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甲三件套男裝是指什麼
① 男士馬甲的優雅穿搭方法
馬甲雖然簡單,不過卻能夠對著裝體現出畫龍點睛的作用。男士西裝光有外套還不夠,有了馬甲才算完全。那麼,我們又如何選擇?男士的馬甲搭配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為您介紹男士馬甲的優雅穿搭 方法 ,快來看看吧!
男士馬甲穿搭一、馬甲+襯衫秋天不期而至,可以選擇的服裝也多了起來。早秋這樣晝夜溫差大的時分,一件馬甲是你最好的選擇。經典的修身版型打造男士的黃金比例身材,展示更加威高大的形象。具有復古的風情,展現男人的的紳士魅力。
這款經典西裝馬甲,精緻的版型在細密格紋的襯托下顯得更有魅力,西裝馬甲搭配一款休閑襯衫,搭配卡其色休閑褲,時尚男士就連非正式的襯衫也能穿搭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這款個性版型的西裝馬甲,最是時尚男士的必備款式,精緻的圓領的款式更是和其他款式的西裝馬甲有很好的對比,這款西裝馬甲搭配白色襯衫,搭配黑色領帶,搭配一款黑色西褲,酷酷的感覺瞬間迸發。
這款休閑西裝馬甲,簡單的款式更是適合休閑時尚的裝扮,精緻的款式在一款休閑西裝的搭配中顯得更加從容,這款西裝馬甲搭配一款白色襯衫搭配休閑褲或者牛仔褲,都是不錯的搭配選擇。
除了白襯衫這個經典的 保險 選擇,在歐美街拍中,馬夾與休閑亮色長褲的搭配隨處可見。另類的選擇,使得你的著裝一下子從單調的黑白搭配中跳脫出來,又依然保持儒雅氣質。
要想做紳士馬甲是必須有的,為什麼這么說,你要是去什麼古典點兒建築里參加點兒宴會社交什麼的,不穿上馬甲你自己都不好意思進去。
男士馬甲穿搭二、馬甲+西裝男士西裝馬甲是西裝三件套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8世紀流行的馬夾與西裝配套穿法現在也已成為了經典。三件套西裝能夠呈現出老電影般復古優雅的氣質。
日常最常見且最簡單的基礎穿搭便是同色三件式,無論是商務活動或是出席紅毯等正式場合,穿上標配三件套便能從容應對。在選擇上,除了遵循最大原則合身以外,次要的就要在花色和材質上盡可能地去凸顯自己的特色,完美地修飾到自己的身形。
所以,不管你是商務男士還是時尚達人,衣櫥里都至少得有件馬甲背心吧,女人們就是這么貪心,既欣賞紳士作派的西裝三件套,也喜歡個性鮮明的潮流裝扮,馬甲背心在男人的裝扮中起到的作用有時就像一劑化學葯水,一身搭配會因為它的加入而加分良多!
男士穿搭相關 文章 :
1. 2016男士穿著搭配
2. 2016男生穿著搭配
3. 男士英倫風穿衣搭配的方法
4. 微胖男士服裝搭配的方法
5. 旅行穿著搭配
② 穿西裝的時候穿馬甲是什麼意思
西裝套裝分為兩件套和三件套。兩件套西裝套裝包括一衣和一褲。三件套西裝套裝包括一衣、一褲和一件背心。按照傳統觀點,三件套西裝比起兩件套西裝來,顯得更正規。一般參加高層次的對外活動時,就可以這么穿。
1.白色的搭配規則
白色可與任何臉色搭配,但要搭配得奧妙,也需費一番心計心情。
白色下安裝帶條紋的淡黃色上衣,是柔和色的最佳組合;下身著象牙白長褲,上身穿淡紫色西服,配以純白色襯衣,不失為一種獲勝的配色,可寬裕表示自我特性;象牙白長褲與淺色休閑衫配穿,亦然一種獲勝的組合;白色褶摺裙配淡粉血色毛衣,給人以溫柔蕭灑的感受。紅枉費配是斗膽的連系。
上身著白色休閑衫,下身穿血色窄裙,顯得親近超逸。在強烈對比下,白色的分量越重,看起來越柔和。
2.藍色的搭配規則
在所有臉色中,藍色裝束最便利與其他臉色搭配。不管是相似於玄色的藍色,還是深藍色,都對比便利搭配,而且,藍色具有緊縮形骸的惡果,極富魅力。
矯捷的藍色搭配血色,使人顯得嬌媚、俏麗,但應當心藍紅比例妥貼。
相似玄色的藍色合體外衣,配白襯衣,再繫上領結,參加一些正式景象,會使人顯得怪異且不失放恣。曲線顯明的藍色外衣和及膝的藍色裙子搭配,再以白襯衣、白襪子、白鞋裝點,會透出一種輕巧的嬌媚氣味。
上身穿藍色外衣和藍色背心,下身配細條紋灰色長褲,體現出一片素雅的風致。因為,大作的細條紋可柔和藍灰之間的強烈對比,擴張優雅的氣質。
藍色外衣配灰色褶裙,是一種略帶守舊的組合,但這種組合再配以葡萄酒色襯衫和花格襪,吐映現一種自我特性,從而變得明快起來。
藍色與淡紫色捂配,給人一種奧秘的感受。藍色長裙配白襯衫是一種額外平時的梳妝化妝。如能穿上一件高雅的淡紫色的小外衣,便會平添幾分成熟城市味兒。上身穿淡紫色毛衣,下身配深藍色窄裙,即使沒有花俏的圖案,也可在當然之中流映現成熟的風韻兒。
3.褐色搭配規則
與白色搭配,給人一種清純的感受。金褐色及膝圓裙與大領襯衫搭配,可體現短裙的魅力,擴張優雅氣味。採用守舊素雅的栗子色面料做外衣,配以血色毛衣、血色領巾,顯明矯捷,俏麗無比。
褐色毛衣配褐色格子長褲,可體現精細精美和成熟。褐色厚毛衣配褐色棉布裙,通過二者的質感區別,闡揚出穿戴者的特有特性。
4.玄色的搭配規則
玄色是個百搭百配的色彩,無論與什麼色彩放在一起,城市別有一番風情,和米色搭配也不例外!眼下,雙休日逛街時,上衣可以還是夏季的那件玄色的印花t恤,下裝就換上米色的純棉含萊卡的及膝a字裙,腳上穿戴白地彩色條紋的平底休閑鞋子,具體人看起來異常滿意,還足夠著陽光的氣味。
實在,不穿裙子也可以,換上一條米色純棉的休閑褲,最好是低腰微喇叭的褲型,腳上還是那雙休閑鞋,已經前衛,芳華逼人。
③ 三件套西裝為什麼還要有馬甲/背心
慣例,西裝馬甲本來就不是拿出來穿的,自然背面就用相對便宜的里料了,但是現在有潮流單穿西裝馬甲,只穿襯衫馬甲在正式場合別這么做,晚宴平時都比較適合,但是是潮流精緻的打扮,得確保你的襯衫和馬甲很修身很時尚,西裝馬甲背面蠻好看的,你看看檯球比賽時運動員的馬甲裝扮很好看的
④ 在西裝里……穿在襯衫外面 西服裡面的那個類似背心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馬甲,一般西裝三件套就是指西裝+西褲+馬甲
衣服有單排單粒扣、單排雙粒扣(扣上面一粒)、單排三粒扣(扣中間一粒),一般情況是不用扣的
⑤ 男士西裝馬甲怎樣穿才算合身為什麼呢
有些人說:是否會穿西服,你只需看他做西服是套裝或是三件套就能辨別。盡管有些肯定,可是身旁較為會穿西服的人做套服的情況下的確全是做三件套。
如果你有著馬甲時,你手裡就擁有大量主導權,能夠隨意的組合或是挑選不穿;但如果你沒有馬甲的情況下,只有挑選不穿。馬甲的種類也許多,不一樣的布料配搭不一樣的款式,能夠在眾多場所充分發揮,不論是宣布的宴會,或是日常的商務接待場所,或是是假日休閑娛樂歲月,它都能夠充分發揮裝飾設計和提升實用的實際效果。
而休閑娛樂單穿的馬甲伴隨著我們美感的更改,為了更好地提高實用和差異,早已非常少會發生背部用和前邊一樣布料的情形了,配搭一款色調不一樣的裡布,是休閑娛樂馬甲十分大的閃光點。
衣著襯衣非常容易往外跑,扎不了的具體情況是很多人的苦惱,尤其是一些臀圍相對性較小的人,襯衣也是往外跑的強大,略微一動就需要往裡扎一下,很危害紳士品牌形象。此刻假如穿上馬甲能夠避免掉這個問題,由於馬甲能夠立即遮住腰部容量造成的皺褶,這也是馬甲上半身實際效果看起來比襯衣更為乾脆利落的首要緣故。
⑥ 西方男裝三件套法國風時期
15:02
我要評論
男裝三件套,是指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的,被國際社會接受的西服、西服背心及西褲。西服也稱西裝,從廣義上,顧名思義,「西」指「西方」「西洋」,具體講指歐洲或歐美,即西式的服裝;狹義上,在我國人們多把有翻領和駁頭,三個衣兜,衣長在臀圍線以下的上衣稱作「西服」。
1.17世紀60年代男裝三件套的誕生
社會背景
17世紀中葉,波旁王朝專制下的法國取代了荷蘭成為歐洲商業中心。路易十四親政以後(1661-1715),他獨斷專行,積極發展工業,鼓勵藝術創作,大興土木,指定人們如何吃穿住行,以窮奢極欲來彰顯他的權威。1672年創辦的雜志《麥爾克尤拉·嘎朗》,把法國宮廷新聞和時裝信息向公眾傳播,時裝畫也在這時出現和流傳,也就是從這時起,巴黎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時裝的發源地。男裝在這個時候由荷蘭風時代那種實用的市民性特徵一度朝著這種女性味很強的裝飾過剩方向發展。但到60年代以後,男裝又再復歸,出現了市民性的貴族服,這就是鳩斯特科爾(justaucorpr)、貝斯特(veste)和克尤羅特(culotte)所組合而成的男子套裝。
1.2款式描述
鳩斯特科爾(justaucorpr)意為緊身合體的衣服。由衣長及膝的寬大衣卡扎克(casaque,英語稱卡索克cassock,意為寬敞的外衣)演變而來。卡扎克本來是軍服,17世紀60年代-70年代被用作男子服,衣身寬松,分有袖和無袖兩種。後來逐漸從背縫合兩側收腰,在兩側取褶使下擺張開,後背縫在底擺處開禊,這開禊叫做森塔·本次(center vents),是為了騎馬時方便。到17世紀80年代,腰身更加合體,改稱鳩斯特科爾。這就形成了19世紀中葉以前的男裝基本造型。除了收腰和扇形地擴張下擺外,鳩斯特科爾的口袋位置也很低,整個造型重心向下移。袖子也是越靠近袖口越大,袖口上還有一對翻折上來的袖克夫。無領,前門襟密密麻麻排列著一排扣子,還裝飾有金緶子絲綢紐。鳩斯特科爾用料有天鵝絨或織錦緞,再加上金銀線刺綉十分豪華。
鳩斯特科爾雖然有許多扣子,但著裝時一般都不扣,極個別時候,偶爾在腹部扣上一兩個,這恐怕就是今天西服上的扣子一般不扣或只扣腹部的第一粒扣的原因。扣子在這里純粹是一種裝飾,其材料也非常華貴,有金、銀、珠寶等。
鳩斯特科爾裡面穿著貝斯特(veste,英語稱waistcoat),貝斯特是作為室內服裝和家庭服,外出或出席正式晚會時,一定要在貝斯特外面穿鳩斯特科爾。貝斯特初期為長袖,衣身較短,後逐漸變長(僅比鳩斯特科爾短一點),收腰身,後背破縫,前門襟與鳩斯特科爾一樣,裝飾許多扣子,只扣一部分。因鳩斯特科爾用料過於奢華,遭到禁止而變得樸素。於是,人們又把華美的面料用於裡面的貝斯特上。這種貝斯特主要流行於17世紀後半葉到18世紀初,後變成無袖的背心,改稱作「基萊」(Gilet),衣長逐漸變短,向現代西式背心發展。
與鳩斯特科爾和貝斯特組合的下體衣克尤羅特,長度與鳩斯特科爾下擺齊,或略長出下擺,在膝下用緞帶扎著。用料與上衣相同,但一般沒有刺綉裝飾。下面的長筒襪上有刺綉紋飾。
1.3棉的發展及印度花布的流行
17世紀後半葉,掌握著東亞貿易霸權的英國開始統治印度的棉產業,同時英國本土開始發展棉布工業。產業革命後,英國一下子凌駕於過去棉產業的先進國印度和秘魯之上,其機織棉布開始在世界市場上取代印度的手織棉布。
在17世紀男女都流行的奢華的室內服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是印度花布。17世紀初,歐洲各國激烈爭奪紡織業的貿易霸權,當時毛織物的主要生產國是荷蘭、英國和法國,絲綢的主要生產國是義大利和西班牙。法國的絲織業在17世紀得以顯著發展,迅速超越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印度的印花棉布就是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從亞洲傳入歐洲的。
總之,17世紀以後東方的貿易和殖民地的開拓等這些與遙遠的異國之間的關系,給歐洲時尚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來自亞洲的棉織物及其印染技術使歐洲人的服飾原材料開始沖破地域局限,同時,歐洲的服飾文化也通過殖民地向世界各地傳播。
2.18世紀的男裝三件套
17世紀的男子三件套到18世紀逐漸向近代男裝發展。
2.1社會背景
18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產業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歐基本主義的進程。產業革命是從與服裝有直接關系的紡織業開始的。1733年,簡·凱伊發明了飛梭;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多軸紡紗機;1769年理查·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18世紀初,由於化學的進步,出現了色數豐富、水洗不掉色的耐水性染料,這大大豐富了衣料的後加工手段,木版印染這種新型產業應運而生。這些技術上的革新,使英國被稱為「世界的工廠」。然而在文化藝術方面,法國仍是西歐的中心。
2.2款式描述
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量,衣擺不那麼向外張了,緩解緊束的腰身,變得實用多了,這種上衣稱作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其最大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後下方,這是向下個時代的燕尾服邁出的第一步,也是現在晨禮服的始祖。
有立領或翻領,後開契,衣身兩側自袖窿起有公主線,前門襟的扣子一個也不扣,袖子為兩片構成,袖長及手腕,袖口露出襯衣的褶飾,翻折上來的袖克夫消失,但固定袖克夫的那幾粒扣子作為裝飾被保留至今,現在的男西服的縫制技術這時已基本形成。用料仍為絲綢,到1780年,英國出現毛料夫拉克,這種樸素、實用的夫拉克成為男裝的定型,英國也確立了男裝流行的主導權。裡面的貝斯特縮短到腰圍線或略長一點,貝斯特的袖子也沒有了。出現了現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萊」(gilet)。這種由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基萊(gilet)和克尤羅特(culotte)組成的三件套,在路易十六時代稱作夫拉克·阿比埃(frac habillé),作為上流社會男子的社交服一直用到19世紀。{page_break}
3.19世紀的男裝三件套
3.1社會背景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許多歐洲國家都處於動盪不安的時期,追求革命統一和獨立的運動不斷發生,人們開始鄙視宮廷貴族豪奢的惡習和貴族特權,轉而追求簡潔和樸素的古典風格,這加速了男裝擺脫象徵貴族身份的封建枷鎖,朝著平民化的方向邁進的步伐。與以前相比,這一時期的男裝款式變化最大的是人們對男性風度審美趨向的理解:即男性服裝更重視面料、裁剪、工藝而不是裝飾,逐漸取消服裝上過剩、繁瑣的裝飾,這一審美理念已相當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意識,人們開始追求服裝的合理性、舒適性和運動機能性。19世紀初,在拿破崙執政的帝政時期,宮廷男服裝飾豪華,色彩艷麗多變,從整個服裝發展趨勢看,普通的男士服裝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富麗豪華,開始趨向簡約。在英國,男士服裝採用羊毛或昵製成,質地精良,裁剪技術比較成熟,裝飾考究,斯文端莊,上衣下擺從腰部成弧形向後下方彎曲,越往下衣擺越窄,最後垂至膝關節處,同18世紀初向外張開的褶狀衣裾截然不同,用長褲替代了短褲,男士服裝朝著男性質朴、精幹、威嚴、瀟灑的方向發展。
19世紀初至中期,盡管在歐洲各國之間不斷有沖突,社會不安定,但這些年仍是工業及全社會繁榮發展的時期,在上層階級中,服裝上的奢華仍隨處可見。到50年代,歐洲的主要國家以及美洲的美國等國家都很富有,人們都穿著講究,舉止優雅。法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確立了它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拿破崙三世及其皇後過著奢侈的生活,整日沉醉於社交界,對服裝及其講究,對當時歐洲各國的流行影響很大,引導著時尚的發展。男女都有很多不同的服裝組件被認為一天中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和作用的基本組件,一天中要換幾次裝束。男士服裝變得正式和程式化,面料趨向厚重,顏色趨向沉穩,形成幾種固定的裝束組件。同時,由於工業化的發展、機器的發明、人口的增長以及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不僅貴族能穿上昂貴奢侈的服裝,人數和財富迅速擴大的中產階級也開始有能力享受,時尚逐漸被更多人接受。一般資產階級的男服仍以夫拉克、基萊和龐塔龍的組合為基本樣式,以不那麼顯眼為高雅,新的市民社會中紳士們理想的審美觀開始形成。
3.2款式描述
夫拉克在造型上延續了上個時期那種大翻領寬駁頭,前片從腰節處橫向切斷的燕尾服樣式,1810年左右,後下擺變短,腰身變低。下肢的衣服有兩種,一般資產階級以龐塔龍為主流,但保守的人們、宮廷貴族則穿緊身的克尤羅特。龐塔龍造型也隨時代氛圍和個人嗜好的變遷,時而瘦得貼腿,時而又肥肥大大。1811至1815年,紳士們晚會上的正裝是用絲綢做的緊身克尤羅特,下面穿白色高筒襪,上身穿高價的絲綢做的夫拉克和富有裝飾性的基萊,頭上編著發辮。克尤羅特後來隨著充滿貴族趣味的第一帝政的崩潰和其豪奢的宮廷生活之結束,而退出歷史舞台。基萊作為在樸素色調的夫拉克和單色的龐塔龍的組合中增加一塊明快色的衣服,這時顯得十分重要,領子和駁頭造型與以前無多大變化。
總的來說,男士服裝在19世紀已變得程式化,款式上的變化不再顯著,隨著流行在領型、肩型、口袋和扣子等細節處進行風格的變化,並在實用的功能上不斷改進。男士服裝越來越講究內涵,因此裁剪和製作技藝越來越受重視。由於穿著者們的生活越來越走向戶外以及人們穿著觀念向舒適化的轉變,服裝也慢慢地向休閑舒適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