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越军戴的什么帽子
⑴ 边防解放军和边防武警有什么区别
1、组织机构不同
武警边防部队受解放军总参谋部、公安部共同组成的边防委员会领导。
解放军边防部队一般都由省级军区领导。
2、性质分工不同
武警边防部队主要负责边防武装警戒,武装巡逻,保护边防设施、界碑,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即社会治安,在边防的各个口岸机场负责边防检查,缉私,缉毒、缉枪、打击偷渡等工作。
解放军边防部队担负着保卫边疆、抵抗侵略、打击非法出入境、维护边疆稳定等神圣使命。
3、“对象”不同
解放军边防部队通常驻防在一线,侧重于对外。
武警驻防在二线,侧重于对内。
解放军边防是防御入侵的部队、武警边防负责维护国内和平稳定。
(1)中越战争越军戴的什么帽子扩展阅读:
边防战役:
1、西沙海战:
西沙海战是 197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一部与陆军分队、民兵协同,对入侵西沙群岛的越南共和国(南越)军队进行的反击作战。此战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完胜告终,从此中国牢牢控制西沙群岛。
2、对越自卫反击战:
又称中越战争,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越南北部边境爆发的战争。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
包括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中国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对越拔点作战,两山轮战,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等。
3、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的英属印度当局对中印边界非法、无效的划分,而且进一步侵占我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企图通过武力手段把极不合理的大片领土要求强加于中国。
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共和国尊严,中国在印方多次挑衅下发动反击,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⑵ 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期为什么解放军帽子上没有帽徽和领章
楼主你好,因为当时解放军的领章帽徽的颜色跟军装对比反差太大,太鲜艳,很容易暴漏目标,尤其是帽徽,是那种金属的,而且未做去光处理,除了颜色鲜艳外,在夜晚还特别容易反光。因此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占很大比例。这些种种原因,导致解放军在对越作战中后期取消了,红领章帽徽,而此种样式的领章帽徽也在战后很快被淘汰。以至于后期逐步完善,出现布制的软肩章和塑料的帽徽。都是为了改进。请采纳
⑶ 冬天解放军们戴的帽子叫什么名字啊!
冬天解放军们戴的帽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因雷锋而出名,又叫雷锋帽。
雷锋帽仿制于苏联红军于1939年冬季战争后仿照芬兰军以取代布琼尼帽而配发的冬帽“ушанка"。军官的帽子通常由毛料制成,士兵的则由长绒棉或合成纤维制成。
在寒冷的冬季,雷锋帽能对士兵进行很好的防风、保暖作用,是士兵的不二选择。
(3)中越战争越军戴的什么帽子扩展阅读:
1955年9月16日,国务院召开第18次国务院会议,通过了关于军衔服装的报告,并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服装从10月1日起实行。全套军衔服装定名为55式服装。
55式军衔服装是解放军军服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将校呢、大檐帽、肩章、武装带等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5式军衔服装分礼服和常服两类,首次突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
⑷ 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期为什么解放军帽子上没有帽徽和领章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三天军队伤亡很大,除了了指挥法式有问题外,与佩带的红领章、红帽徽成为敌人的射击方针点也有很大的瓜葛。后下令全数取缔佩带红领章、红帽徽,进攻时也再也不举着红旗进攻。
⑸ 中越战争时,我军为什么不肯戴头盔呢
我们都知道在战场上让士兵们吃饱穿暖是让他们拥有战斗力的绝对保障,但是还有一点也许大家不会注意到那就是士兵们的防护问题,因为在战场上通常会因为一些厮杀或者打斗导致士兵受伤,所以说士兵们在防护上往往采取的措施就是穿上相应的盔甲作为防护。作为防护的盔甲,可以说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古代的人们早已经用奇思妙想,把护甲做的非常管用,我们还能够从古代的人们留下的书籍和衣物当中发现古代的护甲已经非常先进了,而且护甲的制造材质也非常多,我们能够见到用皮做的护甲和金属做到护甲,多种材质混合在一起的护甲在战国的时候都已经出现了,这足以说明这些防护性的措施对士兵还是非常有用的。
第三点原因也是和这场战争越南所使用的武器有关系,越南缺乏火炮,而头盔主要防护的还是火炮带来的弹片伤害,因此,我们的不对,没有戴头盔是考虑到这一点的。第四点就是炎热的气候,戴上头盔会让我们的战士感觉到非常不舒服,因此就没有选择戴头盔作战。看到了这些原因之后,大家的误会也就打消了吧,没有戴头盔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解放军穷,而是因为越南战争的特殊条件,为了能给我让士兵的作战能力最大化,所以说,我们的部队才选择不戴头盔来作战。
⑹ 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部分头盔上一个白底五边形里面三角形是什么意思
1986年10月14日,兰州军区47军第139师416团5连及配属分队,仅用17分钟就攻占968高地,歼灭越军146人。这是47军轮战以来首次出击拔点作战行动,作战代号“蓝剑—B”。蓝剑之“蓝”,取47军所在的兰州军区首字谐音,“剑”寓意利剑出鞘、敢打必胜。
“蓝剑-B”拔点作战行动誓师大会
这场拔点战斗,47军运用微波传送技术进行了战场电视控制和指挥,首开我军作战实况转播先河。作战实况视频,至今看来依然让笔者热血贲张、热泪盈眶。有些网友在感动之余提出疑问:为什么参加作战的官兵头上、臂上戴这么显眼的标识,这是不是太容易给敌人当靶子?
战斗英雄顾金海。他的头盔和左臂上,有明显的标识
图:1986年10月14日,战地摄影师王红(手持相机者)和突击队员在战场上,突击队员头上均有标识(尚侯风摄)。
网友有此疑问是正常的。突击队员头盔上的白底红色三角形,对没有上过战场但打过射击类游戏的人来说,似乎有提供瞄准点的便利。为什么要设这样的符号?“蓝剑-B”行动的参战主体连队“特功五连”官兵说:“这不过是战场敌我识别的一个手段罢了。”
“蓝剑—B”突击队身份标识示意
上述标识,是为了区分指挥员、战斗员、卫生员3类人员,便于战场指挥、协同和分工合作。根据前期轮战的友邻单位介绍的经验,在嘈杂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官兵很难听得清队友呼喊。在队员身上设置识别标识,经过了充分考虑。
看过“蓝剑—B”作战行动战场视频的人会注意到,战斗现场枪炮声不绝于耳,除了扯着嗓子喊,官兵自戴的标识有助于保持进攻队形。参战老兵回忆,战斗一开始,电台通讯就中断了,指挥只有靠嗓子喊、靠手势比。看谁的手势?自然是看班长、排长、突击队长的。
最为关键的是,这是一场破袭战。我军是冲山头,是在运动中接敌,而不是当伏地魔,不可能让敌人舒舒服服瞄准点射,标识只要有利于自身作战指挥和行动就行。从作战情况看,五连伤亡主要在于越军炮弹,而不是枪弹。总体上说,利大于弊。当然,从防敌轻武器瞄准这一技术角度来说,也确实可以如网友所说,设置得更加隐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