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五品領帶是什麼官
① 清正五品什麼官職
清朝正五品的官職有:
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
鹽課提舉司提舉、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
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1)清朝五品領帶是什麼官擴展閱讀:
清代文武官員穿著補服,在服飾的前胸和後背正中均綴飾一塊綉有飛禽或走獸的絲篩,稱補子。它又因絲綉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
在此之前的銷模賣官服多採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綉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而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製,只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各級官員補服為石青色。
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
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綉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綉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代的補子大約40厘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厘米見方。
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綉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綉,色彩艷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碼擾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採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
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綉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綉單只。明代的補子只飾於前胸後背,清代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於兩肩之上。綴綉在清代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
它只不過是綉工的復雜程度和顏色的差別。補子隨著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虧逗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官員所綴綉的補子圖案各有不同。
主要以文官採用飛禽飾樣,武官採用走獸圖案,用以顯示出武官的威武氣勢。而官員的元配夫人為朝廷命婦,亦可隨夫婿官階,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綴有補子。
② 清朝五品是什麼官銜
正五品--滑或毀(文)左右春坊左右侍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團爛御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信備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③ 清朝五品頂戴有多大的官
清朝的官制,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官制的大成.但對漢族人當官限制較多,很少漢族人能當到一品官,很多總督這級的官少數是從一品,更多的是正二品.但在清朝入關初時,為了穩定社會,拉攏漢人的知識分子,倒是對新中的進士授予較高品的官,甚至是一開始就授給四品官,但後來很快又恢復過來. 所以,五品官大約是現在的「副局級,正局級,副司級,正司級,副部級,副廳級,正廳級,副省級,副師級,正師級,副軍級」之間的官。
贈封(贈封)
古代朝廷對官員家屬賜以爵位和稱號。 宋 歐陽修 《瀧岡阡表》:「又十有二年,列官於朝,始得贈封其親。」 元 柯丹丘 《荊釵記·合巹》:「才郎但顯功,嬌妻擬贈封。」
敕封
皇帝頒詔書封賜臣僚爵號。 明、清對文武官員及其先代妻室贈予爵位名號時,皇帝詔命有誥命與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誥命,稱誥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稱敕封。誥命與敕命形如畫卷,軸端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品與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參見「封贈」。明《東江疏揭塘報節抄》:「除一而移會登萊巡撫(袁可立)外,既經委臣查勘前來,合行覆請,伏乞皇上亟賜冊號封典敕於該部,速遣使臣航海前來,不致風高浪阻,誤敕封大典孝派,並誤疆場大事散派也。」
它的頒賞一般多物中在慶典時進行,頒賞時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一品至五品官員以「 誥命」授予,也誥封。五品以下官員以「 敕命巧掘賀」授予,也稱敕封。如清朝規定,一品官的曾祖父以下均有封典或物。,三品以上其祖父母以下,七品以上其父母以下,九品以僅賜予官員本人。
明朝的誥封或敕封般均為一色織錦,自右向左豎行書寫,上鈐「廣運之寶」「制誥之寶」或「敕命之寶」御璽。部目分織錦的右側首部織有「奉天誥命"四字,左側尾部一般有織造時間。後朝使用前朝織造的織錦書寫誥(敕)封進行封典情況常見。
清朝的誥封或敕封一般為紅、青錦,物官、赭石、淺黃、明黃五色織錦,單色織較為少見。其大部分織錦的右側首部也同明朝的相同,織有「奉天誥命」四字,左側首部織有滿文「奉天誥命」四字,沒有織造時間。織錦均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其左自左向右書寫滿文,右部自右向左書寫漢文,稱之為「滿漢合璧」。中部鈐滿漢文「制誥之寶」或「敕命之寶」御璽。
④ 清朝的五品大員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清朝的五品大員中央級別的是:各部院郎中、太醫院院使、左右庶子、僉事道、欽天監監正,地方的是:各州知州、都轉鹽運使司副使、土知州。
清朝的五品官相當於現在穗猛宏的:副局級,正局級,副司級,正司級,副部級,副廳級,正廳級,副省級,副師級,正師級,副軍級」之間的官。
(4)清朝五品領帶是什麼官擴展閱讀
清朝的官制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官制於前代也有很大區別。清朝有九品十八級的說法,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中央主要是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比如我們所知道開始於明朝的內閣,六部和軍機處。地方官又分為文官和武官。例如總督,巡撫,將軍和提督。
清朝的官制和明朝大體相似,但也在明朝基礎上略有變革,對其突出的弊端加以厘革。內閣猜冊本是明朝產物。清人入關以後,繼續沿襲明朝制度。其實在入關前,皇太極就曾經設立文館,則是我們所說的內閣的雛形。
隨後又將文官擴展為三院,就是我們所說的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和內弘文院,負責起草文書、撰擬詔令、編纂知段史書、頒布制度。順治帝時期叫內閣。
⑤ 清朝五品官相當現代什麼職位
市長或自治州州長,如清朝的知州就是五品,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或自治州州長。
1、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2、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銀賣頃醫院院使;
3、文職外官:配搏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4、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炮官、分管佐領;
5、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鋒陸、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⑥ 軍功.五品.銜賞戴藍翎.清朝什麼官
五品頂戴是一種官職,但是,這又是一種軍銜。軍銜和官職還是不一樣的。軍銜是權力的神仿表滾瞎譽示,官員卻是付諸於行動。這種軍銜官員並肩的頂戴,相當於現在的一個中尉,還肩負的局級幹部的職位大段。
⑦ 清朝 國學軍功五品頂戴是什麼意思屬於當官嗎如果是官,相互當與現在什麼級別
國學軍功五品頂戴。
先說這幾個字的意思。(先不說國學兩字,這兩字很奇怪)
軍功五品頂戴,就是因為軍功而被賞賜的五品頂戴,這個賞賜不算太大,也不算小,只是一種榮譽。就是說跟五品官一樣的級別、禮遇、排場。
還有這里的軍功也不一定必須是打仗立的功勞,可能在軍隊里干什麼乾的不錯或有人賞識就給的。
要說算不算當官當然算當官的,但是這種官如果沒有授「實缺」--也就是沒有安排具體的職位,那蘆沖宏么就只能算一個虛職。而在清朝後期,由於可以捐官--就是拿錢買。因此有大量的官員沒有實缺來補,因此很多頂子都是虛的。
但是在中國這個官本位社會裡面,也是一種很大的榮耀。所以但是很多商人賺了錢後去捐一個頂子回來,就是為了光耀門楣。
五品級別的高低。和現在相當的,不太好比。一是不同年代在變二是不同系統里也不一樣。
大體上說
要是在地方實缺上(當時叫外官)的話大體上相當於市長級。當時的府差不多。判攜
在部隊上(當時叫武職)則相當於現在的師旅級幹部。大約是當時的副參領、侍衛級別。當時的營一般相當於現在的集團軍。
在中央(當時叫京官)則相當於各部裡面的司長,當時叫各部的郎中
這個可以參看《清史稿職官志》很詳細也很繁雜
真正的問題是你這個軍功五品頂戴前面有「國學」二字。很難理解!
不知道你是從什麼地方看到的。
我不大想的明白,國學是國子監的學生?然後從軍立功?不大講的通!以前不大有這種簡稱!
因為國學一詞出現很晚,在清代就是指國子監的意思!用現在的話說國學就是陪冊國家辦的學校。
你有沒可能抄錯?
存疑待有識者
⑧ 五品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古代五品官員相當於現在市長、市委書記、軍分區司令員、各部委下轄司局辦主任、司長等
1.准確點講,清朝時期的「正五品」,應該相當於現今的「正廳級減」。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吸取並借鑒了前朝歷代的經驗、教訓,將各項制度予以絕對完善和發展,逐漸成為封建專制制度的集大成者。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時期的官職體系「官分九品,各系正從,級十有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除了明段差確的等級和尊卑觀念外,清朝統治階層還特別注重對大臣的權力分化、相互監督和制約,有效防止了權臣篡位,更直接有效的促成了中央集權。
2.「郎中」,隸屬「中央官職」,於六部中僅次於「尚書」和「侍郎」的官職。清朝時期的「郎中」,大致類似於現今部委某司司長,行政級別為司局級,在地方上就是廳局級,也就是上述「知府」的行政級別——正廳級。「正五品」似乎也屬正廳級行列,但「郎中」這個念燃叢官職隨著清朝皇權集中的逐步發展,其所對應的品級也是經過了反復仔櫻變化而最終確定的。根據《清史稿·職官志一》的記載,「郎中」的最初品級為「三品」,順治十六年改為「五品」,又改為「四品」;康熙六年再次升為「三品」,直到康熙九年才最終確定為「正五品」。
3.隨著清朝皇權集中的逐步發展,內閣逐漸形同虛設,六部的實權也在逐步壓縮,分掌各司具體事務的「郎中」自然也被逐漸收權,並逐漸發展成為「僅承上憲意,不可妄斷妄判」的執行派官員。而執掌一府行政大權的正廳級領導——「知府」,因為統治地方的實際需要,手中權勢卻在逐漸增加。所以,「知府」的品級一直未變,而「郎中」的品級卻逐漸固定為「正五品」,也就是低於正廳級的級別。
⑨ 清朝品級對應官職
清朝品級對應官職:
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從一品: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燃如賣旗護軍統領、鑾儀使,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散皮逗秩大臣、副將。
正三品: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游擊、五旗參領、協領。
正四品: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百橡並戶。
從六品: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盛京游牧副尉七品典儀。
正八品:外委千總。
從八品: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正九品:各營藍翎長,外委把總。
從九品: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額外外委。
未入流:百長、土舍、土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