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要發明內衣
A. 胸罩的歷史由來和科學依據
胸罩的歷史由來和科學依據:
1859年,一個叫亨利的紐約布魯克林人為發明的「對稱圓球形遮胸」申請了專利,被認為是胸罩的雛形。
1907年,法國設計師保羅·波烈「以自由的名義宣布束腰的式微和胸罩的興起」。他由此被認為是胸罩的發明人。20世紀60年代,隨著無帶晚裝的興起,無帶胸罩也應運而生。1965年,Rodi Gernreich設計出「無胸罩式胸罩」,它利用了有承托力而不變形的萊卡來縫制內衣。
1994年4月,美國的魔術胸罩在紐約首次登場。進入21世紀,硅膠胸罩、乳貼也接下「無胸罩式胸罩」的「隱形」接力棒;無論在華麗、性感、運動、塑身等設計領域,都在見證胸罩正在走進全新的紀元。
(1)人們為什麼要發明內衣擴展閱讀:
胸罩的起源撲朔迷離。早在1859年,一個叫亨利的紐約布魯克林人為他發明的「對稱圓球形遮胸」申請了專利,被認為是胸罩的雛形。1870年,波士頓有個裁縫還在報紙上登廣告,售賣針對大胸女性的「胸托」。
到了1907年,專門設計長袍的法國設計師保羅·波烈聲稱:「我以自由的名義宣布束腰的式微和胸罩的興起。」雖然不知道他到底設計了什麼,但由此被認為是胸罩的發明人。同年美版《Vogue》出現了「胸罩」(brassiere)一詞,胸罩開始被大眾熟悉和接受。
鑒於保羅·波烈和美版《Vogue》在時尚界的地位,我們認為胸罩從1907年起,正好100歲了。
胸罩比一切其他服裝都更能表達兩種相反的慾望——遮蓋身體的同時又強化和展示它,胸罩的性意味和儀式化的成分,構成了女性矛盾的歷史:既通過客觀對身體的束縛來順從壓制,又主觀上突出身體來打破禁忌。
與「束腰」的斗爭。
有個叫郝桑的服裝史學家專門收藏束腰,其中製作於1860~1870年的被這樣描述:「質料為暗黑色絲綢,內有細棉襯里,設計極端復雜,針腳細密,用了20根鯨骨,140條系帶線。」胸罩出現前,女性戴著這樣的東西已經超過400年,胸罩的首要任務就是擠掉束腰。
束腰起源於宮廷,野史說是法國的約瑟芬女王偷情懷孕了,為掩人耳目拿布使勁纏住腹部,竟出現了將乳房托高的效果,配以時興的低胸衣服,乳房清晰可見,一時成為潮流。男性認為束腰形成了駭俗形象,只為引起猥褻好色之心,女性卻認為這樣便於展示珠寶。
胸罩出現前夕,上流女性依然受苦於木板條、鯨骨和皮革束腰的壓迫,如果膽敢脫掉束腰,姿態鬆散,就被認為在道德上是可悲的。勞工階層女性和農婦買不起昂貴的束腰,又會妨礙工作,還應運而生了平價的小束腰,胸前系帶,不必僕人幫忙。
當時上流階層有絕對引領潮流的優勢,雖然胸罩的發明人保羅·波烈專侍貴族,他那脫了束腰的老婆也僅僅被當成驚世駭俗的超時髦人士,效仿者寥寥。
B. 胸罩是怎麼發明的
胸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希臘半島東南的克里特島。島上的女子為了凸顯玲瓏有致的身材,用布料將胸部下緣的身軀緊緊纏繞、束緊腰部,如此一來,被支撐住的胸部便會高高挺起。
現代的胸罩則始自18世紀。它是以緊身塔的樣式讓女人保持一定的體態,但因舒適度不足而引起之後接二連三的改革,它先被分成上下兩件(變成束衣和束褲),讓乳房不受到擠壓和下垂,到了19世紀30年代,第一件有罩杯規格的胸罩問世,可以更合適地支撐和保護女性的胸部。
胸罩是1920年代由法國人發明的,它的前名是緊身衣(Corset)在十八世紀時就已出現,當時婦女穿它以保持體態。但因Corset非常不舒服,逐漸演變成分上下兩件(束胸及束腹),再經過巴黎設計師們的巧藝,式樣愈來愈簡單,終演變成今日的胸罩和束褲。不過胸罩驚人的款式變化是近一、二十年才有的。胸罩的英文是Brassiere,口頭多簡稱為bra,此自毫無疑問來自法文。
1913年左右,雅各布買了一件極輕薄幾近透明的緊身女子夜禮服,但是她那硬翹翹的有著綉花網眼的束腹胸衣卻破壞了這件漂亮新衣的流暢線條。於是雅各布想了一個辦法,她乾脆不穿胸衣,用一對絲手帕和幾根絲帶縫制了一個簡單的「乳罩」。1914年,她將這一簡易發明申請了專利,雖然她一直沒能成功地將她的發明推向市場,但是後來她確實成功地使人們接受了這一點,即她是乳罩的發明者。
但是正如簡·法瑞爾貝克和柯萊恩·高在其最近由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撐起你的胸部:乳罩在美國》一書中指出的那樣,事實並非如此。乳罩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雖然當時它有著其他幾種不同的名稱。
從此不穿胸衣的革命
1863年的時候,一個名叫魯曼·查普曼的人為他發明的「胸部護托」申請了專利,該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減輕當時女性所穿胸衣的摩擦力。他的「胸部護托」用帶子在背後交叉,然後在腹部打結。在現代人的眼裡看來,他的這一發明設計簡直就像看上去很可怕的整形外科器具,但是它和當時的緊身胸衣比起來卻是一個極大的進步,至少在理論上來說是這樣,因為它是借力於肩部而不是腰部來托護胸部的。
查普曼的發明以後似乎就無聲無息了,但是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裡,醫生們和早期女權主義者提倡更加有利於「衛生保健」的女性內衣的樣式。用強力束縛體形的緊身胸衣在那個時代里十分流行,婦女們在能夠忍受的限度內將帶子勒得緊緊的,甚至緊到使內臟器官永久變形的程度。1876年的時候,波士頓有個名叫奧利維亞·弗利恩特的裁縫,她申請的替代緊身內衣的發明專利叫做「胸部支撐衣」,它可以「保持女性的形體美,同時又不必用帶子或者其他方法傷害性地壓制和捆綁身體」。
弗利恩特發明的女性內衣和其他一些類似的設計在相當有限的范圍內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據法瑞爾貝克所說,當時上流社會的女性對於這些新發明的東西是不屑一顧的,在當時人的觀念里,不穿緊身胸衣是與品行低下聯系在一起的。
做女人挺好嗎?
縱觀整個20世紀,無論是從工程學的意義上來看還是從時裝設計的角度來看,乳罩的演化過程都是相當復雜的。乳罩最初取代緊身胸衣得以流行完全是出於一種實用主義的原因,但它作為一種時尚,不但具有塑造體形的功能上的優勢,還起到了美化修飾的作用。
到了20世紀20年代後期的時候,乳罩在塑造胸部體形方面起到了更為活躍的作用。「少女體形」乳罩的廣告語——「用來護托胸部,適應了人體的自然體形,而不是像以往陳舊的觀念那樣,認為乳罩是用來使胸部變得平坦的。」
「少女體形」這一名稱本身就是對當時流行的「男孩式體形」胸衣的挑戰,顧名思義其目的就是要製造出男女區分的形體形象。這種乳罩利用肩帶和托在胸部以下的有彈性的束帶來托起胸部,與它中心的隆起部分一起提供了「雙重的支撐」,它的隆起部分是乳罩窩(指乳罩中容納乳房的杯狀部分)的早期形式。在此之前,胸罩是沒有那種鼓起部分的,因為那時胸罩的作用主要是用來束縛胸部的。
早期乳罩的質地
早期乳罩設計者們也往往是積極推廣採用新織物、新材料和新製造工藝的人。1931年,人們在棉布、人造纖維或者絲織物上面覆上一層膠乳橡膠絲,這種織物彈性好,支撐力強,吸汗功能好。但是用這種織物材料製成的乳罩不結實、不耐久,膠乳橡膠很容易開裂並失去彈性。整個30年代中不斷出現許多新材料,如尼龍和合成橡膠等,但是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這些新材料未得到廣泛的應用。
在乳罩的演化發展過程中,發明家兼實業家霍華德·休斯是一個有名的人物,1943年他為女演員簡·魯塞爾拍攝電影《逃犯》專門設計了一種無縫乳罩。休斯是一家電影公司的業主,他親自去到拍攝現場,以確保魯塞爾的優美體形能得到最有效的展示。在一個場景中,休斯看到魯塞爾乳罩的接縫清晰可見,這使他感到很沮喪,但他說:「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設計上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他甚至鑽研到深夜,力圖完善無縫乳罩的設計。幾年後,魯塞爾在她的自傳中回憶道,休斯的設計令她感到「很不舒適,荒謬可笑」。她並沒有採用休斯的設計,而是用棉紙掩住了普通乳罩的接縫處,而休斯一直沒能看出來。
戰後,製造廠家有了更多可供選擇的新材料,如尼龍、聚酯、斯潘德克斯彈性纖維(多用於腰帶,游泳衣等)、合成橡膠以及各種混紡織物。乳罩的式樣也多種多樣,有在前面裝拉鏈的、有用維可牢尼龍搭扣帶子的、有乳罩窩大小可隨意收放的以及在帶子、接縫和肩帶上變化多端的數不清的設計式樣。
C. 胸罩的起由
胸罩是1920年代由法國人發明的,它的前名是緊身衣(Corset)在十八世紀時就已出現,當時婦女穿它以保持體態。但因Corset非常不舒服,逐漸演變成分上下兩件(束胸及束腹),再經過巴黎設計師們的巧藝,式樣愈來愈簡單,終演變成今日的胸罩和束褲。不過胸罩驚人的款式變化是近一、二十年才有的。胸罩的英文是Brassiere,口頭多簡稱為bra,此自毫無疑問來自法文。
胸罩是在清末隨列強入侵中國傳入中國。
據說慈禧是中國第一個戴乳罩的女人。
古時內衣稱中衣,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史料見於漢朝。其中女性內衣在不同的時期又稱為抱腹、心衣、兩襠、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 「慣束羅裙半露胸」的普遍裝束在歷史上只不過短短一瞬,從古到今,內衣都一直蘊藏著女性的隱密,是絕對不為外人所知的。古書中提及內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歡場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孫二娘一般,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隱諱的。
古代內衣小知識
褻衣 主腰 抹胸 肚兜
女子貼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輕易示人的服用性質而得名。明清時期婦女的貼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為宮女所穿的款式,強調刺綉裝飾。是一種 「腰間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於南北朝,是唐宋時期內衣的稱謂,結構上以緊束前胸為特徵,以防風寒,用於約束和固定胸部。也稱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為常見,有素色與刺綉之分,左右兩角裝有繩帶,系於後背,還有有袋無袋之分。
中國古代內衣不像歷代外衣具備嚴謹的典章服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外衣是政治,而內衣則是情感。中國古代內衣都是情和藝的完美結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語。每個古代女子縫制自己的內衣時,都將萬千情愫傾注於上:求子綉石榴、求財綉牡丹,避邪綉猛獸、思念心上人就綉花草……在外衣上根本不敢體現的人生理想及個人慾念,但在內衣上可以充分描繪展現。
正如《雲縷心衣———中國古代內衣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書所展示的:中國古代內衣文化的多元性、時段性較之其他服飾更自由、更智慧,亦更富於濃情。隋唐時期,依賴內衣來展示「乘間歡合」及充當驚艷式宮女的外在符號,已開始承載「……閨門失禮之事不以之異」的性開放思潮,憑借內衣的形制、色制來袒露身體,更顯唐代內衣服飾文化的開放氣度及人文精神中驚彩絕艷的異光;宋代後期的「理學」制約,並沒有使內衣文化暗淡失色,而是以「窄、瘦、長、奇」別具中原特色,為日後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明朝內衣文化中「非綉衣大紅不服」、「非大紅裹衣不華」的「主腰」式內衣,更體現當時社會風尚中「導奢導淫」 的生活消費理念,成為對禁慾主義反叛的強有力符號;清末民國,更是華夏內衣一派艷陽天的繁紛時期,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情願還是不情願,既有對傳統內衣的繼承,又有對西方內衣文化的接納,「修形塑身」與「寄寓精神」的肚兜藝術提升了華夏內衣的全新內容,結構上的科學化、圖騰上的裝飾理想化、工藝上的精巧化,材質上的多樣化,使肚兜藝術與社會、身體、人生價值交映生輝。
該書將自春秋以來的中國古代內衣歷史文化及設計藝術鋪陳得流光溢彩,彰顯出完全不同於中國古代外衣嚴謹服制的一種浪漫隱秘圖像。
漢代以前,女人下體無衣,到了漢朝才穿上開襠褲。《漢書·上官皇後傳》說:「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所謂「窮褲」,便是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則不穿內褲,也順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續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裝製成和服,似乎女子著和服也不穿內褲。
也有人說和服是「吳服」的改造,來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不穿內褲,保留了古代中國人「衣」的基本特點。「日本人唯一的發明,就是男人的那塊兜襠布,至今還留在相撲力士碩大無比的臀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