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穿的內衣內褲叫什麼
⑴ 古代「犢鼻褌」就是現在的「內褲」嗎
「犢鼻褌」,這個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犢,就是牛,一般指的是小牛,牛犢子,犢鼻褌,顧名思義就是像牛鼻子一樣的褌。那褌又是什麼呢?
我國古代,褲子有兩大類,一種叫做「袴」或「絝」,另一種叫「褌」。
袴,就是褲,《釋名》中說是「兩股各跨別也」,而《說文》中則說是「脛衣」。
不管是「兩股各跨別」,還是「脛衣」,其實都是一樣的,即套在兩條腿上的東西,類似於套褲,沒有褲襠,大概就是把今天的吊帶絲襪去掉內褲的樣子。
而褌是古代的內褲,有襠,分兩種:一種像今天的平角內褲,略長些,一般齊膝,或者在膝蓋稍微往上,有兩條明顯的褲管。
另一種很短,跟現代的三角內褲很像,這就是「犢鼻褌」。
來看看牛鼻子,就知道「犢鼻褌」是多麼形象了。
犢鼻褌和今天的內褲其實還是不一樣的,仔細看圖就能發現,它是先纏著兩邊,再從襠下穿過。這種褲子流行了幾千年,原本屬於內衣,但是底層人比如僕人、馬夫、農民等,為了方便,還是會直接穿在外邊~
⑵ 古代人,內衣 內褲是怎樣的
古代人的內衣統稱褻衣。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
古人還沒發明合檔的長褲之前有一種掛檔的衣物叫褌。
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褌就是檔間的著裝,形制有二。
一、短,僅遮襠部,不縫褲腿,類似現在內褲的形制。因古人認為類似牛的鼻子,被稱為犢鼻褌。
二,長可達膝部,縫有兩個褲腿,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鉤肩」及」
古代內衣(女性)演變
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本貼包含圖片附件:
唐朝:訶子
唐朝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⑶ 古代人穿的內褲,叫褲,這個字怎麼打
通常叫做,褻(xiè)褲
就是內褲或稱底褲,指古人裡面穿的小褲,那時候可沒有現在這樣的內褲。古代人穿的內褲,其褲腿比較長,因此不便於運動,而之所以稱之為褻褲,是因為內褲是一種在古人看來比較猥瑣和輕慢的衣服,不可輕視與他人。
女子也穿「窮褲」,便是開襠褲
⑷ 古人把內衣叫什麼
我們趕快來了解下胸罩的前生吧。
古人的內衣最早稱為“褻(xiè)衣”。“褻”意為輕浮、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迴避和隱諱的。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先秦時期。《禮記·檀弓下》記載:“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 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 命徹(撤)之。”
兩漢時期內衣稱“抱腹”、“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質地多用平織絹,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內衣稱為“兩當”,它有前後兩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色彩豐富、內有襯綿的織錦。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訶子常用“織成”(一種名貴織物)為面料,挺括而略有彈性,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
自宋代開始,女子有了束胸的習慣。此時內衣上可覆乳下可遮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元朝內衣稱“合歡襟”,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明代內衣稱“闌裙”,外形與背心相似卻為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有系帶,可起到調節腰部的效果。清代內衣稱“兜肚”,一般做成菱形。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兜肚演變成小馬甲,面料以棉、絲為主,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施數粒紐扣,穿時將胸腰裹緊。小馬甲進一步發展並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點,便成了現在的胸罩。
⑸ 古代男人穿什麼樣子的內衣
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中國古代內衣發展史——漢代前的褻衣 漢代以前:褻衣 「褻」意為「貼身的內衣」和「輕薄、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迴避而隱晦的。《禮記·檀弓下》里寫了這么個故事:「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 』命徹之。」敬姜是季康子從祖母,這個老太深明禮儀,孔子對她有很高評介。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婦女在去世之後,要備褻衣入殮,不過這種女人的內衣通常是不能見人的,所以不能在大庭廣眾面前顯露。在秦始皇兵馬俑里,從秦兵馬俑服裝的領口就可以看到,這些武士外有鎧(鎧:音kǎi)甲
代的男人也要穿"內衣"古代管內衣叫做肚兜,古代男孩子也要穿肚兜呢國古人認為肚臍連通五臟,最為嬌弱,尤畏風寒,兒童的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又不懂得自我保護,因此對於兒童,不論男女一般都要給他(她)穿上一件肚兜,為臍部和腹部遮風禦寒
⑹ 古代男子的內衣,裡衣叫什麼
內衣有多種稱呼,包括澤、心衣、衵衣、汗衣、褻衣、帕腹、寶襪、訶子、抹胸、主腰、肚兜等。其中,「澤」的本意是汗水、唾沫,先秦時引申而具有了貼身內衣的含義。
《詩經·秦風·無衣》開篇就說:「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用今天的話翻譯就是:怎麼能說你沒有衣服穿呢?我的內衣也可以和你共用。
相傳這首詩是秦國國王為鼓舞將士士氣而作,從中能看出,春秋戰國時的君王們,極其善於宣傳鼓動,出征打仗,做戰前動員,都能巧舌如簧、以情感人。而那些浸染在血雨腥風中的將士們,又怎能不為之捨身拼殺、效死疆場呢。
(6)古代男子穿的內衣內褲叫什麼擴展閱讀
在陝西的關中一帶,肚兜往往伴隨著人生禮儀。婦女有喜後,母親和婆家要為快出世的娃娃縫制肚兜。端午節時,舅舅要給小外甥送肚兜兒。未過門的媳婦也會給未來的丈夫做肚兜。
壯年人到了「過門坎」的年歲,也會換上新裹肚兒圖個平安;老年人到了「過門坎」的忌年,閨女要為老人做裹肚兒,禱求長壽。不少地方人死後,凈身後先給穿裹肚兒,再穿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