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不管到什麼年代男孩穿男裝

不管到什麼年代男孩穿男裝

發布時間: 2023-08-23 05:27:21

『壹』 3、40年代上海上流男士的著裝有什麼名堂

舊上海的男裝,有傳統的大褂,有朝氣的中山裝,還有初興的洋服、禮帽。

禮帽,帽名,分冬夏兩式,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絲葛。其制多用圓頂,下施寬闊帽檐。近代時,穿著中西服裝都戴此帽,為男子最莊重的服飾。

『貳』 誰知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之間上海流行服裝的特點就是夜上海時期.積分不多,急求.

上海服飾風格的形成大約始於十九世紀中葉,即上海開埠之初。其後,經過幾番演進,終為國人所矚目,並贏得「海派服飾」的美稱。 本世紀二十年代後期至四十年代,是海派服飾的一個輝煌時期。作為當時遠東最大的城市,海派服飾主要是受歐美時尚的引導。在此期間,巴黎當季的時新服飾僅三四個月後就會輸入到上海來,加之上海人的巧手改良,上海時興服裝形成了既與巴黎同步又有獨到風格的海派服飾流行時尚。作為全國的服飾中心,各地都以上海的流行趨向為楷模,一衣一扣,一鞋一襪,四方仿效。 至於男子平常所穿的服飾,少數達官貴族及知識分子穿西裝、中山裝和學生裝,也有如魯訊、郁達夫等人士偏愛中裝。普通人更多的則是長袍馬褂,或外加坎肩。北伐以後,很多男子改穿中山裝,夏用白色,予人清爽潔凈之感,其餘三季則以黑色為主。 女性時裝越來越趨於刻意展示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和美妙的身材,當時的時髦女裝主要有三類:旗袍,以西式外套為主的時裝,西式裙裝。二十年代中晚期,使用西式服飾的時髦女子越來越多,西式連衣裙成為一些時髦女性的夏季時裝。西式晨服、跳舞服也常有所見。上衣下裙的傳統服飾趨少。與此同時,旗袍開始流行,廓形較平直,裝飾風格趨於華美精細。三十年代是上海女裝最 為華美繁盛的時期。旗袍作為主要流行女裝已取代上衣下裙成為最常用的時裝。其式樣變化多,領、袖、襟隨衣擺線變化呈現不同的外觀風格,對細節刻畫大為重視,質地做工考究。完全西式的服裝穿用者多為歐化時髦女性,但這種形式並不是流行的主流。松滬抗戰後,女裝時尚趨於簡朴。四十年代正值抗戰時期,大多數市民的著裝變得簡朴,即使是富裕階層也因戰爭的氣氛而無心作奢侈的妝扮。抗戰勝利後,女裝流行再度繁盛,西式服裝特別是美式時裝在時髦女性中有一定的市場,完全採用西式結構的改良旗袍的穿著者日趨增多。自三十年代以後,也有上海時髦女性穿男裝風格的西裝、長褲,四十年代後期還有時髦女士穿男式茄克的。西式大衣、裘皮大衣一直很流行。 在此期間,從歐美進口的紡織品,如英國的法蘭絨、人字呢、女式呢、條格毛織物和美國的「花旗布」(平布),深受歡迎並對國內面料起到樣板和引導的作用。紡織印染機械的廣泛使用,新型化學染料的傳入,西方藝術流派對紋樣的影響,使國產紡織品呈現出一派新面貌:古香緞、織錦緞等絲綢新品種常用於流行女裝;軟緞、紡綢、縐紗、絨類使用普遍;印花布色譜更廣並廣泛被用於時裝;單色織物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如陰丹士林布(用化學染料染成的一種藍色棉布)曾普遍用於旗袍;國產呢絨也是時髦女裝的常用面料,其外觀與歐洲進口的毛織物外觀相差無幾;針織品開始進入時裝的行列;抗戰初,在上海時髦女性中還一度流行過用國產本白或毛藍棉布(又稱「愛國布」)做成的旗袍;條格織物在三十年代尤為時髦;染織紋樣有簡化的趨勢,除傳統內容外還出現了西方藝術風格如「迪考藝術」的紋樣;色彩流行時常翻新,配色以高雅和諧為時尚。

『叄』 年齡35歲,但外表像二十多歲的單身男人,到底應該穿中年男裝嗎

不需要穿中年裝,那樣讓人覺得你的長相和穿著不搭配。

『肆』 西方男裝三件套法國風時期

15:02
我要評論
男裝三件套,是指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的,被國際社會接受的西服、西服背心及西褲。西服也稱西裝,從廣義上,顧名思義,「西」指「西方」「西洋」,具體講指歐洲或歐美,即西式的服裝;狹義上,在我國人們多把有翻領和駁頭,三個衣兜,衣長在臀圍線以下的上衣稱作「西服」。

1.17世紀60年代男裝三件套的誕生

社會背景

17世紀中葉,波旁王朝專制下的法國取代了荷蘭成為歐洲商業中心。路易十四親政以後(1661-1715),他獨斷專行,積極發展工業,鼓勵藝術創作,大興土木,指定人們如何吃穿住行,以窮奢極欲來彰顯他的權威。1672年創辦的雜志《麥爾克尤拉·嘎朗》,把法國宮廷新聞和時裝信息向公眾傳播,時裝畫也在這時出現和流傳,也就是從這時起,巴黎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時裝的發源地。男裝在這個時候由荷蘭風時代那種實用的市民性特徵一度朝著這種女性味很強的裝飾過剩方向發展。但到60年代以後,男裝又再復歸,出現了市民性的貴族服,這就是鳩斯特科爾(justaucorpr)、貝斯特(veste)和克尤羅特(culotte)所組合而成的男子套裝。

1.2款式描述

鳩斯特科爾(justaucorpr)意為緊身合體的衣服。由衣長及膝的寬大衣卡扎克(casaque,英語稱卡索克cassock,意為寬敞的外衣)演變而來。卡扎克本來是軍服,17世紀60年代-70年代被用作男子服,衣身寬松,分有袖和無袖兩種。後來逐漸從背縫合兩側收腰,在兩側取褶使下擺張開,後背縫在底擺處開禊,這開禊叫做森塔·本次(center vents),是為了騎馬時方便。到17世紀80年代,腰身更加合體,改稱鳩斯特科爾。這就形成了19世紀中葉以前的男裝基本造型。除了收腰和扇形地擴張下擺外,鳩斯特科爾的口袋位置也很低,整個造型重心向下移。袖子也是越靠近袖口越大,袖口上還有一對翻折上來的袖克夫。無領,前門襟密密麻麻排列著一排扣子,還裝飾有金緶子絲綢紐。鳩斯特科爾用料有天鵝絨或織錦緞,再加上金銀線刺綉十分豪華。

鳩斯特科爾雖然有許多扣子,但著裝時一般都不扣,極個別時候,偶爾在腹部扣上一兩個,這恐怕就是今天西服上的扣子一般不扣或只扣腹部的第一粒扣的原因。扣子在這里純粹是一種裝飾,其材料也非常華貴,有金、銀、珠寶等。

鳩斯特科爾裡面穿著貝斯特(veste,英語稱waistcoat),貝斯特是作為室內服裝和家庭服,外出或出席正式晚會時,一定要在貝斯特外面穿鳩斯特科爾。貝斯特初期為長袖,衣身較短,後逐漸變長(僅比鳩斯特科爾短一點),收腰身,後背破縫,前門襟與鳩斯特科爾一樣,裝飾許多扣子,只扣一部分。因鳩斯特科爾用料過於奢華,遭到禁止而變得樸素。於是,人們又把華美的面料用於裡面的貝斯特上。這種貝斯特主要流行於17世紀後半葉到18世紀初,後變成無袖的背心,改稱作「基萊」(Gilet),衣長逐漸變短,向現代西式背心發展。

與鳩斯特科爾和貝斯特組合的下體衣克尤羅特,長度與鳩斯特科爾下擺齊,或略長出下擺,在膝下用緞帶扎著。用料與上衣相同,但一般沒有刺綉裝飾。下面的長筒襪上有刺綉紋飾。

1.3棉的發展及印度花布的流行

17世紀後半葉,掌握著東亞貿易霸權的英國開始統治印度的棉產業,同時英國本土開始發展棉布工業。產業革命後,英國一下子凌駕於過去棉產業的先進國印度和秘魯之上,其機織棉布開始在世界市場上取代印度的手織棉布。

在17世紀男女都流行的奢華的室內服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是印度花布。17世紀初,歐洲各國激烈爭奪紡織業的貿易霸權,當時毛織物的主要生產國是荷蘭、英國和法國,絲綢的主要生產國是義大利和西班牙。法國的絲織業在17世紀得以顯著發展,迅速超越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印度的印花棉布就是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從亞洲傳入歐洲的。

總之,17世紀以後東方的貿易和殖民地的開拓等這些與遙遠的異國之間的關系,給歐洲時尚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來自亞洲的棉織物及其印染技術使歐洲人的服飾原材料開始沖破地域局限,同時,歐洲的服飾文化也通過殖民地向世界各地傳播。

2.18世紀的男裝三件套

17世紀的男子三件套到18世紀逐漸向近代男裝發展。

2.1社會背景

18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產業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歐基本主義的進程。產業革命是從與服裝有直接關系的紡織業開始的。1733年,簡·凱伊發明了飛梭;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多軸紡紗機;1769年理查·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18世紀初,由於化學的進步,出現了色數豐富、水洗不掉色的耐水性染料,這大大豐富了衣料的後加工手段,木版印染這種新型產業應運而生。這些技術上的革新,使英國被稱為「世界的工廠」。然而在文化藝術方面,法國仍是西歐的中心。

2.2款式描述

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量,衣擺不那麼向外張了,緩解緊束的腰身,變得實用多了,這種上衣稱作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其最大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後下方,這是向下個時代的燕尾服邁出的第一步,也是現在晨禮服的始祖。

有立領或翻領,後開契,衣身兩側自袖窿起有公主線,前門襟的扣子一個也不扣,袖子為兩片構成,袖長及手腕,袖口露出襯衣的褶飾,翻折上來的袖克夫消失,但固定袖克夫的那幾粒扣子作為裝飾被保留至今,現在的男西服的縫制技術這時已基本形成。用料仍為絲綢,到1780年,英國出現毛料夫拉克,這種樸素、實用的夫拉克成為男裝的定型,英國也確立了男裝流行的主導權。裡面的貝斯特縮短到腰圍線或略長一點,貝斯特的袖子也沒有了。出現了現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萊」(gilet)。這種由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基萊(gilet)和克尤羅特(culotte)組成的三件套,在路易十六時代稱作夫拉克·阿比埃(frac habillé),作為上流社會男子的社交服一直用到19世紀。{page_break}

3.19世紀的男裝三件套

3.1社會背景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許多歐洲國家都處於動盪不安的時期,追求革命統一和獨立的運動不斷發生,人們開始鄙視宮廷貴族豪奢的惡習和貴族特權,轉而追求簡潔和樸素的古典風格,這加速了男裝擺脫象徵貴族身份的封建枷鎖,朝著平民化的方向邁進的步伐。與以前相比,這一時期的男裝款式變化最大的是人們對男性風度審美趨向的理解:即男性服裝更重視面料、裁剪、工藝而不是裝飾,逐漸取消服裝上過剩、繁瑣的裝飾,這一審美理念已相當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意識,人們開始追求服裝的合理性、舒適性和運動機能性。19世紀初,在拿破崙執政的帝政時期,宮廷男服裝飾豪華,色彩艷麗多變,從整個服裝發展趨勢看,普通的男士服裝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富麗豪華,開始趨向簡約。在英國,男士服裝採用羊毛或昵製成,質地精良,裁剪技術比較成熟,裝飾考究,斯文端莊,上衣下擺從腰部成弧形向後下方彎曲,越往下衣擺越窄,最後垂至膝關節處,同18世紀初向外張開的褶狀衣裾截然不同,用長褲替代了短褲,男士服裝朝著男性質朴、精幹、威嚴、瀟灑的方向發展。

19世紀初至中期,盡管在歐洲各國之間不斷有沖突,社會不安定,但這些年仍是工業及全社會繁榮發展的時期,在上層階級中,服裝上的奢華仍隨處可見。到50年代,歐洲的主要國家以及美洲的美國等國家都很富有,人們都穿著講究,舉止優雅。法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確立了它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拿破崙三世及其皇後過著奢侈的生活,整日沉醉於社交界,對服裝及其講究,對當時歐洲各國的流行影響很大,引導著時尚的發展。男女都有很多不同的服裝組件被認為一天中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和作用的基本組件,一天中要換幾次裝束。男士服裝變得正式和程式化,面料趨向厚重,顏色趨向沉穩,形成幾種固定的裝束組件。同時,由於工業化的發展、機器的發明、人口的增長以及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不僅貴族能穿上昂貴奢侈的服裝,人數和財富迅速擴大的中產階級也開始有能力享受,時尚逐漸被更多人接受。一般資產階級的男服仍以夫拉克、基萊和龐塔龍的組合為基本樣式,以不那麼顯眼為高雅,新的市民社會中紳士們理想的審美觀開始形成。

3.2款式描述

夫拉克在造型上延續了上個時期那種大翻領寬駁頭,前片從腰節處橫向切斷的燕尾服樣式,1810年左右,後下擺變短,腰身變低。下肢的衣服有兩種,一般資產階級以龐塔龍為主流,但保守的人們、宮廷貴族則穿緊身的克尤羅特。龐塔龍造型也隨時代氛圍和個人嗜好的變遷,時而瘦得貼腿,時而又肥肥大大。1811至1815年,紳士們晚會上的正裝是用絲綢做的緊身克尤羅特,下面穿白色高筒襪,上身穿高價的絲綢做的夫拉克和富有裝飾性的基萊,頭上編著發辮。克尤羅特後來隨著充滿貴族趣味的第一帝政的崩潰和其豪奢的宮廷生活之結束,而退出歷史舞台。基萊作為在樸素色調的夫拉克和單色的龐塔龍的組合中增加一塊明快色的衣服,這時顯得十分重要,領子和駁頭造型與以前無多大變化。

總的來說,男士服裝在19世紀已變得程式化,款式上的變化不再顯著,隨著流行在領型、肩型、口袋和扣子等細節處進行風格的變化,並在實用的功能上不斷改進。男士服裝越來越講究內涵,因此裁剪和製作技藝越來越受重視。由於穿著者們的生活越來越走向戶外以及人們穿著觀念向舒適化的轉變,服裝也慢慢地向休閑舒適的方向發展。

『伍』 20世紀40、50、60年代的男裝特徵以及代表圖片

哥特藝術風格與服飾: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紀的一種建築風格,很快這種風格便影響到整個歐洲,而且反映在繪畫、雕刻、裝飾藝術上,形成一種被譽為國際哥特風格的藝術形態。 這種風格主要的表現是建築上的"銳角三角形",同時也深深的影響了當時的服飾審美及服飾創造。例如:在男女服飾的整體輪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現出銳角三角形的形態。 巴洛克藝術風格與服飾: 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 "巴洛克"的字義源自葡萄牙語,意指"變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為脫離規范的形容詞。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風格"一詞,來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 「巴洛克」藝術與服裝: 藝術上的變化也引起了服裝款式上的變化。從服裝的外形線上可以看出受巴洛克影響的曲線條,尤其是17世紀早期的服裝。文藝復興之後帶來的思想解放,古典建築理論的發現.古希臘和羅馬紀念性建築的發掘和測量。導致了對古典雕塑和裝飾藝術的崇拜。隨著新權貴的出現。以及他們對古代帝王的物質和享樂生活的發現和嚮往.使古典藝術成為附庸風雅的華麗外衣.並目趨雕琢和繁瑣。由於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巴洛克風格」一詞。是指代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巴洛克在富麗堂皇中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的氣勢雄偉、生氣勃勃、色彩艷麗、線條優美、富麗豪華的風格,使其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宮廷貴族中得到大力提倡。巴洛克風格作為一種主導風格.把人類精神從古典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其沉溺於無邊無際的、令人神往的夢幻之中。1.巴洛克服裝風格的形成之一:17世紀的男裝 在17世紀的頭二十年裡,男裝仍延續著16世紀末的特徵。男裝的裝束由以下內容構成:襯衣(shirt)、緊身上衣(doublet)、夾克(jacket)、寬松短罩褲(tfunk hose)以及及膝的短褲(breeches)、威尼斯短褲(venetians)。人為化的造型和裝飾仍然存在。如松垂和鼓脹的寬松短罩褲(trunk hose)。有男性主宰的社會變革。體現出男性對自身的自信,男人通過「超越自然」的服裝樣式.折射出「大男子主義」的豪邁和擴張感。 自然風格的出現:這一時期的服飾特點是減少過去人工製作的襯墊、框架和填充物,使衣服向著較為自然的形態發展。上衣肩部已不見文藝復興時期的橫寬和襯墊效果。代之而來的是溜肩。整體效果是由僵硬變得柔和,由緊縛變得寬松,由支立或膨起變為下垂或自然合體,兩性對立的造型被男女裝統一的胖乎乎的外形所取代。領子、袖口和褲角開始用大量絲帶和花邊作為裝飾,代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金、銀、珠寶。2.巴洛克女裝 17世紀早期。女裝仍流行車輪狀的裙撐(farthingale)。後來逐漸地,裙撐在前身部分變得平坦。整體的服裝外形變得平緩、柔和和渾圓。領子開得很低,圓領。在西班牙和荷蘭,裙子在腹部處用鯨骨拉長為一個僵硬的u形。裙袍的外側仍很寬松。在吊袖下有合體的袖子,整個袖子看上去一層一層的。ruff輪狀領變得更加龐大。30年代末後,盡管裙撐仍在西班牙宮廷里逗留,但在歐洲大部分國家它都過時了。一種全新的樣式代替了它。 自然傾向的產生:這一時期女士穿戴,裙子仍是女服裝飾的重點,衣裙松垂、多褶、曳長,比文藝復興時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革命後的浪漫氣息。更顯出女性自然的嫵媚。女性除了外邊的羅布以外。還要穿三條不同顏色的裙子(即襯裙、內裙和外裙),以代替有礙身體活動裙撐架。下裙穿多層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來使下體顯得鼓大。以增添體積感和層次感。 巴洛克女裝(1635) 巴洛克女裝(1637)自然形象的恢復(1660—1680年的女裝):這一時期。服裝上不論是整體造型還是局

『陸』 古代男孩一般穿什麼

中國古代服裝,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結構與款式隨著生產與生活的方式發展而逐漸變化。下面我們來說說古代男子的穿搭吧。

一.深衣是一種大襟窄袖的袍子,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因為被體深邃而得名。它縫制容易,穿著方便,既利於活動,又能嚴密地包裹住身體,還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就流行開了。無論文人、武夫、官員、平民,全都把它作為日常服裝。

二、大氅(dà chǎng)是漢民族漢服的傳統服裝之一,也稱軍大衣,屬於男裝罩衣的一種。

三、說起古裝大家應該除了漢服外,還會想到唐服吧!唐服的起源是滿族馬褂其根本屬於長袍。長袍主要有兩種:滿族長袍(屬於清代民間普遍穿用的一種服飾是滿族人民的傳統服飾)和漢服長袍(大多數男子服裝是長袍樣式,如直裾袍、圓領袍、道袍等)。

四、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祭歷代帝王所穿禮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綉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

五、襕衫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在古代,襕衫為職官公服,學子穿著。整件衣服的風格是特別正式。

古代人把鞋稱為履,秦漢時期男女款已顯區別,男人穿方頭鞋履,表示陽剛從天。魏晉時盛行木履和絲履。古代的履種類繁多,以質料來分,有布帛,草葛和皮甲三種。靴,一種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長筒鞋,原為北方游牧民族穿用,多為皮革製成。唐代,官庶普遍著靴。宋、遼、金、元時期,靴的式樣較多,有鵝頭靴、雲頭靴、花靴等,靴的顏色隨衣搭配。明代起,朝廷開始禁止庶民穿靴,穿靴已有等級制度。

古代男子發式大致分為兩種:披發式——這是最原始和自然的發式,古今皆有。結發式——古代男女都把頭發盤在頭上,一般是因為夏季天熱或戴冠需要。古代男子頭飾為束發冠笄。古代男子配飾也是種類多如繁星,包括刀,劍,印,玉,佩,囊,符,帶等,佩飾是古代男子的體現品味和地位的依據。

每個朝代的服飾和穿搭偏好不同,比如唐朝時期的男子喜歡穿緊窄袖口的圓領袍,戴一種長得像斷兔子耳朵的帽子,而明朝的男子則喜歡寬袍大袖的道袍,佩戴儒巾、網巾等。

年輕女生如何佩戴珍珠首飾時尚又不顯老氣?

黃旭熙古裝絕了!古代男子的穿搭通常都是怎樣的?

我覺得和服和日本的傳統文化好封建哦。。。
現代男性的正裝,基本以西裝為主。說起來,西裝的歷史並不久,是從幾百年前英國王室的服裝演變而來的。相比之下,中式正裝更加源遠流長。接下來我們就看一看,中國古時候的男性,是怎麼穿衣服的。

中國古代服裝,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結構與款式隨著生產與生活的方式發展而逐漸變化。最早在商周時期,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著裳,衣裳二字便由此而來。

春秋戰國時期,分為上下兩截的衣裳變成了婦女專用品。

而男人們穿的多是連成一體的長衣了。這也就是秦朝男子比較流行穿的深衣。

深衣是一種大襟窄袖的袍子,有點像現在的連體睡衣,在當時確實有不少優點。它縫制容易,穿著方便,既利於活動,又能嚴密地包裹住身體,還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就流行開了。無論文人、武夫、官員、平民,全都把它作為日常服裝,甚至作為禮服穿。

為了騎馬方便,褲子首先在游牧民族當中被發明。褲子在中原開始流行始於漢朝。一開始,漢朝男子穿的褲子叫管褲。直到漢昭帝時,皇後為了阻撓宮女與皇帝親近,命宮中婦女都穿有襠,並在前後用帶系住的窮褲。這個穿著習慣後來男女通用,漢代男子所穿的窮褲,褲襠極淺,倒是有幾分像現在的低腰褲。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這個時候經常打仗,文人崇尚清談逃避現實,在穿著上也以寬松飄逸為主。

到了唐代以後,男子的服裝就逐漸簡單起來。長袍是最常見的衣著。從敦煌壁畫和著名的《步輦圖》可以看出,唐朝百姓和貴族服裝呈現兩極分化。百姓流行穿半臂,半臂,也就是短袖外套,方便勞作。而貴族男子的袖子卻長及膝蓋,表示有人伺候,凡事不用自己動手。

在唐代,胡帽十分流行。不過,現在講唐代故事的電視劇,經常會出現戴錯帽子的笑話。比如皇帝戴著的頭巾,名叫折上巾,這種頭巾在唐代是平民百姓才戴的。另外,唐代皇帝愛穿黃色,此時黃色就成為了皇家的專用色。但是到了宋代,皇帝更愛大紅色,潮服一律大紅袍,平時常服才穿黃色。

北宋法律規定:百姓只能穿黑或者白的粗布衣服,一定級別的官員才能穿錦袍。當時時尚男人的標志就是手中的一把絲綢摺扇。宋代男性流行綁腿和扎褲腳,不知道是不是與宋代民間流行蹴鞠有很大的關系。

到了元代,漢族普遍沿襲宋唐穿衣風格,而朝廷里的蒙古官員,仍然保持著喜愛皮草,酷愛戴帽的漠北穿衣風格。

明朝建國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錦衣衛,錦衣衛最早是御用儀仗隊,服飾華美。他們身穿著飛魚服,甚至是麒麟服,這可是公侯駙馬才有資格穿的禮服。不過,這一身帥氣的打扮,在明代卻代表著恐懼與死亡。

清朝最流行男裝叫做馬褂。清朝皇帝一高興就御賜黃馬褂。現在中國風的唐裝,並不是唐朝服裝,而是由清朝的馬褂改造而來的。

衣服從最原始的遮羞保暖,到後來不斷被賦予文化、審美的含義,服飾的發展見證了歷史。而中國男性的衣服特別多,不能說中國男人「臭美」,只能說中國特別有文化。

『柒』 近百年來男裝時尚都有哪些變化

男裝變化不大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377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560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067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562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39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67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84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19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30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