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戴帽子
Ⅰ 孔子对礼的坚持;孔子四戒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麻冕是用麻做的帽子,戴这种帽子是一种礼。
纯是指丝质的布料。和麻相比,丝质,听起来应该更贵,但实际上,用麻织帽子在工艺上更难,所以当时麻冕是更贵、更奢侈的。
“今也纯”,是说今天改用丝质的布料做帽子,凡是绞丝旁,大多跟纺织、编织有关,丝质的料子做帽子,能节省一点。
“吾从众”,可以理解为,孔子说,虽然过去戴麻冕是一种礼,但是今天为了节俭,我跟大家一样,也接受戴丝质的帽子。
“拜下,礼也”:见君主之前,在堂下就要开始拜;堂下拜完,到堂上见君主再拜,遵循这样一套复杂的流程,是礼。
“今拜乎上”,意思是现在的人把堂下拜的这个环节省略了,直接到堂上再拜。“泰也”,这是为了方便、舒服。
“虽违众,吾从下”,我依然喜欢遵循旧的礼仪,堂下拜完,再在堂上拜,虽然这会让我跟大家不一样。
孔子的第一句话,是说自己并非一成不变的人,并非厚古薄今,认为是古代的就一定要遵从。比如戴帽子这件事,从麻变为纯,既节俭,又对礼仪影响不大,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在跪拜这件事情上,不能为了追求安逸、舒适而省掉必要的“堂下拜”,因为这代表着对于堂上之人的尊敬。在这件事情上,孔子认为自己虽然违背众意,但依然要遵从。
孔子想表达的意思是对礼要尊崇,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一生都在杜绝这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毋意:别臆测,别瞎猜。
毋必:不要武断。
毋固:不要固执。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你知道了新的信息,意识到了颠覆你以往观点的事实,你就该改变,该认错。
毋我:不要主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孔子讲了应该注意的四点,“毋意,毋必,勿固,勿我”。只要做到“毋意,毋必”,基本上就不会固执己见,更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孔子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他坚持实事求是,他接受不确定性。敢于拥抱和接受不确定性,才是让人进步最快的态度。
解读:
子绝四:别让这四个坏习惯毁掉人生!
孔子有四戒:①“意”。不凭空臆测,不推理他人,多靠沟通解决问题,从事实出发来看待问题。②“必”。不武断绝对,这点对领导者而言尤其重要。如果认为拥有权力的意义在于“我说了什么都应该被执行好”,那这个组织迟早会崩溃。③“固”。不固执拘泥, 不要认为一切事情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计划推进,学会拥抱不确定性,人生才有可能获得“指数型”的进步。④“我”。不自以为是,不论做出了怎样的成绩,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谦虚才是进步的助推剂。
Ⅱ 古人为何爱戴帽子不是为了美观 背后藏特殊意义
古代人很喜欢穿戴帽饰,并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彰显地位与身份。(示意图/达志影像)
在博物馆欣赏 历史 文物时,会发现画像中的皇帝都会戴帽子,帽子对于古人到底有多重要?每一朝皇帝所戴的帽子都不同,而且古代穿衣戴帽的款式会随 社会 等级和场合改变,戴帽子不只寓意成年,同时也彰显地位与权力。
古代并没有帽子一词,帽饰最初被称为“头衣”或“元服”,在《仪礼·士冠礼》就有相关记载“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古代男性到了20岁就会举行冠礼,指父亲或家中长辈会替家族里刚成年的男性戴上帽子,寓意长大成人,已有戴帽子的资格,能够肩负重责大任。
此外,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第一篇就是《士冠礼》,在南宋朱熹的《童蒙须知》也提到,孩童的礼教由冠礼、服饰开始,可见古人对于冠礼相当重视。此制度从天子到士庶都是如此,若是未行冠礼就没有治人的资格,但帽子并非所有人都能配戴,庶民通常只能以青巾裹头,因此被称为“黥首”或“黎民”,所以孔子才会勉励学生要有轩冕之志。
另外,每一朝皇帝戴的帽子名称与款式都不同,以汉武帝的画像为例,他戴的帽子称作“冕”并搭配冕服,一般举行重要仪式才会穿戴,而明朝皇帝也会穿冕服,无论登基还是祭天,明成祖画像中的服饰就是冕服,而唐太宗则是戴“幞头”并搭配常服,属于休闲穿搭,整体视觉让人感觉较轻盈,而宋太祖同样也是戴幞头,但已经过改良,称做“展脚幞头”。
由此可知,帽饰在古代 历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每个阶级穿戴的都不同,但也有人脱离 社会 ,不再追求功名利禄,因此选择不戴帽子,但这类人大多是对朝廷失去信心,例如东汉的袁闳,还有唐朝李白,他就曾在诗词中写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而古人对于仪容非常重视,若是穿错衣服或帽子,不仅仅是穿搭错误而已,甚至有越界的意思。
Ⅲ 古人为何要戴“帽子”
我们常常在各个影视剧中看到古人都戴有帽子,不管是哪个朝代,帽子斗是无所不在,那么帽子到底是什么象征呢?
![](http://www.riva-ecigar.com/images/loading.jpg)
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帽子虽经历朝代的转变,但象征标志一直没有改变过,样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标志更加细化,更加精确,直到清朝结束,民国建立才被取消。帽子的起源和演变,完全体现出男人的社会权力和地位,以及这种历史的发展和瓦解。
Ⅳ 三字经中的冠必正一节的意思
1、意思:冠必正”是讲帽子要戴正,现在一般都不戴帽,我们可以引申为头发要干净、整齐。
2、出自《弟子规》而不是《三字经》
3、《弟子规》原文: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4、白话:
早上应该早起,晚上不应该过早睡;因为人生易老,所以应该珍惜时光。
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回来,应该洗手。
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放置衣服时,应该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乱放乱扔,以免使家中脏乱差。
(4)孔子为什么要戴帽子扩展阅读
名家点评
1、钱文忠.钱文忠随笔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06:第182页
”冠必正一节“讲的是社会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应有的规矩,在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中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其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诚敬的态度,形成仁爱的人格。
2、刘经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6月:第98页
“冠必正一节”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
参考资料
网络-《弟子规》
Ⅳ 为什么人要戴帽子
没心情扎头发,戴顶帽子,就算披头散发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形象,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你是扮酷呢
Ⅵ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一一《弟子规》的意思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的意思是戴帽子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倒,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6)孔子为什么要戴帽子扩展阅读
《弟子规》赏析: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弟子规》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
Ⅶ 为什么古人那么重视戴帽子
带帽子对于古人而言就是礼仪的一种表现,古人注重衣冠整洁,帽子也象征着古人的各种身份。中国古代,男子20而冠,女子16而笄,所以带帽是很隆重的事情,要礼貌周全,当然也应该冠带整齐,比如上朝,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