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冬天帽子一般都什么皮毛
A. 蒙古族服饰的各部服饰
此蒙古部因地域辽阔,居住分散,各旗服饰亦有差异,妇女头饰风格清逸秀丽,讲究后帘及颊侧装饰。
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蒙古族服饰的款式和风格,多采用元代皇宫的颜色,服装的领口、大襟不锈花,领边、领座、大襟、垂襟和开衩衣边用绸布进行镶边,体现了察哈尔蒙古族服饰华丽多彩的宫廷韵味。 此部落因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较完整保留古代蒙古人古朴装饰风格,头饰造型独特且大量用银,袍服肩部及腰下叠大宽褶,为其特色。
巴尔虎蒙古族服饰从整体款式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和传统风格。巴尔虎蒙古族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的长袍。男子主要穿以蓝、淡蓝、紫红、深棕色团花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夏季穿白色单衫,系桔黄、黄绿、灰蓝色绸类腰带,腰带靠下腰系,以上提袍为美;妇女则穿以红、紫红、绿色绸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系紫红、粉红、淡绿色绸类腰带,以靠上腰系腰带,使袍子上部贴身为美。 此部落妇女头戴尖顶红缨帽,着灯笼式装袖,以库锦或绦子为装饰的袖箍和腰围分割装饰的袍服,并饰以辫套发饰为美,而独具特色。
布里亚特蒙古族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历来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形成男女皆喜穿长袍、靴子的服饰风格。布里亚特蒙古族的服饰既有一般蒙古族的风格,又受到俄罗斯和鄂温克等民族的影响。男子冬季戴红缨角帽,帽边和帽耳是羔皮或水獭皮等贵重皮毛,身着羊皮长袍扎彩绸腰带,脚穿自制布里亚特式厚毡高腰蒙古靴。春秋两季身着布袍,脚穿皮靴。夏季,男子头戴呢子角帽,称为“尤登”,身着布夹袍,脚蹬单皮靴,身披宽大的较厚呢子做成的朝布(意为雨衣),以防雨或夜晚在外寒冷。女子穿戴同男子一样的帽子和靴子,身着女士袍,前胸打褶,已婚女子着肩部打褶的长袍。肩部是否打褶成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标志。两种袍均不系腰带。冬季女性则在长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 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郡王府遗物:红缎暗团花马蹄袖女袍、黑镶库锦边长坎肩。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称头饰为“陶勒甘久甘”,汉语意思为头带,用松石、玛瑙、珊瑚以及宝石、金、银等贵重材料制成,价格相当昂贵。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较长,两侧开衩,大襟右边系扣,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长袍较肥大。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比较紧身。
鄂尔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而且扎腰带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要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布斯贵”为蒙古语,汉意是没有腰带,代替腰带的则是紧身短坎肩,以此来分辨未婚与已婚,穿上坎肩就说明这个妇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带。扎时将袍子向上提,为的是骑马方便,也显得矫健潇洒。腰带上还要系上鼻烟壶、蒙古刀、手巾等,颜色各种各样,多用布、绸、缎等料。 “乌拉特”,蒙古语意为“能工巧匠”,早在明代后期,乌拉特部落就以精湛的服饰制作技术享誉草原,形成了乌拉特服饰的男装雍容华贵、女装典雅细腻的特点。男子服装以礼帽、长袍、马靴为主,妇女则以头巾、长袍、马靴为主。乌拉特服饰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其它地区传统服饰的可取之处,其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类似阿巴嘎苏尼特和察哈尔服饰。在牧区穿着传统服饰的人较多,逢年过节、举办那达慕盛会时,人们则普遍穿戴华美的传统服饰。
B. 蒙古族戴帽子常用等颜色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 。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C. 蒙古族服饰介绍简介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
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
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汉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华贵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服饰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当时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是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的。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蒙古族特别的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到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D. 蒙古族服饰是什么样的(文字)
蒙古族服饰 蒙古人喜欢戴帽和佩挂首饰,民族服饰中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男子帽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民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的颜色,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袍子的质料因时间和生活贫富而不同。早期,服饰的原料中皮毛所占的比重较大,现代,服饰中纺织品居多。富者多用绸、缎、绢帛;贫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光板绵羊皮。如今,无论质地、款式、色泽等都更加丰富多彩了。 腰带是蒙古族民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股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男子习惯腰带右边挂蒙古刀,左边挂烟具、绣花荷色等饰物。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须,一旦出嫁,腰带便被紧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毡靴三种。布靴多用厚布、帆布或大绒制作,靴头和靴筒上往往以金丝线绣花,图案新颖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通常用牛皮制作,分旧式和新式两种。旧式皮靴用涩面香牛皮制作,样式古老,靴头粗笨,靴尖上翘,靴筒约1尺多高,筒口宽大,呈马蹄形,靴底较厚,为多层底,状如船形;新式皮靴用光面牛皮制作,俗称马靴,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也有用马皮、驴皮制成的靴面。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汉、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俗称“毡圪达”。牧民在冰天雪地里劳动、行走或骑马,只有穿上“毡圪达垯”,方可度过严寒。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底为手纳的,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高筒靴约一尺高,筒口呈马蹄形。也有低筒靴。靴身一般比较宽大,里面可衬皮、衬毡,可以套穿棉袜、毡袜。骑马时能护踝护膝,勾踏马蹬;行路时能防,减小阻力,冬可御寒,夏可防蛇防蚊。过去牧民自己作鞋,后来制鞋工业逐步发展就很少做鞋,多从市场上购买。
E. 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有冠帽、袍服、靴子三大类,主要有蒙古帽、蒙古袍、蒙古腰带、蒙古坎肩、便裤套裤、蒙古靴子、女子头饰、男子装饰等。蒙古帽子种类很多,帽子在蒙古语中称“玛拉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有过固顾冠、风雪帽、圆帽、陶尔其克帽、礼帽、头巾、耳套及土耳其帽。蒙古民族视冠饰为极尊贵之物,用名贵的宝石、珍珠、皮毛、丝绸制做帽子,在帽子上还有讲究和礼仪。日常不乱扔乱放帽子,摘帽后把帽子放在高处,忌讳踩踏和跨迈帽子,以示庄严尊重。蒙古袍是蒙古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装,蒙古族称“特日列克”。它也是蒙古民族根据自己生产生活特点总结形成的,它具有御寒和骑乘方便的特点。蒙古袍根据其使用面料,可分皮袍和布袍两大类。皮袍以其皮质分为绵羊皮袍、山羊皮袍、二茬皮袍、秋羔皮袍、羔皮皮袍、狼皮皮袍,还有用狐狸、水獭、貂鼠、银鼠等各种稀有珍贵皮张缝制的蒙古袍。布料袍也有锦缎袍、丝绒袍、布袍等之分,可把布袍做成棉、单、夹袍,以供不同季节穿用。穿蒙古袍腰间系腰带,是蒙古族服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用棉布或丝绸制作,长约20尺,用整幅丝绸或棉布制成,男女长幼的腰带系法、颜色、长短等都有讲究,一般男子腰带宽而长,妇女则细而短,而且腰带有三大妙用:一是保暖,二是骑马时保护内脏不受颠簸,三是可悬挂一些实用饰物。蒙古坎肩也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之一,是穿在蒙古袍外面的装饰性无袖短衣,多为对襟式,一般用绸缎缝制,用库锦、彩虹条、金银曲线镶边,用金、银、铜、宝石、珊瑚钉扣袢,工艺考究,华贵典雅。蒙古靴是蒙古族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它可防虫蛇叮咬,也能在骑马时防止脚和小腿被蛰破。因面料不同可分为皮靴、布靴、毡靴三种,不同时期,款式有所变化,有大翘尖、小翘尖、圆头、尖头、薄底、厚底等,靴面帮上贴绣图案,典雅大方。
F. 蒙古包穿什么带什么帽子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蒙古族传统的帽子称“草原帽”,又叫“鹰帽”。其形若鹰,用羔皮、狐皮或毡呢、绸缎、布制成。一种状为圆形,卷边,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有花边,因多为冬季戴,又称暖帽,多为棕色或深灰色。牧区男女均戴用。
G. 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是如何演变的
为北方游牧民族中最大的一支,蒙古族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创立了元朝,更是以它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豪放的风土人情着名。蒙古的文化除了草原牛马之外,那些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吸引很多人的目光,除了一些古时候当地蒙古手艺人的改造,还有很多其他历史的因素。
蒙古的服饰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色彩比较绚丽,这个有圆谷发展出来的部分,但是更多的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唐朝初年,蒙古与中原交流非常的密切,在当时叫契丹族,给蒙古人在看见中原文化对色彩的运用后,对于服饰上的色彩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造。所以说现在蒙古族的服装多以蓝色,红色,黄色以及绿色为主,再也不是单一的灰色或者黑色的服装了。因此,美丽的蒙古族民族服装也是一部文化交流的史书,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H. 蒙古族服饰制作材料有什么
蒙古族服饰概述
蒙古族聚居在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主要靠放牧为生,他们的服饰千百年来始终以其独特的款式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蒙古族服装强调色彩对比和服饰效果,以宽袍阔带着称,其色彩明亮浓郁,充分显示出蒙古人热情、彪悍、豪放的性格。蒙古族服饰包括蒙古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蒙古族男女一般都穿长袍,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高领有衽,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绸缎刺绣花边或皮毛镶饰。男袍一般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下端一般不开衩。
腰带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一般为红绿绸子 。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靴子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首饰
蒙古族头饰很美丽、也很华贵,一般用玛瑙银链珊瑚玉石穿缀而成,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
蒙古族服饰特点回目录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还有比较有特色的蒙古族摔跤服。
典型男子配饰
·蒙古刀
蒙古刀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大小不一。主要用来杀羊吃肉,也是男子汉的佩饰。不戴蒙古刀的男子汉,妇女们多看不起。但蒙古刀并不是械斗的工具,在牧区很少打架动刀子的。蒙古银匠最拿手的技术就是做刀。刃用好钢,柄用牛角、红木做成。从前的蒙古刀比现在复杂、实用而漂亮,鞘中有孔,可插象牙或驼骨筷子。鞘上有环,环上缀有丝线带子。丝线带子一头有环,可以挂在胯上;一头编有蝴蝶结,下面是穗子;一头有勃勒。勃勒是一种银子打的圆形饰件,上面有花纹,中间嵌有珊瑚大珠。蒙古刀的勃勒,也有用绸缎刺绣的。刀鞘用金、银、铜做成,上刻龙、虎、兽头、云纹图案,象牙筷的大头一端还套有银束子。民间传说饭菜下毒用它可以试出来。
·牙签儿
这种牙签儿,因为坠着金葫芦,所以叫做金葫芦牙签儿。实际上它是纯银做的。通过一个勃勒上的环儿,引出两条银索,一条上坠着金葫芦(镀金)或宝葫芦,一条坠个花篮。通过花篮系上和底上的环儿。坠下牙签儿、挖耳勺、胡须刷的是三件牙签儿,多加一个胡梳是四件牙签儿,还有五件牙签儿的。牙签儿一般用勃勒上的钩儿整件挂在肩头扣门上,也可以一件一件取下来。多系老年男子佩带使用。牧区小孩子不让多吃糖果,怕蚀牙,牙缝刺进肉去不准用棍儿去挑,让用湿毛巾擦,故年轻人不用牙签儿。
·火 镰
火镰戴在男子左侧的腰带上。一般是刺绣的勃勒上引出一股带子,到下面以后再打结分成两支,一支有蝴蝶结,蝴蝶结下缀两束丝线穗儿,一支用来拴火镰。火镰一般是生铁铸成的,套个皮套子(为了冬天捉在手中打火不冻),套上绣有庙宇、鱼虾、云头等花纹。一小半露在外面:有黄铜瑚蝶花纹,下面是不太锐也不太钝的钢刃。用两片天然火石,把火绒放在中间夹住,捉在一只手里。用另一只手的火镰刃子一 击,迸出火星,就可以把火绒燃着。如果是抽烟,直接把火绒按在装好的烟袋上就行。如果要生火,还要把火绒放在马粪上,吹出火苗,再用马粪把柴薪点燃。
·碗 袋
碗袋是装银碗的套子。一般是纺锤形的,两头有出出(就是把口折叠起来穿绳的一种工艺,一揪绳子口子就可以扎住)。可带在腰间,或在马鞍轿上,在家时挂在哈那头上。出门时便带在身边,游牧、狩猎、出征或寻牲畜到了外地,就可以用自己的碗筷和蒙古刀。碗袋有布做、柳编、毡制、桦皮缝的多种式样。
·鼻烟壶
鼻烟壶造型多系扁圆、溜肩、底大、颈小的装鼻烟的小瓶。鄂尔多斯男女老少每人都有,因为它是行礼的必备之物。因此鼻烟壶在牧区很发达,有玛瑙、水晶、银、玉、石、磁、木料多种,有内绘花和外刻花的两种工艺.高级的鼻烟壶盖子是银子的,上面镶嵌一块珊瑚或松石大圆珠,盖上自带一个挖耳勺大小的勺子,可以伸进鼻烟壶颈部的细孔里,从里面挖出鼻烟,放在指甲上,凑到鼻孔上一吸,立马能打出喷嚏来。不过,蒙古人见面交换鼻烟壶,并不是让对方吸自己的鼻烟。一般是与献哈达同时进行的。两人见面以后,各掏出自己的哈达和鼻烟壶,将哈达的口(指折叠出两片的那面)朝对方,架在自己的手腕上,右手拿着鼻烟壶。把哈达搭在对方的手腕上,用右手把鼻烟壶递过去。对方用左手把鼻烟壶接住,各放于右手上,在手心里旋转一圈以后,又递在对方的左手里,哈达再搭到对方的手腕上,这样各自又把自己的鼻烟壶和哈达换了回来。有的鼻烟壶用了好几代,价值三四匹马。
·鼻烟壶袋
也叫鼻烟壶褡裢。因是两边开口的,一边装鼻烟壶,一边装哈达(这是进行上面的仪式不可或缺的物件),戴在左襟的腰带上。一般用深蓝缎子做成,库铜镶边或用各色丝线,在上下绣出齿纹作为花边,中间再绣山纹、水纹、花卉、龙凤、蝙蝠、双蝶、对鱼等图案,装哈达与装鼻烟壶的图案要一模一样。佩戴时为了显示,要上下错开,以便让两边的图案都显露出来。姑娘把褡裢往往视为情物,送给心上人。新郎娶亲时,岳母和大姑有几人,就要做几个鼻烟壶袋送给新郎,新郎要先戴岳母的。 阿拉善的鼻烟壶袋,跟别处的不一样。它里面还有一个小鼻烟壶袋,以鼻烟壶的大小,用蓝、绿缎子缝成,上面绣花或印木版图案。用两条黄丝线编织的带子,交错穿在袋口上,末梢坠上五色丝线穗子。把鼻烟壶放进小袋里,用那两条丝线抽紧以后,装入外面那个大鼻烟壶袋(褡裢),使五色穗头露出外面,一走就飘动起来,很好看的。 女子同男人一样,每人一个鼻烟壶,却没外面的鼻烟壶褡裢,只有里面那个小袋子。放入鼻烟壶以后,装在坎肩口袋里,让穗子从口袋上面飘出来。
·烟 袋
牧区过去普遍抽旱烟(烟叶),烟袋很讲究,大体由烟锅(烟袋头)、木杆和嘴子三部分构成。烟锅是装旱烟的部分,用铜、银制作,颇有雕饰。木杆用红木和鼠李木制作,有天然或油漆花纹,中有细孔,可以通过烟嘴把烟锅燃着的烟气吸到嘴里。这三件东西在一起组装的时候,接口处要加镂花錾花的银束子。木杆有一二尺长,烟嘴用玉石、翡翠做成,忌妇人吸食,说是会落颜色。询诸多人,都答是真的,不知何故。
·烟荷包
烟荷包是装烟袋用的,吊在胯上,起装饰作用。大体像个葫芦形。下面坠丝线穗子。上面有带子和绿玉做的挂钩,以便别在胯上。
·鞭 子
鞭子是骑马用的。蒙古男子斜跨在高头大马上,一手叉腰,一手提鞭,很有派头。俗话说:快马加鞭,马鞭能驱策坐骑快走,轰赶畜群,防备野兽,吓唬村里的狗,功能很多。 鞭子有多种:富人官人手里提的鞭子,用熟皮条夹杂红绿粗皮革编结而成,能编出鳞纹、万字、吉祥结等图案,坠着几层细皮条破成的穗子,这叫编织的鞭子。有用三股熟皮条拧成的,有一庹多长,末梢接一截皮筋子做的细鞭梢儿,将粗端绑在红柳鞭杆上。会抽的能发出很大的叭叭的响声。不会抽的抽不响,还会让鞭梢儿抽了自己的脸,这叫熟皮马鞭。"挥动鞭儿响四方"就是唱的这种鞭子。
·图 海
图海的样子各地不同,有的是一条银带子,近二尺长,固定在绸缎底子上。带子是由层层叠叠的银花和镶嵌在其中的大小红珊瑚组成的,很重,毁了足能打两只银碗。鄂尔多斯的图海,是个银或铜制成的扁片儿,上方下圆,都有图案花纹,方处还嵌有珊瑚松石。上有两环,以便挂在腰间。下有两环,可挂另外的一条长巾。长巾长二尺,宽可一掌,用白缎或白布缝成,上面用红线自上而下一条线订四枚铜钱。新女婿娶亲走时,胯间戴的只是这个上方下圆的银片,没有下面这条长巾。他给岳母叩头后,岳母把那条长巾挂在图海下面的环儿上,就算认可了这门亲事。图海一词,蒙古民歌中出现得很多"银子锻打的图海,沉甸甸压在胯上。达尔占(人名)的姑娘若格吉德玛,沉甸甸压在我心上。"就是用图海比喻的。
·弓 箭
弓箭古代用于战争和狩猎,当今用于婚礼和体育。弓是几种材料粘合而成的。弓面(里面)是把牛角或鹿角削薄,用鱼鳔好几层沾在一起做成的。弓背用竹子或木头粘合,再用熟牛皮绑在一起。两端有拴弦的地方,弦架在弓码上。弓码用驼骨制作,上面也刻有龙风等图案。弦是用公鹿的脊皮、犍牛膝筋等三股搓成的,经得起好汉一拉。 箭杆截2.4尺的细柳条做成,头上安青铜或钢的三棱箭头,下端在120度的三个方向上都沾上雕翎,这样发射起来才能准确而迅速。 箭囊是放弓与箭的,系牛皮做的袋筒,方形或三角形,其上有金银泡钉、狮虎雕花和珍珠镶嵌工艺。插上十支白箭,背上威风凛凛,俨然一个引弓之民的后代服束。
典型妇女头饰
·练 垂
蒙古妇女常用一截带杈的小木椽,带叉的一头用棉花缠成疙瘩,用市布裹缝起来。姑娘出嫁时把发辫解开,从正中间分成两半,每一半梳许多小辫,把一面的小辫均匀地笼罩在这个木头疙瘩上面,用皮条在疙瘩下面捆住,这样就把头发和木棒绑在一起。然后再把它牢牢插进一个上粗下细的发套里面,下面坠上宝剑头飘带,正当打疙瘩的地方,还要在外面罩个半圆形的饰片,背面(里面)用扣子固定在疙瘩上面。这全部的物件组合成的整体就叫练垂。
·头 戴
就是达罗勒嘎。包括发箍、后屏、护耳、垂饰、马鬃、耳坠六件。
(1) 发 箍 --- 头戴最上面套在头上的圆圈,大小因头而异。一般三四指宽,用黑布衬子或红铜制成,周围有八至十个方形的古,古中间有鼓出来的莲花图案和镶嵌的大红珊瑚,尤以当额的那颗最为硕大鲜红,隔一个古嵌一块绿松石,其余空隙都用小珊瑚。发箍上下两边用一至三排穿起来的珊瑚珠子镶成。
(2) 后 屏 --- 头戴后面遮挡脖颈和肩膀的部分,可达腰中,用较厚的黑布衬子做成。后屏长约一尺,上宽(连接发箍处)三至四寸,下宽六七寸到一尺。大体像一个凸字。凸字上边的珊瑚是上下排列的,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古。下边宽大部分的珊瑚是左右排列的。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大古:左右三寸长,上下一寸宽,上面嵌三颗红珊瑚,也有三到四个古分开排列的,也有用绿松石代替古的。空隙和边缘也用黄豆大的红珊瑚镶嵌出来,有四百九十九颗。最下端的工艺同奥如达格一样,在十六、七个大珊瑚珠上再各穿缀三颗小珠或绿松石。
(3) 护 耳 --- 钉于发箍两旁,遮挡耳朵和后屏两边的缝隙,垂于左右,也用布衬做成。长一掌,宽一虎口(也有说长三寸、宽一寸的),形状工艺同奥如达格相似而小,上面有四方和半圆形的古,有黄豆珠六十五颗(奥如达格九十七颗)。边缘用银线压边,也有前面朝脸的一面钉两徘小珊瑚珠的。鄂托克旗的护耳,是与后屏缝在一起的。乌审旗是另外的。
(4) 垂 饰
面颊两面垂吊的饰物的总称,左右对称。现以一边为例说明:垂饰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种是吊挂,一共是五条。每条的穿法一致,自上而下依次是一个大珊瑚、一个银束子、一个大珊瑚,一块长方绿松石、一个大珊瑚,一个银束子、一个大珊瑚,最后是一个陶纳勒嘉。陶纳勒嘉好像是两个银古扣在一起做的,朝外一面的鼓一些,中间是莲花中镶嵌的大红珊瑚。朝里的那面扁一些,多嵌细小的珊瑚。陶纳勒嘉因为比较大,穿时一个要压住另一个的一半。下面不带垂穗的,五条吊挂每条上都挂一个陶纳勒嘉;下面带垂穗的,只挂三个陶纳勒嘉(其中两个陶纳勒嘉上各挂二条吊挂)。吊挂的上端挂在发箍上,从太阳穴一直排到与护耳相接的地方。吊挂的戴法不限,上面一种可任意排列组合,但五条的穿法必须相同。
(5) 马 鬃
戴在发箍前面覆盖额头的部分。先在发箍上用米粒大的银子穿缀一指宽的吊挂,接着穿钉一排十七个珊瑚珠,再用糜米大的小珍珠穿成一寸宽的网格儿,下面再穿上一排同样大小的珊瑚珠子,再吊下十七条小银索儿,末端都坠有小银铃含的水晶珠.中间一条最长,可垂到两眉中间,然后以眉形向左右伸展,最边上的两条又适当放长,但都不能压住眉头。宽可及太阳穴。银铃虽有豆大,制作却十分精巧,多为四棱或六棱体.每个棱还有雕花。各种颜色配置的璀璨夺目,是年轻妇女的装饰品,一过四十就不戴了,和垂穗一样。马鬃样式,不一而足。
(6) 耳 坠
代替耳环用的,面颊两旁各一个。纯银制作,指头粗细,重近一斤。在练垂两边顺着脸垂下,也叫大耳坠,以区别于姑娘时戴的小耳坠。耳坠形状像一问号,一面有一个银钩子。一面由一连串的穿缀物组成:最上面是一朵鼓起来的大银花,下面-个接一个穿上一样的五朵银花(一朵镶珊瑚,一朵镶松石,再-朵又镶珊瑚……这样隔开镶嵌),下面用线把三个珊瑚珠、两个蓝晶石、六个银垫圈搭配着穿起 ,最下端是一个镶珊瑚的银勃勒。耳坠一般直接连在发箍上,在奥如达格的里面。
蒙古族摔跤服饰回目录 辽阔的乌珠穆沁草原是摔跤手的摇篮。这里摔跤的传统源远流长,盛名至今不衰。康熙五年(1666年),在清政府主持的盛会上,安珠在一千零二十四名摔跤手参赛的大比中独占鳖头。十九世纪初,巴特尔朝克图参加清廷京师盛会,又以头名布魁载誊而归。十九世纪中叶的摔跤手都仁赛嘎(都仁那),更是牧民传说和歌谣中的人物。乌珠穆沁的摔跤服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摔跤坎肩
这是为便于对方抓拿穿着的摔跤上衣。从质地看,有香牛皮、粗面革、毡子和布子的四种。从式样看,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开放式又叫蝴蝶坎肩、翅膀坎肩。因为形状有点像蝴蝶翅,实际上就是一种紧身坎肩,有领口无领,袖子很短,有个后片,前面几乎什么也没有,用两根皮条(坎肩上面带着)裹回来,扎在腰上就成。不论用什么材料制作,领口、袖上、边缘一带一定要用香牛皮或粗革层层镶边,用皮筋、丝线、麻筋等密密地缝纳出来,在上述这些部位和后腰两侧用银或铜泡钉镶嵌出来(要不摔出汗以后就滑得抓不住了),后心还有个五寸见方或月亮似的银镜或铜镜。镜上有錾花或鼓出来的四雄(龙凤狮虎)及象、鹿等图案。也有各种纹样和蒙文篆字或方块蒙古字的。一定要用结实的布做里子。
·围 裙
这不是家庭主妇腰上围的那种东西,而是把红、黄、蓝三色绸、缎、布条扎起来,穿缀在一根结实的皮条上,牢牢地扎在腰间,在摔跤坎肩下边、裤带和套裤裤腰上边再紧紧地捆上一层,让那些花花绿绿的布条垂下来,一行动就抖动起来,加上这身怪异的打扮,往往给你一种无敌猛狮之类的奇想。
·靴 捆
摔跤手穿的靴子跟平时没有什么不同,但作用似乎不同。这是为了保护脚部、使人站稳,很好地发挥摔跤的各种技巧。怕它滑脱和踢起来得劲,要用一条结实的皮条捆几圈,这就是靴捆,长可六尺,宽约二公分,一头拴铜环、铁环,或打个死扣
·包 腿
乌珠穆沁摔跤手有个特点,"绊踢"的技巧用得十分普遍,为了保护小腿,便发明了包腿这种东西。将装砖茶的竹箱拆开,把竹子削成竹篦,从踝骨开始,一直缠到膝盖以下。这就是包腿。
·套 裤
牧人平时骑马外出,为了保护裤子,温暖膝盖,也要穿套裤。但摔跤手穿的套裤基本上成了装饰品。尤其是新手,一定要用颜色鲜艳的缎子做料,用各色库锦和金银线绣出边来,再用刺绣和沾贴工艺描出四雄和蝙蝠、万字各种图案,看去像大戏里武将腿上戴的甲一样。里面的裤子也特肥,上面羊胃一样有无数褶子,据说也有护裆的作用。
·吉祥带
就是摔跤手脖子上戴的绸缎条儿,戴的越多的说明获胜的次数越多。这绸缎条儿虽然不过一指多宽,却不是随便给的,它是同奖品一起赠送的。六十四名摔跤手比赛夺魁的布魁,可以得到一块三角形的吉祥带(整方绸子的一半)。一百二十八名摔跤手比赛夺冠的布魁,可以得到一匹打了结的绸哈达。
乌珠穆沁有交接吉祥带的习俗。一位久经沙场、多次夺魁的布魁年过半百,就要把自己的摔跤坎肩和吉祥带传给他有希望的后代和乡邻里崭露头角的新手,举行一个有趣的仪式。一般是在一个什么大型的集会上(比如那达慕),经过上级事先批准,某两个人或几对人要被封为荣誉布魁。届时这几个人来到会场,披挂整齐,互相摔三轮跤。不过并不是比赛,而是表演,最后要摔成和局,然后立于主席台前,由主持人简单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过去取得的荣誉,将奖品发给他们。奖品与这次即将夺冠的布魁相同或相近。受奖的布魁要当场把自己的坎肩和吉祥带解下,给选定的接班人穿戴上,预祝他比赛取得好名次,不要辜负老辈的期望。这次发的奖品,是这些布魁一生中最后领到的奖品,也是最后一次参加比赛。这个仪式结束,摔跤比赛才正式开始。
蒙古族服饰差异回目录 蒙古族服饰反映了蒙古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由于地区不同,部族不同,蒙古族服饰既有统一性又各具特色。
地区差异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
男女差异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帽子差异
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I. 戴红貌子是外蒙古哪个民族
您好!
是布里亚特蒙古族。
在布里亚特蒙古服饰里,帽子和靴子都有别于其他蒙古族。红缨帽是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的特色,帽顶代表太阳,而披散下来的红帽缨则代表阳光。冬天的帽子会用毛皮制成以便抵御风寒。妇女的帽边下会有漂亮的垂饰。而由于居住环境潮湿寒冷的特殊性。布里亚特靴子一般都做成厚底高腰,以适应草原冬天的严寒和夏季的蚊虫与蛇咬,作用是多重的。
布里亚特人是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一些地方的蒙古族,使用布里亚特语,分东西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18世纪起使用老蒙文,于1931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拼音文字,1938年改用斯拉夫字母。
布里亚特人,蒙古人的一支,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布里亚特人总人口约43.6万,现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的一些地方。其中,俄罗斯有42万多人,蒙古国有4万多人,中国有近8000人。俄罗斯境内的布里亚特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部分分布在赤塔、伊尔库茨克等地,是西伯利亚地区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布里亚特长袍胸前常有蓝黑红标志,其中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地,红色象征火。把这三色挂在胸前,表示事事如意,尊重大自然,与万事万物和谐相处。
对于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很早就已经被呼伦贝尔市和鄂温克自治旗政府提上了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