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男子穿什麼褲子
A. 明朝時期女子和男子的衣著是什麼樣的怎麼用語言描述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綉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古代留存至今的資料中,大部分是宮廷中命婦著裝形象。命婦著霞帔時,在用色和圖案紋飾上都有規定。一般在大紅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掛霞帔時,要用深青色綉花霞帔,品級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紋飾上,如下分別列數。
一、二品命婦霞帔用蹙金綉雲霞翟紋(即長尾山雉)。
三、四品命婦霞帔用金綉雲霞孔雀紋。
五、品命婦霞帔用綉雲霞鴛鴦紋。
六、七品命婦霞帔用綉雲霞練鵲紋。
八、九品命婦霞帔用綉纏校花紋。
明代的褙子的紋樣與霞帔在品極差別上基本相同,只是八、九品命婦用團花,不用纏枝花。明代使用褙子面很廣。按身份來分有兩種類型;貴族使用的褙子,在禮節性場合為合領大袖對襟形式;平民做為常服就採用直領小袖對襟形式。
還有一種出自元代的無領對襟馬甲,又稱"比甲",是宮廷中皇後的專用服式。後來逐漸傳入民間,擴大了服用范圍。比甲盛行於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婦女的偏愛。這種"比甲"從形式上看與隋唐時期的半臂有淵源關系,後來清代出現的馬甲,就是這種比甲的變形。
明式服裝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佳飾物,並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種飾物。其中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這些佩飾統稱叫"雜佩"。另有一種特別的佩飾,是在一條金鏈上,以環相連掛著四件小物件:即鑷子(是一種一頭固定,一頭張開的鐵制小工具用以夾取細毛之用,人稱"毛鑷子")、牙簽(剔牙之用)、耳挖子(挖耳用的小勺)和小刀,均是些婦女的生活實用品。
《明會典》是明代官修的一部典章制度書,其中記錄貴族女裝用料均為"各色紵絲綾羅紗隨用",而平民女服用料則受限制,即便是禮服,也限用紫色粗布(即"絁")並且禁止用金綉,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綠色和桃紅色等淺淡的顏色,而禁止使用大紅色、鴉青色和明黃色等濃艷的色彩。明洪武十四年還規定,商賈之家只能用絹布制裝,農家可以使用紬紗和絹布。
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襕衫與當今舞台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其特點是寬袖、皂(黑)色緣邊,青圓領、皂絛軟巾垂帶。腳夫和搬運工則著青布衫褲,青布長手巾,上衣沿寬邊,足著草制的靸鞋。官服是雲緞圓領袍,另有外加雲緞外套的穿法。這種袍長離地一寸,袖長過手,袖椿(指袖身)寬一尺,袖口寬九寸,足著大紅色履為典型式樣。
明朝立國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復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與常服又得以並行了。法服大體同於唐朝,祗是進賢冠改成了梁冠,並增加了忠靜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烏紗帽,穿圓領袍。袍服除了品色規定外,還在胸背綴有補子,並以其所綉圖案的不同來表示官階的不同,不獨唯此,官員的腰帶也因品級的不同而在質地上有所不同。故有明一代的服飾特點主要體現岀等級限制的嚴格。書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則穿短衣,戴小帽或網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頗多,且常在額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兩朝,但內衣有小圓領,頸部加紐扣。衣身較長,綴有金玉墜子,外加雲肩、比甲(大背心)等。
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從唐代吸收了胡人習慣以後,發展出的漢人衣冠。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男服服飾
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只穿一種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辦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復唐宋時代的常服糸統。
女服服飾
禮服:
褘衣:為皇後受刪、謁廟、朝會時穿著。
翟衣:為皇後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明代背子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朴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明代比甲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比甲的名稱,見於宋元以後,但這種服飾的基本樣式,卻早已存在。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衩。隋唐時期的半臂,就是與比甲有著一定淵源關系。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到了清代,這種服裝更加流行,並不斷有所變革,後來的馬甲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改制而成的。
官吏常服
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飾,以補子來區分官職。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
官吏服飾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襇。所綉紋樣,除胸前、後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製成的寬邊,當時稱「擺」。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服飾。他說:「其制後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這種服裝所採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製度。《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本圖所繪的服裝,就綉有麒麟紋樣。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象鹿,全身有鱗甲,牛尾馬蹄,有一隻肉角。後人將它作為吉祥的象徵廣泛用於各類器物的裝飾。麒麟的形象也經過一番變化,將頭繪成龍首並有兩角,尾繪成獅尾等等。明代官服綉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
皇帝常服
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綉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朴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綉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皇後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大體分禮服及常服。皇後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綉有織金龍鳳紋。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後、皇太後、皇後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
明代胄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士人服飾
明代圓領大袖衫為儒士所穿的服飾,與其他官吏一樣,都有詳細的制度。如「生員�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這是從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飾。在當時被稱為「直裰」,或稱「直身」,《儒林外史》里的士人,就多穿這種服裝。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在年輕婦女中間,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綉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明水田衣
明代水田衣是一般婦女服飾,是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致,所以在明清婦女中間贏得普遍喜愛。據說在唐代就有人用這種方法拼制衣服,王維詩中就有「裁衣學水田」的描述。水田衣的製作,在開始時還比較注意勻稱,各種錦緞料都事先裁成長方形,然後再有規律地編排縫製成衣。到了後來就不再那樣拘泥,織錦料子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形狀也各不相同,與戲台上的「百衲衣」(又稱富貴衣)十分相似。
B. "褲子起源於何時宋、明、清三代的""膝褲""有何不同"
在現在這個時代,褲子的款式多種多樣,市面上新奇的褲子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褲子是怎樣產生的,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褲子的發展越來越成熟,你都知道了嗎。
C. 古代人民男生穿的褲子是什麼
類似綁腿的兩個套腿,兩個管在外面長衣裡面,在外面看不見。
D. 古代男孩一般穿什麼
中國古代服裝,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結構與款式隨著生產與生活的方式發展而逐漸變化。下面我們來說說古代男子的穿搭吧。
一.深衣是一種大襟窄袖的袍子,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因為被體深邃而得名。它縫制容易,穿著方便,既利於活動,又能嚴密地包裹住身體,還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就流行開了。無論文人、武夫、官員、平民,全都把它作為日常服裝。
二、大氅(dà chǎng)是漢民族漢服的傳統服裝之一,也稱軍大衣,屬於男裝罩衣的一種。
三、說起古裝大家應該除了漢服外,還會想到唐服吧!唐服的起源是滿族馬褂其根本屬於長袍。長袍主要有兩種:滿族長袍(屬於清代民間普遍穿用的一種服飾是滿族人民的傳統服飾)和漢服長袍(大多數男子服裝是長袍樣式,如直裾袍、圓領袍、道袍等)。
四、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祭歷代帝王所穿禮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綉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
五、襕衫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在古代,襕衫為職官公服,學子穿著。整件衣服的風格是特別正式。
古代人把鞋稱為履,秦漢時期男女款已顯區別,男人穿方頭鞋履,表示陽剛從天。魏晉時盛行木履和絲履。古代的履種類繁多,以質料來分,有布帛,草葛和皮甲三種。靴,一種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長筒鞋,原為北方游牧民族穿用,多為皮革製成。唐代,官庶普遍著靴。宋、遼、金、元時期,靴的式樣較多,有鵝頭靴、雲頭靴、花靴等,靴的顏色隨衣搭配。明代起,朝廷開始禁止庶民穿靴,穿靴已有等級制度。
古代男子發式大致分為兩種:披發式——這是最原始和自然的發式,古今皆有。結發式——古代男女都把頭發盤在頭上,一般是因為夏季天熱或戴冠需要。古代男子頭飾為束發冠笄。古代男子配飾也是種類多如繁星,包括刀,劍,印,玉,佩,囊,符,帶等,佩飾是古代男子的體現品味和地位的依據。
每個朝代的服飾和穿搭偏好不同,比如唐朝時期的男子喜歡穿緊窄袖口的圓領袍,戴一種長得像斷兔子耳朵的帽子,而明朝的男子則喜歡寬袍大袖的道袍,佩戴儒巾、網巾等。
年輕女生如何佩戴珍珠首飾時尚又不顯老氣?
黃旭熙古裝絕了!古代男子的穿搭通常都是怎樣的?
我覺得和服和日本的傳統文化好封建哦。。。
現代男性的正裝,基本以西裝為主。說起來,西裝的歷史並不久,是從幾百年前英國王室的服裝演變而來的。相比之下,中式正裝更加源遠流長。接下來我們就看一看,中國古時候的男性,是怎麼穿衣服的。
中國古代服裝,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結構與款式隨著生產與生活的方式發展而逐漸變化。最早在商周時期,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著裳,衣裳二字便由此而來。
春秋戰國時期,分為上下兩截的衣裳變成了婦女專用品。
而男人們穿的多是連成一體的長衣了。這也就是秦朝男子比較流行穿的深衣。
深衣是一種大襟窄袖的袍子,有點像現在的連體睡衣,在當時確實有不少優點。它縫制容易,穿著方便,既利於活動,又能嚴密地包裹住身體,還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就流行開了。無論文人、武夫、官員、平民,全都把它作為日常服裝,甚至作為禮服穿。
為了騎馬方便,褲子首先在游牧民族當中被發明。褲子在中原開始流行始於漢朝。一開始,漢朝男子穿的褲子叫管褲。直到漢昭帝時,皇後為了阻撓宮女與皇帝親近,命宮中婦女都穿有襠,並在前後用帶系住的窮褲。這個穿著習慣後來男女通用,漢代男子所穿的窮褲,褲襠極淺,倒是有幾分像現在的低腰褲。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這個時候經常打仗,文人崇尚清談逃避現實,在穿著上也以寬松飄逸為主。
到了唐代以後,男子的服裝就逐漸簡單起來。長袍是最常見的衣著。從敦煌壁畫和著名的《步輦圖》可以看出,唐朝百姓和貴族服裝呈現兩極分化。百姓流行穿半臂,半臂,也就是短袖外套,方便勞作。而貴族男子的袖子卻長及膝蓋,表示有人伺候,凡事不用自己動手。
在唐代,胡帽十分流行。不過,現在講唐代故事的電視劇,經常會出現戴錯帽子的笑話。比如皇帝戴著的頭巾,名叫折上巾,這種頭巾在唐代是平民百姓才戴的。另外,唐代皇帝愛穿黃色,此時黃色就成為了皇家的專用色。但是到了宋代,皇帝更愛大紅色,潮服一律大紅袍,平時常服才穿黃色。
北宋法律規定:百姓只能穿黑或者白的粗布衣服,一定級別的官員才能穿錦袍。當時時尚男人的標志就是手中的一把絲綢摺扇。宋代男性流行綁腿和扎褲腳,不知道是不是與宋代民間流行蹴鞠有很大的關系。
到了元代,漢族普遍沿襲宋唐穿衣風格,而朝廷里的蒙古官員,仍然保持著喜愛皮草,酷愛戴帽的漠北穿衣風格。
明朝建國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錦衣衛,錦衣衛最早是御用儀仗隊,服飾華美。他們身穿著飛魚服,甚至是麒麟服,這可是公侯駙馬才有資格穿的禮服。不過,這一身帥氣的打扮,在明代卻代表著恐懼與死亡。
清朝最流行男裝叫做馬褂。清朝皇帝一高興就御賜黃馬褂。現在中國風的唐裝,並不是唐朝服裝,而是由清朝的馬褂改造而來的。
衣服從最原始的遮羞保暖,到後來不斷被賦予文化、審美的含義,服飾的發展見證了歷史。而中國男性的衣服特別多,不能說中國男人「臭美」,只能說中國特別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