但僑居歐洲的已達一百餘萬人,分布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開發美洲: 我國明清之際,已有一些中國商人、工匠、水手、僕役等沿著當時開辟的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貿易航線,到達墨西哥和秘魯僑居經商或做工。中國人大批到達美洲,始於鴉片戰爭之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哂方侵略者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掠販去的契約華工,另有一部分是為生活所迫,或為躲避戰亂而到海外謀生的。這其中當讓也有孫姓族人。

③ 在金華的歷史上,都出現過哪些比較有名的人物

據說是秦朝時期人,以孝聞名於世,西漢劉向《說苑》記之。

④ 有沒有人能告訴我南北朝全部的官職 從大到小 要詳細的

【南朝宋職官品位】由低到高為:
〖第九品〗內台書令史,外台書令史,諸縣、署之丞、尉
〖第八品〗內台正令史,郡丞,諸縣、署長,雜號宣威將軍以下
〖第七品〗謁者,殿中監,諸卿、尹丞,太子傅丞,詹事丞,衛率丞,諸軍長史、司馬秩六百石者,諸府參軍,戎、蠻府長史、司馬,公府掾、屬,太子洗馬、舍人、食官令,諸縣令六百石者
〖第六品〗尚書丞,尚書郎,治書侍御史,侍御史,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博士,撫軍將軍以上及持節都督、領軍、護軍之長史、司馬,公府從事中郎,廷尉正、監、評,秘書丞,秘書郎、著作郎,王、國公之郎中令、中尉、師、友、文學,諸縣、署令千石者,太子門大夫,殿中將軍、司馬督,雜號護軍,關中侯
〖第五品〗給事中,黃門、散騎、中書侍郎,謁者僕射,虎賁中郎將,羽林監,積射、強弩將軍,太子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衛率,鷹揚、折沖、輕車、寧遠、伏波將軍,刺史不領兵者,郡太守,各王國內史、相,亭侯
〖第四品〗左衛、右衛、驍騎、游擊、左軍、右軍、前軍、後軍將軍,左、右中郎將,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校尉,寧朔、建威、振威、奮威、揚威、廣威、建武、振武、奮武、揚武、廣武將軍,東、西、南、北中郎將,刺史領兵者,御史中丞,鄉侯
〖第三品〗侍中,散騎常侍,尚書令,尚書僕射,尚書,中書監、令,秘書監,征東、西、南、北將軍,鎮東、西、南、北將軍,平東、西、南、北將軍,安東、西、南、北將軍,中軍、鎮軍、撫軍、冠軍、輔國、前、後、左、右將軍,光祿大夫,太常卿,光祿卿,太僕卿,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縣侯
〖第二品〗特進,驃騎、車騎將軍,諸大將軍,諸持節都督
〖第一品〗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公

【南朝梁職官品位】由低到高為:
〖一班〗揚、南徐二州西曹、祭酒從事,皇子國侍郎,嗣王國常侍,東宮通事舍人,揚、南徐二州議曹從事,南台侍御史,汝陽、巴陵二國郎中令,太官、太樂、太市、太史、太醫、太祝、尚方、武庫、車府令
〖二班〗秘書郎,著作佐郎,揚州、南徐州主簿,嗣王府、公府祭酒,太子詹事、左衛將軍、右衛將軍之五官、功曹、主簿,太學博士,奉朝請,國子助教,鴻臚丞,尚書五都令史,材官將軍,武騎常侍,明堂、二廟、帝陵令,嗣王府、公府行參軍
〖三班〗太子舍人,司徒祭酒,員外散騎侍郎,左、右衛將軍司馬,公車令,嗣王府、公府正參軍,武衛將軍,光祿丞,皇子國中尉,太僕丞
〖四班〗給事中,皇子府正參軍,中書舍人,宗正、太府、司農、衛尉、少府、廷尉丞,積射、強弩將軍,太子左、右積弩將軍,嗣五國郎中令,嗣王府、公府主簿
〖五班〗尚書郎中,皇子文學、府主簿,太子太傅丞,太子少傅丞,太常丞,皇子國郎中令,虎賁中郎將,羽林監,嗣五府、公府貢曹史
〖六班〗太子洗馬,尚書侍郎,著作郎,皇子府功曹史,五經博士,皇子府錄事參軍、記室參軍,嗣王府、公府掾、屬,南台治書侍御史,廷尉正、監,謁者僕射,太子門大夫,嗣王府、公府中錄事、中記室參軍
〖七班〗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校尉,太子屯騎、步兵、翊軍校尉,皇子府中記室、中直兵參軍
〖八班〗尚書右丞,秘書丞,太子中舍人,皇子友,散騎侍郎,皇子府掾、屬,嗣王、公府從事中郎,左、右中郎將
〖九班〗尚書左丞,鴻臚卿,中書侍郎,國子博士,太子庶子,皇子府從事中郎,嗣王府長史、司馬,前軍、左軍、右軍、後軍司馬,公府長史、司馬
〖十班〗給事黃門侍郎,員外散騎侍郎,皇子府長史、司馬,太僕卿,太子家令、率更令、仆,揚州別駕,司徒右長史,
〖十一班〗御史中丞,尚書吏部郎,秘書監,太子左、右衛率,左、右驍騎將軍,左、右游擊將軍,太中大夫,皇子師,司農、少府、廷尉、光祿卿,太子中庶子
〖十二班〗侍中,散騎常侍,左、右衛將軍,司徒長史,衛尉卿
〖十三班〗中書令,尚書,國子祭酒,宗正卿,光祿大夫
〖十四班〗中領軍,中護軍,吏部尚書,太子詹事,金紫光祿大夫,太常卿
〖十五班〗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傅,特進,領軍將軍,護軍將軍
〖十六班〗尚書令,左、右光祿大夫,太子太傅
〖十七班〗開府儀同三司,左、右光祿大夫加開府儀同三司者
〖十八班〗丞相,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

【南朝陳職官品位】由低到高為:
〖第九品〗殿中將軍,南台侍御史,東宮通事舍人,材官將軍,太子殿中將軍,太子左、右衛率丞,揚州、南徐州主簿、祭酒、議曹,不滿五千戶已下縣之縣令、相,皇弟、皇子國常侍、侍郎,嗣王國郎中令、中尉,關中侯,關外侯
〖第八品〗中書通事舍人,積射、強弩、武衛將軍,公車令,太子左右、右積弩將軍,奉朝請,武騎常侍,太常、宗正、太府、衛尉、司農、少府、廷尉、光祿、太僕、鴻臚丞,左、右衛將軍司馬,太子詹事丞,皇弟、皇子府正參軍、行參軍,嗣王府錄事、記室參軍,太學博士,國子助教,安蠻、安戎、安越校尉,中郎將府長史、司馬,不滿萬戶以下郡之郡丞,五千戶以上縣之縣令、相,皇弟、皇子國郎中令、中尉,鄉侯,亭侯
〖第七品〗給事中,員外散騎侍郎,秘書著作佐郎,奉車、駙馬、騎都尉,虎賁中郎將,羽林監,南台治書侍御史,太子舍人,太子門大夫,太子旅賁中郎將,司徒主簿、祭酒,領軍、護軍長史、司馬,廷尉正、監,皇弟、皇子府錄事、記室參軍,太子太傅丞,太子少傅丞,不滿萬戶郡之太守、內史、相,丹陽、會稽、吳郡、吳興等郡及萬戶以上郡之郡丞,建康令
〖第六品〗著作郎,步兵、射聲、越騎、長水、屯騎校尉,太子洗馬,太子步兵、翊軍、屯騎校尉,皇弟、皇子友,五經博士,開萬戶以上郡之太守、內史、相,嗣王府、公府長史、司馬、諮議參軍,揚州別駕,開國縣男
〖第五品〗秘書丞,太廟令,帝陵令,散騎侍郎,前軍、左軍、右軍、後軍將軍,左、右中郎將,太子中舍人、中庶子,豫、益、廣、衡、冀、青、北兗、北徐、梁、司、南梁、交、越、桂等州刺史,丹陽尹,會稽、吳郡、吳興太守,侯世子,皇弟、皇子府諮議參軍、長史、司馬、從事中郎,開國縣子
〖第四品〗通直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黃門侍郎,秘書監,左、右驍騎將軍,左、右游擊將軍,太子中庶子,太子左、右衛率,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侍郎、郎中,太子家令、率更令、仆,太中大夫,司徒左、右長史,諸王師,國子博士,荊、江、南兗、郢、湘、雍等州刺史,嗣五、郡公、縣公等世子,開國縣伯
〖第三品〗中書令,侍中,散騎常侍,領軍,護軍,中領軍,中護軍,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左、右衛將軍,御史中丞,太常、宗正、太府、衛尉、司農、少府、廷尉、光祿、太僕、鴻臚卿,太子詹事,國子祭酒,揚州、南徐州、東揚州刺史,皇弟、皇子封國世子,開國縣侯
〖第二品〗中書監,尚書左、右僕射,特進,太子太傅、少傅,左、右光祿大夫,嗣王,藩王,開國郡公,開國縣公
〖第一品〗相國,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開府儀同三司,巴陵王、汝陽王後裔,尚書令,郡王

【北魏職官品位】由低到高為:
〖從九品〗偏將軍,裨將軍,太子廄長,諸局都尉,皇子典祠、典衛令,王、公國之上、中、下將軍,王、公國之中大夫,諸署令不滿六百石者,治禮郎,小黃門,員外司馬督
〖第九品〗曠野、橫野將軍,子、男國郎中令,太祝令,諸署令六百石以上者公主家令,皇子典書令,四門小學博士,律博士,校書郎,大將軍、大司馬參軍督護,檢校御史,王、公國侍郎,侯、伯國中尉,謁者,太子家令丞,太子率更令丞,太子仆丞
〖從八品〗掃寇、掃虜、掃難、掃逆將軍,司州議曹從事史,公車令符節令,諸署令千石以上者,門下錄事,殿中侍御史,宮門僕射,皇子上、中、下將軍,皇子中大夫,王、公國常侍,厲武、厲鋒、虎牙、虎奮將軍,司州文學,員外將軍
〖第八品〗殄寇、殄虜、殄難、殄夷將軍,侯、伯郎中令,司州西曹書佐,殿中將軍,皇子侍郎,侍御史,協律郎,王、公國中尉,司州祭酒從事,下縣縣令、相
〖從七品〗盪寇、盪虜、盪難、盪逆將軍,大將軍、大司馬行參軍,太學博士,皇子常侍,太常博士,武騎常侍,司州主簿,奉朝請,國子助教
〖第七品〗威烈、威寇、威虜、威戎、威武將軍,武烈、武毅、武奮將軍,王、公郎中令,積弩、積射將軍,員外散騎侍郎,皇子中尉,左、右衛將軍司馬,討寇、討虜、討難、討夷將軍,太子詹事丞,太僕丞,廷尉丞,鴻臚丞,宗正丞,司農丞,太府丞,秘書郎中,著作佐郎,中縣縣令、相
〖從六品〗襄威、厲威將軍,第二品將軍錄事參軍,給事中,太子門大夫,騎都尉,符璽郎,皇子主簿,太子舍人,太常丞,光祿丞,衛尉丞
〖第六品〗宣威、明威將軍,從三品將軍之長史、司馬,大將軍、大司馬主簿,皇子郎中令,皇子錄事參軍事,皇子文學,治書侍御史,謁者僕射,從一品將軍錄事參軍,皇子功曹史,河南郡丞,虎賁中郎將,駙馬都尉,廷尉正、監、評,尚書郎中,中書舍人,從一品將軍之功曹、記室、戶曹、倉曹參軍事,下郡太守、內史、相,上縣縣令、相
〖從五品〗伏波將軍,凌江將軍,平漢將軍,第三品將軍之長史、司馬,大將軍、大司馬掾屬,著作郎,通直散騎侍郎,太子洗馬,從二品將軍之諮議參軍事,奉車都尉,太子步兵、屯騎、翊軍校尉,都水使者,歸義侯,率義侯,順義侯,輕車將軍,威遠將軍,虎威將軍,洛陽令,散男
〖第五品〗寧遠將軍,鷹揚將軍,折沖將軍,揚烈將軍,從二品將軍之長史、司馬,大將軍、大司馬從事中郎,秘書丞,皇子友,國子博士,散騎侍郎,太子中舍人,員外散騎常侍,射聲、越騎、屯騎、步兵、長水校尉,第二品將軍諮議參軍事,中郡太守、內史、相,開國縣男
〖從四品〗中堅、中壘將軍,尚書左丞,大將軍、大司馬諮議參軍,司州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左、右中郎將建武、振武、奮武、揚武、廣武將軍,第二品將軍之長史、司馬,藩王長史,太子家令、率更令、仆、庶子,中書侍郎,前軍、左軍、後軍、右軍將軍,諫議大夫,尚書右丞,從一品將軍之諮議參軍事,散子
〖第四品〗太常、光祿、衛尉、太僕、廷尉、鴻臚、宗正、司農、太府少卿,尚書吏部郎中,給事黃門侍郎,太子中庶子,司空、皇子長史,中常侍,城門校尉,從一品將軍之長史,驍騎將軍,游擊將軍,建義、建忠、建節將軍,立義、立忠、立節將軍,恢武、勇武、曜武、昭武、顯武將軍,中散大夫,下州刺史,上郡太守、內史、相,開國縣子
〖從三品〗散騎常侍,東、西、南、北中郎將,國子祭酒,御史中尉,將作大匠,征虜將軍,大將軍、大司馬長史,太子左、右衛率,武衛、冠軍將軍,護羌、護夷、護蠻校尉,太中大夫,輔國將軍,中州刺史,散伯
〖第三品〗吏部尚書,安東、西、南、北將軍,中領軍,中護軍,光祿、衛尉、太常、太僕、廷尉、鴻臚、宗正、司農、太府卿,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中書令,太子詹事,侍中,尚書,平東、西、南、北將軍,河南尹,上州刺史,秘書監,諸王師,左、右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光祿大夫,開國縣伯
〖從二品〗尚書僕射,中書監,司州牧,鎮東、西、南、北將軍,中軍將軍,鎮軍將軍,撫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散侯
〖第二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進,尚書令,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征東、西、南、北將軍,諸大將軍,左、右光祿大夫,開國縣侯
〖從一品〗儀同三司,開國縣公,都督諸軍事,諸開府,散公
〖第一品〗太師,太傅,太保,王,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開國郡公

【北周職官品位】由低到高為:
〖一命〗虎威、虎牙將軍,山林、淮海都尉
〖正一命〗天官等六府下士,曠野、橫野將軍,殿中司馬,員外司馬,冠軍將軍、輔國將軍府列曹參軍
〖二命〗掃寇、掃難將軍,武騎、武威司馬,戍副,五命郡郡丞
〖正二命〗天官等六府中士,殄寇、殄難將軍,強弩、積弩司馬,征東、西、南、北將軍府、中軍將軍府、鎮軍將軍府、撫軍將軍府列曹參軍,正五命郡郡丞
〖三命〗盪寇、盪難將軍,武騎常侍、侍郎,戍主,開府參軍,驃騎將軍府、車騎將軍府列曹參軍,戶不滿五百縣縣令,正六命州治中,六命郡郡丞
〖正三品〗天官等六府上士,威烈、討寇將軍,左、右員外侍郎,柱國府、大將軍府參軍,戶五百以上縣縣令,正六命州別駕,正七命州治中,正六命郡郡丞
〖四命〗給事中,襄威、厲威將軍,冠軍將軍、輔國將軍府長史、司馬、司錄,正六命州長史、司馬、司錄,戶三千能上能下縣縣令,正七命州別駕,正八命州治中,七命郡郡丞
〖正四命〗天官等六府下大夫,宣威、明威將軍,虎賁給事,儀同府中郎,柱國府、大將軍府列曹參軍事,平東、西、南、北將軍府長史、司馬、司錄,前、後、左、右將軍府長史、司馬、司錄,七命州長史、司馬、司錄,戶四千以上縣縣令,正八命州別駕
〖五命〗伏波將軍,奉車、輕車、奉騎都尉,征東、西、南、北將軍府長史、司馬、司錄,中軍、鎮軍、撫軍將軍府長史、司馬、司錄,正七命州長史、司馬、司錄,戶不滿一千郡太守,戶七千以上縣縣令
〖正五命〗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冬官六府中大夫,男,寧遠將軍,左、右員外常侍,揚烈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府長史、司馬、司錄,八命州之長史、司馬、司錄,柱國府、大將軍府中郎,戶千戶以上郡太守,長安令,萬年令
〖六命〗中堅將軍,左、右中郎將,寧朔將軍,儀同府、正八命州之長史、司馬、司錄,戶五千以上郡太守
〖正六命〗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馬、小司寇、小司空上大夫,子,鎮遠、建忠將軍,諫議大夫,戶不滿五千州刺史,戶一萬以上郡太守
〖七命〗冠軍將軍,太中大夫,輔國將軍,都督,戶五千以上州刺史,戶一萬五千以上郡太守
〖正七命〗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馬,大司寇,大司空,伯,平東、西、南、北將軍,左、右銀青光祿大夫,前、後、左右將軍,柱國府、大將軍府長史、司馬、司錄,戶一萬以上州刺史
〖八命〗征東、西、南、北將軍,左、右金紫光祿大夫,中軍、鎮軍、撫軍將軍,大都督,戶二萬以上州刺史,京兆尹
〖正八命〗少師,少傅,少保,侯,驃騎將軍,左、右光祿大夫,車騎將軍,戶三萬以上州刺史
〖九命〗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雍州牧
〖正九命〗太師,太傅,太保,王,公,柱國大將軍,大將軍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2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64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6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4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2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7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51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5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6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