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人民帽子代表什么
Ⅰ 缅甸为什么人都要戴白帽子
戴白帽子的人是信仰穆斯林的,所以都戴白帽子。
Ⅱ 关于缅甸、菲律宾或者印度尼西亚的风俗文化或有意思点的介绍
印度尼西亚城市同其他国家一样,大多是现代化建筑,农村却到处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由于天气炎热,人们每天至少要冲洗三次澡。印度尼西亚人习惯用手抓饭,人擅长烹调,咖胆鸡是驰名东南亚的美味佳肴。那里的风味小吃种类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团、糯米糕、肉包子等。人们普遍喜欢吃辣的,辣椒、辣酱是餐桌上常见的佐料。
禁忌和礼仪 印度尼西亚人很重视礼节,讲究礼貌。“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请”等敬语经常挂在嘴上。 与人见面行握手礼,一般不主动与异性握手。伊斯兰教是印尼的主要宗教,忌食猪肉和饮司之 性酒;,摸别人的头;忌用左手拿递东西、吃饭。指人或物时用大拇指,而不要用食指;在正式场合忌翘二郎腿或两脚交叉等。印尼人对来访的客人并不一定要求非送礼不可。但出于礼节,可以送给主人一束鲜花,或最好说上几句感谢的话等。在与印尼人谈话时,最好避开与当地政治、社会和国外对他们的援助等方面的话题。
信仰忌讳
印度尼西亚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还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印度尼西亚人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他们把左手视为肮脏、下贱之手,认为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他们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认为这是缺乏教养和污辱人的举止。印度尼西亚巴杜伊人衣着色彩除了他们只崇尚的白色、蓝色和黑色之外,禁忌穿戴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连谈论都不允许。爪哇岛上的人最忌讳有人吹口哨,认为这是一种下流举止,并会招来幽灵。印尼人对乌龟特别忌讳,认为乌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低级动物,它给人以“丑陋”、“春药”、“性”、“污辱”等极坏的印象。他们忌讳老鼠,认为老鼠是一种害人的动物,给人以“肮脏”、“瘟疫”和“灾难”的印象。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大多数人不饮酒。印尼人一般都不喜欢吃带骨刺的菜肴。
菲律宾社交习俗:
菲律宾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菲律宾人很坦诚 性格直率喜开朗
多信罗马天主教 “十三”为丧兆不幸
美国方式喜模仿 女士优先颇盛行
普遍喜欢茉莉花 喻为国花表吉庆
善交朋友讲礼貌 重视礼仪与文明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菲律宾上层社会的人,由于受西方社会的影响,很盛行女士优先的风气。他们无论做什么事,一般都习惯对女士给予特殊的关照。但是在农村,由于女子大多于男子,而妇女的地位却很低下。其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局限模仿,他们最喜欢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家庭观念很强,一般都喜欢别人谈论和赞美他们的家庭。上层社会人士普遍喜着西装;一般百姓,男子喜欢白色衬衫和西装裤;女子喜穿无领的连衣裙或沙笼;老年人仍爱穿着麻或草或木制的拖鞋。他们最爱茉莉话。认为茉莉花芳香四溢,给人以幸福和美好的印象。人们都尊其为国花,并视其为纯洁,情操和友谊的象征。好客的菲律宾人,在迎接宾客时,往往把茉莉花串成美丽的花环,敬献给客人的脖子上,以表示他们对来访客人的一片纯真友谊之情。
礼节礼仪:
菲律宾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间时,无论男女都习惯以握手为礼。在与熟人或亲朋好友相间时,一般都很随便,有的男女之间相逢时,常以拍肩膀示礼。年青人与长辈相见时,则要吻长辈的手背,以示对老人的敬重;年青姑娘见长辈时,则要吻长辈的两颊为礼;如果晚辈遇见长辈时,说话前要把头巾摘下放在肩上,深深鞠躬,并称呼长辈为“博”(意为大爷)。伊斯兰教徒见面时,要施双手握手礼,在户外相见若没戴帽子,则必须用左手捂头。菲律宾的一些原始部落的人与客人相见时,行握手礼的方式很独特。他一握过手就转身向后走几步,意思是向对方表明身后没有藏刀。他们认为这才是真诚的、真正的握手。
信仰忌讳:
菲律宾人大多数信奉罗马天主教;还有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少数民族多信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的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尤其崇拜鳄鱼和鸟类,认为有一种神鸟是伟大全能的创造之神,它创造了天、地和人,称为巴塔拉。
菲律宾人很忌讳“13”数。认为“13”是“凶神”,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是令人极为厌恶的数字。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肮脏、下贱之手,用左手是对人的极大不敬。他们一般都不愿谈论政治、宗教及本国状况和腐化问题。伊斯兰教徒忌讳猪。他们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宾人不爱吃生姜;也不喜欢吃兽类内脏和腥味大的东西;对整条鱼也不感兴趣。
饮食习惯:
菲律宾农村人一般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副食以各类蔬菜、海鲜、蛋禽及肉类为主。菜肴喜多放调料,尤喜香辣调味品。菲律宾三宝颜市沿海及苏禄海域的巴交族人,惯以木薯、鱼类为食。他们很少吃大米。虽然不忌食牛肉、羊肉、猪肉,但多数人却厌食用肉类。他们喜食各类水果,尤其偏爱甘蔗。菲律宾人在日常生活中嗜嚼槟榔。在他们待客中,也总少不了以槟榔来招待。伊戈罗人除有此俗外,还喜欢咀嚼烟叶。他们习惯吃西餐,但对中餐也感兴趣。上层人士用餐惯使刀叉,农村人及穆斯林信徒惯用右手抓食。
饮食习惯
缅甸人常用米粉、面条或炒饭作早点,也有喝咖啡、红茶和吃点心的。午餐和晚餐为正餐,以米饭为主食。菜肴特点为油多、带酸辣、味重。常用各种幼果、鲜菜嫩叶作小菜,蘸佐料吃。进餐时将米饭盛在盘子里,用手抓着吃。随着社会发展,用刀、叉、勺进食者逐渐增多。
服饰
缅族的服饰与中国云南傣族相似,不论男女下身都穿筒裙,男裙称“笼基”,女裙称“特敏 ”。男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外衣,女上衣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场合,男人多戴缅式礼帽(缅语称“岗包”,用细藤编胚、以粉红或浅黄色纱巾裹扎而成)。缅甸妇女多留长发,挽发髻,戴鲜花,喜爱用缅语称为“檀那伽”的香木浆涂在脸上,有清凉、防晒、护肤作用。缅甸人不分男女,不分场合均穿拖鞋,军人除外。
佛教
缅甸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教)与中国的佛教(大众部,俗称大乘教)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85%以上的缅甸人信仰佛教,且十分虔诚,每天早晚均要念经一次,每逢缅历初一、十五或斋戒日都要到寺庙朝拜、布施钱财、物品。遇有红白喜事或做生日等,也常请僧侣到家供斋或到寺庙布施。佛教传入缅甸已有上千年历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缅甸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系。缅为避免宗教矛盾,未把佛教定为国教。
缅人名字:缅甸人只有名字,没有姓,但要在名字前面加一冠称,以示性别、长幼和尊卑.对长辈或有地位的男人,名字前冠以”吴”(叔、伯之意),对晚辈则称“貌”(意为弟弟)。一个人随其年岁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名字前的冠称发生变化,如名叫“吞威”的男青年,比他年龄小的称其为“哥吞威”;比他年龄大的或长辈称其为“貌吞威”;成年后的一般称其为“哥吞威”;年长后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后,尊称其为“吴吞威”。妇女也同样,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妇女称“杜”(姑、姨、婶之意),对晚辈或平辈称“玛”(意为姑娘、姐妹)卑称或昵称冠以“米”。如名叫“钦温”的姑娘,小时有人叫她“玛钦温”或“米钦温”,长大成人结婚后称“杜钦温”。凡是军人,名字都冠以“波”或军衔,军官转业后则冠以“吴”相称。
Ⅲ 出家人的僧装颜色有什么区别和寓意吗
有区别,法衣有五部衣色,分别为:
1、黄色。为僧祗部法衣,寓意勤学众经,宣讲佛法。
2、赤色。为昙无德部法衣。寓意通达理味,表发殊胜。
3、皂色。为萨婆多部法衣。寓意博通敏达,以导法化。
4、木兰色:为迦叶弥部法衣。寓意精勤勇猛,摄护众生。
5、青色。为弥沙塞部法衣。寓意禅思入微,究畅幽密。五部衣色以外,还有其他,如紫衣。乃封建王朝赐予高僧之衣等等。
沙弥尼穿土黄色或者棕色的,来克制对于衣服的贪爱,他们穿的衣服叫做粪扫衣。出家人又分成男众和女众,比丘,黄色帽子的是黄 教。
比如泰国的比丘穿黄色的,沙弥穿橘黄色或者橙黄色。
缅甸的比丘穿类似棕色的,区分则看帽子的颜色,不同地区的僧人会穿不同颜色的衣服。
还有一种头陀行的出家人。各有不同,泰国的戒女穿粉红色和白色的,只有受戒的戒女。
衣服的颜色是佛陀制定的,比丘尼,因为南传没有比丘尼。
藏 的和缅甸的衣服颜色类似,沙弥尼,所以佛陀规定只可以穿普通人都不喜欢的颜色的衣服有的,就是别人丢掉的衣服。
斯里兰卡和其他的地区的则比较混乱一些,因为有比丘把衣服搞的花里胡哨的,所以也没有沙弥尼。因此衣服的颜色可以区分这个出家人是哪里的,沙弥,深棕色
Ⅳ 少数民族代表头戴“小鹿头”,这帽子有什么来头
人们在看新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庄严的会议场合,居然有代表头上戴了一定“小鹿”帽子。因为看上去非常可爱,所以霎时间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很多人都想要代表头上戴的同款帽子。
其实这种帽子,名字叫做“狍头皮帽”,是部分少数民族专有的帽子。这种帽子很早之前就存在,它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用来取暖,二是用来狩猎,三是用来当装饰品。而狍头皮帽出现在会议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的会议上,蒙古代表就头戴狍头皮帽,和如今一样引起了网友关注。
3、狍头皮帽的来源狍头皮帽是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无论是老人、成年人或者儿童,全都会戴着狍头皮帽。一是用来取暖,二是用来狩猎。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狍头皮帽的数量正在减少,只有部分人还会戴着它。
以前可能是生活必需品,现在更多是用来当装饰品。经过加工后,狍头皮会变成艺术品,这也象征着鄂伦春族的审美情趣。
另外可能会有人提到保护野生动物,需要注意的是,狍子利润非常高,在养殖技术过关、有相关许可的情况下,是允许家养的。代表头上戴的帽子,并不涉及到“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Ⅳ 缅甸人帽子
缅甸人喜欢戴帽子,年纪大的经常带戴鸭舌帽,年轻人喜欢戴嘻哈帽。
Ⅵ 帽子是什么象征
以前帽子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中国据说是华夏始祖黄帝首先发明了帽子。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在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不是为了防热御热,而是它的装饰和标识作用;
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这是的帽子应该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标示其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形成一种科层官僚秩序,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
帽子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地位和权力的标示和象征,虽经历朝历代的转变,可以一直没有改变过,样式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标识更加细化,更加精确,直到清朝结束,民国建立才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