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任官戴的帽子叫什么
① 在历史中,清朝官员的帽子究竟是什么样的
清朝的帽子,名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花翎”
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
② 古代君臣头上戴的是什么
皇帝头上戴的是: 九旒冕。“旒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在重大仪式上戴的前后坠有玉珠的礼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并非所有朝代的君主冠上都有珠子,更不要说后、妃了)
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二、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着头发。
三、幞头: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飘飘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六、东坡巾: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手里拿的是:
“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望采纳,谢谢)
③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什么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旒。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
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3)古时候任官戴的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④ 古代官员的帽子为什么称为“乌纱帽”
据说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于焉诞生。
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着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明朝时候,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突破。由于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对规范其制作的样子为: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
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乌纱帽是古代帽的一种。早期中国,并没有“帽”这样的称呼,《仪礼》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至于“乌纱帽”一称,则在隋唐时出现,《通典》有云:“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杨坚酷爱乌纱帽,由此得证)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乌纱帽的原创者呢?好长一段时间,他的确独领风骚。但上世纪七○年代马王堆汉墓开挖后,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员居然在马王堆三号墓,找到一顶状似泳帽的乌纱帽
乌纱帽始于南京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⑤ 宋朝官员帽子两边的东西叫什么
这种帽子叫做长翅帽,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
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
(5)古时候任官戴的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管帽的起源是在晋朝,当时发明出来的管帽,并不只是官员才能配戴,平民百姓皆可佩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管帽就成了朝廷官员才能带的帽子。
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⑥ 请问唐朝官员的帽子是怎么一回事
古代官员的服饰极为讲究,不仅透露着身份,还表现了一定的美学。就比如唐朝男子的官帽,是有一定的形状固定的,不仅挺括,还美观,象征着身份,其实唐朝的官帽一开始是由裹头发的头巾演变而来的,我们在有关于唐朝的影视剧中所看到的官帽,都是按照历史史书上的记载还原的,所以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中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大型影视剧有《神探狄仁杰》、《武媚娘传奇》、《大唐荣耀》、《贞观之治》等。
这是因为李世民非常喜欢在日常生活中也戴幞头,于是人们便学着皇帝的这个行为。要知道,平民百姓最喜欢学宫中的风气,所以在一些宫廷剧中,后宫主张节俭,也就是为了宫外的百姓不要学习奢靡之风。在唐朝的时候,虽然都是幞头,但是不同时期的幞头也不太一样,比如前期的幞头还是有很多头巾的特点,那就是软脚的,而后期的幞头都是硬脚,这样为了更方便的佩戴。
⑦ 古代官员佩戴的乌纱帽有何寓意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在多数人的眼里,“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袍,腰挂玉带,足蹬皂靴”,这就是封建时代官僚阶级的标配。
因此,古代官员佩戴的乌纱帽,它自然是寓意着其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自夏开启了“家天下”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君主专制,都喜用服饰来对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进行划分,借助允许统治阶级使用某些服饰,而禁止被统治阶级使用某些服饰,继而加强被统治阶级的服从心态。如西周,朝廷不允许百姓带冠冕,所谓“士冠,庶人巾”;西汉,朝廷不允许商人穿丝制的衣服,也不允许百姓穿有颜色的衣服(西汉末年,允许百姓穿青绿色的衣服);唐代,朝廷不允许百姓穿黄、紫色的衣服。
到了唐代,唐初,乌纱帽曾短暂的被唐高祖所限制,只允许皇帝以及皇太子使用。但是,到了武德九年(626年)十一月,随着唐太宗李世民下诏:“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宫士庶皆同服之”,乌纱帽就不再限制,依旧允许民间戴乌纱帽,唐白居易在《感旧纱帽》一诗中曾写道:“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此时的乌纱帽都可以用作亲朋好友之间的馈赠。同时,这时无论是何种人,只要喜欢,他或她就能戴上乌纱帽,就连娼妓亦可以,如白居易在《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一诗中,就写道一位“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叱拨驹”,头戴乌纱帽的歌妓。
当然,为了区分官员的品级,太宗还是将乌纱帽分为多种样式,其中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重要机构的五品以上的官员,出行时可佩戴“重戴” ,即在幞头之上再加戴垂纱帽,而垂纱帽也分席帽、裁帽两等,最高等的席帽为尚书左右仆射、内史、同中书门下等宰相佩戴,即帽檐周围垂吊一圈长薄纱;剩余的较低级别的官员则可戴裁帽,即在帽檐的前半周挂有长薄纱的帽子。
到了宋代,文武百官所用的乌纱帽的样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且在使用上也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定。首先,太祖时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群臣在上早朝时,出现交头接耳这种有失朝仪的事情,所以他就对乌纱帽进行改革,《宋史》载:“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他在原有乌纱帽的基础上,在两边加上长翘,这长翘是由薄铁片或竹篾做成的长一尺以上的骨架,这样,佩戴的官员只要在交头接耳,帽子两边的软翅就会互相碰撞,忽悠忽悠的颤动,而此时,皇上居高临下,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其次,原本朝廷只是规定官员能带的乌纱帽,却并没有硬性规定官员一定要带乌纱帽,只要他想戴就戴,不想戴就不戴。但是,到了淳化年间,随着宋太宗下诏:“命公卿皆服之(裁帽)”,自此在宋朝上至宰相,下到吏目,无论其愿意不愿意,他都必须要戴上乌纱帽。而之所以宋太祖要硬性规定官员必须带乌纱帽,其最初是为了体恤群臣,当时北宋东京汴梁常年风沙弥漫,有时生活在这里的人若不以物掩面,根本就出不了面。因此,太宗为体恤臣子,让他们可以更加安心的替朝廷办差,遂就硬性规定官员必须要戴上乌纱帽,也就是之前唐代给予五品以上较低官员所佩戴的帽檐的前半周挂有长薄纱的裁帽。
元代时,因元代统治者为北方少数民族,再加上他们并不重视汉族的礼仪,所以此时对于“乌纱帽”,元廷并未禁止民间使用,是听之任之,只要你想戴,你就戴。
到了明代,随着汉人重新掌权,而朱元璋又热衷于恢复汉人“冠冕”制度,及加强君主专制,因此“乌纱帽”顺其自然的就被朱元璋定为了官员专属的帽子。洪武三年,朱元璋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自此乌纱帽正式成为官员的标配。
当然,明代的乌纱帽,完全有别于唐宋的乌纱帽。首先,它的样式被规范:“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其以藤丝或麻为材料,并涂以漆,待漆胶硬之后,帽固定成形,再外裹黑纱,同时其形制与唐宋的乌纱帽相仿,前有半圆的顶,后脑部分有后山高起,两旁有展角。
而对于乌纱帽的品级之分,《明史》载:“凡职官,一品、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顶、帽珠用玉;三品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品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明代,一品、二品官员的乌纱帽,其帽顶、帽珠可用玉装饰;三品至五品官员,其帽顶用金装饰,帽珠除玉外,皆可用;六品至九品,帽顶只能用银装饰,而帽珠则只能用玛瑙、水晶,或香木装饰。
此外,需注意的是,明代的官帽可不只有乌纱帽,它只是明代官员上班常戴的官帽。在这之外,还有梁冠、幞头等官帽,其中梁冠是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及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重大节日,所戴的官帽;幞头是文武百官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所戴的。
⑧ 古代帽子别称
古代中国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来数一遍
汉服资讯
2018-10-27
关注
古代中国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来数一遍
“冠”古代是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之用。冠类在历代的演变中从形式可分为冠冕、巾帻、幞头、帽、盔,笠等,从身份也可分为帝王官吏、文人学士、武职将帅、后妃仕女,布衣、道释等几大类。
冠冕的形成据历史资料及有关记载的推测:冠是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形加以模仿、装饰与改制而成。为了礼仪与装饰,古人根据鸟兽的头型改制成冠,将鸟兽的须胡改饰成缨与緌,这是古代冠的基本结构。并用簪贯插在发上使其稳定,用缨装饰在冠上,用緌带垂下使其牢固与美观。冠的质料,在黄帝以前用皮革制成,以后多用布帛制成。(《群书考索》记有:黄帝以前以羽皮为之冠,黄帝以后则以布帛为之,饰以冠冕缨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秦汉统一全国后,历代的礼仪典制对冠式皆作具体的规定,以明其官职与品位,特别在汉高祖八年有“令严冠服之制”(见《汉书》汉高祖本纪的记载),这是对秦以前历代纷乱的冠制作一统一的规定与定.制i以后历代的冠制基本上是按汉制而沿袭下来,只作简化与适当变换,到唐宋两代,在礼仪典祭等大礼上,仍沿用汉制,只作适当修订,但日常的朝事与公服,便服都被巾、幞头与帽所替用。元代立朝建国后,据元史记载是综合汉、唐,宋与辽金的冠服而制订的,基本上是沿继宋制,明代的礼仪大典仍采用前制,而日常朝事与公服则为折上巾,乌纱帽所替用
1. 小冠(也称束髻冠)
2. 獬豸冠(也称法冠)
3 .进贤冠(也称儒冠)
4. 鹖冠(又称武冠)
5. 高山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