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戴着绿油油的帽子
❶ 楚人沐猴而冠,今果信乎 什么意思
此话是指:楚人项羽像只戴着帽子的猕猴,徒有虚名,果然如此。
出 处:
《 史 记 . 项 羽 本 记 》 : “ 人 言 楚 人 沐 猴 而 冠 耳 。 ”
项羽小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后来改学剑,也不肯用功,他的叔父很生气。项羽说:“读书有什么用,只能记名姓而已。学剑也只能抵挡一个人,我要学能抵挡万人的本事。”
后来项羽带兵攻入咸阳,杀了秦二世子婴,烧了秦朝的宫殿,收拾了秦朝许多宝贝财物就准备回去。有人劝他说:“关中这个地方很险要,土地肥饶,可以建都称霸。”项羽见宫殿都烧毁了,又想着赶快还乡,说:“富贵了不回家乡,就像穿着锦帛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谁会知道呢!”劝说的人叹道:“人家说项羽像只戴着帽子的猕猴,徒有虚名,果然不错。”
后来项羽在垓下打了败仗,逃到乌江,乌江亭长有一只小船,劝他渡江,说:“江东虽然小,也有方园千里的地方,几十万人口,也可以称王啊。”项羽说:“是老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要渡江呢!开始我和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来,现在无一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让我称王,我又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没有真正的能力。
❷ 虞姬为什么要自刎
虞姬自刎是因为在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被刘邦包围,虞姬看到项羽要失败自己不想死在项羽的后面,于是拔剑自刎。
在公元202年,霸王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在垓下包围了很长的时间,导致了项羽军中粮草不足。刘邦知道了以后就命令包围项羽的士兵在项羽营帐的周围唱起了楚国歌曲,使得项羽的士兵纷纷因为思念家乡而投降。
这时项羽看到自己的大势已去,面对的虞姬,在自己营帐中说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壮歌词。
虞姬在听到项羽这样说以后随机拔出了宝剑起舞,并留下了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诗词,在说完这句话以后虞姬便自刎结束了自己的声明。
(2)项羽为什么戴着绿油油的帽子扩展阅读:
公元202年就在项羽被刘邦包围的时候,虞姬坐在垓下的最高处看到了项羽的威风,她看到项羽一呼汉军披靡,二呼人惊马退。声音威力至此,丝毫未损他英雄的声名。
她要开始抚琴为他助阵,风从她的身边吹过,她把琴放在怀里,然后双手在抚摸了琴弦一阵,接着一曲《十面埋伏》的曲调响起来了,这是她在军营里无事的时候写出来的,她以前很想为项羽助阵杀阵,可都用不上。
今日是他的最后一战了,自己一定要为他助威,曲调越来越激烈。尤如乌江波澜壮阔的江水拍打声。 刘邦已经将项羽他们团团的围住,项羽他听到了琴声,知道是是虞在他助阵,不由朝虞抚琴的方向望了一眼,内心热血的奔流,他感觉到自己一下子被激发了无尽的力量。
刘邦他也听到了琴声,所有的人都听到了琴声,大家都看到垓下的一处最高处正坐着一位女子,不用猜,他们都知道是虞,因为世上只有虞才弹出如此动人的旋律。
刘邦看到自己的将士一批批的倒了下来。 项羽看到跟随自己的多年的兄弟一个个的倒了下来。 琴声越来越激烈,撒杀声越来越响, 尸体越积越多,项羽看到自己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但他丝毫没有一丝的恐惧。
刘邦看到了,心中也不由地赞叹道:项羽,果真是一个不死的战神,他看到韩信站在一旁一直没动,他知道韩信故念着他与项羽的结拜之交,他知道这世上只有韩信才能杀了项羽。
他来到韩信的跟前道:韩信,我知道你为难,但是你想过没有,要是项羽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天下将不会太平。韩信知道刘邦的意思,他看了看正在撒杀中的项羽,突然叹了一口气,他没有说一句话。
催马到了项羽的跟前,所有的人都停了下来,项羽看看过来的韩信,他冲着他点头道:韩信,你终于出手了。 大哥,我不想和你撒杀。我还记得曾经和你一起发过的誓言。 项羽冲着笑道:韩信,你是个英雄,至少比刘邦要强很多。
我也没白与你结交一番。你动手吧,这时整个垓下的空气好像都凝聚了,所有的人都在看着他们两个人。 琴声依然还是很激烈,虞已经有些支持不住了,她的双手开始了颤抖,她知道再过一会儿,她就要倒下了。
项羽他听出来了,琴声终于越来越弱,他知道虞已经快支持不住,他也知道自己也该是时刻,因为他发觉所有跟他一起而来的人都倒下来了,现在该是他倒下的时候了。 虞终于支持不住,她的双手停了下来,琴声没有了。然后冲着项羽大喊一声:大王,我先行一步了。
她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着,项羽像泄气的皮球垂下了双手,他望着虞的方向,然后转过身去对韩信道:“要是你还是我兄弟的话,请将我与虞的尸体合葬在一起。
他看了看刘邦,刘邦正在看着他。 他看了看乌江,他知道那边还有很多的乡亲父老在等着他回去。他朝虞的方向奔去,没人拦住他,他看到虞抱着琴坐在了那里。脸上还带着微笑,只是她永远不能开口说话了。
项羽抱住虞痛哭了一番。或许他明白了什么,也或许他看透了什么。对天大声道: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他举起手中的剑,对着自己的头颅刺去。 很快,血四处喷溅,项羽已经死了,他倒在了虞的身旁。
❸ 李清照当时赞许项羽不肯过江东,有没有道理呢
如果我是项羽,也不肯过乌江,准确说不是“不肯”,而是“不敢”。因为江东本来就不是项氏家族的势力范围,而是创业的起点。当初项梁项羽叔侄,杀太守殷通,强夺江东八千子弟出征,结果没给江东带来任何福利,反让江东多了八千孤魂,谁能助他东山再起?
应该说项羽的结局不错,他还有勇气把剑架在自己脖子上,假如迈腿登船,世间永无楚霸王。
李清照欣赏的就是项羽那份敢死的气概,对她来说,假如她的丈夫有这份勇气,她这个做妻子的怎么有深深的耻辱感?
南宋建炎三年,江宁知府赵明诚,在部下叛乱,城中急需他出面主持大局的时候,他竟然用一根绳子,从城头垂下逃生了。因为这件事,赵明诚被革职,李清照跟着蒙羞。
一边是亲情,一边是大义,李清照能说什么呢?她只好以讴歌项羽的自决之勇,暗讽丈夫的懦弱。
大概李清照被司马迁蛊惑了,没有仔细研究过项羽,她不知道对项羽来说,乌江自裁才是他最好的谢幕方式。诗人嘛,读出她的心境就好了,何必揪住历史细说呢。
❹ 项羽攻破咸阳,衣锦还乡,大臣说了什么,竟激怒项羽最终被烹煮
项羽攻破咸阳,衣锦还乡,大臣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大臣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项羽不过是戴着帽子的猴子,想冒充真人,可他还是只猴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暗指项羽愚昧无知,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西楚霸王”。这句话最后传入项羽耳中,激怒了项羽,最终大臣被烹煮。此大臣就是项羽手下韩生。
韩生就建议项羽可以用这些金银珠宝在此建立国家,可项羽觉得应该拿回江东展示一下,韩生相当生气,就回家说了那段话,项羽知道后相当生气将他活活煮死。如果项羽当时听从韩生的话,现在的天下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❺ 在古代,有哪些雄才大略的君王被戴过“绿帽子”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帝王的后宫中,有很多的女子存在。最为熟知的一句话,便是后宫佳丽三千了。其实说句实话,各代帝王都有这么多女人。也是享用不过来的,因为一些女子的得宠,使得其他的女子被冷落。在这些女子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做出一些比较离谱的事情。这样一来,皇帝就被戴绿帽子了。对于这些事情呢,大部分都是在暗地里进行的。有些事情呢,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众多的帝王中,也有很多是明面上的绿帽王。今天要跟大家探讨的,便是这些可怜的帝王。想必大家也是有所了解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接下来要说的,便是唐朝时期的绿帽皇帝。在这期间呢,唐朝初年的两位皇帝,李渊和李世民,都有这样的事迹。李渊经过起兵,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可以说,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是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给自己戴了绿帽子。当时李渊后宫的两位妃子,和太子李建成私通。经过这件事之后,也便引发了玄武门事便,被迫交出了皇位。被自己儿子戴了绿帽子不说,还丢失了皇位。看到这样的局势,实在是比较悲哀的。接着来说一下李世民,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明君所在。确实,在政绩这方面,是真的没法说。
❻ 为什么说项羽是穿着衣服的猴子沐猴而冠什么意思
在很多人眼中,项羽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豪杰,是一位英雄人物,但同时,项羽也还是有很多毛病的,正是他的这些缺点,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然而历史上却有人说,项羽只是一只穿着人类衣服的猴子,这是什么意思?项羽本身是个人,为什么说他是只猴子?这与一个成语沐猴而冠有联系,这个成语又是什么意思?
项羽率领大军入秦都咸阳,杀子婴,焚阿房宫,甚至很多贫民也都被楚军所杀。对项羽称道尤嘉的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写到:“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项羽进咸阳,一焚烧宫殿、二杀人、三抢夺财宝和妇女,没一件是好事情,项羽的残暴可见一斑。
就在项羽打算引军东归的时候,有个叫韩生的谋士劝项羽说:“。将军,您应该在咸阳建立都城,因为这里地处关中地区,易守难攻,而且土地肥沃,财富殷实。建都此地,一定能统一天下,实现霸业。”韩生的话有一定道理。关中地区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项羽性格固执,骄傲自大,根本进不进韩生的建议。他觉得咸阳城残破不堪,在这里建都条件太艰苦。另外他想回到家乡去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威力。他对韩生说:“人富贵了,应该回归故乡。富贵而不归故乡,就好比穿着华丽的衣服却在夜间行走,谁看得见?”
韩生听了项羽的话,非常失望。他走出项羽的军帐,摇着头说道:“人家说楚地的人不过是‘穿着衣服的猴子’,以前不信,今天听了项羽的话,果然不错!”韩生的话是在讥讽项羽没有远见卓识,愚鲁无知。没想到“沐猴而冠”的话传到了项羽耳朵里。项羽非常生气,立刻把韩生抓起来。倒霉的韩生就这样被烹杀了。
从这件小事情,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缺陷,这种性格缺陷正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残暴。进入咸阳的种种表现以及就因为一句话便将韩生烹杀,都是他残暴的证明。其次是目光短浅、骄傲自大,不听人劝。且不说鸿门宴上的失策,单单他对韩生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便足以说明问题。由此看来,韩生对项羽的评价“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的确有几分道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愤。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
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
不料,这句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里活活烹死了。
项羽据关中后,韩生献计于羽曰:“关中地势险要,有山河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业。”羽见秦宫悉已烧残,又心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生窃曰:“人云楚人为猕猴戴帽,果然如此。”项羽闻知,便将之烹死。亦作“沐猴冠冕”。《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亦作“沐猴衣冠”。《明·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
亦作“沐猴而冠”。《明·沈采·千金记·第十三出》:“项王乃是‘沐猴而冠’,不足谋天下矣。”
亦作“衣冠沐猴”。《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厌襟裾马牛,笑‘衣冠沐猴’拂破我归山袖。”
“沐猴而冠”。原指猕猴性急,不能若人戴冠着带。后讥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品格低下。或喻人徒具衣冠而毫无人性。或言人暴躁轻浮,不能成事,常用此语。
❼ 沐猴而冠讽刺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 01
项羽
沐猴而冠讽刺的是项羽。沐猴,在古汉语中指的是猕猴,沐猴而冠意思就是猴子戴帽。猴子即使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但终究还是猴子,徒有其表,本质掩盖不了。这个成语后来引申为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的人。出自《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空前强大的大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诸多起义军中,最强大的就是原楚国贵族之后项羽,此人身高八尺二寸,相貌堂堂,力能抗鼎,武功盖世,作战方式直接粗暴,凭借天下第一的武力,率军正面硬扛任何敌人,打遍天下无敌手。因此也养成了项羽骄傲自大的性格和无与伦比强大的气场。
楚国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之一,疆域辽阔,国力雄厚,但被秦国生生用阴谋诡计给玩残了,最终亡于秦国大将王翦之手,所以楚国遗民对秦国是恨之入骨。公元前207年,项羽带领军队进入原秦国首都咸阳。为了发泄国仇家恨,项羽在咸阳城内大肆屠杀平民,并杀死秦降王子婴,一把大火烧了阿房宫,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项羽还对秦地进行了疯狂洗劫,搜括了无数金银财宝,掳掠了大批美女。出尽恶气的项羽志得意满,准备荣归故里。
项羽手下有一个谋士,名叫韩生。韩生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他就劝项羽说:“关中这个地方很险要,土地肥沃,是一个理想的建都之地。”项羽见宫殿都烧毁了,又想着赶紧回乡显摆一番,说:“富贵了不回家乡,就像穿着华美的衣服在漆黑的深夜行走一样,谁会知道呢?”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成语,衣锦还乡。
韩生又急又气,一时没管住嘴,就说道:“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意思就是,人家都说楚国人像只戴着帽子的猕猴,徒有虚名,果然如此啊。项羽一听,勃然大怒,就将韩生扔入鼎中,煮成了一锅人肉汤。
项羽虽然是楚国贵族后代,但他其实就像个土豪,目光短浅,取得一点点成就,就急于回乡显摆,所以才被憨直的韩生讽刺为沐猴而冠。结合具体的语境,这个成语当然不是把猴子当成宠物,又给洗澡,又给穿衣戴帽。
❽ 谁知道为什么说项羽沐猴冠耳
沐猴,即猕猴
因为有人劝项羽在关中称王,但项羽却说“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不以大局为重,头脑简单。
❾ 文言文《沐猴而冠》的翻译是什么项羽是怎样的人
译文:
过了几日, 他带领人马,冲入城内,大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连烧了几个月都没有熄灭。 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一批年轻妇女,准备回到东方去。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 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劝说者说:“都说楚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愚笨不堪,现在想来果然如此。” 项羽听说了,烹杀了那个游说的人。
项羽是一个:
项羽勇武过人,有着卓越的战场指挥能力,有远大的理想却缺乏耐心,为人性格直爽,具有舍我其谁的霸气但又过于自负,缺乏城府,残忍自大。
❿ 沐猴而冠文言文翻译项羽是怎样的人
沐猴而冠
【原文】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译文】
过了几天,项羽带领部队向西攻入咸阳城,大肆屠杀焚烧,杀了秦朝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放火焚烧秦朝的宫殿,大火一连烧了三个月都没有熄灭;项羽还收拾秦朝的许多金银财物和秦王的妃嫔,准备向东回到楚国。当时有人劝说项羽(留在关中地区),说:“关中地区,有险山、黄河这样的险要地形,而且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从而建立霸业。”项羽看到秦朝的宫殿都已被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心里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大富大贵了不回故乡,这就好比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里行路,谁看得见啊!”。那个劝说者就(私下)说:“人家都说‘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猕猴’(戴上帽子装人终究也不是人,意思是说楚国人愚蠢至极)罢了,(以前我还不信,现在看来)果然是这样啊。”项羽听说这话,就烹杀了那个劝说自己的人。(注:劝说他的人是韩生)
【解释】
沐猴而冠:原指猕猴性急,不能若人戴冠着带。后讥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品格低下。或喻人徒具衣冠而毫无人性。或言人暴躁轻浮,不能成事,常用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