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線蟲是什麼樣的
㈠ 毛線蟲是什麼
蟲
字
==================================================================
親~你好!````(^__^)````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身體健康,家庭和諧,天天開心!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另發或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下面的【採納為滿意回答】或者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點擊【評價】,謝謝!
你的好評是我前進的動力!! 你的採納也會給你帶去財富值的。(祝你事事順心)
==================================================================
㈡ 線蟲是什麼,分幾種
亦稱圓蟲(roundworm)。
袋形動物門(Aschelminthes)線蟲綱(Nematoda)所有蠕蟲的通稱,不少學者為之另立為一門。系動物界中數量最豐者之一,寄生於動、植物,或自由生活於土壤、淡水和海水環境中,甚至在醋和啤酒這樣稀罕的地方亦可見到。已知約有13,000種,營寄生者由於多數具醫學、獸醫學或經濟重要性而被大量研究,營自由生活者則可能只有小部分被鑒定。線蟲屬兩側對稱,體長,通常兩端尖,並具透明隔腔(消化道與體壁間充滿液體的體腔)。一般為雌雄異體,有些則為雌雄同體(即個體兼具雌雄生殖器官)。大小由肉眼不可見至長7公尺(約23呎)不等,最大者系在鯨體內發現的寄生型。營動物寄生者幾乎見於寄主所有器官,惟最常寄生於消化、循環與呼吸系統。部分種類以鉤蟲、後圓線蟲、蟯蟲、糞類圓線蟲、鞭蟲與小線蟲等俗稱為人所熟知。線蟲且為絲蟲病、蛔蟲病與旋毛蟲病等種種疾病的根源。
線蟲種類繁多,為害家畜的線蟲分屬於桿形目、圓形目、蛔蟲目、尖尾目、旋尾目、絲蟲目、毛首目、膨結目和駝形目。其形態和生活史既有共同點又有某些區別。
線蟲形態 通常呈乳白、淡黃或棕紅色。大小差別很大,小的不足1毫米,大的長達8米。多為雌雄異體,雌性較雄性的為大。蟲體一般呈線柱狀或圓柱狀,不分節,左右對稱。假體腔內有消化、生殖和神經系統,較發達,但無呼吸和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前端為口孔,肛門開口於蟲體尾端腹面。口囊和食道的大小、形狀以及交合刺的數目等均有鑒別意義。如桿形目蟲體的食道上具有食道球及前食道球,尖尾目的食道上只有食道球,而無前食道球。蛔蟲目食道簡單呈圓柱狀,頭端有唇3個。旋尾目食道常由前端的肌部與後端的腺部構成,頭端有偶數的唇(2、4、6或更多),雄蟲尾部呈螺旋狀旋曲。絲蟲目的食道亦常由肌部和腺部兩部分構成,無唇,陰戶在蟲體前端。圓形目的食道簡單或呈瓶狀,雄蟲尾端具有由肋狀物支撐的角質交合傘,往往有兩根等長的交合刺。毛首目往往區分為前後兩部,食道很長,呈串珠狀,雄體只有一根交合刺。膨結目的食道簡單,雄蟲具有肉質交合傘,無肋狀物支撐,只有 1根交合刺。駝形目具有單核的食道腺,無唇。在中國畜禽中已發現線蟲病原350餘種。其中常見的有:寄生在馬屬動物腸道的副蛔蟲圓形線蟲、尖尾線蟲、胃線蟲和皮下組織的副絲蟲;寄生在反芻動物真胃的血矛線蟲、腸道的仰口線蟲、食道口線蟲、毛首線蟲和氣管的網尾線蟲;寄生在豬腸道的蛔蟲、類圓形線蟲、旋毛線蟲、腎線蟲和氣管的後圓線蟲;寄生在禽類腸道的禽蛔蟲、異刺線蟲和腺胃的華首線蟲,以及寄生在犬腸道的弓首蛔蟲和腎臟的膨結線蟲等。
㈢ 線蟲是什麼
線蟲是假體腔動物,線蟲動物門是動物界中最大的門之一,有超過28000個已被記錄的物種,尚有大量種尚未命名。絕大多數體小呈圓柱形,又稱圓蟲(roundworms)。
它們在淡水、海水、陸地上隨處可見,不論是個體數或物種數都往往超越其他動物,並在極端的環境如南極和海溝都可發現。此外,有許多種的線蟲是寄生性的(超過16000種),包括許多植物及人類在內的動物的病原體。只有節肢動物比線蟲更多樣化。
(3)毛線蟲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線蟲種類:
1、似蚓蛔線蟲
成蟲寄生於小腸,可引起蛔蟲病。此外,犬弓首線蟲(簡稱犬蛔蟲)是犬類常見的腸道寄生蟲,其幼蟲能在人體內移行,引起內臟幼蟲移行症。感染率最高可達71%以上。
蛔蟲寄生在人體的小腸里。蟲卵隨便排出,在外界發育為感染性卵,被人吞食後,幼蟲在小腸里孵出,經血循環移行至肺,再進入消化道而發育為成蟲,其形態為圓柱形,活時肉紅色,死後為灰白色。
2、毛首鞭形線蟲
毛首鞭形線蟲成蟲寄生於人體盲腸,可以引起鞭蟲病(trichuriasis)。 成蟲主要寄生於人體盲腸內,嚴重感染時,亦可在結腸、直腸,直到回腸下段寄生。
雌蟲每日產卵約1000~7000個,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泥土中溫度、濕度適宜的條件下,約經3~5周即可發育為感染期卵。這種蟲卵隨被污染的食物、飲水、蔬菜等經口進入人體。
㈣ 什麼是毛刺線蟲屬(T richodorus)
T richodorus
徐建華
雌蟲雙卵巢、雄蟲後部腹彎、交合刺懸肌發達的一類外寄生線蟲,俗稱粗短根線蟲(stubby root nematodes)。屬於矛線目,毛刺科。毛刺屬在毛刺科中種類最多,1990年止約有40個有效種,大多為植物根系表皮細胞的外寄生物,少數種類尚可傳播某些植物病毒。1880年荷蘭德曼(J.G.de Man)描述了1種現在屬於毛刺屬的Dorylaimus primitivus(=Trichodorus primitivus),但直到1913年才由美國科布(N.A.Cobb)正式創立毛刺屬。在毛刺屬的分類上,雌雄蟲形態特徵都是有用的,但雄蟲因其特異性特徵較多而更為重要。目前認為,雄蟲的交合刺結構(形狀、紋飾及附屬物)、交合刺長度、交配乳突位置和腹中頸乳突的數目及位置和雌蟲的陰門骨化結構形狀、側體孔數目及位置和陰門形狀是該屬最主要的分類依據。此外,體長、瘤針長度、排泄孔位置和食道基部與腸端的交接方式也是常用的輔助鑒別特徵。
形態特徵
蟲體長550~1300微米,固定後角質膜不強烈膨大。食道球基部與腸端一般不互相覆蓋。腎食道腺核常位於前後2對亞腹食道腺核之間,且靠近於後1對。雌蟲雙向雙卵巢,有受精囊。陰門後1體寬內一般有1對側體孔。陰門骨化結構發達。雄蟲普遍,斜交配肌十分發達,蟲體被殺死後後部強烈腹彎。交合刺弓狀,懸肌發達。交合傘僅在極少數種類上存在。交配乳突3枚,常近等距分布,前2枚幾乎總是位於交合刺前。腹中頸乳突常2~3枚,少數1枚或無。
生物學特性
毛刺線蟲是典型的遷移性植物根系外寄生物,且具有在根尖群聚為害的習性。線蟲首先在快速生長的主根的根毛區不規則地取食,然後逐漸轉移至伸長區進行群聚取食,最後毀壞根尖分生組織。線蟲取食的部位一般僅限於表皮細胞,偶爾也可涉及皮層組織。線蟲在單一取食點的取食時間很短,常常只有幾分鍾,甚至幾秒鍾。受害寄主植物表現側根顯著減少,根系生長速率下降或停止,根變短變粗而形成所謂的粗短根,病根表面呈褐色。毛刺線蟲在木本植物的根圍出現頻率較高,且多分布於土質較粗的砂性土壤中,但對乾旱的條件十分敏感,因而陣雨過後群體線蟲數量往往驟增。該類線蟲的生活史相對較短,如帶毒毛刺線蟲在15~20℃下約經45天完成1代,因而在1個生長季節內可產生多代而形成重復侵染。毛刺線蟲具有傳播煙草脆裂病毒組植物病毒(Tobraviruses)的潛力,目前已證實的自然組合有3例,即帶毒毛刺線蟲可傳播煙草脆裂病毒(TRV)義大利株系和豌豆早稻病毒(PEBV)英格蘭株系;相似毛刺線蟲可傳播煙草脆裂病毒荷蘭株系。
重要病原線蟲
在已報道的毛刺線蟲中,具有較重要經濟影響的種類有原始毛刺線蟲[T.primitivus(De Man)Micoletzky]、相似毛刺線蟲(T.similis Seinhorst)和帶毒毛刺線蟲(T.viruliferus Hooper)。原始毛刺線蟲主要分布於歐洲溫帶地區,在美國等地也零星發生。該線蟲在英國為害甜菜、甘藍、紅三葉草、馬鈴薯等栽培作物,在歐洲其餘國家寄生草莓、白菜、蘋果、櫻花等作物,在美國東北部和南部常發生於灰胡桃、玉米、棉花、燕麥、小麥、芹菜等植物上;相似毛刺線蟲廣泛發生於歐洲溫帶地區,在英國和法國是馬鈴薯和甜菜常見的寄生物,同時也發生於桃、胡桃、高粱等作物上,在荷蘭與唐菖蒲裂葉病聯系在一起,在德國為害草莓、樺樹等植物。此外,大麥、油菜、煙草、胡蘿卜、苜蓿、白三葉草等也已被證明是該線蟲的寄主;帶毒毛刺線蟲在英國、荷蘭、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均有報道,它傾向於發生在輕質砂性土中,常見寄主包括小麥、甜菜、豌豆、蘋果、馬鈴薯、葡萄、大麥、黑麥等。
毛霉目
Mucorales
曹以勤
菌絲無隔膜,菌體發達,無性繁殖產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產生接合孢子的一類真菌。屬接合菌亞門,接合菌綱,是接合菌亞門的一個大目。已知約50屬270種。大多腐生,有許多種被用於生產各種有機酸、酶類、維生素、促生素、生物鹼和發酵食品,在發酵工業上極重要。其中瓶霉引起人類接合菌病。少數弱寄生菌為害植物,引起腐爛。
德國尼斯(Christian Gottfried Nees)首先建立毛霉科(Mucoraceae)。美國馬丁(George Willard Martin)的三綱一類的真菌分類系統中,毛霉科屬藻菌綱,接合菌亞綱。英國安斯沃思(Geoffrey Clough Ainsworth)於1971年將藻菌綱分別建立兩個新的亞門——鞭毛菌亞門和接合菌亞門,毛霉科相應上升為毛霉目。
形態特徵
毛霉目真菌的營養體通常是無隔多核菌絲體,發達繁茂,大多在形成生殖器官時產生隔膜。有的種類,其菌絲可特化為根狀的假根和聯結假根的匍匐枝,有的形成厚垣孢子。有的種類在液體培養時具兩型性,即在缺氧條件下產生酵母狀細胞,而在氧氣充足時形成菌絲體。無性繁殖產生孢子囊,內生孢囊孢子。孢子囊頂生在孢囊梗上,有的孢囊梗頂端膨大,延伸至孢子囊內,稱為囊軸。有的種類孢囊梗和囊軸連接處膨大成為囊托。孢子囊內只有少數孢囊孢子的稱小型孢子囊,有球形和圓柱形兩類,通常無囊軸。球形的小型孢子囊著生在頂部生有孢子囊的孢囊梗中下部的分枝短梗上或其自身的孢囊梗上;圓柱形的生在孢囊梗頂端。孢子囊成熟時囊壁破裂,散出孢囊孢子。有的孢子囊只含一個孢囊孢子,其功能與分生孢子相似。有性生殖是通過兩個形態相同、大小相等或不等的配子囊接合產生接合孢子。接合孢子表面平滑或有紋飾,有的在基部的配囊柄上有形狀不同的附屬絲。同宗配合或異宗配合。
分類
毛霉目的分科依據是孢子囊和小型孢子囊的有無及形態、孢囊梗形態、囊軸的有無及形態、孢子囊是否強力放射、配子囊類型、接合孢子形態和配囊柄附屬絲的形態等。赫塞爾坦(Charles W.Hesseltine)1973年將毛霉目分為14科,中國學者近年多採用這個分類系統。英國霍克斯沃思(David L.Hawk-sworth)等在1983年《真菌詞典》第7版中,將赫塞爾坦分類系統中的一些科獨立為目,在毛霉目下設9個科。其中與植物病害有關的是毛霉科(M ucoraceae)和笄霉科(Choanephoraceae)。常見屬(見圖)如下。
圖2 毛刺科各屬雄蟲前部和尾部及雌蟲生殖系統形態
1.毛刺線蟲屬;2.擬毛刺線蟲屬;3.單毛刺線蟲屬;4.異毛刺線蟲屬
參考書目
Maggenti,A.General Nematology,Springer-Verlag,New York,1981.
П.И.Нестеров,Клаос Круглых Червей—Nematoda,Штинмца,Кищинев,1988.梅花病害
Japanese apricot diseases
張能唐
世界已知約40種,至1991年中國有22種。葉、枝、花、果均為害的有炭疽病、灰霉病(Sclerotinia fucke-liana),葉、枝、果均為害的有瘡痂病(Venturia car-pophaila),為害葉的有銹病、真菌性穿孔病、白粉病(Podosphaera tridactyla)、煙霉病(Fumago vagans)、白黴病(Clasterosporium degenerans)等,為害枝乾的有流膠病(Botryosphaeria lerengeriana,B.shodina)、膏葯病(Septobasidium logoriense,S.tanakae)等,為害根頸與根的有冠癭病(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最重要的是炭疽病和真菌性穿孔病。
炭疽病
梅花產地均有發生。主要為害葉與嫩梢,偶爾也為害花與果。葉片上病斑圓形或近圓形,灰褐色,邊緣暗紫色,後期輪生許多小黑點(病菌分生孢子盤),嚴重時引起早期落葉,為害嫩梢後引起枝梢回枯,病花早落病果生斑。病原物為圍小叢殼(Glomerella cingulata)(見仁果炭疽病)。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差別。管理粗放,土壤瘠薄或粘重時病重。病害控制:要注意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加強肥水管理;發病初期噴施多菌靈或代森鋅,不宜用石硫合劑,若用波爾多液,硫酸銅量減半。有機硫與噻唑類農葯混用可提高葯效。在城市及旅遊景點,宜用抗菌素及高脂膜等農葯。
真菌性穿孔病
分布、危害與症狀因病原物而異。由核果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ircumscissa)引起的,分布最普遍,各主要大中城市均有發生。葉斑圓形,直徑0.5~5毫米,中心鮮紅褐色,邊緣黑褐色,後中央變成灰色,上生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稠李柱盤孢(Cylindrosporium padi)引起的,主要發生於華南地區。葉斑多角形,褐灰色,穿孔形狀不規則,後期病斑上有小黑點(病菌分生孢子盤)。由桃葉點霉(Phyllosticta persicae)引起的,葉斑圓形,褐色,邊緣暗紅色,直徑3~4毫米,穿孔規則,嚴重時提前落葉。三種病菌都是半知菌,分別屬絲孢目、黑盤孢目、球殼孢目。病菌主要在病殘體或病枝梢上越冬,傷口侵入或直接從表皮組織侵入,再侵染較多,風雨傳播。病害控制同炭疽病。
腫葉病
分布於浙江、江蘇、貴州。受害葉片皺縮、扭曲、變厚,初深紅色,後呈灰白色,新梢粗短,叢生卷縮。病原物為梅外囊菌(Taphrina mume),屬子囊菌,外囊菌目。病菌子囊直接從寄主表皮下的菌絲上產生,裸露,長圓筒形,平行排列於寄主表面。病菌以子囊孢子產生的厚壁芽殖孢子在芽鱗縫中越冬,翌春綻芽時,孢子萌發侵入嫩葉。春季多雨病重。病害控制:可在早春芽剛膨大時周密地噴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病重落葉多時要增施肥料,加強管理。
銹病
分布於江西。芽上病斑不規則形,橙黃色,葉被害後肥厚變形,亦生橙黃色不規則斑,病部產生許多橙紅色小點(病菌銹子器),破裂後散出橙黃色銹孢子。病原物為牧野裸孢銹菌(Caeoma makinoi),擔子菌、銹菌目。夏孢子、冬孢子階段不明。病菌以菌絲體在植株病部越冬,自冬芽附近侵入,早春花芽、葉芽開展時發病。病害控制:可在早春除去病芽及其他被害部位;發芽前噴施石硫合劑或粉銹寧等殺菌劑。
㈤ 毛細線蟲病的病原及蟲體的形態結構如何疾病的流行情況怎樣
【病原】毛細線蟲(Capillaria sp.),屬毛細科(Capillariidae)。蟲體細小如纖維,前端尖細,後端稍粗大,體表光滑;口端位,沒有唇和其他構造。雌蟲體長4.99~10.13毫米,具1套生殖器官,陰門顯著,位於食道和腸連接處的腹面。
雄蟲體長1.93~4.15毫米,具1細長的交合刺,卵生,卵檸檬狀,兩端各有1 瓶塞狀的卵蓋,卵隨寄主糞便排入水中,開始分裂,形成幼蟲,但幼蟲不出殼,在卵殼內可存活30天左右,脫出卵殼的幼蟲不能存活。魚吞食含有幼蟲的卵而感染。
【流行情況】毛細線蟲寄生於青魚、草魚、鰱、鱅、鯪及黃鱔腸中,主要危害當年魚種,廣東的夏花草魚及鯪常患此病,在草魚中又常與九江頭槽絛蟲病並發。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實用葯用動物養殖技術》
㈥ 絲蟲是哪一類昆蟲有些什麼形態結構特徵呢
絲蟲也就是線蟲,不屬於昆蟲(三對足),而是(nematode)隸屬於線形動物門的線蟲綱(Class Nematoda),因蟲體呈圓柱形故而得 名,種類繁多,全球約有1萬余種。
線形動物門(Nemathelminthes)。體通常呈長圓柱形,兩端尖細,不分節,由三胚層組成。有原體腔。消化道不彎曲,前端為口,後端為肛門。雌雄異體。自由生活或寄生;前者如醋線蟲,後者如鉤蟲、蟯蟲、蛔蟲、絲蟲、鞭蟲、旋毛蟲等。
左邊的圖所顯示的是在一條死魚卵巢里發現的線蟲,可能有幾百條之多。
小麥線蟲 ()線蟲綱,墊刃線蟲科。小麥線蟲病的病原寄生蟲。成蟲體呈線形,前後端較尖。雌蟲長約5毫米;雄蟲長約2.5毫米,尾部有交合刺兩枚。混在麥粒中或落入土中的蟲瘦,在土壤潮濕時吸水膨脹,幼蟲逸出後侵入麥苗,沿植株向上移至子房,發育為成蟲,刺激於房,使它形成蟲癭。成蟲在蟲癭內交配產卵,卵孵化為幼蟲後留在蟲癭中,至翌年再侵染小麥。由小麥線蟲引起的小麥線蟲病,俗稱「馬連子」、「浪盪子」、「變麥」、「胡椒子」、「王母瘤」、「麥疣子」。播種後土壤溫度在12-16時發病最多,使小麥全部或大部形成蟲癭。防治法:實行輪作或精選麥種,除去蟲癭。
糞類圓線蟲 ()也稱「腸類圓蟲」。線蟲綱,類圓線蟲科。生活史有兩個世代:(1)自生世代,生活於泥土上。食管雙球形。雌蟲長約10毫米,雄蟲長約5毫米。產有胚胎卵。(2)寄生世代,成蟲寄生在人的小腸上部。雌蟲長約22毫米,雄蟲較短而細。胎生,幼蟲隨糞便排出體外。
醋線蟲 ()線蟲綱,醋線蟲科。體呈長圓柱形,後端稍細,雄蟲長約1.5毫米,胎生雌蟲長約2.4毫米。生活於醋酸和發酵液內,亦曾在人的陰道和尿道內發現。人體感染可能是由於用醋酸灌洗陰道所致。
鉤蟲 ()線蟲綱,鉤口科。寄生人體的主要有兩種:十二指腸鉤蟲 體呈C形。口內有鉤齒二對。雄蟲稍小,長7毫米左右,尾端有擴大的交合傘及一對交合刺;雌蟲稍大,長11毫米左右,尾端圓錐形。美洲鉤蟲,體呈S形,較小,口內有一對切板。成蟲寄生於小腸內,引起鉤蟲病。卵呈橢圓形,殼薄,內常含4個細胞。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泥土中孵化為桿狀蚴,再發育至絲狀蚴,然後經皮膚或粘膜侵入人體,經血液循環至肺,循氣管上升至會厭,吞入消化道,在腸內發育為成蟲。
蟯蟲 ()線蟲綱,尖尾線蟲科。體小,形似針,色白。口部有小唇片三個。雄蟲長約5毫米,尾端向腹面彎曲,有交合刺一枚。雌蟲長可達12毫米,尾部長而尖細。卵呈長圓形,一側扁平,一側隆起。寄生在人的盲腸及其附近的腸粘膜上,引起蟯蟲病。雌蟲夜晚爬至肛門處產卵,引起肛門奇癢。一般兒童感染較多。
蛔蟲 ()一作「蚘蟲」。線蟲綱,蛔蟲科。體長圓柱形,體表有兩條顯著的白色:側線(背腹線不顯)。雄蟲長約20厘米,尾部向腹面彎曲,有交台刺兩枚。雌蟲稍長而粗,尾部圓錐形,不彎曲。卵呈橢圓形,黃綠或黃褐色。成蟲寄生在入的小腸里,引起蛔蟲病。卵隨糞便排出,在泥土中發育為含幼蟲的卵,被人吞入後,就在腸道內孵出幼蟲。幼蟲穿入腸壁血管,隨血流經過心而至肺,發育後,再由氣管至會厭,經食管到達胃,最後返回腸道,發育為成蟲。是最常見的一種人體寄生蟲,一般兒童感染較多。
犬蛔蟲 ()也稱「犬弓蛔蟲」。線蟲綱,蛔蟲科。體白色,雄蟲長50一100毫米,尾端捲曲;雌蟲長90一120毫米。卵呈短橢圓形,表面有許多點狀凹陷。寄生在犬的腸內。從卵發育至成蟲的過程,基本上與蛔蟲相似。
絲蟲 ()因其幼蟲即微絲蚴出現於血液中,故也稱「血絲蟲」。線蟲綱,絲蟲科。在我國寄生人體的有班氏絲蟲 和馬來絲蟲 兩種。形態相似:體細長呈絲狀,前端較圓而稍膨大。雄蟲長約40毫米,尾端尖,向腹面彎曲。雌蟲長達100毫米,尾端鈍圓,也向腹面彎曲。成蟲寄生於淋巴系統,周期性的產出微絲蚴進入外周血液,引起絲蟲病,產生淋巴管炎、乳糜尿和象皮腫等症狀。象皮腫發生部位,班氏絲蟲多在外生殖器部和下肢,馬來絲蟲多在上、下肢。微絲蚴多在夜晚出現於外周血循環中,當蚊蟲吸血而進入蚊體,經發育為感染性幼蟲,再由蚊蟲吸血而傳染給人。
鞭蟲 ()線蟲綱,鞭蟲科。體前細後粗,狀似鞭子,故名。雄蟲長30—45毫米,尾端呈螺旋狀捲曲。雌蟲長35—55毫米。卵呈紡錘形,殼厚,棕黃色,兩端各有一結節。寄生在人的盲腸內,以身體前端的尖細部分插入粘膜內固定,引起鞭蟲病。卵隨糞便排出,在陰濕的泥土上發育後,若被人吞食,即孵化發育為成蟲,定居於腸內。
旋毛蟲 ()線蟲綱,毛線蟲科。體小,前細後粗,雄蟲長l毫米余,雌蟲長達2毫米。寄生在人和豬、鼠、狗等的十二指腸和空腸內。雄蟲附著粘膜表層,雌蟲侵入腸粘膜,產生幼蟲,經淋巴管或小靜脈至全身各處,但只有在橫紋肌中才能繼續發育,形成梭形的包囊。人主要是由於食未煮熟的含有包囊的豬肉而感染,引起旋毛蟲病。
豬棘頭 ()蟲棘頭綱,巨吻蟲科。體前粗後細,淺灰色。雌、雄大小懸殊,雌蟲長可達68厘米,雄蟲長僅15厘米。頭端有吻突,其上有36個強大的棘,縱列成12行。以頭部的棘附著於豬的小腸粘膜上,引起腸炎等症狀,阻礙生長發育。蟲卵經一種甲蟲的幼蟲吞食孵化後,發育為侵襲性幼蟲,直到甲蟲的幼蟲變成成蟲,仍保持生活力。人也偶有感染。
鐵線蟲
()鐵線蟲綱,鐵線蟲科。成蟲細長,棕褐色,形如鐵線;有的白色。皮膚平滑,無側線。消化道前部退化,有似體腔的側竇,其中有精巢或卵巢。雌蟲後端圓,雄蟲後端有交合傘。幼蟲口緣鉤排列象鰓曳蟲,寄生於蝗、金龜子等體內,成熟鑽出蟲體,入水中生活。
㈦ 線蟲的形態特徵
特徵:
1、通常呈乳白、淡黃或棕紅色。大小差別很大,小的不足1毫米,大的長達8毫米。多為雌雄異體,雌性較雄性的為大。蟲體一般呈線柱狀或圓柱狀,不分節,左右對稱。假體腔內有消化、生殖和神經系統,較發達,但無呼吸和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前端為口孔,肛門開口於蟲體尾端腹面。口囊和食道的大小、形狀以及交合刺的數目等均有鑒別意義。
2、如桿形目蟲體的食道上具有食道球及前食道球,尖尾目的食道上只有食道球,而無前食道球。蛔蟲目食道簡單呈圓柱狀,頭端有唇3個。旋尾目食道常由前端的肌部與後端的腺部構成,頭端有偶數的唇(2、4、6或更多),雄蟲尾部呈螺旋狀旋曲。絲蟲目的食道亦常由肌部和腺部兩部分構成,無唇,陰戶在蟲體前端。圓形目的食道簡單或呈瓶狀,雄蟲尾端具有由肋狀物支撐的角質交合傘,往往有兩根等長的交合刺。毛首目往往區分為前後兩部,食道很長,呈串珠狀,雄體只有一根交合刺。膨結目的食道簡單,雄蟲具有肉質交合傘,無肋狀物支撐,只有 1根交合刺。駝形目具有單核的食道腺,無唇。
3、在中國畜禽中已發現線蟲病原350餘種。中常見的有:寄生在馬屬動物腸道的副蛔蟲圓形線蟲、尖尾線蟲、胃線蟲和皮下組織的副絲蟲;寄生在反芻動物真胃的血矛線蟲、腸道的仰口線蟲、食道口線蟲、毛首線蟲和氣管的網尾線蟲;寄生在豬腸道的蛔蟲、類圓形線蟲、旋毛線蟲、腎線蟲和氣管的後圓線蟲;寄生在禽類腸道的禽蛔蟲、異刺線蟲和腺胃的華首線蟲,以及寄生在犬腸道的弓首蛔蟲和腎臟的膨結線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