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女穿男裝是什麼
A. 為什麼唐代會出現女著男裝的現象
唐代會出現女著男裝的現象有以下幾個原因:
1、唐朝統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著胡服;唐朝前期社會開放,婦女參加社會活動較多,男裝較為方便;唐代婦女的自我表性意識較強,男裝可以體現女性身體各部位的曲線。尚武和開放,無疑是女扮男裝流行的大背景。
2、從性別的角度來看,唐朝前期宮廷和上層社會活動中,不像其他時代那樣排斥女性。而這些女性的社會形象,往往是以男裝的模樣出現的。
3、武則天和太平公主這兩個極具影響力的女性都喜穿男裝,必然會對社會風氣產生影響。
B. 在唐朝,為什麼有的宮廷女性會女著男裝
因為當時的民風開放,很流行女性穿男裝。唐朝是我國比較開放的一個時期,當時的女性能夠參與政治,能夠與男性爭高低,甚至還出現了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而那時的婚戀觀是自由開放的,夫妻沒有感情了可以和離,女性可以再嫁。唐朝女性活得很自在,她們可以隨意展現自己的美麗,還可以穿男裝。
3.唐朝女性更加自由。上層階級的女性將穿男裝當成一種新風尚,平民階級的女性也開始追隨她們的潮流,穿起了男裝。這在過去的朝代是難以想像的。正是因為唐朝足夠開明,就連皇帝都不覺得女性穿男裝有什麼大不了的。自然所有的唐朝女性都開始流行起了男裝。在一些考古的文物上,依舊可以清晰看到一些身著男裝的女性。
總的來說,唐朝時期的女性很流行穿男裝,不僅是宮廷中的女性,連民間也是很流行穿男裝的。而這是因為胡服的影響,也是因為唐朝給了女性足夠的自由。
C. 古人為什麼喜歡女扮男裝
- 01
古代女性地位極低,不僅要講三從四德,在出嫁以前基本上連門都不讓出。繁瑣的封建禮儀束縛著她們,如果想偷偷出門的話,只能女扮男裝了。
以古代的封建制度來看,女性是要講求三從四德的,在沒有出嫁的時候基本上連門都不讓出,實際上是古代人對於女性的無理要求。
誰都有叛逆的時候,如果想要翹家的話,古代女子只能是女扮男裝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若不換了行頭,上街是會被抓回來的。女扮男裝說白了可能只是為了一次簡單的上街,它的原因並不浪漫,相反只是一種迫於無奈的抉擇。
中國女扮男裝的歷史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可追溯到夏朝。
記載中最早好穿男服的女子是夏桀的寵妃末喜。末喜,不同記載或叫“穏嬉”、“末嬉”、“妹喜”、“未喜”。《晉書·五行志》說:“末喜冠男子之冠。”明確說明末喜戴男人的官帽。《漢書·外戚傳》師古注說末喜“美於色,薄於德,女兒行,丈夫心。桀常置末喜於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於是湯伐之,遂放桀,與末喜死於南巢”。古人把桀、紂看作是中國歷史上的壞皇帝的典型,他們之所以無道和亡國,是由於末喜和妲己,這兩人又是壞女人的代表。從師古的話可知,末喜像男子一樣,願意過問政治,夏桀還聽了她的話。她應該是一個政治人物了,盡管是失敗者。為此她不安心於後宮生活,既要從事政治活動,就要像男人一樣裝束。應該說她是女子男裝的先行者。
春秋時齊靈公喜見身邊的婦女作男子裝扮,於是媵妾侍婢穿男人服裝,戴男人裝飾。國中婦女紛紛效法,都城滿目皆是男裝女子,於是他又看不順眼,下令禁止民間女子穿著男服,惟獨宮女照常是男子打扮。民間女子對靈公的做法不滿,仍然喜穿男裝,靈公生氣,下令凡見男裝女子就撕裂她的衣服,剪斷衣帶,給人難堪。但是還有少數女子不怕凌侮,照舊穿男裝。晏嬰深知強迫改裝行不通,向靈公建議:若要禁令通行,最好先從宮內做起,如果宮中婦人都穿女子的服裝,民間女子的男子打扮會不禁自絕了。靈公照晏嬰的主意辦,女子愛好男子裝束的風潮就過去了(《晏子春秋》卷六)。
唐朝前期是婦女著男裝的盛行時代。一次唐高宗和武則天舉行家宴,他們的愛女太平公主一身男性裝束,身穿紫衫,腰圍玉帶,頭戴皂羅折上巾,身上佩戴著邊官和五品以上武官的七件飾物,有紛(拭器之巾)、礪石(磨石)、佩刀、刀子、火石等,以赳赳男子的儀態歌舞到高宗面前,高宗、武後笑著對她說:女子不能做武官,你為什麼作這樣的打扮(《新唐書·五行志》)?太平公主男裝,就其個人來講也不是偶然的,她是一個“多權略”的女子,是唐初在武後、韋後之下的第三個有權干預政治的女人,而韋後自知智謀不及她,因而對她有所畏懼。她參與武則天的謀議,武則天也最喜歡她。武則天末年,她與唐中宗、張柬之誅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等,使中宗繼位,以後又與唐玄宗清除韋後勢力。玄宗初年有七個宰相,其中五位是她的人,因此“軍國大事,事必參決,如不朝謁,則宰臣就第議其可否”。這種情況為玄宗所不能容忍,乃誅其黨,賜死公主(《舊唐書·太平公主傳》)。太平公主的男裝,一是她的性格像男人,故喜著男服;一是干預政治,不願脂粉氣太重,以男裝具其威儀,助其施展政治才能。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唐玄宗時宮中婦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即宮內宮外,貴族民間,多有女子身穿男式衣衫,足蹬男人皮靴,女子服裝男性化了。唐武宗時也有女子身著男裝。武宗妃子王氏,善於歌舞,又曾幫助武宗獲得帝位,是以深得君王的寵愛。王妃體長纖瘦,與武宗的身段很相似,當武宗畋獵時,她穿著男子的袍服陪同,並騎而行,她與武宗的形象差不多,人們分不出來哪個是皇帝,哪個是妃子。武宗還想把王妃立為皇後,宰相李德裕以妃子娘家寒素和本人無子為理由,反對冊立,遂使王妃失去執掌後宮的機會(《新唐書·後妃傳》)。王妃的男裝顯然是武宗所欣賞的,至少是被武宗所接受的。
元人繪女性化男子像男人女人生理不同,服飾式樣有差別也是自然的事情。但古人的傳統觀念,把男女服裝絕對分開,不得摻雜、逾越,否則將要遭到譴責。如男子穿婦人服,三國時以清談著名的思想家何晏“好服婦人之衣”,被另一思想家傅玄指斥為穿“妖服”。女子穿的男裝,也被視為妖服,所以正史《五行志》里往往設有“服妖”一目,責備女子的男裝,如《新唐書·五行志·服妖》在寫出太平公主男裝事實後,接著說“近服妖也”,加以貶責。
男女裝混穿,在正統的觀念里是嚴重的政治問題,而不是生活小事,更不是個人興趣的事情。傅玄說:“夫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殊內外也。”統治者認為男子主於外,女子主於內,故有男女的服飾制度,使男女各守本分,不得僭越,若女子男裝,會出現牝雞司晨的事,是家庭的不幸,國家的不幸。傅玄還舉例子,說夏桀因寵末喜戴男子冠亡國,又說何晏本身遭到殺身之禍,而且三族皆被夷滅(《晉書》)。所以封建時代,男女服制的不同,是男尊女卑的反映,不許女子著男裝是統治女子的一種手段。那些敢於著男裝的女子,在一定意義上是在反抗封建制度,絕不能以“服妖”視之。指責人家裝束“男不男,女不女”的傳統觀念,並不是天經地義的,不可改變的,那種服制上的尊卑貴賤男女的等級制度和觀念應當徹底清除。
D. 「女著男裝」之風開始於何時為何在唐朝一度風靡
《禮記》中明確規定女子是不能穿男裝的,所謂「男女不通衣裳」。古人的傳統觀念是很強烈的,男女服裝嚴格分科,不能摻雜,不可以逾越。
根據史料來看,女著男裝的鼻祖怕非夏桀寵妃妹喜莫屬了。據《晉書·五行志》記載:「末喜冠男子之冠」,很明顯,妹喜有接觸男子服飾的現象,她戴的是男子的帽子,當然,那個遙遠的年代,還沒有形成「禮」的概念。
唐代女性著男裝,充分說明她們無論是在生活或是在政治方面,都已經取得了同男性共同主持事務的權利,這與唐代社會風氣開放是分不開的,而唐代的風氣,一定程度上受粗獷的胡風影響,加上一個開拓進取的唐王朝上層建築,使得唐人更加自信,在女性審美上也趨於建康美的「豐腴」,所以女性們喜歡馬球這種運動量巨大的運動,自然是需要著男裝了。
E. 古代說女扮男裝是用一個四字詞語(易……為……)請教啊!,
易
釵
而
弁
(biàn)
易釵而弁--易,更換;釵,女子頭上飾品;弁,帽子。意為把金釵去掉,換上帽子。在這里,釵代指女子,弁代指男子(古時候只有男子可以戴帽子)。總的意思是說女子喬裝打扮,女扮男裝。
F. 盛唐時期,大唐的女子為啥會有穿男裝的愛好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大戶人家的小姐想要出去玩,但是因為女子不能公然拋頭露面以及行動方便,因此往往改換男裝,假裝英俊小生。有時候她們會結識男主,甚至成為兄弟(如梁山伯與祝英台);有時候她們會迷倒其他姑娘,成為姑娘眼中的“如意郎君”(如《武林外傳》中郭芙蓉與楊蕙蘭)。
我們可見她們穿男裝,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喜歡穿男裝,而是為了掩蓋自身的女性特徵不得不穿男裝。
安史之亂擊碎了大唐的自信
因此綜上來說,唐代女子男裝的現象是伴隨著昂揚進取的大唐帝國的出現而出現的。大唐帝國敢於去海納百川,並不建議各種胡人文化的傳入,有著自身的廣闊胸襟,同時也包容了女子胡服的現象。
但是後來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盛唐衰落,在心理上唐人也從華夷一家轉向華夷之辯。唐代的風氣也開始逐漸趨向於保守與封閉,胡服也不再興起,女子胡服的現象也就漸漸地成為了鳳毛麟角了。
G. 「女著男裝」之風始於何時,為何在唐朝非常流行
據史料文字記載,「女著男裝」之風最早產生於夏朝,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的一個愛妃,末喜就是這種風氣的開創者。末喜不似宮中其他女子那樣,安分守己。她不安心於後宮無趣沉悶的生活,所以喜歡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男子模樣,穿戴男人的官帽以及衣物,參與當時的政治活動。
二、男女平等意識的覺醒。古代社會男尊女卑,女子穿男子服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她們渴望向男子靠攏的心願。因為唐朝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少數民族的母系氏族中婦女地位較高,以及她們性格灑脫,深深地影響了唐朝女子。她們希望能夠獲得和男子一樣的社會地位,而穿男裝就是她們邁出的第一步。
H. 古代女扮男裝怎麼稱呼
什麼意思?怎麼稱呼扮成男的那個女的嗎?別人看不出來是女的當然會稱呼一聲,公子*^o^*
I. 大唐時期為何「女著男裝」之風盛行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列子·天瑞》中載: "男女之別,男尊女卑。"這是因為父系氏族社會確立,男子以體力優勢逐漸生產部門占據重要地位,而女子則在生產與戰爭中退居次要地位,這使得人們不再像母系社會那樣崇拜和尊敬女性,也使得婦女在社會生產中的價值得到輕視,地位變得低下。
同時,父系社會的統治者制定了大量道德禮教觀念來束縛女子的思維,以起到維護自身利益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女性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視,女性話題也受到人們關注,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回溯五千年中華文明,女性意識也曾得到過很好的展現。
唐朝,從開國皇帝李淵到亡國皇帝李柷,橫跨 290 多年,縱然沉浮不斷,但依然是當時最為興盛的國家,開創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兩個鼎盛時期[2].女性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也就出現了較為普遍的"女著男裝"現象。
文化繁榮必然能夠包容多樣的宗教思想。唐代,道教受到了極大禮遇,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崇拜女性、崇尚自然為內涵的道教一直居於儒家至上,使得儒家禮教至上的觀念沒有像漢代那樣紮根在人們的腦海中。
同時,統治者的包容讓宣揚"眾生平等"的佛教得以發揚,這就沖擊了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道教和佛教的發展,使得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自然地呈現出自由化、多元化的趨向,從而出現了"禮教鬆弛"、"閨門不肅"的社會風氣。生活在這一風氣下的女性受到了一定影響,尋求個性解放和人身自由。在服裝上大膽改造,便出現了"女著男裝"現象。接受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唐代女子審美意識發生改變。
唐朝初期,女子流行穿著褥群裝,這種褥群裝凸顯了女性的性感和優雅,也符合當時的審美要求,其中以楊貴妃最為人稱贊。方干曾有《贈美人》詩贊道"粉胸半掩疑暗雪".足可見當時思想之開放,此種等等,"女著男裝"也變得不再另類。
當外來少數民族文化和多元宗教因素影響大唐之後,人們開始接觸到新鮮事物,對於美有了新的看法和認識,審美取向開始發生改變,單純女性表現的著裝已經不能滿足她們的需求,便把目光轉向別處,這時穿著男裝的新鮮感和反叛傳統禮教觀念的思想萌芽都使得人們的審美取向轉換為了男裝,大量的女子開始嘗試男裝,甚至當做日常著裝來對待,這更促成了"女著男裝"現象。
四、結語
總而言之,"女著男裝"現象只是唐代盛世中極其微小的一個部分,唐代是一個社會風氣開放,民族文化多元化,宗教理念先進,政治經濟發展平穩的時期,也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使得女性思想得以萌芽,也讓我們看到了唐代女子在當時男權社會中對於自由的追求和渴望。女性原本就是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唐代女性敢於挑戰世俗傳統,敢於打破封建禮教,不斷創新與進步。今天的社會,"女著男裝"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尚能如此,確實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