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当官帽子什么级别
⑴ 清朝高官的帽子叫什么,级别帽子怎样分的
区分级别看帽顶的珠子材质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清代“顶戴”分二种,一是凉帽,一是暖帽。凉帽,像斗笠样的是,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⑵ 清朝官员的顶戴等级如何区别
清朝官员的顶戴等级区别:
1、顶珠宝石的颜色:颜色上大致分为红、蓝、白、金四色,一二品为红色,三四品为蓝色,五六品为白色,七八九品为金色。
2、顶戴花翎和宝石的材质:亲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顶均用红宝石,,二品官用珊瑚顶,三品官用蓝宝石顶,四品官用青金石顶,五品官用水晶顶,六品官用砗磲顶,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
3、顶珠宝石的形状:顶珠宝石为圆球形状的为吉服,是重要节日时候戴的,而长条尖形的那种为上朝的时候带的。
(2)清朝当官帽子什么级别扩展阅读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
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
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⑶ 中国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级划分
朋友,请问你问的是哪个朝代呢?图片上是文宫与武官的臣服,那我举例清朝吧:
1.一品:180两 红宝石帽顶
绣仙鹤
2.从一品:正俸81两
加支524两
红宝石顶
绣麒麟
如:
将军
提督
2.二品 :155两 珊瑚顶
绣锦鸡
3.正2品:
67两
加支444两
从2品53两
加支324两
珊瑚顶
绣狮子
如:
副将
3.三品: 130两 蓝宝石顶
绣孔雀
39两
加支204两 蓝宝石顶
绣豹
如:
参将(正)
游击(从)
4.四品: 105两 青金石顶
绣云雁
27两
加支114两 青金石顶
绣虎
如:
都司
5.五品: 80两 水晶顶
绣白鹇
18两
加支72两 水晶顶
绣熊
如:
守备
6.六品: 60两 砗磲顶
绣鸳鸯
14两
加支35两 砗磲顶
绣彪
如:
千总
7.七品: 45两 素金顶
绣㶉𫛶
12两 素金顶
绣犀牛
如:
把总
8.八品: 40两 阴纹镂花金顶
绣鹌鹑
23两 阴纹镂花金顶
绣犀牛
如:
外委千总
9.正九品: 35两 阴纹镂花金顶
绣练雀
阴纹镂花金顶
绣海马
如:
外委把总
10.从九品:
及未入流 31两 阳纹镂花金顶
绣练雀
⑷ 清朝官员的顶戴等级如何区别
清代各级官员分“顶戴花翎”,“顶子”也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顶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头上戴的“顶戴花翎”根据季节的不同也分两种,一为“暖帽”、一为“凉帽暖帽又叫秋帽,它是用黑绒或黑尼子,到了冬天有用貂皮制成的圆形外翻边硬胎帽子。还有一种叫“凉帽”,又叫“帏琏”;它是用藤皮编成的圆锥形,在用纱做里外面糊罗,用锦练做边,是夏天戴的官帽。帽顶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绢丝帽缨。在帽顶正中钻有一铜鎏金的底托,这为顶。顶上镶有代表不同品级、各种材质的顶珠,这为戴。
再有就是花翎,花翎分三种;一为三眼花翎,二为双眼花翎,三为单眼花翎。这所谓的花翎就是孔雀的翎毛,在配上马尾,直接插入顶珠下面的翎管里。
花翎只限于王公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级文武官员佩戴,而四品往下至六品官员则戴蓝翎,六品官员以下至从七品无翎只戴马尾;
三眼花翎一般是赏赐有功的亲王、郡王的,双眼花翎则是赏赐给贝勒、贝子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官员的,而单眼花翎则是王公亲贵及四品以上文武官员平时佩戴的。
再有就是不同品级材质不同的顶珠了。在清朝有着极严的等极关念,太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侯、伯、子爵及正一品文武大员所戴的顶珠为红宝石,即我们常说的“亮红顶儿”。
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所戴的顶珠为珊瑚,即“镍红顶”。
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所戴的顶珠为蓝宝石顶儿,即“亮蓝顶儿”。
从四品所戴顶珠为青金石顶,即“镍蓝顶儿”。
正五品所戴为水晶顶儿,即“亮白顶儿”。
从五品、正六品所戴为白玉顶儿,即“白瓷顶儿”。
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所戴为铜溜金顶儿,即“金顶儿”。
正八品以下至不入流帽顶只用红缨其它一概没有。
⑸ 清朝如何从官帽判断官员等级
近年来,清宫剧比较受欢迎。女人戏有《甄?执?罚?痘怪楦窀瘛贰D腥讼酚小犊滴醮蟮邸罚?队赫?王朝》。其中许多观众对清朝官员所穿戴的衣服感到好奇,好奇清朝官员所佩戴的帽子上的宝石都是不一样的。另外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所佩戴的官帽上面的宝石和所有官员的都不一样,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学问呢?
清朝的统治者是中华民族少有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他们的武力远胜于汉族政权,但是在文化上还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清朝初期就主张效仿汉族文化,尤其是汉族的官员文化,其中汉族政权的九品中正制受到满清政权的欢迎,所以满清政权的等级制度非常严密,在官员服装上就有很大的体现,不同等级的官员穿戴的衣服大不一样,文官、武将等级尊卑也是非常鲜明。在清朝就能深刻学习到古代的等级制度文化。
首先在季节上就不一样了,满清政权是来自寒冷的北方,所以非常注重保温。官员佩戴的帽子分成冬夏两种:冬天所戴的帽子叫做暖帽;夏天所戴叫做凉帽。万一有哪位官员着急佩戴错帽子,那可是对皇上极大地不恭敬,很容易就受到处罚。另外官员做不同的事情就要佩戴不同的帽子,参加祭祀庆典的时候必须佩戴朝冠;朝见天子面见圣上的时候要佩戴吉服冠;在家里没有事情或者出门在外要佩戴常服冠就可以,无论身处什么样的位置,一旦配错帽子,如果皇上较上劲,那可就危险了。
官员佩戴的暖帽的形状差不多,大多都是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让帽子显得非常稳固,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剧中官员奔跑帽子也不会掉的原因。另外满清官员的帽子材料多为皮制,非常坚实,几乎下等官员可以使用一辈子。帽子的颜色以黑色居多,代表着一种森严感。另外官帽帽子的材料也是非常好,大多都是皮毛之类,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狐等。狗尾续貂的成语也是这样的由来。
古代的一品官员非常少,即便立下来战功,也不过是二品官员,古代的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国级干部。所以一品官员佩戴的东西也非常名贵,是非常名贵的红宝石.不过大多数佩戴的红宝石的颜色就是玫瑰红、蔷薇红、大红和暗红。佩戴血红、鸽血红为宝石帽子的几乎不存在。在在京城只有太师、太保、太傅殿阁大学士才有这个资格佩戴。从一品的官员佩戴的宝石就要差一点了,不过也只有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等可以佩戴,当然,除非有非常大的宫濑或者年纪非常大,否则一般人也到不了这个官职。在外省做官的只有总督(加尚书衔)才有这个资格,他们都是从一品的封疆大吏,在地方上呼风唤雨,位列第一。
二品官员佩戴的帽顶就差多了,不过也是价格很贵的珊瑚。珊瑚的颜色多为红色,艳红得珊瑚非常名贵,极少可以见到。能做到二品的文官只有各省巡抚、翰林院掌院学士、内阁学士。武官方面各省有功劳的二品战将也可以佩戴。
七品官的帽顶就非常差了,虽然不是最差,也是非常普通了,是素金顶。
⑹ 清朝官员的顶戴等级如何区别
清用以区别官员品级的帽饰。以红宝石为最高,依次为珊瑚、蓝宝石、青宝石、水晶、砗磲、素金、镂花阴文金顶、镂花阳文金顶。革职或降职时,即革除或摘去所戴顶子。朝冠与吉服冠在三品以上略有区别,如红宝石仅用文武一品官朝冠,吉服冠用珊瑚。进士、状元朝寇特用金三枝九叶,举人用金雀,生员用银雀;朝服则举人以上用素金,与七品官司同,生员用素银。僭用帽顶有厉禁,对八九品原用镂花阴、阴文金顶者,如因军营保举及捐纳得虚衔者,虽居微职,亦可依其虚衔戴顶子。
清朝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会、祭祀时戴的礼帽。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无论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饰三层金顶,每层间饰以一等大东珠一颗,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龙的头上、脊背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龙口中各衔一颗大东珠,帽后饰一等东珠七颗,皇帝的朝冠上共饰有二十二颗大东珠。
清朝官员帽顶镶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东珠),但珍珠数量有严格区别,即官衔愈高,珍珠数量愈多,但最多不超过9颗,具体规定:亲王朝冠饰东珠9颗,郡王朝冠饰东珠8颗,贝勒朝冠饰东珠7颗,贝子朝冠饰东珠6颗,镇国公朝冠饰东珠5颗,辅国公朝冠饰东珠4颗,侯朝冠饰东珠3颗,伯朝冠饰东珠2颗,子朝冠饰东珠1颗,其余非高官厚禄的没有资格使用东珠。 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后来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⑺ 清朝官帽上的顶珠级别
清朝官帽上的顶珠材质、颜色代表了官位级别,一品官员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
清朝官帽上的顶珠级别
清朝初期,官员官帽上的顶珠没有详细的材料之分,只有颜色之分,分别为红、蓝、白、黄四种颜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材质有所区别。
如果官员的官帽上没有珠子,说明没有品级,一般亲王、子爵、一品的官员都是红宝石,红宝石常见的颜色有玫瑰红、蔷薇红、大红、暗红,寓意吉祥。
清代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又分为暖帽、凉帽两种,暖帽冬天使用,凉帽夏天使用,便帽俗称瓜皮帽,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等级不同,帽子不同。
⑻ 清朝的官员的品级对应怎样的官帽和官服
清王朝在管理其官员上,采用的是等级森严的九品官制。这种制度把各级文武官员先划分为九个级别,每个级别称为品,每品又分为“正”和“从”两级。这样从正一品开始,之下依次为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等等,直至从九品,合为九品十八级。有低级官员不能列入九品之内者,称做“未入流”,附于从九品之后。各品官员的官服,沿袭明朝之制,在其前胸和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也叫“背胸”,所以当时的官服也叫补服。补子上所绣的图案一般是文官为飞禽,武官为走兽,依官员的品级和文武职别相异,这就形成了官服的多种图案。同时,各品官员的帽顶,采用的是黄金缕花为座,其上饰有东珠和宝石。东珠又称北珠,是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中所产的珍珠,颗大光润,绚丽多彩。宝石是一些产量稀少而极为贵重的非金属矿石,一般硬度较大,透明度高,色泽艳丽,闪光耀眼。这种帽顶的装饰,依官员的品级有别。这样,各品官员的官服图案与官帽顶饰各不相同,用以显示和区别官员们的级别。
正、从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鹤,武官前后均绣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形状如鹿,头上长有独角,全身遍生鳞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征祥瑞。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红宝石是含铬而红色透明的刚玉,常见的有玫瑰红、大红和暗红等,血红和鸽血红为稀世珍品。
正、从二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锦鸡,武官前后均绣狮。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珊瑚。珊瑚是由生长在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娶集而成,形似树枝,质地坚硬,多为红色,亦有白色或黑色的,以艳红为最名贵。
正、从三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孔雀,武官前后均绣豹。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蓝宝石。蓝宝石是含钛而蓝色透明的刚玉,色彩夺目,与红宝石一样同为珍贵的宝石。
正、从四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雁,武官前后均绣虎。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青金石。青金石的硬度较大,具有很强的玻璃光泽,颜色美观,常呈极为鲜艳的深蓝、天蓝、紫蓝及淡绿蓝等色彩,作为帽饰闪光耀眼。
正、从五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白鹇,武官前后均绣熊。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水晶。水晶一般是指无色透明的石英晶体,但常因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而分显各色,分别称为蔷薇水晶、黄水晶、烟晶、茶晶、紫晶、墨晶等等。
正、从六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鹭鸶,武官前后均绣彪。彪即指小老虎。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砗磲。砗磲是热带海域中的一种软体动物,其贝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呈黄绿青紫等色彩,极为美丽,可作为装饰品。它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珍珠,同为中国古代七宝。
正、从七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㶉𫛶,武官前后均绣犀牛。㶉𫛶是古书上指象鸳鸯的一种水鸟。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水晶一颗,上衔素金,常称素金顶。
正、从八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鹌鹑,武官如武七品,前后均绣犀牛。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阴文金顶,无其他装饰。
正、从九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练雀,武官前后均绣海马。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阳文金顶,无其他装饰。
从九品以下未入流的低级官员,其官服图案及帽顶装饰,亦随九品官之制。
除以上定制之外,对某些机构官员的官服图案亦稍有变通。主掌司风纪、察中外百官之职,辨其治之得失与其人邪正的都察院,其主官左都御史,官列从一品;其副主官左副都御史,官列正三品。主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风纪而澄吏治的各省按察史司,其主官各省的按察史,官列正三品。他们的官服图案皆不随同品级文官,而是前后均绣獬豸。另有品级稍低的道员、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等,其官服图案亦从此制。獬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异兽之名,相传它能辨曲直,见人互相争斗之时,即以其角触抵不正直的人。都察院、各省按察史司、六科、十五道等机构,基本上都属于监督、勘察、稽核机关。选用能明辨是非曲直,敢于勇斗不直者的獬豸作为这类机关主要官员的官服图案,可见清王朝统治者当初用心之良苦。他们用传说中的异兽,表达着自己对这些机构所寄予的希望。希望这些机构能发挥作用,清明吏治,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封建政权。但是,穷途末路的清代封建王朝,其性质决定着它吏治的黑暗,这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根本不可能改变的。
清代官服制度: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朝冠顶珠见上表;吉服冠与朝冠大体相同,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贝子以上王亲用圆形补子,其余用方补;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卫等职,均需悬挂朝珠,朝珠共108颗,旁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一边二串),名位“记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为男,两串在右为女。另有一串垂于背,名“背云”。
清代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⑼ 怎么从官帽看清朝官员等级
用顶戴区分。
一品朝冠饰红宝石及单眼花翎
二品朝冠饰珊瑚及单眼花翎
三品朝冠饰蓝宝石及单眼花翎
四品朝冠饰青金石及单眼花翎
五品朝冠饰水晶及单眼花翎
六品朝冠饰砗磲及单眼花翎
七品朝冠饰素金及无眼蓝翎
八品朝冠饰阴纹缕花金及无眼蓝翎
九品朝冠饰阳纹镂花金及无眼蓝翎
无官品者朝冠饰及无眼蓝翎(无顶珠)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六品或以上):
一品朝冠饰红色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
二品朝冠饰红色不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
三品朝冠饰蓝色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
四品朝冠饰蓝色不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
五品朝冠饰白色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
六品朝冠饰白色不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
七品朝冠饰素金及无眼蓝翎
八品朝冠饰阴纹缕花金及无眼蓝翎
九品朝冠饰阳纹镂花金及无眼蓝翎
无官品者朝冠饰无眼蓝翎(无顶珠)
⑽ 清代的官帽有几种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本图为吉服冠的顶,左为三品官用,右为一品官用。 一品官员顶戴为红宝石,补子文官为仙鹤,武官为麒麟.
二品官员顶戴为珊瑚,补子文官为锦鸡,武官为狮.
三品官员顶戴为蓝宝石,补子文官为孔雀,武官为豹.
四品官员顶戴为青金石,补子文官为雁,武官为虎.
五品官员顶戴为水晶,补子文官为白鷴,武官为熊.
六品官员顶戴为砗磲,补子文官为鸳鸯,武官为彪.
七品官员顶戴为素金,补子文官为鸿𫛶,武官为犀牛.
八品官员顶戴为阴文镂金花,补子文官为鹌鹑,武官为犀牛.
九品官员顶戴为阳文镂金花,补子文官为练雀,武官为海马.
至于后面所插的羽毛,是用孔雀羽毛,分为单眼和双眼,是赏赐立有军功或特殊功劳者.
清朝官员顶戴后面所插的羽毛除了单眼和双眼花翎外,还有三眼花翎的,李鸿章就是一个例子。除了花翎外,还有一种是叫蓝翎,比花翎低一级。
按照清朝规定从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戴花翎,正四品以下的官员都是戴蓝翎。此外,单眼,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都是要立功后,皇帝加赏才会有,这种叫赏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