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把子官帽子指什么
1. 中国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级划分
朋友,请问你问的是哪个朝代呢?图片上是文宫与武官的臣服,那我举例清朝吧:
1.一品:180两 红宝石帽顶
绣仙鹤
2.从一品:正俸81两
加支524两
红宝石顶
绣麒麟
如:
将军
提督
2.二品 :155两 珊瑚顶
绣锦鸡
3.正2品:
67两
加支444两
从2品53两
加支324两
珊瑚顶
绣狮子
如:
副将
3.三品: 130两 蓝宝石顶
绣孔雀
39两
加支204两 蓝宝石顶
绣豹
如:
参将(正)
游击(从)
4.四品: 105两 青金石顶
绣云雁
27两
加支114两 青金石顶
绣虎
如:
都司
5.五品: 80两 水晶顶
绣白鹇
18两
加支72两 水晶顶
绣熊
如:
守备
6.六品: 60两 砗磲顶
绣鸳鸯
14两
加支35两 砗磲顶
绣彪
如:
千总
7.七品: 45两 素金顶
绣㶉𫛶
12两 素金顶
绣犀牛
如:
把总
8.八品: 40两 阴纹镂花金顶
绣鹌鹑
23两 阴纹镂花金顶
绣犀牛
如:
外委千总
9.正九品: 35两 阴纹镂花金顶
绣练雀
阴纹镂花金顶
绣海马
如:
外委把总
10.从九品:
及未入流 31两 阳纹镂花金顶
绣练雀
2. 一般做事的帽子叫什么帽子
貌似分很多种,看你需要什么帽子的,一般的你看商人带那个帽子叫做鸭舌帽或者是叫乌纱帽钻石乌纱帽的一首吧,比较的算是比较正规的。
3. 法官戴的帽子叫什么
法官戴的帽子的专业术语叫做制服配饰。出自《人民法院审判制服着装管理办法》第二条:人民法院审判制服包括夏服(含短袖、长袖)、春秋服、冬服、防寒服、法袍及制服配饰等。
法律依据:
《人民法院审判制服着装管理办法》第二条人民法院审判制服包括夏服(含短袖、长袖)、春秋服、冬服、防寒服、法袍及制服配饰等。
4. 唐玄宗骊山大阅兵,为何要杀国防部长和阅兵总指挥
本文是【大鹏说《通鉴》之227】
一
大唐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大唐党和国家第五代领导核心玄宗皇帝李隆基,接连平定婶子韦后堂姐安乐公主乱政、姑姑太平公主变乱,战胜党内外反对势力,终于成功从皇帝晋级为核心。
十月十三,玄宗核心“讲武于骊山之下”,在帝都不远的骊山脚下,举行大阅兵。
阅兵地点的选择,很是微妙,或者说是恰到好处。
骊山距离帝都长安不远也不近。
不近。
玄宗核心可以暂时摆脱长安城内其他力量的束缚与掣肘,可以以全军最高统帅的身份,舒舒服服、意气风发的接受人民子弟兵的山呼万岁。
毕竟玄宗皇帝初登大位,虽已明确为核心,但离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的伟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不远。
阅兵场上,将士们喊得震天响的万岁声,足以响彻寰宇,震慑京城,让那些还没暴露出来或者暂时还不方便动手收拾的反对势力,在刀把子面前瑟瑟发抖、缩成一团。
二
沙场秋点兵,规模很大,“征兵二十万”,气势磅礴,“旌旗连亘五十余里”,红旗飘飘,旌旗招展,绵延五十余里。
核心登临,天下肃然,三军拥戴。
玄宗皇帝要验证一下对刀把子的掌控力度到底有多大,看看刀把子能不能完全听从核心指挥,永远跟着核心走。
核心立威,总要借别人人头一用。
阅兵中,玄宗核心“以军容不整”,以受阅将士正步踢得不标准、军装风纪扣扣得不严为名,“坐兵部尚书郭元振于纛下”。
在党旗、国旗、军旗下,当着三军将士的面,将国防部长郭元振绑了起来。“将斩之”,要军法处置。
同僚刘幽求、张说等大臣立马“跪于马前”磕头死谏,劝玄宗,“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杀”。
郭元振可是将您扶上皇位的重要刀把子,不能卸磨杀驴。
玄宗皇帝借坡下驴,“乃流新州”。
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国防部长就不要当了,流放到新州即今天广东云浮市新兴县吧。
三
大臣们提着的心吊着的胆刚放下,核心又发威了。
玄宗这次瞄上了阅兵总指挥唐绍,“以其制军礼不肃”,以拟定的口号不够响亮、军中礼仪不够严肃为名,要将其斩杀。
其实,无论是斥责郭元振还是怒骂唐绍,玄宗都没有真心想杀的意思。
对郭元振,核心只是想借此解除其兵权,不再假手他人,而是由自己亲自指挥刀把子。
对唐绍,“亦无杀绍之意”,只是“上始欲立威”。
政治,有时也是表演。
只是唐绍比较悲剧。
玄宗核心刚嚷嚷着要杀,还没等刘幽求、张说等人再来劝谏,未能体察圣心的金吾卫将军李邈动手太快,“遽宣敕斩之”,立马将唐绍给剁了。
弄假成真,核心傻眼了。
木已成舟,玄宗只有将怒气撒向李邈。
“寻罢邈官,废弃终身”,将李邈开除公职,开除党籍,终身不再录用。
四
骊山大阅兵,玄宗核心成功的向党内外、国内外反对势力秀了一把肌肉。
更重要的是,核心的威严、领袖的威势、统帅的威武大大的伸张起来。
核心曾经的心腹郭元振被开缺,无疑向百官昭示,你们头上的官帽子是朕戴上去的,朕随时也可以摘掉。
能不能保住乌纱帽,就看核心意识强不强了。
不管过去的功劳有多大,和朕的交集有多深,今后一切以核心意识为准。
有了这次大阅兵,玄宗皇帝的核心追求成为业已实现的小目标,通往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的新道路已经打开。
骚年们,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鹏说书
5. 清朝官员的帽子有两种样式,有什么区别
清朝的官帽和其他朝代不同。官帽分为暖帽和凉帽两种,暖帽为冬春所戴,凉帽为夏秋所戴。暖帽为圆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帽纬,帽顶有顶珠。凉帽无檐,形如圆锥,用白、湖蓝或黄色罗为表。红纱绸为里,帽表也缀以红色帽纬。
顶珠即顶戴,俗称“顶子”,用不同材料辨识官级:一品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为水晶,六品砗磲,七品素金,八品阴文镂花金,九品为阳文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关品。
顶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所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有单眼、双眼和三眼之分,眼多者为贵。眼是指孔雀毛上的像眼睛似的鲜明者。一个就一眼。蓝翎无眼,是六品以下、在宫里的侍卫官员戴。也可给低级军官。贝子和固伦额附用三眼。皇室亲贵和和硕额附戴两眼。五品以上内大臣,军中统领参领戴单眼。亲王郡王贝勒不戴,后也有。道光年间捐官,花翎蓝翎可由捐而得~~
6. 帽子是什么象征
以前帽子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中国据说是华夏始祖黄帝首先发明了帽子。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在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不是为了防热御热,而是它的装饰和标识作用;
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这是的帽子应该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标示其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形成一种科层官僚秩序,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
帽子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地位和权力的标示和象征,虽经历朝历代的转变,可以一直没有改变过,样式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标识更加细化,更加精确,直到清朝结束,民国建立才被取消。
7. 清朝高官的帽子叫什么,级别帽子怎样分的
区分级别看帽顶的珠子材质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清代“顶戴”分二种,一是凉帽,一是暖帽。凉帽,像斗笠样的是,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8. 古代武官所带帽子称为什么
武官戴的“鹖冠”和“将弁”
9. 那些古代官员头上的帽子,都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读史。
最近有一些中小学校开学了,尤其是小学生家长实际上是很担心的,你说小学开学之后,小孩子们活泼,经常性跟同伴们打闹玩耍,接触人是很多的。
咱们知道疫情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人和人之间要有充分的社交距离,能离个一米远、两米远是最好的。
有一个小学很有意思,人家校方号召家长给每个孩子做了一顶特殊的帽子,这个帽子长了两根长长的耳朵。
小朋友们互相交往的时候,由于帽子耳朵很长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就训练了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社交距离,离你的同伴远一点,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
时间长了之后,大家觉得翅膀短短的不是太好看,能不能给它变长一点呢?咱们知道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古代也是这样。
随着时代的变化,到了大宋朝慢慢的发展出了一种审美,就是说帽子两边的翅膀,越长越细越挺阔越美。
因此有很多人在做帽子的时候不光拿布巾了,还要用各种竹子、木头来做帽子的两个翅膀,所以才慢慢演化出来了大宋的官帽,这跟赵匡胤还真是没什么关系。
10. 清朝各品级的官员都戴什么样子的帽子
翎 管 收 藏
翡翠翎管作为现代收藏品,在历次大型拍卖会中均表现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要了解翎管的价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例应随官秩(官职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非蒙皇上特赐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由有“纡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员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等以及领侍卫府官、满员(满族官员)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蓝翎,也就是俗称“野鸡翎子”了。清代的亲王、郡王中赏戴花翎的,仅见于干隆朝。当时顺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为当了前锋统领,便向皇祖干隆乞赐花翎,。干隆说,花翎是贝子之制,诸王戴了就会失制。军机大臣傅恒就代为说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儿,以为美观。干隆这才答应了,同时赐给另一位皇孙三眼花翎,说:都是孙辈,以为美观可也。可知当时诸王想皇上赐戴花翎,并非为了追赶时髦。
清代勋臣中,功勋卓着或恩宠有加者,仅仅能够得到皇上赏赐的双眼花翎。比如贤相傅恒、权相和坤、福康安(傅恒之子)等,都只得到双眼花翎,而且,清代定制,外任文职官员无赏花翎者。只是到干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观的直隶知府,受到皇上特别眷爱,古北口大阅兵时,就特乞皇上赏戴花翎,干隆笑道:“像你这这样矮小侏儒样子,都爱戴花翎呀?!”就赏赐给了他。此后,外任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就屡有蒙恩赐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军功卓着不可蒙赐花翎。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收复台湾,诏封靖海侯,子孙世袭,而施琅却上疏辞侯,恳请皇上赐花翎。当时,在外领兵的将军、提督都还没有赐给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赐施琅戴花翎。可见在当时文武臣僚小目中,赏赐花翎简直比封侯还要荣耀。
正因为此,后来的清代文官对奖戴花翎特别重视。除军功外,非“异常劳绩”不得保奖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过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谱“玉牒”造成,提调官增庆被奏赏花翎,这是首开军功之外的“别项劳绩保翎”之例。从此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运事宜、劝捐、抽厘之类,都相率保荐花翎。光绪初年,大保案迭兴,加官加衔,各种新奇花样不可胜举,戴花翎者,满街行走了。
这时花翎身价尽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见外地赴任低级官员时,在冠服方面仍有严格规定。若有花翎、蓝翎人员,其翎管不准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带皮子玉者,都要以违例论处。
到清末,捐例大开,用钱也可以买到花翎戴,保案内就再没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钱买到花翎的,是广东洋商伍荣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数万金,朝廷无力嘉奖,于是就破例赏戴花翎,一时荣之。后来,鸦片战争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实银一万两,蓝翎五千两;而且参照捐官之项进行折扣。这样实捐银较少,捐翎者遂多。咸丰九年(1859年)又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每枝七千两,蓝翎四千两。到了后来,每枝花翎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穷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对于今天的收藏爱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当红的清代全盛时期,连缀翎子与冠帽的翎管价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样如旱烟管粗细,长二寸许,圆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端口,中空大如烟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后,翎子就垂在脑背后。
除了低级官员翎管只准用红玉外,文武大员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类宝玉、象牙或者玻璃烧制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为时髦盛行,当时价值最贵,如今收藏价值最高。荣禄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里莹澈,从外面看,翎毛纤发毕睹,是一种叫做“玻璃翠”的玉管,当时价值一万三千金。一般勋官高位大员的翡翠翎管也多价值七八千银子。当时一些清水衙门的京官头上花翎儿,有的也就值二三两银子。
翎管既然是荣誉、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钻营者自然也就会在这小小的捞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场上送重礼,盛行一种“一套扳翎”的礼品。即在一个礼品盒内,装有一只翡翠扳指和一只翡翠翎管。光绪末年,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尚记述,当时北京玻璃厂“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扳指”又写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层社会时髦装饰品之一。上万两银子的礼物,就这样装在小小一只礼品盒内,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职务也就稳妥到手。
近来,收藏翡翠翎管又成一种时尚。后世的收藏翎管者,除了欣赏其文化历史内涵外,也有人专事收购,然后进行重新加工,改造制作成其他玉件出售。无论何种目的,收藏时首先都应注意观察其是否真翡翠,尤其应注重考察其绿色以及绿块大小、所处地位,方能品定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