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內衣有什麼講究
Ⅰ 古代女子怎麼穿文胸
上古時期中國人穿著亦外亦內的服裝,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內衣。
趙武靈王的服裝改革,開敬橋笑始出現了外衣和內衣的分工。
古代內衣發展至消旅唐代達到極盛,女子內衣形制上也有發明。
唐代發明出無帶的內衣,稱為「袔子」,是一種無肩帶,側開合內衣形式,那時的女子喜歡穿半露胸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系一闊帶,外披透明薄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講究,色彩繽紛。
明清內衣主要是以嚴嚴實實的遮擋來掩飾身體。
「束奶布」的出現顧名思義,其作用是把乳房緊緊纏住,不讓顯現出來。
直至民國時期隨著共和思想,有人號召「天乳運動」,丟掉「束奶布」,引進西方的「奶罩」,女性身體得到尊重和解放。
結論是:
1、中國古代在唐宋時期有過跟文胸同樣功能的「袔子」,而在西方文藝復興之前還沒有文胸。
2、現在形式的文胸是在民國之後才傳入中國的。
Ⅱ 中國古人都穿什麼內衣古人的內衣是怎樣發展而來的
話說人類的鼻祖亞當與夏娃,當年在伊甸園赤身裸體飲食無憂,估計情之所至,隨時隨地都能嗨起來,可惜被蛇引誘,吃了禁果,讓上帝趕到人間受苦受難。
那上帝是怎麼發現他們吃了智慧果子呢?
Ⅲ 古代女子內衣是什麼樣子的有啥講究
一件小小的內衣,既可掩起中國古代女子的千般風情,萬種嫵媚,亦可內衣外穿,袒胸露背,露出千般妖嬈,萬種媚麗。古代女子內衣里的秘密,既收斂亦張揚,是道很是神秘的風景。 古代女子內衣:宋代抹胸 古代女子內衣:漢代抱腹、心衣 有可考的穿內衣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漢朝。那時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因此即使洗干凈了擱在那裡也不能讓人看見,否則是很失體統的。尤其是女性內衣,洗滌後絕對不能晾曬在外人可能經過的地方。大凡書中描寫某女在人前露出內衣,那一定非良家女子。《紅樓夢》中的尤三姐在與賈珍、賈璉飲酒時,「松挽著頭發,大紅襖子半掩半開,露著蔥綠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綠褲紅鞋,一對金蓮或翹或並,沒半刻斯文,兩個墜子卻似打鞦韆一般」。一個在中國古人眼中壞女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內衣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有不同的稱謂:漢朝內衣稱為「抱腹」、「心衣」,魏晉稱為「兩當」,唐代稱為「訶子」,宋代稱為「抹胸」,元代稱為「合歡襟」,明朝稱為「主腰」,清朝稱為「肚兜」,再後來就到了近代,則是我們至今仍可見到的「小馬甲」了。
Ⅳ 古代女子怎麼穿文胸
秦朝:
秦滅六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統一,為中國版圖奠定最早雛形,短暫的穩定結束後,漢滅秦而起,社會逐步趨向穩定發展,經濟文化開始轉型,對穿衣方面也有所進步,此時的內衣多採用平織絹工藝,衣上面綉有多種精美圖案,但大多圖案多以愛情故事為主題。
可見當時古人對內衣的追求已經開始多元化和風格化,多採用後系的方法,背部坦露無後片,從而更多展現美感,此時的內衣分為抱腹與心衣兩種,二者還可以相互變換穿法,一舉兩得。
隋朝:
富有的大隋因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敗被唐所滅,從此唐朝成為了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之一,實現了萬國來朝的盛世,移居在海外的國人也自此被做唐人,唐時國家開始快速發展,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呈現多元化局面。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發展最為突出,涌現出大量傳世的文化作品,朝廷重視海外使節前來學習交流,融會貫通各國先進技術,百姓思想開放,特別是在穿衣方面,喜歡身著半露胸裙裝,兩肩、上胸、後背都坦露,為了配合這種穿衣風格,內衣也發生變化。
出現無帶內衣,稱為「訶子」 ,穿時還需在胸下扎兩根帶子,讓上身部分達到更堅挺的效果。
宋代:
到了宋代,經濟雖說強悍,但朝廷不注重軍事和國防,至於外患入侵,宋人穿衣就結合外族特點,發明出束胸內衣且十分流行,面料從羅、紗、錦、綾、絹等多種材質,穿上這種內衣整個胸腹都被掩蓋 因此束胸又被稱為「抹肚」。
元代:
元朝時期女子內衣的變化不大,只是給內衣取了個很特別的名字「合歡襟」,其穿著特點是從後向前系束,穿著內衣時從後到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前有溝後有背,穿著起來十分性感,元代國家雖說不如唐朝強大,從內衣角度上看,開放程度不次唐朝。
清朝:
清朝流行的女性內衣,現在可能也有人穿著,穿著是一種傳統的美感,當時的內衣一般做成菱形,上設計有帶字,穿時套在脖子上,腰部另有兩根系子綁在背部,下面呈倒三角形態,以蓋過肚臍遮住小腹為標准,被稱作 「肚兜」,顏色多以喜慶的紅色為主,上面還綉有精美的圖案,穿著起來十分迷人性感。
現代:
近代女性內衣發展成了小馬甲樣子,類似現在的運動款內衣,多以棉、絲為主要面料製成,多以對襟閉合方式,襟上縫有扣子數粒,穿著時也可以達到收腰裹胸的目的,可見從古至今,收緊贅肉,成為女性追求美感的相似的手法。
(4)古代內衣有什麼講究擴展閱讀:
肚兜典故:
漢代
漢劉熙《釋名.釋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曰: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清曹庭棟《養生隨筆》卷一載: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虛弱,更宜加意暖之。
辦兜肚,將蘄艾捶軟鋪勻,蒙以絲綿,細針密行,勿令散亂成塊,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輕脫。又有以薑桂及麝諸葯裝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
明代之後,婦女已 普遍有使用肚兜的習慣,當時叫「兜子」,俗稱抹胸。是用交料兩塊,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兩種款式,一種是短小貼身的,縛於胸腹之間,俗稱「抹胸肚」。另一種是束於腰腹之間的,稱為「肚兜」。
《清稗類鈔》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寒內侵者,俗稱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
清代內衣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
「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由此可見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風侵體,更兼有葯療及香囊的功用了。
《紅樓夢》第三十六回寫寶釵來至寶玉房中,看見襲人在做針線,原來是白綾紅里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
Ⅳ 古代內衣什麼樣 關於古代內衣介紹
1、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薄、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
2、古代的內衣還是比較保守的,在最開始的時候是那種貼身的衣物,到了後面幾個朝代之後,才有了肚兜這種女性貼身衣服,一把都是棉質的內衣,條件好的話就能夠用好的布料製作,會感覺更加的舒適。
Ⅵ 古代人,內衣 內褲是怎樣的
古代人的內衣統稱褻衣。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
古人還沒發明合檔的長褲之前有一種掛檔的衣物叫褌。
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褌就是檔間的著裝,形制有二。
一、短,僅遮襠部,不縫褲腿,類似現在內褲的形制。因古人認為類似牛的鼻子,被稱為犢鼻褌。
二,長可達膝部,縫有兩個褲腿,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鉤肩」及」
古代內衣(女性)演變
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本貼包含圖片附件:
唐朝:訶子
唐朝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Ⅶ 古人內衣都穿什麼和現代人相比有什麼區別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內衣,應該是商周時期的「澤」。
此名稱的由來根據漢人的說法是次衣物是貼身穿著,同時吸收身體的汗澤。所有在當時的漢代,它被人們稱呼為「汗衣」、「汗衫」
《詩經》有雲: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這是什麼操作?同穿一套內衣?放在現代那可是無法接受的啊。
兩當
再到後來的唐朝時期,由於唐朝民風開放而自信,崇尚豐腴之美,女子內衣都是無肩帶的「抹胸」樣式。
下圖就可以看出當時女子的穿衣風格。仕女身著低胸長裙,上衣是小衫和披肩,酥胸半露,就這身打扮放在今天也是很潮的呢!
Ⅷ 古代女生的內衣是什麼樣的
1、抹胸
是一種「胸間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於南北朝,是唐宋時期內衣的稱謂,結構上以緊束前胸為特徵,以防風寒,用於約束和固定乳部。
2、主腰
是明清時期婦女的貼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為宮女所穿的款式,強調刺綉裝飾。
3、褻衣
女子貼身穿的上衣,也就是肚兜中的上兜,它以不能輕易示人的服用性質而得名,造型如同今日的汗衫。
4、肚兜
也稱「兜肚」以正方或菱形的衣片,有素色和刺綉紋樣之分,貼身護在胸乳腹部位,有束帶套於後頸,左右兩角裝有繩帶,系於後背,還有有袋無袋之分,袋中通常裝有薑桂及麝香等葯物,用作治腹部冷痛虛寒。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僅覆胸乳」的不同幾何形態分割中達到身體與社會表情、身體與人生價值的交相輝映,並通過這個表現的平台來傳遞女子不同時代與文化的價值理念,吐露內在情愫。
清代肚兜紅色的蓮花池肚兜,菱角分明,下方留出尖尖的角,據傳世寶物繪制。五福祥集紋刺綉肚兜
五福捧壽,寄寓「壽福雙全」的生命理想。祈望長壽是人類共同的心願。在寓意紋樣中,通常以仙鶴、青松、壽桃、壽山石、綬帶鳥或「壽」字為長壽表號。
戲曲故事刺綉肚兜
肚兜上端成凹形的淺半圓狀,於兩端釘帶掛頸脖上,下角或尖或圓,橫兩角各設帶扎於腰間,護住胸腹部,使胃腸不受風寒,兼有乳罩和裹肚的作用。兜面上大多有飾花,常見的有開口石榴、並蒂雙蓮、壽桃、鴛鴦戲水等表現美好情感與吉祥寓意的圖案。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它是女性私密空間的悄悄話,欲遮還休,一經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充滿文化寓意的圖騰紋飾、獨具東方魅力之美,在眾多古典服飾中獨樹一幟。
Ⅸ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里的秘密
肚兜作為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內衣早已是源遠流長了。 幾根系帶擔盡女性的柔媚,為女性表達出光滑、柔軟的特性,還將流暢的曲線訴說得完美盡致,數千年以來肚兜一直是深藏不露,過著暗無天日無私奉獻的生涯。近年來,性感嫵媚的「內衣外穿」讓本屬內衣的肚兜,當作外套甚至禮服來穿的許多女明星更加搶眼,其驚艷指數一路狂飆。又一次證明,大勢所趨的「內衣外穿」所體現的中華內衣文化蘊涵的無窮性感精髓。中國影視明星章子怡是肚兜最忠實的愛慕者,她曾說,「我的原則是不管出席什麼場合,一定選穿具中國特色的衣服。」「我的身材小巧,不適合穿旗袍,所以,還是選擇肚兜。」 肚兜古時候的稱謂很多。漢朝:抱腹和心衣;兩晉南北朝:緉襠(音兩liǎng);唐朝:內中或訶(音呵hē)子;宋朝:抹胸、抹肚;元朝:合歡襟;明朝:主腰、襕裙;清朝:肚兜;近代:小馬甲、背心。 女子內衣是在特定時間與空間中的私密性服飾。它比其他受禮法制度制約的外現服飾更自由、更浪漫而富有智慧,無論是驚艷式的風花女子,閨中式小家碧玉的少女、還是雍容華貴的命婦少奶,都特別注重在內衣的私密平台上追求個性化的藝術異彩。如果覆蓋胸背前後片式內衣,一定是前片表願望,後片表浪漫。內衣表達的是情感,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語,因為社會觀念的限制,所有的人生理想在外衣上根本不敢體現,但在內衣上,可以充分描畫,盡情吐露。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以其「近身衣」的浪漫情懷在服飾藝術中獨樹一幟。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是至親之間傳遞私、密、性情感的一種方式,是以一種朦朦朧朧、時隱時顯、含羞內斂充當著美、情以及身體表現的抒發載體。尤其在民間,中國古代內衣表現著更多的優雅與浪漫,通過內衣來傳頌身體語言更具想像力與創造力,給中華服飾文化增添了不少的生動和瀟灑。一經揭開它神秘的面紗,那塑身修形的造型理念、大俗大雅的配色處理、無限寄寓的圖騰紋飾、獨具創造性的技藝手段,無一不吐露出女性對生活價值理念、審美情趣、情感寄託、情愛感測等訴求的心聲。 女子內衣是中國古代女子內心情感和女事藝術的完美結合。它的精緻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奇巧方寸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在造型理念上,強調在內衣的方寸之間通過巧妙分割來塑形修身。在款式結構的經營中注重平面形態的不同分割與布局,在奇巧的方寸分割中體現獨到的創意理念,達到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韻。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體裝束的自然屬性又與習俗禮儀的社會屬性相對應。它所包含的「因人定製」、「因題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徵中,充分體現著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文化的深邃廣奧。它從外形設計到具體的某一細節,均明晰地折射著一個制度與文化、時潮與觀念。它在款式藝術的創造法則中既有長短寬窄的穿插,又有厚薄動靜的變化並參與其他服飾的配置來構成裝束的層次化及多樣性。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款式結構有「前後覆繞式」與「前胸單片式」兩種,分別來「覆蓋胸背」和「覆蓋胸乳」。中華內衣制式的核心體現在「以帶吊縛」、「以平裁式布帛遮束」。其「帶」的量及位置各有經營;其「平裁式」的幾何形態化布帛的分割均有變化。 從目前的資料看,款式有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仿動植物形態等數大類。制式上最具特色的「束帶」穿著安排也各具千秋。「肩部吊帶式」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左右兩角各綴以帶"而繞頸後,以肚兜為代表:「胸兩側縛帶式」指襲衣兩側縫綴幾條絹帶折向身背後面結於右腋下(金代);「交叉結帶式」以背後兩條交叉的寬頻相聯,再用紐扣綰結)(元代);「無帶束胸式」指唐代時期的婦女內衣,胸際為「一字形」的包纏式。 色彩奇想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藝術在色彩的創造方面有著極其豐富的想像力,體現在色彩的多樣性,地域的鮮明性,金銀的巧用化等方面。明代大詩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便形象地道出了人、色彩、內在服飾的異面關系。"富貴之家,凡有錦衣綉裳,皆可服之與內,五色粲然,使一衣勝似一衣……"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色彩經營上以「濃烈煽情的對比法」和「溫情含蓄的調和法」最具特色,濃烈煽情的對比法中如紅與綠,藍與黃的強烈反差來營造一種對比力度,再用黑白,金銀的間隔安插起到豐富的效果。在色彩安排的位置上也各不相同,有居中式、角隅式、散點式、滿地式等;以「肚兜」為例,清代於民初的肚兜絕大部分均以「如意紋」線型來鑲邊作飾;對稱式的桃花十字綉幾何紋作胸際裝飾;均衡式的「喜上眉梢」刺綉偏於一隅等,體現著紋飾局的精心。在紋飾的造型手法上,寫實與寫意、省略與添加、誇張與綜合各具特徵,如「麒麟送子」中的麒麟圖形,高度概括的簡約形象大度而富有張力,形神與動態經概括提煉而顯超然脫俗,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祥瑞仁獸。溫情含蓄的調和法以相似,近似,同一的色彩配置經過不同的色彩面積和方位的安排,產生溫情而含蓄,雅緻而恬美的裝飾效果,例如:用一種色彩不同深淺的層次漸變來形成暈染的溫情效應。對紋飾的設色有以色配合次序、區分尊卑、表現等第等鮮明的特定性。青藍、本白、赫褐為百姓所選;粉紅、粉綠、粉藍為宮女所用;金色、黃色、明藍為皇室所選。 圖騰紋飾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圖騰紋飾於題材更為豐富多彩,縱情地將山水、花鳥、雲氣、吉祥物、神仙、神話故事、戲曲人物、生活人物等各類素材與元素展示在小小的方寸之間,主張著天、地、人同源同根,平等和諧的文化觀念,在身體上展露以形寫神,達道暢神來訴說寄寓傳情的美學思想。在紋飾的形、神表現上,既注重對自然景態外在美的描摹,如牡丹、雲紋;又強調物象寓意寄託及蘊意表述,如「喜上眉梢」以喜鵲和梅花的圖案來通諧;動植物圖案的組合,如「連(蓮)年有餘(魚)」、「三多之相(多子,多壽,多福)」等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內衣平台上的傳神再現,「衣廣體壯」隱喻「衣廣而胸廣,胸廣而心廣,心廣方誌高」那物我渾融的意境抒寫,使「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意境更為極致。中國古代內衣藝術中的圖騰魅力不僅單純地表現在每個獨立紋樣的構成上,還體現在紋樣的經營位置和布局安排上有著獨到的創意。正宗的兜肚是繪制有「蛙」圖案。因為蛙的圖騰是女媧氏部落的標志,尤其在驪地區(今陝西臨潼地區)用五色綵線綉出蛙的半浮雕圖案是當地的傳統風俗,人們從出生,結婚到死都系著繪有蛙圖案的兜肚,以此為標記在生前死後「陰陽兩界」互認氏族。而在黑龍江的一些地方給孩子做的兜兜上縫一個心形紅布,在上面絞七個眼,是希望孩子將來比一般人的心眼多,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內衣的寓意寄託及蘊意不僅充滿無窮的浪漫和美好的嚮往,同時也主倡儒家的精絮(潔)正直、修身養性的道德思想和審美思想。 裝飾手法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在成衣創造上同樣極富藝術創造力,它的裝飾手法分別有綉、鑲、貼、補、嵌等多種技法。單在手工針法上就講究不皺、不松、不緊、不裂。追求外觀的平服、順直、薄松、輕軟。在內衣製作上強調局部綴飾的魅力,例如:乳房部位的吊帶與衣片的連接部位,用不同的盤花圖案扣來裝飾,使之奇巧動人,有的盤扣還鑲有金銀絲線,顯得精美絕倫。獨具魅力的工藝手段數刺綉工藝的運用,在內衣的刺綉方面,強調能、巧、妙、神的藝術原則,憑手工而用各種顏色的絲、棉線在布帛上藉助手針的運行穿刺,構成既定的花紋圖像或文字圖形。這種手綉工藝在內衣的廣泛運用,使內衣形象更為精細雅潔,多彩而富麗。針法上有平針綉、繞針綉,編針綉等,尤其是定針綉大膽地在紋樣上用釘針、盤針、連物、堆綾、緝珠、貼布等方法在內衣上作二度裝飾,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裝飾語匯,使內衣形象更為精細雅潔,多彩而富麗。僅貼布種類又有貼羽、貼絨、貼毛發等不同的處理,高度體現了「同量不同形」的圖案法則,精妙之處令人流連。 選材精美 中國歷史上素以「絲綢王國」慣稱,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在成衣材質選配上,同樣因人而言、因時而異,因地而別,因形款而定。「布薴有精細深淺之別,綺羅文采亦有精細深淺之別……」(李漁《閑情偶寄》),內衣材料的運用較為廣泛,除了布衣外,一些達官顯貴均穿著絲綢服飾,絲綢由於固有的柔軟舒適的特徵而備受女性喜愛,成為內衣面料的首選。作為內衣的絲綢品種很多,主要有織錦、花綾、紗、羅、絹、緙絲等。局部裝飾的選材更為精巧細致,例如:用精細的花邊滾飾邊緣;用珠粒串成肚兜的吊帶;以不同質地的綴飾來豐富層次等等,各載其中,而與制式、紋飾相輔相成,配合鮮美。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僅覆胸乳」的不同幾何形態分割中達到身體與社會表情、身體與人生價值的交相輝映,並通過這個表現的平台來傳遞女子不同時代與文化的價值理念,吐露內在情愫。肚兜之露,露得含蓄、露得媚而不俗、艷而不妖,肚兜裝的流行大大地滿足了現代女性「想盡一切辦法露一切可以露的地方」的「異己時髦」,最能夠表達出東方女性的動人溫婉。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發端於名女人,又在每一位女人身上推陳出新,似乎正在超越歷史和傳統的模式,預示著嶄新的個性化著裝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