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地方重大节日戴像鸡冠的帽子
1. 彝族妇女带帽子是否以婚标志
不同年龄段所带的头饰不一样、已婚与未婚所带的头饰也不一样,具体分辨如下:
居住在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同胞,特别注重头饰的装扮,数千年流传至今,以多彩的头饰形成独树一帜的头饰文化。“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头饰”、“汉人顾脚、彝人顾头”成为他们对传统头饰文化最好的诠释。有趣的是,彝族形态各异的头饰缘于图腾或动植物崇拜,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图腾的特点就是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体和动物的某一种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彝民族的头饰,特别是女性的头饰,在其一身中要更替好几次,由特定的头饰可见女性经历的人生及年龄身份。彝族姑娘在婚前有戴鸡冠帽的习俗,其帽状如公鸡冠,故又被称为公鸡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再用一样大的银饰镶嵌而成。在彝族的传说中,说是很久以前,雄鸡曾救过一对青年男女,后来,彝人们便要未婚姑娘全都戴上鸡冠帽,既象征平安幸福,又寄寓着吉祥如意。更为有趣的是,在彝族绚丽多姿的工艺镶嵌的花纹大都以“鸡冠牙”为图案。
在凉山彝区,凡结婚妇女的头饰便成为荷叶帽,其形似荷叶,凡熟悉彝族风俗的人士一看见这荷叶帽,便知道这是已婚妇女。戴荷叶帽也有一个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妇女比男人更聪明,一次,支格阿落(彝族神话中盖世无双的英雄)骑马巧遇犁地的夫妻俩,问她丈夫今天犁了多少轮?这位丈夫无言对答。其妻却反问支格阿落,问他的马今天走了多少步?支格阿落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第二天,支格阿落不服输,又找到这对夫妇说:我今天牵来一只公羊,找你的男人喂养生羊羔,妇人机智地说:我男人正在家里生孩子。支格阿落惊奇问道:男人怎会生孩子?妇人答道:那么公羊又怎能生羊羔呢?聪明绝顶的支格阿落又败在她手下,于是下令缝制荷叶帽给已婚的妇女们戴上,用于“盖住”她们的聪明才智,孰不知,荷叶帽成了已婚妇女骄傲的头饰,使她们更加美丽动人。
彝族男子的头饰则用黑布缠头,编织成一尖锥状,被称为“英雄结”。头饰完整地保留了男性的阳刚之气。彝族是一个崇尚鹰的民族,世代沿袭至今,男人应具有鹰的风姿、鹰的神韵。岩鹰搏击长空,面对蓝天、白云、大地、勇往直前,成了彝族男子汉心中勇敢的象征。有趣的是,青年男子的英雄结细如竹竿,中老年男子的英雄结粗似拳掌,贯于额中。从今天凉山州美姑县彝族男性英雄结中还可窥见彝族先民在远古时长途迁移的痕迹,先 祖从滇、黔而今凉山迁移时,曲列系家支从左边渡金沙江,古候系家支从右边渡金沙江,凡系属曲列系家支的后裔英雄结偏左;古候系后裔则偏右。由此而得知,彝族的头饰文化亦是彝族对祖先纪念的深深烙印。
彝族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外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在凉山州美姑县还有一种既美观、又实用的红缨须斗笠,彝族称为“衣马尔布”。据说在清朝时,彝族手工艺人模仿清朝官员的官帽仿制,用生长在水边的水竹编织而成,斗笠上装饰着散开的红缨须,其形状比清朝官员的帽大些,更加美观大方,“夏日可遮阳、雨天可遮雨”。红缨须斗笠备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爱。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反映彝族风情故事片《奇异的婚配》,就曾在美姑县牛牛坝订做了100多顶红缨须斗笠作道具。如今,在美姑的乡镇上,每逢赶集或是节日,随处可见红缨须斗笠,远远望去,像是燃烧的火焰,这与彝族崇拜火、喜红色有密切的关系。
2. 畲族女子传统发式不同于汉族妇女,它有什么特色
尤其是已婚女性,她们的头发都是从梳子后面梳出来的长长的管状发髻,像一顶鸡冠状的帽子放在脑勺后面,头发上戴着一个红色的天鹅绒戒指。有的人在头顶放一根五六厘米长的小竹筒,在竹筒上梳成螺旋状的头发,看上去很独特。梳头的时候,不仅要用茶油和水擦拭,还要用假发混合,这样看起来高高的,蓬松的,亮丽的。
这种具有纪念祖先意义的原始装饰通常在结婚时佩戴,以后在所有的节日或客人身上佩戴。平时工作时,再用蓝布方巾或毛巾包好。如今,戴“凤凰冠”的人很少见,有些畲族村落只有在接待游客或重大节日时才穿。
3. 彝族妇女戴鸡冠帽,这是表达什么意思
在昆明街头,人们常被一群群头戴“鸡冠帽”,身穿花边衣裳的少数民族姑娘所吸引。她们是撒梅人,为彝族的一支。在红河西岸,楚雄彝族自治州,“鸡冠帽”也很盛行。
从此,雄鸡驱赶魔王的故事就在彝族人民中广泛流传,姑娘们也就把象征吉祥和幸福的“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伴着自己,那无数的银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远光明。“鸡冠帽”一代传一代,越做越精巧,越绣越漂亮,寄托着彝族姑娘对邪恶的憎恨和对幸福的向往,也把彝家姑娘装扮得更加美丽动人。
4. 彝族帽子怎么戴
不同地方的彝族头巾样式和佩戴方法不太相同。
大小凉山的彝族妇女,喜戴一种类似瓦盖的长方形绣花包头,包头前端遮住额头,好似帽檐。未婚成年少女梳一条发辫,将发辫盘于“瓦盖”之上。成年妇女则梳两条发辫,在脑后交叉向前盘于头顶,是结婚的标志,也有的地方用黑布做成梯形帽包头。生过孩子后就戴“罗高帽”。
滇中、滇南一带的彝族少女,喜戴一种色泽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所用银泡多达千余颗。雄鸡是这一带彝族人崇拜的神物,银泡则代表星星、月亮,象征着光明和幸福。
彝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一个人数比较多、比较古老的民族。彝族所处地域幅员辽阔,支系众多,因此,其穿戴因地而异,不同支系的服饰及手工艺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四周山川环抱,峡谷深邃,巨流滔滔,由此早已形成彝族古朴、独特的服饰风格。
彝族男子穿大襟右衽、窄袖上衣,下着长裤。裤脚有大、中、小三种。女子上着大襟右衽衣,下着百褶裙。
彝族鸡冠帽是女装不可缺少的配套服饰,因其形似鸡冠而得名。这种帽的制作方法:第一步是把几张布叠起来,缝紧;第二步是根据帽圈的大小,按公鸡冠的形象,把布剪裁成相同的两片;第三步把这两片布的两端及上部缝好即成;第四步进行装饰。
装饰最为繁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镶银珠的鸡冠帽,以直径约为5至6毫米的银珠串起来,从帽的外沿起,由外及里,一层紧挨一层地把银珠串铺在布片上钉紧。镶好银珠,整个帽面都是银珠,而且很有秩序,这种华美的银珠鸡冠帽戴在头上,银光闪闪,极其引人注目。
二是绣花鸡冠帽,在布面上绣上自己喜欢的各种纹饰。
三是绣花加银饰鸡冠帽,在绣花鸡冠帽的空余地方再镶上银花、银链。这种鸡冠帽既有绣花又有银饰,另外一番风韵。
彝族人民不仅把戴鸡冠帽作为吉祥的象征,而且将它作为一种审美的标准。同时也是妇女们聪明才智的结晶。哪位姑娘的鸡冠帽做得漂亮,她就会赢得人们的赞扬。因此,鸡冠帽在彝族妇女中广泛流行,制作技艺也在不断提高。
彝族它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包括语言、文字以及风俗禁忌。风俗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两个方面。
彝族的日常生活习俗,彝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点,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内大多设一个火塘,塘火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会客的中心。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不能用脚去踩,严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烧烤不洁之物,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
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伺候长辈,为其添饭、夹菜、泡汤。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
兄弟可与嫂嫂开玩笑,但兄长不能与弟媳开玩笑。客人入室让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边,小辈坐在客人对面。
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楼要脱掉鞋子;禁裸体、半裸体成年人入家门;不能用脚踩门槛,或坐在门槛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妇女的衣裤不能晾晒在过路的地方和蜂窝旁边;禁止面对着太阳大小便。
彝族的待客习俗,彝族素有“打羊”、“打牛”(杀羊杀牛)迎客的好客之风,客至,必须杀牲款待客人。杀牲之前,执活牲于客人面前让其过目,俗称“领牲”,以此表示对客人的诚意和敬意。宰杀后,自首至尾、四腿、肚杂一锅煮之,煮熟后-一摆于客人面前,称为“全席”。
待客肉食以膘肥、肉厚为体面,切成大坨,拌入佐料,俗称“砣砣肉”。吃饭前,主人必先在火塘中烧羊肝、牛肝给客人吃,表示敬重。
鸡头送给最尊贵或最年长的人吃。席间,主妇时刻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等客人碗中饭吃光,便添饭给客人。彝族认为,客人碗里的饭吃光后才给他添饭是不礼貌的。
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彝族也会递茶。彝族人也会每人发给一个小沙罐、一个茶杯,互不占用,意思是,饮别人饮过的茶不过瘾,同时也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诚意。
客人到家,必敬酒、传烟、递茶,这是云南彝族的传统习俗。若客人不会抽烟,或不能饮酒,不要拒绝主人的盛情,可收下而不抽不饮,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感谢。
彝族的习俗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很广,大到节日,小到生活细节,彝族风俗是彝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的规范,经过长久的发展,成为一种特色的彝族文化。
5. 彝族的帽子有什么象征
彝族带帽子的象征:
彝族所处地域幅员辽阔,支系众多,因此,其穿戴因地而异,不同支系的服饰及手工艺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四周山川环抱,峡谷深邃,巨流滔滔,由此早已形成彝族古朴、独特的服饰风格。
彝族男子穿大襟右衽、窄袖上衣,下着长裤。裤脚有大、中、小三种。女子上着大襟右衽衣,下着百褶裙。
彝族鸡冠帽是女装不可缺少的配套服饰,因其形似鸡冠而得名。这种帽的制作方法:第一步是把几张布叠起来,缝紧;第二步是根据帽圈的大小,按公鸡冠的形象,把布剪裁成相同的两片;第三步把这两片布的两端及上部缝好即成;第四步进行装饰。
装饰最为繁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镶银珠的鸡冠帽,以直径约为5至6毫米的银珠串起来,从帽的外沿起,由外及里,一层紧挨一层地把银珠串铺在布片上钉紧。镶好银珠,整个帽面都是银珠,而且很有秩序。
这种华美的银珠鸡冠帽戴在头上,银光闪闪,极其引人注目。二是绣花鸡冠帽,在布面上绣上自己喜欢的各种纹饰。三是绣花加银饰鸡冠帽,在绣花鸡冠帽的空余地方再镶上银花、银链。这种鸡冠帽既有绣花又有银饰,另外一番风韵。但森林中的魔王对姑娘不怀好意,总想霸占她。
在一个明月皎洁的夜里,小伙子和姑娘在森林中约会,魔王突然降临杀害了小伙子,把姑娘强行带走。然而聪明的姑娘趁其不备,逃了出来。魔王发现后,紧追不舍。
当她跑到一个村寨边时,公鸡就“喔喔”地啼叫了起来。魔王听到鸡叫声,知道前面有人家,不敢再追赶姑娘。姑娘终于逃出了魔掌。
姑娘带着公鸡来到心爱的小伙子被害的地方。当公鸡“喔喔”鸣叫起来后,奇迹出现了,小伙子复活了,姑娘高兴地搀扶着小伙子回到村子里。后来他们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美满得生活。
彝族人民不仅把戴鸡冠帽作为吉祥的象征,而且将它作为一种审美的标准。同时也是妇女们聪明才智的结晶。哪位姑娘的鸡冠帽做得漂亮,她就会赢得人们的赞扬。因此,鸡冠帽在彝族妇女中广泛流行,制作技艺不断提高。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红河地区的一个山寨里,两个男女青年在劳动和生活中,相识相爱。姑娘心灵手巧,貌若山花,小伙子勤劳勇敢,人们都称赞他们是天生的一对。
6. 彝族妇女戴的锅盖帽简介
那个帽子叫鸡冠帽,当然你说的也可能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的第二怪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不做饭时就当做,帽子来带着。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有着细微的区别。
四川凉山型
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乌蒙山型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红河型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 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服饰特点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十月年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
(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希望采纳,谢谢~~~~~~~~~~~~~~~
7.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服饰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1、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有:
1、汉
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民国妇女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
2、壮族
壮族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3、满族
满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其中最具特色的旗袍。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还崇尚白色。早期的面料大多都是用烙铁烫绘的方式绘制在兽皮和毛毡面料上。
4、回族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5、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头、颈、胸及手等部位配有银饰,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6、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衣料一般选用着名的“艾得里斯绸”。
7、土家族
土家族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8、彝族
彝族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蕨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
9、蒙古族
蒙古族妇女爱穿长袍,并系腰带,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戴翻檐尖顶帽,配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女士长袍多用红色、绿色或黄色的绸缎自制成。
10、藏族
藏族妇女穿藏袍,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脚穿藏靴,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佩戴珠宝、金、银、铜、玉、等精美首饰。传统藏族服装主要是是动物的毛和皮加工而成。
11、布依族
布衣族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裤脚等处,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她们喜欢佩戴银质耳环、项圈、手镯,足蹬尖鼻绣花
12、侗族
侗族女子上身穿开襟紧身衣相配,下身配裙子,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和细纱之分。她们喜欢佩戴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
13、瑶族
瑶族妇女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瑶族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服饰均用自染土布制作,采用桃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
8. 彝族姑娘戴的鸡冠帽有一个什么传说
彝族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千差万别,各具特色。鸡冠帽是彝族姑娘服饰当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帽饰。形制独特,制作精美的鸡冠帽是彝族撒梅人生活习俗、历史文化作用于服饰上的典型体现。
彝族是我国西南人口较多且分布较广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所处地域幅员辽阔,支系众多,其穿戴也是因地而异,因支系不同而异彩纷呈。鸡冠帽是彝族撒梅人特有的帽饰,因其独特的形制,美丽的外观以及动人的传说使之成为当地彝族服饰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繁星。
一.关于鸡冠帽
鸡冠帽是尼濮(撒梅人,彝族支系之一)未婚女子的帽饰,彝族称之:“撒尼莫吐”(撒尼帽子),因帽形似鸡冠,故称“鸡冠帽”,又称“公鸡帽”。
撒梅人是彝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云南昆明、红河州、楚雄州。鸡冠帽是撒梅人服饰最具特色的地方。撒梅人喜镶很多的“银泡”,鸡冠帽也不例外。其形状是将硬布剪成鸡冠形,在表面上除了镶绣大小银泡外还绣上各种花卉图案。鸡冠帽一说凡女孩年满三岁以后都要戴此帽,直至出嫁为止。而在昆明西山区撒梅族姑娘在订婚以前,所戴“鸡冠帽”鸡头向后,表示未婚,订婚“吃大酒”仪式上,就要将“鸡头”从头后转向头前。
如今,各民族的习俗都在变化,但每逢节庆日,撒梅族姑娘们仍喜于穿着自己艳丽多姿的民族服装,戴上心爱的鸡冠帽参加各种喜庆活动。
二.撒梅人为何戴鸡冠帽
关于鸡冠帽的由来有几种说法,撒梅人的鸡冠帽深为彝族姑娘喜爱有它特有的原因,不仅源于彝族人的生活习俗,还因为它有着美丽的传说。
1. 与久远的生活习俗相关
我国饲养家禽的历史由来已久,而鸡作为家禽被饲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过去,钟表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人们的生活起居以及劳作等没有具体的时间观念,都依靠雄鸡来报晓,鸡叫三遍的时候人们纷纷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特别在农忙怕时候,雄鸡报晓唤起熟睡的人们,以免耽误农时。
2. 鸡冠帽的传说
关于鸡冠帽的来历,更多的是与传说有关。主要有公鸡帮助撒梅人御敌传说、雄鸡降妖驱魔传说以及雄鸡治蜈蚣的传说等。如今,比较耳熟能详的是雄鸡降妖驱魔传说。这里主要讲述雄鸡降妖驱魔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彝家恋人,姑娘长得漂亮如花,小伙子十分英俊。一天夜晚,他们在林中相会,被森林里的妖魔发现了,妖魔残暴的把小伙子给残害了,并企图强占美丽的姑娘。这位彝族姑娘悲愤万分,她奋力的逃跑……快跑到山寨的时候,眼看就要被妖魔抓住,恰好传来了公鸡的啼鸣声,愚蠢的妖魔以为天要亮了,吓得掉头逃跑了,美丽的姑娘得救了。后来小伙子也醒了过来,他们幸福地结为了夫妻。
为了表达他们对公鸡的感激之情和希望能永远得到雄鸡的护佑,姑娘模仿鸡冠做了鸡冠帽戴在头上。
三.鸡冠帽象征的意义
同白族姑娘的帽饰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风花雪月”一样,彝族鸡冠帽子上也有特别的所指:帽子上的大小银泡表示星星和月亮,喻示光明将永远伴随她们。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陪伴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彝族鸡冠帽同汉族地区的公鸡能避邪以及寓意吉祥如意(取“鸡”的谐音“吉”的意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鸡冠帽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彝族鸡冠帽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产物之一,它不仅代表了彝族撒梅人的民族标志,审美情趣,还有着深藏背后的文化内涵。
1.它是彝族人民勤劳的象征
戴鸡冠帽的彝族撒梅人主要分布在云南昆明官渡、红河元阳、金平、楚雄等地。村寨选址多在地势险要的高山坡地带或河谷地带的向阳山歧。大多依山傍水,高山地带,少有平坦的地势,这给大面积种植农作物带来了局限。彝族撒梅人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不畏艰苦,用自己的双手自己自足,创造了自己的幸福。上文已提到过去当地彝族居民需公鸡报晓早起耕种,莫误农时。充分显示了彝族人民的勤劳。笔者有幸在红河元阳彝族山寨生活过一段时间,真实地感受了当地彝族居民的勤劳,彝族居民的生活也日益提高。尽管现今有了钟表报时,但鸡冠帽这种独特的帽饰却被勤劳智慧的撒梅人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成为撒梅人勤苦劳作的有力见证。
2.它表达了彝族人民对完美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
彝族人不乏歌颂坚贞爱情的史诗、传说。如《阿诗玛》。或许雄鸡降妖驱魔的传说不及《阿诗玛》轰轰烈烈和广为外族人知晓,但它同样表达了彝族姑娘对完美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雄鸡降妖驱魔的传说中的美好结局恰恰是彝族民间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观和幸福观的集中体现。
3. 它体现了彝族精湛的手工艺,具较高的观赏价值、珍藏价值
彝族鸡冠帽形制酷似鸡冠,惟妙惟肖。种类又分镶有银珠的银珠帽、绣花鸡冠帽和绣花加银饰三种。华贵美观,异彩纷呈。它充分展现了彝族姑娘精湛的手工技艺,也是彝族妇女们聪明才智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珍藏价值。
鸡冠帽凭着其独特造型和优美外观以及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对象,还走进了普通人的视线,甚至成为旅游商品。它作为一种媒介物散播着彝族撒梅人特有的民俗民风。
鸡冠帽这一具有独特地域的帽饰,它是彝族服饰文化的有机部分,构成了彝族撒梅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形制特别、制作精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的鸡冠帽是彝族服饰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9. 谁知道瑶族的习俗呀
是关于什么的呢,有关于哪个重要节日的呢?
他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也有分布。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比较隆重。
习俗舞--瑶族除长鼓舞外,另有铜鼓舞亦甚有名。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
10. 摩梭文化的重大节日-转山节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是摩梭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最有“摩梭味”的节日。如果你正好在泸沽湖旅游,可千万别错过这个好机会。
转山节,是朝拜格姆女神山的日子。
人们认为摩梭人对格姆山的崇敬,是因山上的云来雾往直接影响泸沽湖地区的农耕,所以摩梭人才把白露节令前后丰收在即的日子,定为崇敬山水的节日。
清晨,太阳还未升起,整个永宁坝还沐浴在震雾中的时候,村子里就已欢闹起来。小伙子们准备着自己的民族盛装,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阿妈的操劳下打扮得花枝招展。老人们在为欢度转山节而准备着经幡。扎美寺的僧侣们骑着马,排着长长的队伍,带头高高的鸡冠帽出现在公路上时,朝拜队伍们就会在后开始挪动着步子。鲜艳服饰的长长队伍会让你的相机忙得不可开交。
到山脚祭拜林后,人们纷纷把准备好的“风马旗”布条拴在树上,喇嘛们则坐成几排吹响长号和锁呐,人们此起彼伏面山叩拜,对山水虔诚的壮观场面让人感动而难忘。
祭拜后,便是歌舞联欢和赛马,一派浓郁的风俗画让游客也欢乐无限。
人们到女神庙烧过香,就以家族为单位,在这儿一群那儿一伙也野炊。在那绿色的草坪上点点帐篷拔地而起,远远望去好像是天上的人间。
吃过午餐人们就会在那草坪上进行各种活动 ,年青的小伙姑娘随着长笛声手挽手地轻轻飘舞起来,姑娘们的百褶裙像一片片白云在空中飘动似的随着长笛声轻轻地飘着,一阵阵响亮“的阿哈吧啦”和“那喏喏喏……”歌唱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偶尔在那草坝上可见到最精彩的赛马,小伙子们骑着一匹匹剽悍的马在那草坝上奔驰着,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内蒙古草原上的那种赛马场面。
转山节给格姆山徒增了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