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褲子搭配 » 古代內衣配什麼褲子

古代內衣配什麼褲子

發布時間: 2023-01-20 03:30:14

『壹』 古代人穿內褲嗎

古代人穿內褲。

古代人的內褲為褻褲,或稱底褲,指古人裡面穿的小褲,那時候可沒有現在這樣的內褲。

古代人穿的內褲,其褲腿比較長,因此不便於運動,而之所以稱之為褻褲,是因為內褲是一種在古人看來比較猥瑣和輕慢的衣服,不可輕視與他人。


(1)古代內衣配什麼褲子擴展閱讀:

古代衣服小知識:

古時內衣稱中衣,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史料見於漢朝。

其中女性內衣在不同的時期又稱抱腹、心衣、兩襠、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 「慣束羅裙半露胸」的普遍裝束在歷史上只不過短短一瞬,從古到今,內衣都一直蘊藏著女性的隱秘,是絕對不為外人所知的。

古書中提及內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歡場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孫二娘一般,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隱諱的。

女子貼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輕易示人的服用性質而得名。

明清時期婦女的貼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為宮女所穿的款式,強調刺綉裝飾。

是一種 「腰間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於南北朝,是唐宋時期內衣的稱謂,結構上以緊束前胸為特徵,以防風寒,用於約束和固定胸部。也稱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為常見,有素色與刺綉之分,左右兩角裝有繩帶,系於後背,還有有袋無袋之分。

中國古代內衣不像歷代外衣具備嚴謹的典章服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外衣是政治,而內衣則是情感。

中國古代內衣都是情和藝的完美結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語。

每個古代女子縫制自己的內衣時,都將萬千情愫傾注於上:求子綉石榴、求財綉牡丹,避邪綉猛獸、思念心上人就綉花草……在外衣上根本不敢體現的人生理想及個人慾念,但在內衣上可以充分描繪展現。

『貳』 古代人,內衣 內褲是怎樣的

古代人的內衣統稱褻衣。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

古人還沒發明合檔的長褲之前有一種掛檔的衣物叫褌。

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褌就是檔間的著裝,形制有二。

一、短,僅遮襠部,不縫褲腿,類似現在內褲的形制。因古人認為類似牛的鼻子,被稱為犢鼻褌。

二,長可達膝部,縫有兩個褲腿,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鉤肩」及」

古代內衣(女性)演變

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本貼包含圖片附件:

唐朝:訶子

唐朝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叄』 內衣沒發明之前,女子貼身穿肚兜,那下身穿什麼

人們穿上內衣,也才是近代以來的事情,在我國古代很長一段時期,是不穿所謂的內褲的,後來才逐漸穿上內褲,也稱作褻褲。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段時期各民族大融合,受胡服影響,這個時期中原的士庶百姓也開始以穿褲子為時尚,包括部分女性。不過,這個時期,女人們即使穿了外褲,裡面也是不穿內褲的,而且外褲外通常要套件裙子。

古代女子內褲的正式流行大概是唐宋以後了,隨著社會以及思想文化的發展,女子有條件在經期會多穿一條短一些的舊褲在內,以避免弄臟外面的衣服。後來這種逐漸成為常態,因為內褲是一種在古人看來比較猥瑣和輕慢的衣服,不可輕示與他人,所以這種內褲也稱之為褻褲。

『肆』 肚兜是古代女子的貼身內衣,那她們下半身穿什麼呢

古代女子的貼身內衣只有肚兜,那下半身穿的是何物?你們猜

現在的人都會穿內衣,尤其是內褲這種貼身衣物,更是所有的必備衣服,穿上後不僅身體舒服,還能有效的預防很多疾病,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沒有內褲這種衣物的,古代女子的貼身衣服一般都是肚兜,古代沒有內褲那麼女子的下半身穿什麼呢?


在古代,我國的女子一般都是不穿內褲的,說的直白一點就是那個部位裸露著,女人直接穿著褲子,夏日的時候,要是穿裙子,裙子都是很長的,要不然就會讓人看到不能看到的地方,後來我國古人發明了開襠褲,後來又出現了合襠褲,直到現在才有了我們常穿的內褲,所以說古代的女子那個部位多是裸露的,只不過被衣物包裹了起來。

『伍』 古人穿什麼樣的內褲

古時內衣稱中衣,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史料見於漢朝。其中女性內衣在不同的時期又稱為抱腹、心衣、兩襠、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 「慣束羅裙半露胸」的普遍裝束在歷史上只不過短短一瞬,從古到今,內衣都一直蘊藏著女性的隱密,是絕對不為外人所知的。古書中提及內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歡場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孫二娘一般,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隱諱的。
古代內衣小知識

褻衣 主腰 抹胸 肚兜

女子貼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輕易示人的服用性質而得名。明清時期婦女的貼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為宮女所穿的款式,強調刺綉裝飾。是一種 「腰間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於南北朝,是唐宋時期內衣的稱謂,結構上以緊束前胸為特徵,以防風寒,用於約束和固定胸部。也稱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為常見,有素色與刺綉之分,左右兩角裝有繩帶,系於後背,還有有袋無袋之分。
中國古代內衣不像歷代外衣具備嚴謹的典章服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外衣是政治,而內衣則是情感。中國古代內衣都是情和藝的完美結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語。每個古代女子縫制自己的內衣時,都將萬千情愫傾注於上:求子綉石榴、求財綉牡丹,避邪綉猛獸、思念心上人就綉花草……在外衣上根本不敢體現的人生理想及個人慾念,但在內衣上可以充分描繪展現。
正如《雲縷心衣———中國古代內衣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書所展示的:中國古代內衣文化的多元性、時段性較之其他服飾更自由、更智慧,亦更富於濃情。隋唐時期,依賴內衣來展示「乘間歡合」及充當驚艷式宮女的外在符號,已開始承載「……閨門失禮之事不以之異」的性開放思潮,憑借內衣的形制、色制來袒露身體,更顯唐代內衣服飾文化的開放氣度及人文精神中驚彩絕艷的異光;宋代後期的「理學」制約,並沒有使內衣文化暗淡失色,而是以「窄、瘦、長、奇」別具中原特色,為日後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明朝內衣文化中「非綉衣大紅不服」、「非大紅裹衣不華」的「主腰」式內衣,更體現當時社會風尚中「導奢導淫」 的生活消費理念,成為對禁慾主義反叛的強有力符號;清末民國,更是華夏內衣一派艷陽天的繁紛時期,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情願還是不情願,既有對傳統內衣的繼承,又有對西方內衣文化的接納,「修形塑身」與「寄寓精神」的肚兜藝術提升了華夏內衣的全新內容,結構上的科學化、圖騰上的裝飾理想化、工藝上的精巧化,材質上的多樣化,使肚兜藝術與社會、身體、人生價值交映生輝。
該書將自春秋以來的中國古代內衣歷史文化及設計藝術鋪陳得流光溢彩,彰顯出完全不同於中國古代外衣嚴謹服制的一種浪漫隱秘圖像。

漢代以前,女人下體無衣,到了漢朝才穿上開襠褲。《漢書·上官皇後傳》說:「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所謂「窮褲」,便是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則不穿內褲,也順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續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裝製成和服,似乎女子著和服也不穿內褲。

也有人說和服是「吳服」的改造,來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不穿內褲,保留了古代中國人「衣」的基本特點。「日本人唯一的發明,就是男人的那塊兜襠布,至今還留在相撲力士碩大無比的臀縫里。」

『陸』 古代女子的貼身內衣只有肚兜,那她們下半身穿什麼

古代女子下半身是不穿內褲的,只用一條遮羞布圍著或者穿開襠褲。事實上,貼身內衣褲的歷史很短,直到近代時人們才發明出了內褲,在這以前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沒有穿內褲這個概念。

可能有人會疑惑,既然沒有內褲,那麼女性來月經的話該怎麼處理呢?事實上,女性來月經時僅僅會在外褲或者長袍裡面穿上一條舊褲子,以免弄臟外面的衣服,也並沒有什麼比較方便有效的應對方式。

所以古代的女子是沒有舒適貼身的內衣褲穿的,這也與女子的社會地位底下有關,所以人們才忽略女性的需求,無視女性的感受。

『柒』 古代的女性內衣穿肚兜,沒聽過內褲,那麼下半身穿什麼

額,不明白提問者是男是女,提問的這個目的是什麼。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提出的是,雖然古代沒有胸罩(ps這一物件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但是我們有肚兜啊!這樣推論的話,雖然我們沒現代層面上的內褲,但是有種東西叫褻褲....這一物品十分寬松,到這我覺得您可能要問來大姨媽該怎麼辦?嗯,我們的老祖宗有月經帶,詳細情況我這里就不多說了,網路一下,世界你有。

眾所周知古時候的外出耕作主要是男性,因此男性主要為褲裝,比較方便。女子一般在家養蠶繅絲,相夫教子,體能上的活要低於男性,故而沒有這種需求。最後古人對於上半身的重視要遠遠高於下半身,這也是為什麼內衣即肚兜最先發明出來。

『捌』 古代女子穿什麼內衣

問題一:古代女人穿什麼 中國古代女人內衣里的秘密 古代女子的內衣最早被稱為「褻衣」。「褻」意為「輕浮、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迴避和隱諱的。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史料見於漢朝。古代女子內衣蘊藏著不盡的昔日情懷, 「前圓後方,前短後長,這是應和天地人合一的傳統理念;過腰、胸、肩等分別系帶,是為了在流動中達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袋口的拼接處,必須綉上小幅圖案來遮住線的結點,保持畫面完整,這便是所謂『出境生情』」,且匯聚了綉、縫、貼、補、綴、盤、滾等幾十種工藝,用以表達不同的主題。可惜有些工藝,今天已經失傳。

問題二:古代女人裡面穿什麼啊?現在女人穿的 *** 是什麼時候開始的?謝謝 40分 漢代以前,女人 *** 無衣,到了漢朝才穿上開襠褲。《漢書・上官皇後傳》說:「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所謂 「窮褲」,便是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則 *** *** ,也順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續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裝製成和服,似乎女子著和服也 *** *** 。
也有人說和服是「吳服」的改造,來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 *** *** ,保留了古代中國人「衣」的基本特點。「日本人唯一的發明,就是男人的那塊兜襠布,至今還留在相撲力士碩大無比的臀縫里。」
中國古代,那時女人沒有 *** ,他們穿的裙子裡面有一個短的部分,相當於現在的襯裙,而男的則徹底沒有,但是,馬上將則會因總騎在馬鞍上,胯下受不了,再加上身上的盔甲,手中的兵刃,而且那時還沒有馬蹬,所以,重量全部由臀部承受,正因此,他們會穿一條類似短褲的東西,這樣才能減輕一些摩擦。也許這便是 *** 的雛形吧。
真正的穿在褲子里的 *** ,以及女士的 *** 是在十九世紀末才出現在法國.
古時內衣稱中衣,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史料見於漢朝。其中女性揣衣在不同的時期又稱為抱腹、心衣、兩襠、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慣束羅裙半露胸」的普遍裝束在歷史上只不過短短一瞬,從古到今,內衣都一直蘊藏著女性的隱密,是絕對不為外人所知的。古書中提及內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歡場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孫二娘一般,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隱諱的。

問題三:古代女子沒有胸罩穿什麼內衣 古代女子穿的是抹胸,俗稱肚兜。

抹胸是一種胸間貼身小衣,一般以方尺之布製成,緊束前胸,以防風之侵入。古代男女多服之。抹胸的別名很多,古稱奶頭布、襪腹、z服、肚兜等。亦稱「[裙」、「合歡[裙」、「訶子」等。古代婦女的胸衣,自後向前圍束,下面有線,可以同時圍系裙腰。《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側手從抹胸里取出一個帖子來。」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今之襪胸,一名[裙。.....即唐『訶子』之類。.....自後而圍向前,故又名合歡[裙。」

明代之後,婦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習慣,當時叫「兜子」,俗稱抹胸。是用交料兩塊,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兩種款式,一種是短小貼身的,縛於胸腹之間,俗稱「肚兜」。另一種是束於腰腹之間的,稱為「抹胸肚」。《清稗類鈔》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寒內侵者,俗稱兜肚。男女皆有之」。

問題四:古代的女人穿什麼樣子的內衣? 在古老的中國,最著名的內衣要算肚兜了。「肚兜」即抹胸的俗稱,辭海釋「掩胸之衣」,是古代婦女穿在最貼身處的內衣。伴著幾許古典的浪漫風情,現代人一聽到「肚兜」總有幾絲奇思遐想。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漢代內衣的款式開始趨向精美
漢代內衣的款式,有多種形制,人們對衣飾的追求已經開始趨向精美。這時女性的內衣比較常用的有帕腹、抱腹和心衣。漢劉熙《釋名・釋衣服》稱:「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奄心也。」由此可見,這時的內衣有繁簡之別,簡單的只是橫裹在腹部的一塊布帕,因稱「帕腹」;稍微復雜一些的,只是在帕腹上綴以帶子,用時緊抱其腹,故名「抱腹」;如果在抱腹上加以「鉤肩」及「襠」,則成了「心衣」。穿的時候要像纏綳帶似的前一塊後一塊慢慢把自己裹成一個肉粽,灰常麻煩…
「心衣」與「抱腹」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我們從後人所繪的《北齊校書圖》(見圖)中,仍可找到心衣的遺型。帕腹、抱腹和心衣,盡管有著繁簡之別,但全都只有前片,沒有後片,穿著這種內衣,後背部分是全部袒裸的。HOHO,好像泳衣哦!「心衣」的特點是以「以帶吊縛」以及「以平裁式布帛遮束」。其「帶」的量及位置各有不同,其「平裁式」的幾何形態化布帛的分割均有變化。應該說「心衣」已經基本具備了後世內衣的特點。在漢代。還出現過一種既有前片又有後片的內衣;既可當胸,又可當背,因形得名「兩當」,它是後世背心的最早形式。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是平織絹,上面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唐代的訶子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的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歡襟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蒙古族入主中原,服飾上既承襲漢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至元大德年間,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從其便了。元朝內衣稱「合歡襟」或「合歡」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
元代的「合歡」,無論從形制還是名稱上都很有煽情的味道。「合歡」後背坦露,以帶子相連,肩部無帶,穿時由後及前,有胸前一排扣子系合,或用襻(音盼pàn)帶等系束。面料為手感厚實的織錦,圖案則多為四方......>>

問題五:古代女人帶胸罩嗎 古代女性穿什麼 *** 漢代以前,女人 *** 無衣,到了漢朝才穿上開襠褲。《漢書・上官皇後傳》說:「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所謂 「窮褲」,便是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則 *** *** ,也順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續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裝製成和服,似乎女子著和服也 *** *** 。
也有人說和服是「吳服」的改造,來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 *** *** ,保留了古代中國人「衣」的基本特點。「日本人唯一的發明,就是男人的那塊兜襠布,至今還留在相撲力士碩大無比的臀縫里。」

問題六:古代女子穿內衣嗎?穿什麼內衣 一般穿抹胸,或者胸貼!再弄個肚兜,我姐姐告訴我的,他當過上了鏡的群眾演員

問題七:古代女子沒有胸罩,那麼問題來了,她們穿什麼內衣 她們當然不可能穿天使芯內衣了,而不同朝代穿的也不同
唐朝:女人穿的內衣叫「子」
宋朝:女人穿的內衣叫「抹胸」
元朝:女人穿的內衣叫「合歡襟」
明朝:女人穿的內衣叫「主腰」
清朝:女人穿的內衣叫「肚兜」
懂不??

問題八:古代沒有胸罩穿什麼? 肚兜啊,小背心

問題九:拍古代電視劇女人穿什麼樣的內衣褲 當然穿現代內衣褲了又不拍裡面
望採納

『玖』 古人內衣都穿什麼和現代人相比有什麼區別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內衣,應該是商周時期的「澤」。

此名稱的由來根據漢人的說法是次衣物是貼身穿著,同時吸收身體的汗澤。所有在當時的漢代,它被人們稱呼為「汗衣」、「汗衫」

《詩經》有雲: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這是什麼操作?同穿一套內衣?放在現代那可是無法接受的啊。



兩當


再到後來的唐朝時期,由於唐朝民風開放而自信,崇尚豐腴之美,女子內衣都是無肩帶的「抹胸」樣式。

下圖就可以看出當時女子的穿衣風格。仕女身著低胸長裙,上衣是小衫和披肩,酥胸半露,就這身打扮放在今天也是很潮的呢!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4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73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7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7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9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5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6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68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