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罪犯戴的什么帽子
㈠ 中国历史上两顶特殊帽子,“绿帽子”与“乌纱帽”有什么样的故事
绿帽子”的演变过程长达两千年,“乌纱帽”则起源自南朝刘宋年间(另有说东晋时宫中就开始流行)。秦汉时期规定犯人穿一种特制的衣服,称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汉书·刑法志》有载“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可见至迟在汉代“赭衣”已为罪犯的代称。
至隋朝,“乌纱帽”作为“常服”的帽子,也是皇帝、贵臣、百官士庶等,贵贱通用。唐初,“乌纱帽”曾一度是皇帝及皇太子专用的帽子。李世民即位后诏令“乌纱帽”为天子及百官士庶皆可戴用。因而,在唐代“乌纱帽”不过是一种日常便帽。杜甫曾有诗云:“不眠瞻白兔,百过落乌纱。”说他晚上睡不着望着月亮,月光不知道多少次映照在他的乌纱帽上。但当时的杜甫并无官位。
㈡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什么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作幞头。幞头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幞头最初是古代男子用来裹发的头巾,后来发展成有骨架的乌纱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时喜欢佩戴幞头。很快,人们开始效仿皇帝,幞头也成为唐朝最常见的帽子。
点击查看更多《穿越时空看文明:全景手绘中国史》
㈢ 古代人把帽子叫什么名字
帽,戴在头上起保护、装饰作用的制品。古称头衣。服饰的一种.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古代人把帽子叫什么名字吧,仅供大家参考。
古代人把帽子叫什么名字
冠
古代贵族使用的束发物,先将长发绾起再用冠束住。冠初始时,主体只是一条冠梁,不宽而有褶,两端连于冠圈,像弧形带子从前向后覆发。冠圈两旁有丝的缨带,结于颏下。 秦汉以后,冠梁渐宽,与冠圈连成覆杯状,其形制渐趋帽形。冠名目繁多,着名的有汉代 梁冠。
冕和弁
古代帝王、诸侯、大夫的 礼仪 用帽。冕是最尊贵的一种冠,冕上面有一幅长方形的版,称?,?前沿挂一排串珠(称旒)。周代天子十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后来只有帝王戴冕,所以“冕旒”又作帝王代称。弁分爵弁和皮弁。爵弁即无旒之冕。皮弁用白鹿皮做成,其缝合处名会。会有结饰,缀五彩玉石。
巾帻
束发裹额而具帽形的头巾。西汉之前只为平民用,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说,颜色为黑或青。约东汉以后,贵族以幅巾裹发称巾帻,因其前高后低而中间露发,恰可用于冠下。约从晋代开始,巾帻戴用时折出棱角,称角巾或方巾,成为文人学士的象征,后称儒巾。隋代将巾帻定入舆服制度。唐宋元明各代,巾帻成为成年男子的普通用帽。其间唐代帝王始用的唐巾,宋代 文学家 苏轼所创的东坡巾,明代开国皇帝 朱元璋命制的 四方平定巾,都是着名的巾帻品种。
幞头
包头的软布。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幞头始于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顶高起。唐以罗代缯。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宋代幞头有多种式样,其直脚式样不同阶层都可戴用。
盔
古代的军帽。又称胄。古代以金属或皮革制成,军人作战时戴,起防护作用。现代军队仍沿用,称钢盔。
古代人帽子的设计
造型设计
帽的整体外观式样设计。以头型系列为标准或以人头为基础进行设计。帽的各部位尺寸与帽口成正比。帽的造型设计要求符合戴用对象的脸型,做到有跷、有弯、有弧,帽檐头门、耳扇要协调。造型结构应尽量避开直角、锐角,采用曲线以衬托头型的 自然 曲线美。造型设计中盔头制作特别重要。盔头是制帽的专用工具、设计帽样的试型依据,而且是用于盔整、整烫定型的重要设备。盔头制作要以头型为基准。盔头的围长应大于人头的标准围长,高度应大于人头的标准高度,除盔头的自身高度外,底部一般要加一个5~6cm高的盔座。
色彩和装饰设计
是与造型设计相配合的设计环节。通常运用衬托、对比、点缀等方法,使材料、色彩、装饰件与造型相适应,力求美观。
样板设计
即裁片样板设计。是根据设计意图,实现造型,从事批量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设计环节。一般根据样品或图样,按照标准头型系列数据和头型规律,打出标准样板,并依照帽号要求进行扩缩号。
古代人帽子的材料
㈣ 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称为什么
贵族戴冠、弁、冕。
冠: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有过错,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样子类似现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其样子大致与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词是皇帝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㈤ 为什么古代的书生必须要戴帽子
早在春秋时期开始,戴帽子就已经成为了中原文化区别于蛮夷文化的一种标志了,虽说经历了战国动乱的时期,但是行冠礼和对冠服的重视却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即使到了清初都还保留着这些文化,因为清朝开始剃发易服才导致逐渐丢失了这项传统文化。
不过这些礼仪到了清朝时期,尤其是到了干隆年间,大家都留着长长的辫子,看起来光头的比较多文化不一样,导致很多人开始没有再佩戴冠、帽、巾,不过很多有身份地位的还是会佩戴的。
而这些所谓的冠、帽、巾也在不断的演变。
㈥ 电视剧中古代人为了掩藏身份头上戴着像帽子一样的是什么,还有嘴上戴着的东西很长只露出眼睛的叫什么好
像斗笠一样的帽子叫帷帽,也叫浅露或者箬笠;面纱
㈦ “冠”本来是指帽子,为什么古人用“南冠”代表囚犯的意思
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一个历史故事,南冠原本也叫楚冠,原意是楚国的俘虏,后来用来南冠来泛指囚犯或者是战俘。
有一个叫做钟仪的楚国人被晋国给俘虏了,然后被关在囚室里。后来晋侯来巡视牢房的时候发现了他,穿着一身南方的冠服,很是显眼。于是晋侯就问了这个人是谁,身边的人回答说是楚国的俘虏。后来晋侯召见钟仪想要向他了解一下楚国的情况,并且觉得他这个人还有点意思,想要交流一下,看看是不是有真材实料。
此后南冠这个词就用来代指监狱里面的囚犯,再后来很多的历史书,古诗词里面都有用到,一直传到现在,仍然被使用。
㈧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什么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幞头。幞头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幞头最初是古代男子用来裹发的四脚头巾,也就是折上巾,折裹头部时,每个人的折叠技巧不一,所以折好的幞头形状各异。隋朝时,礼部尚书牛弘上书朝廷,建议在幞头内设置骨架,罩在头上,以利于折出造型一致的幞头,后来发展成有骨架的乌纱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时喜欢佩戴幞头。很快,人们开始效仿皇帝,幞头也成为唐朝最常见的“帽子”。幞头的种类也有很多,如唐朝期的软脚幞头;唐中后期的硬脚幞头。
㈨ 请问冠和帽有什么区别
“冠”没有身份的人是不能戴地。帽子则没有限制。冠,为帝王所戴的平天冠,九龙冠,后妃所戴的凤冠,皇子或少年中显赫人物所戴的紫金冠帽,有软硬之分,也有贫贱之别。有帝王所戴的皇帽,也有穷苦人所戴的毡帽。有官僚所戴的纱帽(亦有忠纱、奸纱、圆纱、相纱之分),也有鞑帽、侯帽、僧帽、皂隶帽、罗帽。罗帽为家院(佣人)和武戏中的武士所戴,又有软罗帽和带绒球的硬罗帽之分,太监所戴的称太监帽,李逵和武丑中朱光祖等所戴的称蛐蛐帽。
㈩ 夏商周时期的冠帽是什么
冠:一般贵族所带的普通帽子。是区别于平民的标志。有四种人不能戴冠----小孩、罪犯、异族人、平民。
在古代“冠”的主要功能是礼仪而不是实用,没有身份的人是不能戴地。帽子则没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