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女扮男裝穿什麼
1. 求90年代的一部電視劇!民國時期女主角女扮男裝跟精武門劇差不多帶武俠!
呵呵。。。。
是《反串》,有羅嘉良的,那個女孩子是田海蓉演的。
這個屬於TVB90年代的劇集了!
2. 民國時期,不同階層的形象特徵,盡顯「中西合璧」的女性美
1、華麗時髦的職業女性形象: 30年代的職業女性和名流們一樣十分注重自身的形象及服飾搭配,但是除去了名流們嬌柔作態的神態和動作,職業女性體現出溫文爾雅、和內斂的氣質。
配合得體的著裝搭配,30年代的職業女性無論是形象還是事業都稱得上是當時 社會 女性最直接的效仿對象。
2、樸素淡雅的職業女性形象
20世紀30年代的時代摩登中,革命和左翼成為最具號召力的時代摩登之一。左翼的影響最多發生在文化方面,投身於左翼的女性不少人是從「五四」女學生演變而來。
這些有左翼思想的知識女性通常將過度的打扮視為一種獻媚於男性的行為,繼而認為這樣做是失掉女性尊嚴,與追求男女平等的理念格格不入的。
因此她們往往以身作則,穿布衣布鞋,打扮 樸素平實,大方得體,更不會穿金戴銀,體現出左翼女性獨有的典雅和清高 。
1、戲劇形象
30年代的女性知識分子形象還有包括許多特殊情況,例如30年代,中國興起了許多愛國劇社,如怒潮社、銀月社、梅社等等,這些社團排演了大量的戲劇節目進行公演,並常常赴前線慰勞前方戰士。由於這些劇團以女性團員為主,因此我們在《玲瓏》中也常常可以看到 女扮男裝 的戲劇形象。
2、運動形象
民國時期的婦女解放運動也體現在婦女開始積極地參與 體育 運動,強健自己的體魄。1933 年117期有一則對於當年的全國運動會展開的評價,認為這一年的運動會中98%都是女學生,可見當時運動服的穿著人群主要是學生。
這些在運動中的女性裝扮 質朴純真,在賽場上英姿颯爽,身材健美 ,擺脫了傳統女性小鳥依人,弱不禁風的形象。
通過媲美《芭莎》的民國雜志《玲瓏》資料,讓人感受到上世紀30年代「中西合璧的」女性美已然形成,且韻味無窮。
3. 女扮男裝要用的東西…
要女扮男裝需注意幾點:
1.穿束胸..
2.去搞個很酷的發型..
3.穿的盡量男性化點..寬寬鬆鬆的容易遮蓋你的胸部
4.走路..說話一些動作啥的..都要大大咧咧點..大方點..
5.貼一點鬍子
6.去衛生間要去房間里的,不要和別人一起去
4. 女扮男裝必備用品
束胸的小背心(最好裡面有軟鋼絲,這樣胸部不會變形,不過好像沒的買。。)
短發(捨不得剪頭發就帶假發吧。。)
寬大的衣服和褲子(要穿校服的話,最好定大幾碼的)
增高鞋(前提是長得矮。。)
如果可以,把書包、手機、房間都換下,男孩子氣一點
行為也要放開點,不過不要太粗魯,這樣反而有點假
PS:我以前也女扮男裝過~!咱老媽一直希望我是男生的說。。
5. 晚清到民國初中國服飾有什麼變化 求詳細點。推薦讀什麼書也可以
關於從晚清到民國期間我國服飾的變化1、 鴉片戰爭後,長袍馬褂與西服革履並行不悖
2. 清末民初,有人穿著西裝祭孔,有人竟女扮男裝
3. 隨著民國政府頒布禮服形制,新服飾推廣開來
推薦的書:
《晚清七十年》唐德剛 著
中國歷代女性服飾史
6. 劇情不夠換裝來湊,收下這份國產劇穿搭典範
還記得豆子前段時間給乃們盤點女明星的吃戲盤到懷疑人生。
屏幕上真吃假吃這一點,或許是門玄學。
然鵝,穿的衣服美不美,那可就不用孫悟空的火眼金睛遼。
豆子這樣的普通觀眾,真實地會對裡面女主角們多--------到不行的服裝造型羨慕!
本豆最近刷國內外幾部熱播劇,看劇的舒適度也是直線上升!
因為劇里女主角們紛紛開竅,養眼到不行的穿搭根本停不下來。
韓劇審美日常在線,國產劇這波在美感上的進步也讓人驚喜。
趁著最近的國產劇real爭氣,豆子就趕來盤點一下這些個「美」劇~
華貴優雅熟女風
先看看韓劇種子選手Iu的 《德魯納酒店》 。
男帥女美的搭配,畫面甚是養眼。
氮素,最近卻是劇里劇外都不很太平。
Iu和童養夫的愛情開始了虐心的走向。
本豆瘋狂在玻璃渣里撿糖吃。
劇外陷入了抄襲《東宮》的爭議中。
豆子看了一下網友列出的相似點。從人設到劇情相似的點確實很多。
Fine,基本是抄襲石錘遼。
但是好可惜啊!
因為豆子真的是被iu在劇里的華麗衣服迷得死死的。
拋開抄襲爭議,iu在《德魯納酒店》的穿搭是真心好看。
數量驚人,八集已經換到100套了!
基本上就是平均每十分鍾就要換一套華服走秀的神仙配置。
數量多得,已經成功逼瘋了彈幕上一群企圖數清楚具體數字的網友們。
(btw,每天都可以穿的美美的像仙女,這簡直就是豆子做夢都想做到的事情吼!
觀感上也是讓人瘋狂瑞思拜。
出場即是驚艷。
開員工大會,IU一身蝴蝶印花裙搭配頗具 時尚 感的眼鏡,明明露著笑,卻給人一種「生人勿進老娘不好惹」的霸總氣場。
扛槍去給客人報仇時,又是A到不行的紫衣女俠style。
畫風變得太快就像美麗龍卷風!
對於同色系的穿搭,IU更是在線種草。
Hold住全黑系no problem。
散下瀑布般的長發搭配黑裙,很有種暗夜精靈的feel。
把頭發盤在後面,放下一點細碎劉海,羽絨黑紗的裙子又稱得iu像純真的小鹿。
白色系是溫油的熟女味道。
雪白襯衣搭配蝴蝶結,救命,豆子又被美色擊中遼。
出門帶男主吃個包子,都必須穿的像是去赴盛大宴會的宮廷復古風。
淡綠色的look又秒變精緻大小姐。
甚至連這種一不小心就穿成鄉鎮女企業家的濃烈玫紅色,IU也穿出了仙氣飄飄的亞子。
講真,德魯納酒店也是張滿月的 時尚 秀場吧!
劇情抄襲問題豆子不洗白,但劇本問題也不至於讓好看的服裝來背鍋。
男裝也能帥氣!
看慣了千篇一律?
美麗也能多元化的,光是民國劇我們就能變出很多花樣。
誰說帥氣不是另一種姿態的美感呢?
下面就是豆子覺得美麗不走尋常路的 《烈火軍校》。
依舊是於媽,白鹿和許凱熟悉的搭配。
前兩天,許凱還在機場和粉絲們一起津津有味看起來了首播233。
劇情倒是挺讓人上頭的。
民國戰亂時期,白鹿飾演的謝良辰女扮男裝,替兄從軍進入烈火軍校。
民國版花木蘭遇上玩世不恭的富家公子哥顧燕幀。
一起生(同)活(居),一路成(撒)長(糖)。熱血救國。
雖然女扮男裝的設定real老套,跟許凱彷彿小學生吵架似的戀愛也很讓人忍不住智商掉線。
然鵝,豆子覺得白鹿的男裝還是可以誇的。
首先,捨得剪掉長頭發這一點真的蠻良心。
出場就是英倫風的紳士派頭。
簡單訓練服穿的也很有氣場。
在軍校,穿上軍裝,竟然有幾個鏡頭真的是秒到了豆子。
日常的這一套衣服很休閑的帥。
正經的軍裝颯爽起來可以鯊人。
作戰的軍裝穿起來,對不起豆子的迷妹(?)濾鏡上線!
拿槍的樣子彷彿對著豆子在線狙擊!
平時跟男生們一起在泥地里摸爬滾打,對一個女演員來說,真的是不容易吧。
這份努力也很值得誇一句帥的!
相反,白鹿在劇里正經穿女裝的樣子反倒是讓豆子抓馬了。
頭套戴的好違和是真的。
而且驚艷到許凱的這套女裝初亮相,也沒有很搶眼的亞子。
蓋章:女裝福利這次都被女二大明星曲曼婷搶完了hhhh。
精緻OL看過來!
切換到現代劇,韓國有顏值扛把子的IU,不過我們娜扎在劇里的「顏霸」 表現也妥妥的不輸。
雖然 《歸還世界給你》 這部劇因為被楊爍油的糊不開眼,讓豆子在棄劇的邊緣瘋狂試探。
劇情也是一路抓馬,虐心一整部,發糖最後5分鍾。
楊爍抱得美人歸的樣子還是這樣的不情不願....
豆子想投稿當代迷惑行為大賞的心蠢蠢欲動。
但是,有句港句,女主角娜扎在劇里的造型真的是非常養眼!
很多觀眾也跟豆子一樣深有同感。
而且,娜扎在裡面的搭配也很適合職場麗人們的模仿。
職場裝,大方自然是重點。
下面豆子就邀請娜扎老師來「親身教學」示範一下。
首先簡單的黑白搭配了解一下。
高腰線突出,妥妥大長腿。
還有純色系列,真的很適合職場麗人們的日常。
淺灰色針織衣溫柔。
水藍的半袖,一抹亮色紅瞬間打破了單調!
而且感覺娜扎自己也很鍾情這種小心思233,再來一套相似穿搭栗子。
淺色系配紅色,百搭不錯。
豆子又貼心替乃們做筆記:
職場裝其實加上一點配飾真的可以不再單調!
比如稍微升級一點小露香肩,這時候只需戴上一條優雅的項鏈,再加上白色本身的干凈清純,中和掉一部分性感完全OK。
同理,精緻的耳飾也可。
黑色的穿搭加上個biling biling的耳環,簡直又是回頭率百分百。
職場OL升級為 時尚 女王,娜扎老師也有教學案例。
無論是蒙面紅衣的魅惑美。
還是純色西裝的霸氣。
甚至這種花色繁復的牛仔衣也hold住。
完了,豆子越看越美,越看越覺得楊爍配不上。。。
這樣看下來,國產劇這波多元化的美麗畫風,真的是real爭氣!
美麗美麗美麗!!!
7. 民國男子的服裝飾品
民國男子的服飾品
(一)帽子
民國時期,官紳戴碗帽、招票(氈帽)、絨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從事某些職業的人則戴與該職業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老年人和在戶外工作的農夫或行商走販冬季多戴「猴帽」(用紗線織成筒狀,留有兩個眼孔,戴時將上端扎住,平時翻捲起來只蓋住頭頂,天冷時放下,包住整個頭部)。
1、禮帽
清朝末年,禮帽傳入中國。民國初年常見於 禮儀 場合,因此稱禮帽。中國採用傳統工藝製作禮帽,先將羊毛擀壓成氈坯,再盔燙成帽胎,整理、裝飾成帽。
禮帽如果按風格來分,有大禮帽和小禮帽兩種。大禮帽的帽冠較高,一般高度在14~19厘米之間最為普遍;而小禮帽款型則相對較小。
除了按照風格樣式來分,還可以按照禮帽的材質來分,通常可以分為:皮禮帽、呢子禮帽、兔絨禮帽、條絨禮帽等。
禮帽也可分冬夏兩種款式,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絲葛。它的形狀大多是圓頂,下面有寬闊的帽檐。穿著中式、西式服裝都可以戴禮帽,這是當時男子最莊重的服飾。至於其它便帽,樣式也比較豐富,一般都以各人的身份、地位及職業而定,沒有統一的制度。
2、瓜皮帽
瓜皮帽,也稱「小帽子」,六塊瓦帽,屬於便帽的一種,是清朝最為普遍、最為人們所熟悉的一種帽子。從小孩到老年,人人都可以戴它。它雖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卻是人們日常所必需之物,甚至一天到晚的被人們戴在頭上。因其造型呈多瓣狀,和西瓜皮有點相似,在民間則被謔稱為「西瓜皮帽」,這大概就是「瓜皮帽」名稱的來源。這種便帽上銳下寬,以六瓣合縫,綴檐如筒,有的底邊鑲一約一至三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無檐,只用一片織錦緞(又稱片金)包個窄邊,前端釘一個玉或翠的飾物,帽頂釘一個大紅襻疙疸。俗稱「帽頭兒」。
「瓜皮帽」相傳是沿襲明太祖所制六合帽,創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取其六合一統、 天下 歸一之吉祥寓意,世人皆戴之。瓜皮帽的質料春冬用{緞,夏秋則多用實地紗,顏色以黑色見多,夾里用紅,富者用紅片金或石青錦緞緣其邊。講究點的人,也有在顏色和紋飾上與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雖然仍以六瓣合縫為之,男性戴的瓜皮小帽分平頂帽和尖頂帽。平頂有12瓣、8瓣兩種,尖頂只有6瓣,12瓣是年過花甲的老年人戴的。8瓣是中年人戴的,尖頂6瓣的都是小青年戴的。,質地分為硬胎和軟胎,平頂大都做成硬胎,內用硬紙板為襯並絮以棉花。尖頂大都為軟胎,取其便利,不戴時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軍機六折」。帽子又有「結子」,俗稱「算盤結」,都用紅色或黑色絲絨線編成,有喪則用黑色或白色。結子的大小也隨時而變,一度崇尚櫻桃般的小結,轉而又流行大結。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結子的,其結子小如豆粒。又重藍色,戴時喜將帽子偏傾於前而半覆於額前。至宣統時,帽檐有重疊多至七八道者。
另外,為區別帽子的反正,還要在帽緣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綴一明顯的「標志」,如四方形裝飾物,此為「帽正」或「帽准」。帽正的質料取決於戴帽人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貴族或有錢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瑪瑙、翡翠、珊瑚、貓眼等各種名貴的寶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寶以炫其富貴與顯赫者。一般人也可用燒籃、料器(玻璃)、小銀片……等為帽正。當時的年輕人特別是那些八旗的紈絝子弟,為求美觀,往往還要在帽疙瘩上掛一縷一尺多長用紅絲繩做成的紅穗子,稱做「紅縵」。
3、鴨舌帽
民國時期,流行鴨舌帽,為青少年和 兒童 常戴,帽子前沿的形狀好像舌頭,戴時,帽子和帽舌相扣,前面低;後面較高,成為斜形,看起來類似瓦蓋,因此,也有人叫它「瓦蓋帽」,一般用灰色或藍色的呢、布製成的。
另外,還有一種男學生所戴的帽子,稱為學生帽。造型和鴨舌帽相同,但帽圍較堅實,用厚膠片做帽舌,不能相扣。
(二)眼鏡、鋼筆
隨著西服東漸的熱潮,新的飾物也開始出現,眼鏡流行趨勢的大盛就是這時的一個代表,滴溜溜兒園的鏡片固定在無框的金屬架上,一時被稱為金絲眼鏡。民國初期男子最時髦的配飾就是一副金絲邊眼鏡,大城市裡的洋行高級職員帶一副金絲邊眼鏡當然是氣派非凡,並成為他們身份的標志性象徵。後來小城鎮中的「布衣紳士」也不甘落後,也要帶上一副金絲邊眼鏡以證明自己的新潮。還有些人眼睛很好明明不近視,但也要找副金絲邊眼鏡來戴,也算過了時髦隱。
(三)表
價格不菲的西式手錶,對於裝飾品不多的男子們來說,真是一件既美觀又現地位品位的東西。先是流行戴在手腕上的手錶,再後來,懷表流行了,一下子個個都要裝模作樣的在胸前吊上一條表鏈,就算沒有必要,走在路上還要時不時停下腳步,拿出懷表來看一看,以讓人知道他是時髦的人。
(四)腰帶
腰帶是中式長褲穿著時不可缺少的,腰帶可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專門系褲子的「褲腰帶」一種是系在上衣腰間的「腰帶」褲腰帶是用黑色或藍棉布縫制而成,寬約3厘米,也可以用白色絲綢製作。按風俗,小孩長到十二歲本命年時,應系紅色褲腰帶,另一種腰帶原是系在長袍腰間的帶子,一般的是在腰間束以湖色、白色或淺色的絲帶,它的長度,可以在腰間系結後下垂與長袍齊。
(五)長圍巾
民國時期最有隻是的人群是大學學生和大、中學教師。他們的穿著與普通市民中的先生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他們習慣在長衫上系一條長圍巾。到了民國後期,這一種穿著打扮,儼然成了讀書人和知識分子的標志性服裝裝束了。當時女性專用的手巾也被男士廣泛的運用了,放在西裝的口袋裡顯得格外紳士。
(六)手杖
民國初期,手杖更與眼鏡、懷表一道,裝飾著 留學 歸來或者文明人士的虛榮世界,甚至令一些闊家小姐忍不住也要女扮男裝時髦一下。上世紀前半葉,由於好萊塢電影及西歐 繪畫 的影響,人們逐漸鍾愛於步行手杖了。當時時髦男子的必備裝備還有當時稱為「士的」的手杖,其實就是普通可見的手杖。不過因為年輕人認為如果叫做「手杖」,和老頭子們用來助步的拐杖沒什麼區別,為了區別顯示這是學的西方的做法,他們就直接將英文的「stick」音譯為「士的」。拿著一根「士的」,學著英國紳士的模樣走在大街上,讓那些學了一點洋文的小夥子們感到得意洋洋。然而「士的」風還沒吹多久,卻又流行起拿馬鞭了,就是西方用來策馬的鞭子,和中國古時候的類似,但摩登青年們喜歡強調的是他的西式感。
8. 民國時期服飾是怎麼樣的
民國制服的造型基礎除了中裝之外,還加上了西裝或中西合璧的元素,總體上可以分為中式傳統、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三大類別。
男性服飾:從長馬褂到中山裝、西裝
女子的著裝恰好反映了當時女裝的三種主要類型。第一是上衣下裙類,青年婦女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裙,下穿黑色長裙,裙下不施綉紋,衣衫也比較樸素,這是民初女裝的時尚。第二是上衣下褲類,這與上衣下裙類似,只是下裝的裙改成了褲。第三是旗袍,這是屬於滿漢交融類型的旗袍,大襟右衽,連袖直身,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蓋腳。但是不久,旗袍的長度縮短,腰身收緊,曲線明顯。
9. 女扮男裝的話。要穿什麼類型的衣服。什麼類型的褲子。什麼類型的頭發哈
衣服:最好穿寬松一點的,T恤最好。(你知道的,有些突起穿緊衣服就太明顯了)褲子:也要寬松,因為男生的腿和女生的腿很容易就區分出來。發型:額...戴個鴨舌帽不行嗎?嘿嘿...就到這里吧!
10. 清末民國服飾是怎麼發展的
作者:Zutto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1121064/answer/12422073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首先,你該明白【漢人不是漢族,晚清之前的記載的」漢服『』也不是漢民族服飾】漢人服飾並未消亡於明末清初,而是【旗人也不是滿族】旗人進入中原進行易服令導致明代衣冠體系崩塌,注意了,我說的明代衣冠崩塌而不是消亡,注意兩者的區別。清代長袍馬褂不是什麼人都穿,不是漢服愛好者所宣傳那樣所謂旗人入關中原,平民男子百姓易成長袍馬褂,關於清代易服可以看看清代的《輿服志》,自古以來都有《輿服志》這是由皇權頒布,規定了不同身份的人著穿樣式,規定顏色等級、服飾等級制度和禮儀,記錄著衣冠文化的規矩和變遷,有興趣可以去看輿服志。清代由於男從女不從的緣故,漢女服飾日常便服、吉服一直存續到民國時期,哪怕清中期旗民服飾互相影響,衣著還是區別,旗女日常衣著是長至足面兩側不開叉的袍子,漢民女襲明制以傳統的兩截衣穿打扮,上衣長至膝蓋的襖衫下著長裙。
----
清末民初「民族主義」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強調的是天下觀念的文化國家,天下觀念意識在漢朝形成,文化支撐的是經濟交流,加上另一個支柱是文化上的統一,此為漢之為漢的原因。兩千年來漢之為漢的精神一直維持到清末,然後才由民族主義的意識代替了天下觀念。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倒台,旗人被迫改漢姓、易服,清政府法定的衣冠體系崩潰,服飾等級制度廢除,旗、民沒有衣冠體系的約束,服飾陷入混亂,出現了許多穿奇裝異服的現象,像什麼男人穿女人服飾,女人穿男人的服飾,有的穿西服,有的人穿戲服,有的披頭散發,有的剪長辮為短發。這是漢人明末衣冠體系崩潰第一次服裝大變易。
1912年3月《申報》:當時出現了「中國人外國裝,外國人中國裝」,「男子裝飾像女,女子裝飾像男」,「妓女效女學生,女學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現象。封建王朝的滅亡,等級制度的消除,瓦解了中國堅如磐石的衣冠體制。民國迎來了一個長袍馬褂和西裝並行、服飾開放的時代。
《新女界雜志》:「近年來大家都不肯往這點上講究,也有女扮男裝的,也有仿妓女戲子裝飾的,也有學生仿流氓打扮的」
-----
民國元年,民國政府頒發了第一個服飾法令《服制》規定了常服、禮服等,這跟王朝衣冠制度不同,民國政府頒發的服飾法令《服制》除去了等級制度,無階級觀念的基本原則注入了服飾平等精神,再加上當時由於西方服飾傳入中國,同時帶還來了機器生產的洋布,揭示了中國傳統文明受到的沖擊,正式這種對外來服飾的接納,體現了人們的趨洋趨新觀念,促進了服飾交流與融合。
《服制》法令將燕尾服定為大禮服,西裝定為半正式禮服,然而當時上流社會的名門望族、知識分子普遍穿著的依舊是長袍馬褂,這也使得西裝與長袍馬褂並行於民初社交場合。20年代,由軍服服制改成的中西合璧中山裝誕生,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很快,中國男子服裝演變成中山裝、短衣短打、長袍馬褂、西服局面。後來20年代末,國民政府頒布新的《服制條例》將國民禮服燕尾服廢除,而將袍、褂定為男子禮服。
-----
漢族女子服飾依然襲明制,以傳統的兩截衣穿特徵打扮,民初襖衫由長變短,窄而修長,下著長裙,當時還受日本影響,有些女子梳起了日本(西洋)發型,中日服飾混搭。清末民初,西裝、呢絨洋布進入中國,當時社會是以洋貨為時髦,特別是洋布、絲襪、皮鞋之類,因此助長了洋貨在中國傾銷。民初由於服飾等級制度廢除,當時衣著時尚先鋒,有兩類人是不可不提一是女學生,二是妓女,她們除了互相模仿外,還帶頭流行了男袍。【有些極端漢服復興者攻擊旗袍是妓女服,實際上妓女所穿的是男裝】清末民初,西裝、呢絨洋布進入中國,當時社會是以洋貨為時髦,特別是洋布、絲襪、皮鞋之類,因此助長了洋貨在中國傾銷。民初由於服飾等級制度廢除,當時衣著時尚先鋒,有兩類人是不可不提一是女學生,二是妓女,她們除了互相模仿外,還帶頭流行了男袍。【有些極端漢服復興者攻擊旗袍是妓女服,實際上妓女所穿的是男裝】
《清稗類鈔·服飾類》:同、光之交,上海青樓女子「有戴西式之獵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也。徒步而行,雜稠人中,幾不辨其為女矣。」
《清稗類鈔·服飾類》:光,宣間,滬上(行,亢居中)衏中人競效男裝,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然《路史.後紀》雲:「帝履癸伐蒙山,得妹嬉焉.一笑百媚,而色厲少融,反而男行,弁服帯劍.」此女子男裝之初祖也.
《海上繁華夢》妓女金菊仙出場,即以男裝亮相博得喝彩: 「身穿元色外國緞夾袍、二藍漳緞馬褂,足上平底緞鞋,淡湖色緞子套袴,頭上梳的是松三股辮子,元色長須頭辮線,好一個男子裝束,皎如臨風玉樹一般」
因女學、女權運動興起也反映到了服飾上,女效男袍是因為女子為與爭取男子服飾平等而穿的風氣,同時也是挑戰傳統倫理觀念改變千百年的兩截衣穿主流。
《新女界雜志》:「近年來大家都不肯往這點上講究,也有女扮男裝的,也有仿妓女戲子裝飾的,也有學生仿流氓打扮的」
《光復會見聞雜憶》:「(秋瑾)當時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的長袍(和男人一樣的長袍),頭梳辮子,加上玄青辮穗,放腳,穿黑緞靴。那年她三十二歲。光復會的年輕會員們都稱呼她為『秋先生』」。
《更衣記》: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女穿男袍在當時成為女性追逐的時尚,繼而推廣向全國。
北京的報紙載文:「如今的女子剪發了,足也放了,連衣服也多穿長袍了。我們乍一見時,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將來的男女裝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
除了女效男裝的流行以外,襖衫也產生變化,袖子流行倒大袖樣式下擺半圓形,同時上海還出現了旗袍馬甲,這個馬甲跟旗裝馬甲不同,無袖雙側不開叉,長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襖衫的長衣,因此被稱作為旗袍馬甲。除了女效男裝的流行以外,襖衫也產生變化,袖子流行倒大袖樣式下擺半圓形,同時上海還出現了旗袍馬甲,這個馬甲跟旗裝馬甲不同,無袖雙側不開叉,長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襖衫的長衣,因此被稱作為旗袍馬甲。
圖下為倒大袖襖裙和露出黃色袖管的旗袍馬甲。
後來,倒大袖襖衫和長馬甲合並演變了旗袍,旗袍在最初並非叫旗袍,而是長衫,長衣,長袍等,因為它也是和男子一樣的袍式,同年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祺袍等等。後來,倒大袖襖衫和長馬甲合並演變了旗袍,旗袍在最初並非叫旗袍,而是長衫,長衣,長袍等,因為它也是和男子一樣的袍式,同年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祺袍等等。
《申報》1931年1月11日李寓一的《新裝五年之一回顧》:「此衫子(即俗名旗袍)之變化,亦有線索可尋。初能毅然打破三百年來之裙制者,現已息影之黎明暉女士,創著旗袍馬甲以代裙。」
《良友》1940年第150期《旗袍的旋律》:「中國舊式女子所穿的短襖長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馬甲的形式出現的,短襖依舊,長馬甲替代了原有的圍裙。「
旗袍最初以旗袍馬甲形式出現,後來長馬甲與套在裡面的襖衫作一線縫,合並一起變成了「一片式"裁剪的長袍【據說這也是肩縫旗袍的來源】。,上海是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為西方交流窗口,始終走在時尚的前沿,當時的旗袍受西方影響運用了西式風格,像荷葉邊、泡泡袖、蕾絲之類,後來40年代前後衣身還採用了立體剪裁【民國大多數旗袍一般是平面剪裁】。旗袍最初流行於上海後來影響了廣東、廣州、香港等地,再藉助報刊雜志和電影以及上流社會的時髦女學生、摩登女郎、電影明星的傳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廣泛,影響了全國,30年代便是旗袍的巔峰,同時還流行到了國外華人界去了,旗袍取代了兩截衣穿的傳統漢服成了女子標准服飾。【30年代旗袍的立領跟明代時期倒是有點相似,都是把自己的脖頸束縛的緊緊的】旗袍最初以旗袍馬甲形式出現,後來長馬甲與套在裡面的襖衫作一線縫,合並一起變成了「一片式"裁剪的長袍【據說這也是肩縫旗袍的來源】。,上海是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為西方交流窗口,始終走在時尚的前沿,當時的旗袍受西方影響運用了西式風格,像荷葉邊、泡泡袖、蕾絲之類,後來40年代前後衣身還採用了立體剪裁【民國大多數旗袍一般是平面剪裁】。旗袍最初流行於上海後來影響了廣東、廣州、香港等地,再藉助報刊雜志和電影以及上流社會的時髦女學生、摩登女郎、電影明星的傳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廣泛,影響了全國,30年代便是旗袍的巔峰,同時還流行到了國外華人界去了,旗袍取代了兩截衣穿的傳統漢服成了女子標准服飾。【30年代旗袍的立領跟明代時期倒是有點相似,都是把自己的脖頸束縛的緊緊的】
不同時期旗袍的特點也不同,民國時期旗袍是按年代分。另外現在所指的「盤扣」,一般都是指扣尾盤成格式花樣的布扣(如下圖),而這種布扣正式民國旗袍興盛起來之後在旗袍上發揚光大的,在清代或之前的布扣,絕大多數都是簡單的一字扣。不同時期旗袍的特點也不同,民國時期旗袍是按年代分。另外現在所指的「盤扣」,一般都是指扣尾盤成格式花樣的布扣(如下圖),而這種布扣正式民國旗袍興盛起來之後在旗袍上發揚光大的,在清代或之前的布扣,絕大多數都是簡單的一字扣。
30年代《服制條例》將旗袍將視為女子禮服,除了旗袍還有裙褂。30年代《服制條例》將旗袍將視為女子禮服,除了旗袍還有裙褂。
------
裙褂最初源頭源於明代,具體點就是披風紅裙,披風源於明代男子服飾,明中期被女子接受所流行,明代披風主要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對襟直領,男女通用,另一種是對襟豎領,女性專用,明末到清初大多稱為氅衣,清代在男裝外褂的影響下,同樣是對襟的女性專用的披風逐漸具有了禮服或吉服的性質,披風流行的巔峰期是在康乾時代,其後保留為禮服,日常極少著穿。由於披風和清代男子的外褂相似,所以當時把女性披風也稱為「褂」。江南一帶稱呼為披風,而南粵等地亦用「褂」來稱呼披風,與紅裙合稱「褂裙」或「裙褂」。
《六十年來妝服志》:「婦女的禮服,最普通者,曰披風、曰紅裙。披風比於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則作天青色,而素服則作元青色,不得有異色。披風之內襯以襖,那就盡你愛用什麼顏色,便用什麼顏色了。披風也像男子外套的作對襟,長可及膝。有兩袖,極博,以我幼時所見,大概以藍緞而綉以五彩或夾金線之花。六十年以上對於披風上的裝飾,我不知道了。但未嫁的閨女,不得穿披風。
到了晚清時代,女太太們踵事增華,披風上除補服以外,還有平金的團花,以及水浪形的金邊,她們稱之為『水腳』,此種裝飾,北方官太太們頗為提倡。披風上有短領,可以點綴各種珠寶。披風亦似男子的外套,從紗的一直可以穿到皮的,但皮毛的翻穿,似近日的女大衣,卻是沒有過。
紅裙也有種種花樣,大紅之裙,加以百襕,有的還裝以各種飄帶。有一時代,裙幅上裝以無數的小銀鈴,行一步輒丁令作聲。但此種裝飾,都為年輕少婦為之,年老者穿紅裙,亦頗素樸。」
裙褂是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傳統服飾,裙褂定製到完工起碼要一年多吧,價格貴死。另外,還有一種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的傳統服飾—襖褲。裙褂是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傳統服飾,裙褂定製到完工起碼要一年多吧,價格貴死。另外,還有一種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的傳統服飾—襖褲。
科普一下傳統服飾的定義,傳統服飾的「傳」即傳承,有歷史淵源的一脈相承,「統」就是統一制式。
------
襖褲是襖裙去掉裙子的裝束,襖裙去裙流行褲裝普遍大概是在光緒年間,襖褲褲腿各自分開,釘環系帶,下端褲口平直,褲腿常鑲花邊裝飾(下圖為襖褲)。襖褲跟旗女裝有區別的,襖褲這種裝束有些人很難分清和旗女裝的區別,我來科普一下,襖是漢女日常裝束之一,襖衫的長度最長也就在膝蓋上下,兩側開衩至腰。旗女裝的日常袍一般長至足面,兩側不開衩,那叫襯衣,還有一種款式叫「氅衣」,這是外衣不能單穿,一般穿在襯衣的外面,氅衣兩側開衩至腋下,一般是富貴人家日常裝束或者民間禮服。
《更衣記》:襖子有「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之別,鑲滾之外,下擺與大襟上還閃爍著水銀盤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釘著名喚「闌干」的絲質花邊,寬約七寸,挖空鏤出福壽字樣。這里聚集了無數小小的有趣之點.....長襖的直線延至膝蓋為止,下面虛飄飄垂下兩條窄窄的褲管,似腳非腳的金蓮抱歉地輕輕踏在地上。鉛筆一般瘦的褲腳妙在給人一種伶仃無告的感覺。
光緒年間,婦女流行穿褲,穿裙遂漸減少,由於清末日常流行褲裝,裙子就被作為禮服使用【下面的資料反映當時裙子穿著情形】,後來民國時期受西方裙子影響,中國傳統圍系的裙子演化為套穿裙子。
《南北看》:「清末民初,裙子是婦女們的禮服,嫡庶之分,就在裙子上。還有喜慶大典。正太太,姨太太一看就可以看出來,正太太都是大紅綉花裙子,姨太太只能穿粉紅、胡色和淡青色的裙子,除非有了顯赫的兒女,大婦賞穿紅裙子才能穿」
《更衣記》:出門時褲子上罩的裙子,其規律化更為徹底。通常都是黑色,逢著喜慶年節,太太穿紅的,姨太太穿粉紅。寡婦系黑裙,可是丈夫過世多年之後,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細褶是女人的儀態最嚴格的試驗。家教好的姑娘,蓮步姍姍,百褶裙雖不至於紋絲不動,也只限於最輕微的搖顫。不慣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來便予人以驚風駭浪的印象。更為苛刻的是新娘的紅裙,裙腰垂下一條條半寸來寬的飄帶,帶端系著鈴。行動時只許有一點隱約的叮當,像遠山上寶塔上的風鈴。晚至一九二零年左右,比較瀟灑自由的寬褶裙入時了,這一類的裙子方才完全廢除。
服飾的變遷取決於社會生活條件和環境改變的程度,所以鄉村及一些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服飾變遷遠遠落後於經濟發達地區和城鎮。襖褲這種裝束以前鄉村挺常見,有些老人也是這種打扮。由於風俗原因,不同地域審美趣味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服式,那些漢裝甚至和其他民族服飾也很相近。
鳳陽漢裝<img src="https://pic3.mg.com/_b.jpg" data-rawwidth="3350" data-rawheight="25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50" data-original="https://pic3.mg.com/_r.jpg">客家人客家人
<img src="https://pic4.mg.com/_b.jpg" data-rawwidth="769" data-rawheight="5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9" data-original="https://pic4.mg.com/_r.jpg"><img src="https://pic3.mg.com/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https://pic3.mg.com/_r.jpg">
------
民國末年由於政治原因,香港與中國大陸分開發展,從此兩地衣飾樣貌差異漸大,審美與主流服飾亦大為不同。共和國建國初破四舊土改運動使傳統文化失去生存土壤,關於服飾不管是裙褂、褂袍、旗袍、女子長衫等漢服及傳統習俗都代表封建、腐朽、沒落的文化范疇;西服則代表西方資產階級,所以那時候人們思想意識上認為不能穿,穿了的後果你懂的。這種土改運動使民國政府確立的服飾制度盪然無存,中山裝、軍裝遠比任何款式流行【據說尼姑、和尚也被易成中山裝】,社會服飾高度統一,中國進入了「灰藍黑綠」的時代,這個時代一套中山裝或軍裝就能讓你面對所有的場合,使得社會失去服裝體系化的認知。
改革開放之後迅速被西方、日韓服飾審美佔領【喇叭褲、蝙蝠衫、蛤蟆鏡等】。復興的旗袍傳統韻味全無,如今本朝旗袍已然面目全非多,改革開放外來時裝的沖擊下殘存的本土傳統服飾及審美被淘汰並打上「老土」的標簽。【漢服復興者搞出來的所謂「漢服」也好不到哪裡去,比旗袍還low】。沒有受到土改運動影響的南粵地區,裙褂、男褂袍是倖存下來了,香港、台灣等地那帶女子禮服選擇要麼是旗袍,要麼是裙褂,男穿西裝或褂袍。後來03年「漢服復興」運動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亂上加亂,簡直胡來。
改革開放之後迅速被西方、日韓服飾審美佔領【喇叭褲、蝙蝠衫、蛤蟆鏡等】。復興的旗袍傳統韻味全無,如今本朝旗袍已然面目全非多,改革開放外來時裝的沖擊下殘存的本土傳統服飾及審美被淘汰並打上「老土」的標簽。【漢服復興者搞出來的所謂「漢服」也好不到哪裡去,比旗袍還low】。沒有受到土改運動影響的南粵地區,裙褂、男褂袍是倖存下來了,香港、台灣等地那帶女子禮服選擇要麼是旗袍,要麼是裙褂,男穿西裝或褂袍。後來03年「漢服復興」運動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亂上加亂,簡直胡來。
傳統服飾真正消亡的原因毀在建國初「灰藍黑綠」時代,如今傳統服飾只在部分地區、鄉村倖存,後來漢服運動更是亂來,據我所知所謂「漢服」就是X朝X代不同審美趣味和形制一鍋亂燉+日韓影視元素審美七拼八湊出的,沒有衣著場合規則,更是違背服飾發展史理論,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談不上是漢民族服飾,更不是傳統服飾,必須是共同遵守的著裝系統才能叫民族服飾。傳統服飾真正消亡的原因毀在建國初「灰藍黑綠」時代,如今傳統服飾只在部分地區、鄉村倖存,後來漢服運動更是亂來,據我所知所謂「漢服」就是X朝X代不同審美趣味和形制一鍋亂燉+日韓影視元素審美七拼八湊出的,沒有衣著場合規則,更是違背服飾發展史理論,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談不上是漢民族服飾,更不是傳統服飾,必須是共同遵守的著裝系統才能叫民族服飾。
----
衣冠,在古時是人的第二張臉,象徵著社會扮演的角色與地位。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穿衣從來就是個政治問題,與統治者緊密相連,辛亥革命清政府倒台,最後一個封建衣冠等級制度廢除,終結了自古以來服飾等級制度,也結束了貴族服飾制度,由於清政府統治者階級終結,衣冠體系崩潰,後來隨之來的是新的服飾制度,再加上外來西方文化帶來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使得人們在選擇服飾上不再受階級觀念身份高低的選擇,而是從審美,時尚的角度出發,其後迎來了「文明新裝」時代,同時吸取西方文化促進了中國社會發展,最直接的改變莫過於男人剪辮、女人放足,身份等級制度的廢除也引發了服飾變化【由於接觸不到新思潮的偏遠鄉村地區,大多數還是舊制】。受西方民族主義的影響、服飾開始變革,經過這關重要一環,民族,民族服飾便出現了。下文的「漢服」就是指漢民族服飾,這里的漢服指的哪些款式,應該不用我解釋了。
三十年代《三江縣改良風俗委員會補充規則》「苗瑤侗人之衣裙,應一律改用漢服,以資節省,而一觀瞻」
民國服飾發展真的特別豐富,最特別的是旗袍,旗袍是新女性形象構建的一種時代性標識。幾百年以來漢人衣冠,男穿袍女穿裙,男子強女子弱,社會地位上男女有別,明確地強調男尊女卑的觀念來壓迫婦女。
為葚事 ,兩截衣,女人不與丈夫齊。
百凡事體須卑順,不得司晨啼母雞。
清末女學、女權興起,裙子不再是需要的東西了。唐宋明清這幾百年以來實行衣冠等級之治的王朝社會,男女在著裝方面界限森嚴,所謂「男女不通衣裳」,規定男女服飾角色的不同。清末民初女權運動的興起,女效男袍這種挑戰傳統衣冠觀念使女子著裝觀念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如果沒有西方打開國門,女學女權不會存在,女效男袍也不會存在,旗袍也不會存在,說起旗袍,我便想起它的高貴,它的性感,它的溫婉,一步一步婀娜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