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三十年代男裝有什麼不同

三十年代男裝有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 2023-02-14 12:31:28

① 20世紀戰後每個時代不同的設計潮流是怎樣的

三十年代是上海女裝最為華美繁盛的時期。旗袍作為主要流行女裝已取代上衣下裙成為最常用的時裝。其式樣變化多,領、袖、襟隨衣擺線變化呈現不同的外觀風格,對細節刻畫大為重視,質地做工考究。完全西式的服裝穿用者多為歐化時髦女性,但這種形式並不是流行的主流。松滬抗戰後,女裝時尚趨於簡朴。四十年代正值抗戰時期,大多數市民的著裝變得簡朴,即使是富裕階層也因戰爭的氣氛而無心作奢侈的妝扮。抗戰勝利後,女裝流行再度繁盛,西式服裝特別是美式時裝在時髦女性中有一定的市場,完全採用西式結構的的穿著者日趨增多。自三十年代以後,也有上海時髦女性穿男裝風格的西裝、長褲,四十年代後期還有時髦女士穿男式茄克的。西式大衣、一直很流行。在此期間,從歐美進口的紡織品,如英國的法蘭絨、人字呢、女式呢、條格毛織物和美國的「布」(平布),深受歡迎並對國內面料起到樣板和引導的作用。紡織印染機械的廣泛使用,新型化學染料的傳入,西方藝術流派對紋樣的影響,使國產紡織品呈現出一派新面貌:古香緞、織錦緞等絲綢新品種常用於流行女裝;軟緞、紡綢、縐紗、絨類使用普遍;印花布色譜更廣並廣泛被用於時裝;單色織物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如布(用化學染料染成的一種藍色棉布)曾普遍用於旗袍;國產呢絨也是時髦女裝的常用面料,其外觀與歐洲進口的毛織物外觀相差無幾。

② 男裝和女裝有什麼區別

男裝和女裝的區別:

1、適用對象不同

男裝:是指男性穿於身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服飾製品。包括上裝和下裝,男裝會根據季節和個人的需求有不同的款式和作用。

女裝:女士穿著的衣物統稱為女裝。

2、服裝尺碼:大小不同。

3、服裝款式不同:女裝款式多樣,男裝款式單調。

(2)三十年代男裝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唐代女子不愛紅妝愛男裝:

據《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唐代玄宗時期宮中諸婦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

而且在出土的唐代墓葬壁畫也發現了些許的身穿男裝的宮女圖畫,中由此可見,在數百年前的大唐盛世里,有無數的妙齡女郎和宮廷貴婦脫去了霓裳羽衣般的華服,著起了簡潔的男裝。中國素來男女服裝分制嚴格,唐代這一風尚可謂開風氣之先的創舉。

在《新唐書·五行志》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唐高宗和皇後舉行家宴,他們最寵愛的小女兒太平公主一襲男裝到來,載歌載舞英武非凡,可謂霸氣十足很有氣場,高宗笑著問她:女孩子又不能當武官,你問什麼要做此裝扮?

從唐高宗的平和慈愛的語氣中可以看出,他並不反感女兒的男裝扮相,或可以解釋為高宗摯愛幼女,可是作為大唐的皇帝,如果女兒公然做出綱常倫理所不容的事情的話,也不會一笑了了吧。可見,唐代的中前期女子日常著男裝是被社會風尚所允許的。

女子著男裝流行的原因:

唐代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素以「開放、大氣、雍容華貴」著稱,其開放的程度和包容的心胸完全超越了其他王朝,可謂一枝獨秀。

這樣的評價或許稍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就目前的史料及考古發現而言,唐代確實有中與別代不同的風韻,或許可以理解為最為真正的「世界龍頭老大」的自信和氣度。只有在這樣自由的土壤中才能生發出來最美麗的花朵,而打破傳統藩籬的女子著男裝成風就是其中嬌艷的一朵。

有時社會的流行趨勢是由幾位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士帶動起來的,比如清宮大戲《甄嬛傳》中,皇帝為甄嬛獨出匠心繪制「姣梨妝」,誰也不曾料到竟在王府貴婦中形成了一股飾姣梨妝的風潮,一次宴會中甄嬛見到一位福晉做此裝扮才知其流行之廣,影響至深,不禁很是感嘆。

雖然此例中有杜撰和戲說的成分,但亦可證明知名人士對社會流行的影響力是如何深遠難測。太平公主和其母武則天都喜愛著男裝是有史料可循的,她們都是當時紅極一時且執掌著一國大權的女子,放在現在或許也是超級「女神」級別的人物吧。

如此女神的社會帶動力恐怕也是不容小覷的。於是官家女子和宮廷貴婦紛紛效仿,再進而傳入尋常百姓家,繼而成為人人爭相跟隨的潮流也是合情合理的。

加之大唐女性地位相對較高,社會對女性的約束相對較少,世界各地的學者商人都聚集於大唐,各種文化在交流中更使自身的民族文化更加開放與進步。武則天在高宗在世時便與之並稱為「雙聖」,這樣的行為可不僅僅是因為她自己有驚人的膽識和能力,更是由於社會的大潮所支持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男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女裝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緣何唐代女子偏愛著男裝

③ 3、40年代上海上流男士的著裝有什麼名堂

舊上海的男裝,有傳統的大褂,有朝氣的中山裝,還有初興的洋服、禮帽。

禮帽,帽名,分冬夏兩式,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絲葛。其制多用圓頂,下施寬闊帽檐。近代時,穿著中西服裝都戴此帽,為男子最莊重的服飾。

④ 休閑裝發展歷史

1.服裝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身上的衣服已 經拋棄了難洗的布料、簡單的款式、無益身體的原料,而是換成了容 易清洗、美觀大方、對人們的身體有一定益處並符合時代的服飾。

一些防火、防水、防凍等擁有特種功能的服飾正在走進我們的生 活,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取適合自己的服飾。 未來將是一個豐 富多姿的服裝世界,相信我們所有人都在期待這一時刻的到來。

從古至今,人類離不開衣、食、住、行。然而衣是最重要的,無 論社會經濟多麼發達,無論人類科學技術多麼高超,人類還是離不開 不斷發展的服裝。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開 始用一些樹葉、野草來包圍自己 的身體,後來漸漸地改用捕獵後, 得到的獸皮縫製成衣服披在身上。 經過了很長時間,隨著人類文明 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對衣服的 材料有了要求,於是一些單一的 布料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中。

現如今,我們身上服裝的布 料不但質量越來越好,顏色越來 越多,而且做成的服裝樣式也層出不窮,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常見的布料有滌綸的、棉布的、紗料的等等,還有一些新型的服 裝材料也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

布料的顏色也由原來的單一色變成現 在的多種顏色,還有各種圖案。服裝的樣式和功能的繁多,更是讓人 們目不暇接。

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大家庭中,生活著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 因而大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包括服裝風格。 例如,有一些地方的 人喜愛穿長袍,而有一些地方的人則喜歡穿上衣和褲子…… 走進服裝店,我們會發現各種各樣的服裝,鮮艷的顏色和漂亮的 款式琳琅滿目。

有適合年輕人穿的、適合老年人穿的、適合兒童穿的 和休閑的、商務的、成熟的、青春靚麗的等等,不同年紀和不同身份 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服裝。 。

2.服裝發展的歷史有哪些

作為高級的物種,人類具有很多獨特之處,比如,在一切生物當 中,衣服是人所特有的東西,只有人類才穿衣服。

那麼人類為什麼要 穿衣服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說法各異。一種說法是,人穿衣是為了抵禦寒冷,保護身體。

這種說法最為 普遍,強調了衣服的功能。另^種說法是,為「悅己者」而穿,穿衣是為了別人看到的時候 一高笑為了得執異性#賞的目光。

這種說法也有人認可,它強調了衣服的美學價值。無論最初人們開始穿戴服裝的目的如何,在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的 長河中,人類進化到一定階段,服裝文化已經成了人類物質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縱觀服裝的發展,它也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歷 史,也可將其劃分為一門歷史學科,即服裝史。所謂服裝史,是指把 服裝的演化進程記錄下來的歷史。

3.要短一點,不要太長1:春秋時期小故事兩篇2:服裝的歷史演變3:貨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近代,由於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供製做服裝的織物品種和數量增加,促進了服裝生產.辛亥革命後,特別是五四運動後吸收西方服式特點的中山服、學生服等開始出現.1950年以後,中山服幾乎已成為全國普遍流行的服裝,袍褂幾近消失.隨著大量優質面料的出現,服裝款式也有發展.現代服裝設計已成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分支,而服裝生產已經實現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4.服裝的發展歷程有哪些

服裝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就已出現,古代人把身邊能找到的各種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護身。

人類最初的衣服是用獸皮製成的,包裹身體的早期「織物」用麻類纖維和草製成。在原始社會階段,人類開始有簡單的紡織生產,採集野生的紡織纖維,搓績編織以供服用。

隨著農、牧業的發展,人工培育的紡織原料漸漸增多,製作服裝的工具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服裝用料品種也日益增加。織物的原料、組織結構和生產方法決定了服裝形式,用粗糙堅硬的織物只能製做結構簡單的服裝,有了更柔軟的細薄織物才有可能制出復雜而有輪廓的服裝。

古老的服裝是腰帶,用以掛上武器等必需物件。裝在腰帶上的獸皮、樹葉以及編織物,就是早期的裙子。

服裝能保護人體,維持人體的熱平衡,以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服裝在穿著中要使人有舒適感,影響舒適的因素主要是用料中纖維性質、紗線規格、坯布組織結構、厚度以及縫制技術等。

服裝的裝飾功能表現在服裝的美觀性,滿足人們精神上美的享受。影響美觀性的主要因素是紡織品的質地、色彩、花紋圖案、坯布組織、形態保持性、懸垂性、彈性、防皺性、服裝款式等。

5.我國服飾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

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形態,都積淀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影響而生成的。

漢唐(公元前206—公元907年)以來,尤其是後來大量吸納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年)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

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以上衣下裙為時尚。

婦旗袍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裙子、大衣、圍巾、腰帶……層出不窮。風行於20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徹底擺脫了老式樣,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足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 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6.簡述一下中國的服飾發展歷史

一、先秦時期:婦女 *** 褲子穿裙子,人們常說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為衣,下為裳。

二、漢朝時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漢朝女人每層衣服的領子必須露出。層層疊疊可以超過3層,名曰三重衣。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的條紋間色裙走紅,飄逸的長裙是諸位貴族女士的標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標准,寬大的袖口綴有不同顏色的袖貼,條紋間色長裙讓視覺很有跳躍感。 四、隋唐時期:隋朝時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簡朴,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在位時平時只戴烏紗帽。

到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服飾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唐朝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五、宋遼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六、明代: 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漢服服飾制度。明代皇帝戴烏紗折上巾(烏紗翼善冠),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七、清代: 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

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

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八、民國時期: (1)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

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

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 (2)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

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九、現代服飾: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

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4)三十年代男裝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關於介紹中國服飾歷史的書籍:《中國服飾簡史》、《中國服裝發展簡史》等。 《中國服飾簡史》內容:「文化簡史」系列叢書共10本,從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部類入手,歷時性地介紹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承有序、豐富多姿的文化積累,從而為當代人的生活文化與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啟示。

《中國服裝發展簡史》:共分十一章,以時間為順序,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原始社會到民國時期服飾藝術的發展及演變,其中包括各朝代歷史思想簡介、服裝形制、穿著方式、首飾佩飾等,並附有230幅插圖,使廣大讀者在參讀過程中,能夠掌握中國歷代服裝發展的脈絡,並希冀透過這面歷史的鏡子,深刻感受到中國「衣冠王國」之美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服飾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服飾簡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服裝發展簡史》。

7.中國近代服裝發展史

清末漢族婦女穿披風、襖裙。

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作用與男褂相似,其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

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

裙子的樣式,初期尚保存著明代習俗,有鳳尾裙及月華裙等。清代氅衣為清代宮廷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

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

在咸豐時,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民國時,女裝在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

而旗袍本為滿清旗人之袍,現已成中國代表服飾,從清末到30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變遷。30年代上海時裝連衣裙是部分留學生及文藝界人士回國帶進了中國的。

解放後有中山裝及解放鞋,文革時常穿的服飾。改革開放後流行西服。

8.中國近現代服裝發展史

1、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近代服飾:中國進入了近代。

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生變化。

婦女發飾,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而不斷變化。男子的服裝主要有長袍、馬褂、等等。

其中長袍、馬褂,為《服制》中規定的服飾,一般用於交際。婦女服飾中最大的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

旗袍本是滿族婦女喜愛的服裝,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

穿旗裝時,梳旗髻、穿旗鞋。2、(19世紀20年代)民國初年的服飾:民國初年女裝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

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

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

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

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 ;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民國男子服飾主要有馬褂和長衫。

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其款式、質料、顏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馬褂,一般都用黑色絲麻棉毛製品為之,對襟窄袖,下長至腹,前襟釘鈕扣五粒。

長衫則用藍色,其形制為大襟右衽,長至踝上二寸,袖長與馬褂並齊。在下擺左右兩側開衩。

用作便服的馬褂、長衫,顏色可以不拘。3、(19世紀30年代)近代民國中期的男子服飾:民國中期,在流行學生裝的同時,不少知識分子及青年學生還喜歡穿「學生裝」,這種服裝的樣式是方形立領。

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一種精神、莊重之感。孫中山先生當時就非常喜歡,所以有「中山裝」之稱。

不過當時的中山裝與現在所稱的中山裝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還有一種男子服裝「西裝」。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婦女服飾 :總的看來,這個時期的服裝,以採用西式者為多,傳統特色的保留則較少。經過一個時期,較普遍地採用了一種既適合於我國婦女穿著,又吸收西式優點的服式,即「旗袍」。

除旗袍之外還有襖裙服裝樣式,特點為立領、寬袖口、露肘的短襖及長裙。5、二十年代中晚期:勞動人民的主要服飾為中式衫襖和中式抿襠褲。

這是由勞動人民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方式所決定的。(4)三十年代男裝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服飾變遷的影響: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批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這正應驗了美國人類學家英菲的論斷:「一個文化項目是外來滲透的結果,還是自然獨立發明的產物,這個問題對於那些注重歷史遺產的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對於那些運用比較研究方法的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滲透的形式出現的。」

⑤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5)三十年代男裝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⑥ 誰知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之間上海流行服裝的特點就是夜上海時期.積分不多,急求.

上海服飾風格的形成大約始於十九世紀中葉,即上海開埠之初。其後,經過幾番演進,終為國人所矚目,並贏得「海派服飾」的美稱。 本世紀二十年代後期至四十年代,是海派服飾的一個輝煌時期。作為當時遠東最大的城市,海派服飾主要是受歐美時尚的引導。在此期間,巴黎當季的時新服飾僅三四個月後就會輸入到上海來,加之上海人的巧手改良,上海時興服裝形成了既與巴黎同步又有獨到風格的海派服飾流行時尚。作為全國的服飾中心,各地都以上海的流行趨向為楷模,一衣一扣,一鞋一襪,四方仿效。 至於男子平常所穿的服飾,少數達官貴族及知識分子穿西裝、中山裝和學生裝,也有如魯訊、郁達夫等人士偏愛中裝。普通人更多的則是長袍馬褂,或外加坎肩。北伐以後,很多男子改穿中山裝,夏用白色,予人清爽潔凈之感,其餘三季則以黑色為主。 女性時裝越來越趨於刻意展示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和美妙的身材,當時的時髦女裝主要有三類:旗袍,以西式外套為主的時裝,西式裙裝。二十年代中晚期,使用西式服飾的時髦女子越來越多,西式連衣裙成為一些時髦女性的夏季時裝。西式晨服、跳舞服也常有所見。上衣下裙的傳統服飾趨少。與此同時,旗袍開始流行,廓形較平直,裝飾風格趨於華美精細。三十年代是上海女裝最 為華美繁盛的時期。旗袍作為主要流行女裝已取代上衣下裙成為最常用的時裝。其式樣變化多,領、袖、襟隨衣擺線變化呈現不同的外觀風格,對細節刻畫大為重視,質地做工考究。完全西式的服裝穿用者多為歐化時髦女性,但這種形式並不是流行的主流。松滬抗戰後,女裝時尚趨於簡朴。四十年代正值抗戰時期,大多數市民的著裝變得簡朴,即使是富裕階層也因戰爭的氣氛而無心作奢侈的妝扮。抗戰勝利後,女裝流行再度繁盛,西式服裝特別是美式時裝在時髦女性中有一定的市場,完全採用西式結構的改良旗袍的穿著者日趨增多。自三十年代以後,也有上海時髦女性穿男裝風格的西裝、長褲,四十年代後期還有時髦女士穿男式茄克的。西式大衣、裘皮大衣一直很流行。 在此期間,從歐美進口的紡織品,如英國的法蘭絨、人字呢、女式呢、條格毛織物和美國的「花旗布」(平布),深受歡迎並對國內面料起到樣板和引導的作用。紡織印染機械的廣泛使用,新型化學染料的傳入,西方藝術流派對紋樣的影響,使國產紡織品呈現出一派新面貌:古香緞、織錦緞等絲綢新品種常用於流行女裝;軟緞、紡綢、縐紗、絨類使用普遍;印花布色譜更廣並廣泛被用於時裝;單色織物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如陰丹士林布(用化學染料染成的一種藍色棉布)曾普遍用於旗袍;國產呢絨也是時髦女裝的常用面料,其外觀與歐洲進口的毛織物外觀相差無幾;針織品開始進入時裝的行列;抗戰初,在上海時髦女性中還一度流行過用國產本白或毛藍棉布(又稱「愛國布」)做成的旗袍;條格織物在三十年代尤為時髦;染織紋樣有簡化的趨勢,除傳統內容外還出現了西方藝術風格如「迪考藝術」的紋樣;色彩流行時常翻新,配色以高雅和諧為時尚。

⑦ 浪漫主義時期男裝特點

浪漫主義時期男裝特點:

1、夫拉克:色調典雅,駁頭翻折止於腰節處,前襟敞開不系扣,肩胸向外擴張。

2、龐塔龍:細長呈倒三角形。

3、基萊:前中央排著的金色扣子,顏色華美。

浪漫主義時期的風格是早期幾人風格的混合體,尤其是文藝復興、哥特及羅可可元素的復古。女裝款式既符合浪漫主義的特點,又適合小產階級牛活方式的需求。服裝極富形象力且豐富多彩。在叼840年前後,極地長裙再次流行,只不過這次是採用馬尾水支撐形狀。

起初下擺只是層荷葉邊,漸漸地又加上很多緞帶、蝴蝶結、刺綉、花邊及人造花朵。1860年以後,裙子的前面變十,從膝蓋處開始展開,在後面形成多層褶襇。強調上衣的分割線降至臀圍。袖子依舊長而窄。最後外裙上提,折向後面裙撐,使後面蓬起。

後裙撐處用滾條、鑲邊、蝴蝶結、荷葉邊及鏤空花邊等材料強化裝飾。與奢華的女裝相比,男裝相對精緻,強調功能而不張揚。雙排扣外衣開始用於日裝,燕尾服用於晚裝和上層人的外服。

褲子、外衣和馬甲均採用同種顏色和同種面料。黑外衣配條紋褲只在特殊場合穿著。襯衫經常帶有刺綉。挺括的系扣領逐步取代了立領和翻卷領。頸飾取決於不同類型的外衣,可以是窄領帶、寬領巾或領結。

⑧ 近百年來男裝時尚都有哪些變化

男裝變化不大

⑨ 20世紀40、50、60年代的男裝特徵以及代表圖片

哥特藝術風格與服飾: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紀的一種建築風格,很快這種風格便影響到整個歐洲,而且反映在繪畫、雕刻、裝飾藝術上,形成一種被譽為國際哥特風格的藝術形態。 這種風格主要的表現是建築上的"銳角三角形",同時也深深的影響了當時的服飾審美及服飾創造。例如:在男女服飾的整體輪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現出銳角三角形的形態。 巴洛克藝術風格與服飾: 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 "巴洛克"的字義源自葡萄牙語,意指"變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為脫離規范的形容詞。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風格"一詞,來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 「巴洛克」藝術與服裝: 藝術上的變化也引起了服裝款式上的變化。從服裝的外形線上可以看出受巴洛克影響的曲線條,尤其是17世紀早期的服裝。文藝復興之後帶來的思想解放,古典建築理論的發現.古希臘和羅馬紀念性建築的發掘和測量。導致了對古典雕塑和裝飾藝術的崇拜。隨著新權貴的出現。以及他們對古代帝王的物質和享樂生活的發現和嚮往.使古典藝術成為附庸風雅的華麗外衣.並目趨雕琢和繁瑣。由於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巴洛克風格」一詞。是指代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巴洛克在富麗堂皇中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的氣勢雄偉、生氣勃勃、色彩艷麗、線條優美、富麗豪華的風格,使其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宮廷貴族中得到大力提倡。巴洛克風格作為一種主導風格.把人類精神從古典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其沉溺於無邊無際的、令人神往的夢幻之中。1.巴洛克服裝風格的形成之一:17世紀的男裝 在17世紀的頭二十年裡,男裝仍延續著16世紀末的特徵。男裝的裝束由以下內容構成:襯衣(shirt)、緊身上衣(doublet)、夾克(jacket)、寬松短罩褲(tfunk hose)以及及膝的短褲(breeches)、威尼斯短褲(venetians)。人為化的造型和裝飾仍然存在。如松垂和鼓脹的寬松短罩褲(trunk hose)。有男性主宰的社會變革。體現出男性對自身的自信,男人通過「超越自然」的服裝樣式.折射出「大男子主義」的豪邁和擴張感。 自然風格的出現:這一時期的服飾特點是減少過去人工製作的襯墊、框架和填充物,使衣服向著較為自然的形態發展。上衣肩部已不見文藝復興時期的橫寬和襯墊效果。代之而來的是溜肩。整體效果是由僵硬變得柔和,由緊縛變得寬松,由支立或膨起變為下垂或自然合體,兩性對立的造型被男女裝統一的胖乎乎的外形所取代。領子、袖口和褲角開始用大量絲帶和花邊作為裝飾,代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金、銀、珠寶。2.巴洛克女裝 17世紀早期。女裝仍流行車輪狀的裙撐(farthingale)。後來逐漸地,裙撐在前身部分變得平坦。整體的服裝外形變得平緩、柔和和渾圓。領子開得很低,圓領。在西班牙和荷蘭,裙子在腹部處用鯨骨拉長為一個僵硬的u形。裙袍的外側仍很寬松。在吊袖下有合體的袖子,整個袖子看上去一層一層的。ruff輪狀領變得更加龐大。30年代末後,盡管裙撐仍在西班牙宮廷里逗留,但在歐洲大部分國家它都過時了。一種全新的樣式代替了它。 自然傾向的產生:這一時期女士穿戴,裙子仍是女服裝飾的重點,衣裙松垂、多褶、曳長,比文藝復興時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革命後的浪漫氣息。更顯出女性自然的嫵媚。女性除了外邊的羅布以外。還要穿三條不同顏色的裙子(即襯裙、內裙和外裙),以代替有礙身體活動裙撐架。下裙穿多層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來使下體顯得鼓大。以增添體積感和層次感。 巴洛克女裝(1635) 巴洛克女裝(1637)自然形象的恢復(1660—1680年的女裝):這一時期。服裝上不論是整體造型還是局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1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60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4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3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1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6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47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3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6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