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出舱为什么要戴帽子
‘壹’ 宇航员登月必须携带哪些物品并说明携带理由
液体的罐头食物,宇航服,航天服内装有饮水袋,专供太空行走的航天员饮用。饮水袋由聚胺脂橡胶制成,袋子上装有进水阀、饮水阀和饮水管,用尼龙搭链将饮水袋贴附在服装上身的里面。饮水管穿过服装颈部进入头盔,直到航天员嘴巴的右下角。饮水管顶端装有一个饮水阀,航天员只要用嘴一吸阀门,水就流进嘴中。饮水袋内可装1.9千克的饮用水。另外,在饮水管的旁边还有一个放置食物棒的长孔,航天员需要进食时,只要一伸嘴即可吃到美味可口的棒状食品。
不同型号的舱外航天服结构和组成不同。我们这里以美国航天飞机舱外航天服为例来说明服装的结构和组成部分。航天飞机舱外航天服又称为“舱外机动装备”,主要组成部件有16项,包括主生命保障系统、第二氧气瓶、显示控制盒、生理测量系统、脐带式软管、服装内大气污染控制盒、服装的上身和下身、服装上肢、手套、头盔、尿收集袋、头盔上的遮阳板、饮水袋、通讯装置和气闸舱内服装固定装置等。这种舱外航天服全套重127千克,体积为0.125至0.153立方米,服装内为0.29个大气压。一套航天飞机舱外航天服价值1200万美元。
一套完整的航天飞机舱外航天服由以下部件组成:
(1)服装:由14层组成:最里层是用尼龙经编织物制成的液冷通风服衬里;衬里外是液冷通风服;液冷通风服外是加压气密层,用涂氨基甲酸乙酯的尼龙制成;然后是限制层,限制加压气密层向外膨胀,用一种称为“大可纶”的聚酯纤维制成;加压气密限制服的外面是防热防微陨尘服,由8层组成,其中最里层是涂氯丁橡胶的防裂尼龙,其余7层是用涂铝的聚酯薄膜制成;最外一层是外套,也起防热防微陨尘作用,用正原纤维制成。
航天飞机航天服是按上半身、下半身和手臂分开裁剪缝制的。上半身还有一个硬质玻璃纤维壳,是服装的支架,可支持主生命保障系统、服装的显示与控制盒、手臂、头盔、服装饮水袋、太空行走电气连接装具以及腰部密封环。下半身包括裤子、靴和腰部连接环。下半身在腰部还装有轴承,可保证身体的旋转和活动。
(2)服装上肢:包括肩关节、上臂及手肘关节的轴承,有连接圈与服装上半身的玻璃纤维硬壳相连,航天员可多轴转动手臂。手臂有不同尺寸,因此能适合不同身材的航天员穿用。
(3)手套:有腕关节的轴承,由连接圈与服装手臂相连,使转动更方便。手套的手指由橡胶材料制成,便于航天员抓拿物品。手套内衬用化学纤维制成,可使航天员穿戴舒适。
(4)头盔:是由透明防撞的工程塑料制成,由连接圈与服装上半身相连,但并不会随航天员头部而转动。氧气先由航天员的后脑勺通过,再经过头顶,最后到达航天员面前。当需要使用紧急供氧时,头盔的一个净化阀门会打开,除去头盔内的二氧化碳。航天员在出舱前,头盔面窗的内部要喷上防雾剂。
(5)头盔面窗组件:连接头盔,并由以下物品组成:金属护目镜、透明防撞罩以及用来阻挡阳光的遮阳板。
(6)主生保系统:位于服装背包内,包括主氧气瓶(容纳0.54千克氧气、以518大气压力储存)、二氧化碳过滤器、冷却水(4.6千克)、无线电装置、电池、风扇和警报装置。氧气经航天员的后脑勺流进服装内、再从腿部及手肘的位置流出。在主生保系统中,空气先经活性炭盒除去部分臭气,再进入过滤二氧化碳的装置。随后空气经过一个风扇,通过一个纯化器除去水蒸气。空气的气温维持在摄氏12.8度。该系统可提供长达7小时的氧气供应及二氧化碳的清除。
(7)第二氧气瓶:为应急供氧装置,由两个氧气瓶组成(装有1.2千克、压力为408大气压力的氧气)。当服装内的氧气压力低于0.23大气压力时,该装置便会自动地启用。这些氧气可供呼吸30分钟,以保障航天员返回气闸舱。
(8)显示及控制组件:安装在服装的胸前,组件包括开关、计量器、阀门和液晶显示器。这套组件一般情况下航天员能看到,如果不能看到,则需要借助于镶嵌在衣服手臂上的一面小镜子。
(9)脐带式软管:软管内有水管、电线和氧气管,可向航天员提供水、电力及氧气。脐带式软管只在气闸舱内使用,目的是节约服装生保系统的资源,航天员完全离开气闸舱后即被断开。
(10)气闸舱挂衣架:是一个被镶嵌在气闸舱壁上的框架,当航天员穿舱外航天服时,先将航天服固定在衣架上,然后从下往上钻进去。
(11)头盔照明和摄像组件:由四个照明灯和一台摄像机组成,用以帮助航天员及地面控制中心人员在黑暗中看清物体。
(12)装在服装袖套上的小镜子和小手册:帮助航天员察看数据和提示航天员工作程序。
(13)通讯与生理测量装置:提供通讯及生物遥测的连接,生物遥测用于监测航天员在太空行走过程中的生理状况,如呼吸、心率和体温。
(14)头盔通讯帽组件:直接戴在航天员的头上,外面再戴头盔,此组件包括供通讯用的麦克风和耳机等。
(15)尿收集装置:收集航天员尿的装置。
(16)饮水袋:提供饮用水给正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员。
‘贰’ 宇航员到太空去头上戴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那个是头盔,是舱外宇航服的一部分。
太空中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气压为零。为了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宇航员到舱外活动时,就必须穿舱外宇航服。
舱外宇航服是完全密闭的,与太空环境完全隔离。舱外宇航服包括宇航员贴身穿戴的头盔、上肢、躯干、下肢、压力手套、靴子,具有密闭保压、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功能,在服装内增加了液冷系统,用于排出身体代谢产热,保证体热平衡。全套舱外宇航服还包括一个大背包,背包壳体内安装舱外航天服生保设备,背包壳体下端安装有挂包、备用氧瓶等。
头盔是舱外宇航服上套在宇航员头部的罩子,与宇航服连在一起,也是密闭的。其中有与背包相连的氧气供应系统、温度调节系统、通讯系统等,还安装有照明、摄像、报警等设备。头盔前面有弧形的面罩,共有四层,里面2层是充压结构,2层之间充高纯氮气,防结雾,外面是防护面窗,最外层是滤光面窗,对太阳光折射率低,迎着光照面可拉下它,保护眼睛不被灼伤。
中国的舱外航天服
‘叁’ 宇航员执行任务时为什么要穿太空服
航天服(spacesuit)是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个人密闭装备。可防护空间的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在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含有的氮气会变成气体,使体积膨胀。如果人不穿加压气密的航天服,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而发生生命危险。 航天服是在飞行员密闭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功能服装。早期的航天服只能供航天员在飞船座舱内使用,后研制出舱外用的航天服。现代新型的舱外用航天服有液冷降温结构,可供航天员出舱活动或登月考察。
分类
航天服按功能分为舱内用应急航天服和舱外用航天服。舱内航天服用于飞船座舱发生泄漏,压力突然降低时,航天员及时穿上它,接通舱内与之配套的供氧、供气系统,服装内就会立
身着航天服的宇航员
即充压供气,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功能,让航天员在飞船发生故障时能安全返回。飞船轨道飞行时,航天员一般不穿航天服编辑本段结构
航天过程中保护宇航员生命安全的个人防护救生装备,又称宇宙服或航天服。宇航服能构成适于宇航员生活的人体小气候。它在结构上分为6层: ①内衣舒适层:宇航员在长期飞行过程中不能洗换衣服,大量的皮脂、汗液等会污染内衣,故选用质地柔软、吸湿性和透气性良好的棉针织品制做。 ②保暖层:在环境温度变化范围不大的情况下,保暖层用以保持舒适的温度环境。选用保暖性好、热阻大、柔软、重量轻的材料,如合成纤维絮片、羊毛和丝绵等。 ③通风服和水冷服(液冷服):在宇航员体热过高的情况下,通风服和水冷服以不同的方式散发热量。若人体产热量超过350大卡/小时(如在舱外活动),通风服便不能满足散热要求,这时即由水冷服降温。通风服和水冷服多采用抗压、耐用、柔软的塑料管制成,如聚氯乙烯管或尼龙膜等。 ④气密限制层:在真空环境中,只有保持宇航员身体周围有一定压力时才能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气密层采用气密性好的涂氯丁尼龙胶布等材料制成。限制层选用强度高、伸长率低的织物,一般用涤纶织物制成。由于加压后活动困难,各关节部位采用各种结构形式:如网状织物形式、波纹管式、桔瓣式等,配合气密轴承转动结构以改善其活动性。 ⑤隔热层:宇航员在舱外活动时,隔热层起过热或过冷保护作用。它用多层镀铝的聚酰亚胺薄膜或聚酯薄膜并在各层之间夹以无纺织布制成。 ⑥外罩防护层:是宇航服最外的一层,要求防火、防热辐射和防宇宙空间各种因素(微流星、宇宙线等)对人体的危害。这一层大部分用镀铝织物制成。 与宇航服配套的还有头盔、手套、靴子等。
舱内用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
航天服由头盔、服装、手套和靴子组成。头盔通过颈圈与服装连接。头盔上的面窗平时可随意启闭,紧急时可在数秒钟内自动或手动关锁。舱外用的航天服由外罩、真空隔热层、气密限制层、通风结构和液冷服组成。手套与衣袖通过腕部断接器连结,脱戴很方便。靴子有的与服装连成整体有的与服装分开穿着。全套航天服重约30~40千克。 航天服的另外两个部件是可随时连接的手套和靴子。手套与服装通过腕圈接连,是服装压力层的延续。它要符合穿戴者手型,能快速穿脱戴,在各手指关节部分有波纹结构,便于操作。航天靴由压力靴和舱外热防护套靴组成,其中压力靴是服装气密加压限制层的延续。通常将踝部活动关节设计在压力靴上,并与压力服相连接。航天服内部还设有废物收集装置,用于在紧急情况下收集、贮存和输送大小便用。
舱外用航天服
宇航员在舱外工作
舱外用的航天服除有舱内航天服的所有各层外,还有三层:一是真空隔热层,用于保护航天员在舱外作业或在月球与其它星体表面活动时,不受舱外环境过热、过冷的侵袭,又可防止服装内部的热量散失。二是液冷服,它是将舱内航天服的通风散热层管内的气体改为液体而成。航天员在舱外作业有时长达几个小时,身体产生的热量多,靠气体散热达不到散热要求,而液态冷却工质就可很好把热散掉。三是最外层,它除要有防高热、防磨损和保护内部各层的功能外,还要有防太阳辐射的功能和连接其它装具的接口。例如,与航天员舱外活动时的脐带连接,与身背携带式生保环境装备、太空机动飞行机构的连接等。 航天服的头盔由头盔壳、面窗结构和颈圈等组件构成。目前在载人航天中使用的头盔有软式与硬式两种,其中硬式头盔又分为固定式和转动式二种。软式头盔大多数作为舱内航天服的组件。转动式头盔在其颈圈上有气密活动轴承,但密封环节增多会降低气密性与结构可靠性,增加设计难度。 现以固定式全透明的钟罩式头盔为例,介绍其结构组成。头盔壳是头盔的主体,其材料应具有强度大、抗冲击和足够的耐热性等优点。在其面窗部位上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头盔内腔壁有硬衬垫和软衬垫,衬垫上镶有细管道,它兼有减震、隔热、消声、通风和供氧等功能。其内腔要适于戴通讯头盔,允许头在里面左右转动,尺寸要与穿戴者的头形相适应。还要留有安装生理测试部件、有利于排出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的空间。 除上述各种要求外,面窗还应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广阔的视野。头壳的面窗部分除应有透光良好外,还要有防雾、去湿的措施,因为航天员出舱活动时会遇上-150℃的低温,面窗内的温度也会下降。当降到空气露点以下时面窗上就会结雾,妨碍航天员的视线。目前已用的方法有通风去湿法、双层面窗法、电热面窗法和化学防雾剂等,以保障面窗的透明度。否则,影响航天任务的执行。例如,1966年美国双子星座9号飞船的航天员,在太空用载人机动装置进行飞行时,因面窗起雾而看不清外边的情景,未能完成太空行走中的特定航天任务。 颈圈是连接服装与头盔的关键部件,分上、下两圈,在穿戴服装与头盔时,先将上下圈连接上,再连接头盔与服装。它要求穿脱方便,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加接强度。在紧急情况下,要有使穿戴者本人能快速断、接、锁紧操作的机构,便于及时与头盔或服装断开或连接。编辑本段功能
宇航员
航天服也称宇宙服、宇航服,是在载人航天中航天员穿的一种服装系统。实际上它是航天员必备的个人防护救生装备。从功能上看,航天服有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种;从服装内压上看,有低压航天服和高压航天服之分;从其结构上看,可分为软式、硬式和软硬结合航天服。 目前,美国和俄罗斯使用的都是软硬结合式的航天服。无论哪种航天服都由多层组成,它们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服装,但要求各层的质量要高、要轻、不能过厚,以避免影响航天员的行动。以舱内使用的低压航天服为便,其基本结构与功能是这样的;由最贴身的里层往外数,第一层为内衣裤,选用纯棉布或棉麻布制服。第二层是保暖层,它和内衣裤结合,选用羊毛制品或合成纤维片制成,起保温和隔热的作用。第三层为通风散热层,其结构比较独特,是由很长的微细管道连接在衣服上而制成的,在人体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它可以把人体产生的热、水和气味带出去。第四层是气密加压限制层,它既要充气加压,使身体有足够的压力,不能漏气,又不能使服装过于膨胀,防止外界的磨损,还要使各关节活动自如。所以这一层结构的选材和设计都比较难,是航天服装的关键层。第五层为隔热层,也叫真空隔热层。舱内航天服可以不加这一层。例如,美国阿波罗号飞船、航天飞机上用的航天服都没有这层,而苏联的上升号飞船和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中使用的舱内航天服就有这一层。这是由5~7层涂铝的聚脂薄膜构成,各膜之间用网络物隔开,贴在一起形成屏蔽。它有良好的隔热和防辐射作用,舱外航天服必须有这层。最外边一层是外罩层。这个外套要求防磨损力强、耐高温,除能防护内部各层不受损坏外,还要注意到颜色,一般用白色或金黄色为好。编辑本段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航天服装备的人是美国冒险家威利·波斯特。二十世纪30年代初,他驾驶“温尼妹号”单座机在向横越北美大陆飞行的挑战中,将飞机上升到同温层。当时波斯特身穿的高空飞行压力服,是用发动机的供压装置送出的空气压吹起来的气囊。
第一代航天服
近代的航天服是1961年在美国问世的。当年5月阿仑·谢泼德第一个成功地进行了美国最早的载人航天飞船计划——水星计划的亚轨道飞行。飞行所用的航天服,是由当时美海军的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穿着的MK-4型压力服加以改进的。这种航天服由氯丁橡胶涂在布上的防护层和经过氧化铝处理的强化尼龙的内绝热层叠合而成,肘和膝关节部分缝入了金属链,容易弯曲。但是,当内压提高时,航天员难以活动身体。
第二、三代航天服
60年代中期在实施双子星座计划时,美国又开发了第二代航天服。这种航天服在封入空气压的压力囊外蒙上了一层用特氟纶混纺材料织成的网,即使空气压使航天服整体膨胀也容易弯曲。由于双子星座计划要求航天员进入太空在轨道上作会合或入坞的活动,所以这种航天服具有极佳的运动性
海鹰型舱外航天服
。 第三代航天服是实施阿波罗计划时使用的航天服。月面活动与浮游在太空活动的情形不同,必须一边步行在遍地皆是岩石的月球表面,一边弯下身体采取岩石标本。再者,要求保护航天员能经受强烈的太阳光辐射,以及使从天而降的微小陨石砸在身上也不致破损。 这种航天服在关节周围制成伸缩自如的褶皱,大大提高了运动性能。但是,必须穿着特殊的“内衣”。这种几乎盖住全身的网状内衣缝入了长达100米犹如意大利空心面条那么粗的盘成网状的管子,管内流过冷水,吸走航天员身上散发的热量,并排到宇宙空间,所以航天员穿上后感到十分舒适。穿在内衣外的航天服由内绝热层、压力层、限制层(抑制压力层的膨胀)几层重叠,最外面还蒙上聚四氟乙烯与玻璃纤维制成的保护层。再戴上强化树脂制成的盔帽、与航天服几乎一样多层的手套,穿上金属网眼的长统靴,就是完整的阿波罗航天服了。 阿波罗航天服与过去的航天服相比,根本的差别是采用了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即将生命保障系统固定在背上,以进行供氧、二氧化碳的净化和排除体热。
航天飞机用航天服
现在航天飞机上的航天员使用的航天服可以说是第四代航天服了。在此之前,航天服是定做的,不仅开发和制作上耗费巨资和时间,而且一件航天服只能用一次,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了。 航天飞机用的航天服不是定做的,它是根据人体的造型把航天服分成几部分,分别被规格化为“特大”到“特小”几种尺寸,然后成批生产,加工成现成的服装。航天员只要从中选择合身的各部分,重新加以组合就可得到一套满意的航天服了。使用后,也不像过去那样送进博物馆,而是把航天服再分解,各部分清扫后再次使用,计划使用寿命是15年以上。 在阿波罗时代穿好一身航天服需要1小时,现在穿航天飞机用航天服(包括生命保障系统在内的舱外机动装置)只要10~15分钟就足够了。新的生命保障系统可在长达7个小时内向剧烈消耗体力的航天员供给必要的氧、冷却水、电力。不仅如此,头盔内侧还可供给500毫升的饮料和少量的航天食品。 至于大小便的处理,在进行舱外活动前,必须在舱内大便完毕,而小便可以在航天服中排泄,因为配备了尿抽吸装置。目前,还只有供男性使用的装置,女性用的(尿布型)正在开发之中。将来,女航天员也不用为排尿担心了。
为了迎接空间站时代的到来,现在美国航宇局正在致力开发新的航天服。尽管建造空间站穿着航天飞机用的航天服也可以,不过进入太空活动前,航天员还先要做准备工作。即必须呼吸纯氧4个小时,或在气压为0.69毫米汞柱的舱内呆上大约12个小时,然后再呼吸纯氧40分钟,目的是将体内的氮排出,同时使身体适应低压环境。如果不做这样的准备工作,由于航天服内只有0.3个大气压,体内氮因急骤减压而形成气泡,会使航天员患与潜水员一样的沉箱病。显然,这种航天服难以适应今后在太空中频繁活动的需要。据美国航宇局预测,太空时代,每个航天员每年需在太空中工作1000小时,为此要求航天服不但耐用,而且要大幅度降低成本。 现在正在开发的航天服,与过去的航天服相比,外观上有明显的不同,全身是金属铠甲那样的刚性结构,仅关节部分是可折皱的软结构。这种航天服的内压可提高到0.54个大气压,所以航天员穿这种新航天服进入太空之前不需要准备过程,也不用再为沉箱病担心。但是,内压提高使这种新航天服变得笨拙,运动性差。目前已试制成的这种航天服重达90千克,穿在身上根本无法在地面上行走。所幸的是,在太空中,重力变小了,宇航员不用费很大的力气。不过,重力变小了,质量还是没变具有和原来一样的惯性,所以宇航员不能快速移动。 航天服的制造和发展时间还相当短,未来的航天服将更适合人类航天和在太空生活的需要!
‘肆’ 为什么宇宙员要穿太空服
五十年前,美国宇航局最初想实现载人航天计划时,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怎样设计宇航服,宇航服要用来保护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中的宇航员。如果不加特殊的保护,人是不可能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中生存的。太空的寒冷瞬间可冻结皮肤、太阳的炙热又可引起严重的烧伤、失去大气层血液就会沸腾、人缺氧一会儿都不行。这些恶劣的太空环境意味着人如果没有穿上特殊保护的宇航服,很快就会死亡。
当人在太空中探索和工作时,需要有良好的环境。美国宇航局为宇航员创造了许多保护措施,宇航员要在飞船外工作,至少得穿上17件保护设备。
从地球表面到120公里高的太空起点,大气层大约含有20%的氧气和80%的氮气。在5400米的高空,气压大约就只有地面的一半了;而到了19000米的高空,大气就变得很稀薄了。严重的缺氧,使得人需要很多特殊的保护才可以生存。
1933年,着名的美国飞行员怀利·波斯特成功地设计了第一件高空飞行员保护服。
在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和B-F古德里奇公司的帮助下,怀利·波斯特做出了这件保护服——看上去像个大罐子的东西套住飞行员的脑袋,透过罐子前面的小窗,飞行员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
怀利·波斯特的保护服是用橡胶做成的,看上去很像一个人形的大气球。在高空,保护服可以留住氧气,并提供必需的气压使飞行员免遭低气压的侵害。
这套橡胶保护服只使用过几次,但它让怀利·波斯特先生飞上了15000米的高空,破了世界记录。怀利·波斯特先生自己还不晓得他已经设计出了事实上的宇航服。现在,在华盛顿特区的斯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馆可以看到怀利·波斯特先生的这套保护服。
后来,飞机设计师让飞机里保持正常的气压,这样的机舱让人可以穿着普通的衣服飞得很高。今天,民航客机即使飞得再高也能向乘客提供既安全又舒服的大气。
二十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宇航局墨丘利计划的宇航员飞了美国人的第一次太空之旅。每个宇航员的保护服都是特制的,他们的保护服很像怀利·波斯特先生发明的保护服。
当气压填充早期的宇航服时,宇航员觉得手脚很难动,并且动起来有点像试图改变形状的大气球。宇航服内的压力提供了保护,但宇航员很难以自然的方式运动。
墨丘利宇航员通常穿着里面没有气压的宇航服,因为飞船里的大气压力保证了宇航员的安全。宇航员穿上宇航服作为安全设备,以防飞船突然失去气压。
现在的太空飞行,宇航员只在发射和着陆时穿上宇航服。今天,宇航服已有了很大的改进,穿上后可以自由地活动、做事情,并可以在飞船外既舒适又安全地呆上几小时。
现在,假设你在飞船上,并且要走出飞船在太空中工作,我们来看看你应该怎样穿上宇航服。
在“发现号宇宙飞船”敞开的货舱区,你穿上宇航服开始工作。比起早期的宇航服,现在的宇航服能让宇航员在飞船外有更多、更持久的活动。宇航服也叫做宇宙飞船外的活动舱(EMU),它由好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大小不同,宇航员只要用一只手即可将它们连接起来。穿上完整的宇航服,你的体重大约会增加48公斤。但是,在失重的太空,你感觉不出来增加了重量。
你要戴上可以向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美国宇航局控制中心发回医学信息的设备。当你在太空中工作时,医师要观察你的身体状况。你要在飞船外工作5小时,戴上尿液收集器是很必要的。你还得穿上液体冷却与通风服,这是件贴身衣服,衣服上布满了细管,水流过细管给人体降温。在轨道上,来自太阳的热能可高达120℃,穿上这件贴身衣服就可以阻挡太阳的高温高热。
你还要带上一瓶饮用水,这瓶水就在你胸前,一根细管伸到嘴边,这样在太空逗留时,就可以喝到水了。再戴上一顶用软布特制成的帽子,帽子还装上了几件带有耳麦的通讯设备。这样,你就可以与在飞船内、外工作的其他宇航员通话,也可以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飞行控制中心通话。
宇航服的上半部是用很像硬橡胶的材料制成的,宇航服的下半部看起来很像一条带有靴子的大裤子。要穿上宇航服的上半部,你得将双臂伸向头顶,再套上宇航服的上半部。宇航服的上半部还装有基本的生命维持系统,这个系统提供呼吸用的氧气和保护身体所需的气压。宇航服的上半部还装有应急氧气系统,以防第一个氧气系统失灵。宇航服的氧气系统保证你的呼吸,气压系统保护你的身体。
宇航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控制组件,有了这个组件你就可以控制氧气系统和通讯设备,并告诉你宇航服上的设备是否有问题。宇航服的背面还装有人工机动器,你可以用手控制让它喷出氮气来助你在太空中飞来飞去。现在,你可以将各个系统连结起来,并准备进入“发现号宇宙飞船”工作区了。有了宇航服,在危险的太空环境中的你就可以很舒服地飞来飞去,完成要做的工作,然后再安全地返回“发现号宇宙飞船”。
‘伍’ 卫星发射基地工作人员为什么要戴帽子
其着装是有相关规定的。戴帽子是防止头发掉到精密仪器中,头发掉入可能会导致仪器失灵,甚至于发射失败。有些工作人员人事关系不是部队,所以,他肯定不能穿军队.
当然,卫星发射中心的现役军人,在执行工作任务,也可以不穿军装,部队有这方面的规定.
‘陆’ 在天空一号里航天员为啥不用戴太空帽
失重的状态下,帽子还得系着啊,不乱跑啊
‘柒’ 宇航员为什么一定要带着头盔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外太空没有空气。而我们需要呼吸空气来维持生存,太空服就能够保证我们的空气供应。
事实上,在太空中取下头盔后的真实照片仍然非常可怕。眼球开始突出,身体内部器官开始爆裂。在真空环境中,微生物的存活更加困难,或者生物体的活性降低,并且尸体不能分解并永久地漂浮在空间中。
‘捌’ 宇航员为什么出仓戴头盔
空间站内是有制氧设备的,并非真空,模拟的是大气层的空气成份,除了没有重力外一切与地面没有区别。
必须带头盔的情形是舱外活动,宇宙空间才是真空环境。宇航员配备头盔和宇航服全装出动,这时候依靠的是背包内的生命维持系统来活动,就类似你说的氧气罐,但没这么简单,是很复杂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