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哥的帽子是怎么来的
① 草帽崔的简介
草帽崔毛笔(又称任丘笔),就是民国时期享誉北京城的崔氏毛笔,由河北省任丘制笔名家崔子斌(濵)(字鸿渭,1907-1975年)先生创制。由于崔子斌无论冬夏都戴一顶草帽,故人们称他为“草帽崔”,他的笔也被称为“草帽崔”毛笔。
崔子斌14岁时经人介绍到北京李福寿笔店学徒,与李福寿为同门师兄弟,后独树一帜,制出一手好毛笔,成为当时北京城有名的制笔高手。
制笔是一项技艺,其中一项技能是在制作的毛笔笔杆上雕刻图案,他苦心研练,再加上天赋异秉,能在一只小楷笔杆上刻下了80多字的诗词歌赋,还能将“竹林七贤”、“鱼腹藏剑”等画维妙维肖地刻在上面。不仅如此,有一绝技是双手反背到背后在笔杆上雕刻图案,左手拿笔杆,右手拿刻刀,盲刻全凭手感,不超过5分钟,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皆栩栩如生,赫然出现在笔杆上。据传,当时京城有此绝技者不超过3人,而他是其中之一。由于其精湛的制作毛笔技艺,客户越来越多,他经常给用户送毛笔,很快结识了一批书画家,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齐白石。一天,齐白石手拿一枝毛笔找到崔子斌:“这是用银元从东洋买来的笔,咱们中国人拿着日本人的笔写字、作画是一种耻辱,你能不能在一年内试制出比这更好更便宜的笔?”在齐白石的鼓励下,为配合全国抵制日货运动,崔子斌用了整整9个月的时间,经过上百次试制,终于获得成功。为此,齐白石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崔氏毛笔,号召抵制日货,称崔子斌的“七紫三羊”超过了日本笔。
② 绿帽子的典故出自哪里
“绿帽子”,顾名思义就是绿色的帽子,隐含之意是指一个男人的妻子与别的男人相好,她的丈夫就被戴了“绿帽子”。被人戴“绿帽子”,古往今来都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情。那么,“绿帽子”的说法从何而来呢?
故事的主角齐庄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他喜欢漂亮的女人,更是对已为人妇的少妇情有独钟。
在古代,逢年过节的时候,朝中的达官贵人都要携带自己的夫人前去朝见国君和太后等人,以示君臣和睦。于是,在一次朝见宴会上,齐庄公看重了上大夫崔杼的妻子。
崔夫人陪了齐庄公一会,便找了借口离开,齐庄公心情愉悦便环绕着柱子唱起了情歌,不一会,埋伏好的杀手从角落里迅速冲了出来,围向了齐庄公。
齐庄公撒丫子就跑,跑到门前发现门被上锁,侍卫也被隔开。好在窗户没被被封死,于是,齐庄公从窗户跳到了外面的高台之上。很快,一群武士从楼内冲了下来,包围了高台。
③ 英式帽子发展史
在西方,
帽子是一种权利与地位的象征。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奴隶们只
能头戴破草帽遮阳。
到了中世纪,
帽子的等级观念更加明晰,
国王戴金制
皇冠
,
囚犯戴纸帽
子等等。十六世纪后期,宫廷中官员、王后、公主和仕女的帽子有了特别的设计。甚至到了
二十世纪初,
人们仍然可以从一顶帽子上判断一个女人是良家妇女还是青楼娼妓,
是大家闺
秀还是小家碧玉。所以,
夏奈尔说,“帽子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所以得出这样的
结论,
一方面是因为她那个时代,
一个女人胆敢不戴帽子出门,
就等于向路人宣布
“我是下
贱的女人”
;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众所周知,
夏奈尔本人就是靠做帽子起家的,
出于对帽子的
敬意,她甚至认为“赤身裸体的模特戴上宽边帽子,便与文明画上了等号”。
十八世纪中叶,
矫情的巴黎贵妇们喜欢将各种鲜花、
水果以及做成标本的禽兽顶在头上,
那时的帽子就像是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篮子。
在那个时代,
头发被认为是个人的隐私,
必须用
帽子遮起来。即使在家里,也要挽起端庄的发髻,而不能披下来——这样的发型居然被认
为于裸体无异,
头发变只能在卧室里与睡衣相慰了。
以隐蔽的长发相对应的,
是无限夸张的
帽子,
以及在帽子上张牙舞爪的羽毛。
作为当时最时髦的装饰,
女人对羽毛的喜爱几乎到了
疯狂的地步——这些美丽的、
关键是能够自然裸露的
“毛发”,
他们之所以被人疯狂的
“嫁
接”,很难说究竟是是出于羡慕,还是出于嫉妒。但不管答案如何其结果都是一样,那就是
一些鸟类因此而几近灭绝!
以至于在美国,
一些人成立了专门的协会,
以阻止更多的鸟被杀。
第一次世纪大战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女人们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
这意味着她们的衣着
和发式都必须尽量地实用和便捷。
到
20
世纪
20
年代出现了三种,
一种是传统的齐耳短发,
一种是多层次紧贴头皮的板式短发,还有一种是很短而且很男性化的发式。在这种情况下,
一向离心离德的制帽商和发型设计师之间开始了心照不宣的合作。
“制帽商”
在英语里的字
面意思是“米兰人”,早在十八世纪,就有了“Milliner”即“女帽制造商”一词,它来自
于意大利米兰,
因为在这个时期,
米兰能够生产出最优质的帽子。
女帽行业是一个传统的女
性职业,
女帽制造商不但负责设计,
还要负责选料和制作。
在那时,
一位女士与制帽商的关
系常常是很固定的,就像今天的一些女人和发型师的关系一样。
1952
年,钟形帽开始盛行,这种帽檐挡住一只眼睛的设计是由卡罗琳·勒布发明的,如
果那个女人舍不得剪掉自己的长发,
钟形帽可以把她的头发变成一个时尚的短发式。
。
此后,
无边帽、
贝雷帽随着战后服饰的男性化改观而大肆流行了一番。
三十年代是超现实主义流行
的时尚年代,帽子又和超现实主义纠缠到了一起,头巾式女帽、三角帽、
Coupde
—
Vent
帽,
甚至鞋子反扣在头顶的夸张设计,
都成为当时的流行款式。
由于女性化风格的重新回归,
女装款式变长,
线条更加柔和流畅,
突出了胸、
腰和臀部,
帽子开始变小,
不再压低到耳朵,
而是很优雅的歪向一边。
头发露了出来,
女人们为新的美发技术而欢呼雀跃,
科技的进步使
波浪式卷发风行一时。
由于战争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兵纷马乱,
人们也放弃了梦
想,逃亡要紧,所以,女帽世界也变的贫乏不堪,只有实用,而无新意,越来越多的女性不
戴帽子走出家门。
战争造成物资的极度匮乏,
肥皂很难买到,
洗发液更是无从谈起,
再加上
没钱的情况下,
头巾被证明是理想的头饰之一,
通过选用自己喜爱的颜色和别出心裁的打结
方法,
同样可以美化自己,
需要时还可以用它来遮掩自己头发的凌乱。
当然,
如果你决心要
一顶帽子,
也可以用纸来做,
在那样的时刻是没人笑话你的。
总之,
为了找到合适的帽子代
替品,人们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东西,有人甚至使用了渔网。
战争结束后,制造商终于迎来了他们的黄金发财时代。迪奥“新形象”的推出,不仅在
服装的用料上满足了人们重归奢华的心里,
铺张的大摆裙上一顶灯罩式宽帽,
也成为那个年
代经典和品味的象征。
“新形象”的出现使宽檐帽和平顶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丰富
起来,出现了人造纤维,塔夫绸、法兰绒以及艳丽的羽毛。
在理发店了,时尚顺滑的波浪式发型不再需要电烫,只需要把头发用卷筒卷好,在喷上
化学药水就可以焕然一新。
此后的帽子也越来越自由,
完全适应人们的穿着来设计,
女人的
头发也越来越长,自然的直发开始占上风。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末,发胶出现了,它使女
人的发型出现了各种奇妙的变化,从此人们注意的焦点不再是帽子,而是转移到了头发上。
发型师终于向制帽商宣战,
并大获全胜,
一些前卫的设计师用一些惊世骇俗的设计装饰
头发,就不是使用帽子,帽子逐渐隐退至不见踪影。
帽子的困境一直持续到杰奎恩·肯尼迪才有所缓解,
当这位美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第一夫
人戴着无边的平顶小桶形帽出现在公共场合时,
女人认识到,
是到了给帽子更新换代的时候
了。无檐帽成为
20
世纪
50~60
年代时尚的宠儿。此后,戴面纱和织物衬里的帽子在英国
王太后好戴安娜王妃的引领下,风行了一阵子。
那个时候的中国人也开始戴帽子了——当然,除了右派的“帽子”以外,其他的帽子是
相当匮乏的,所以常发生谁家的“小二”被抢了帽子,谁家的“小三”因此而挨了打之类的
事情。那是举世闻名的“文革”时期,所以即便一顶帽子也必然与革命有染:冬季是羊绒帽
的军帽,无论天气多冷、耳朵是否冻烂,毛绒绒的帽耳朵是翻在上面的——这样才显得英
气,显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夏天是和国防绿布军裤搭配的的确良帽,为了追求“帽
型儿”
,人们会很认真的在帽子里面撑上报纸或硬纸板。这样的风尚一直持续到右派的“帽
子”摘除之前,也就是
1970
年代后期。到了
1980
年代,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人忽
然发现帽子还有许多别的戴法,
于是一窝蜂的爱上了宽边的草帽,
以及装饰在上面的大蝴蝶
结。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日常着装越来越趋向于舒适和简洁,反复的帽子日渐的消失了,
那种装饰性极强的帽子即便在它的诞生地,
也只是在特殊场合才配戴。
然而随着电影
《四个
婚礼和一个葬礼》的热映,以及史蒂芬·琼斯和菲利普·崔希等女帽设计大师的出现,一度隐
退的帽子又被重新来回到时尚的舞台上。
一部帽子的发展史可谓源远流长,其变化可谓千奇百怪。黑色带圆环戒指的帽子,显示
出前卫的摇滚风格;
白色带点黑色斑点的帽子,
则明显有点像美国牛仔的风格;
蓝色米字格
的样式给人绝对的青春气息;
带金属贴片的帽子与名族图案是春天的时髦;
仿皮毛的帽子则
告诉人们,你是一个绿色环保的人、
④ 《长安十二时辰》崔器为何在头盔里长期顶着一张大饼,历史中有类似典故吗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面崔器是一个让人非常心疼的角色,他的遭遇让人同情,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崔器的帽子里面常年都放有一张大饼,这是为何呢?
其实,帽子里面放饼并不是什么典故,崔器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缅怀自己的哥哥。唐朝并没有为了缅怀亲人而在帽子里面放饼的习俗,这只是崔器的个人做法。他和哥哥都是出身于穷苦人家,想要出人头地非常的难,哥哥为了他能够出人头地做了很多事情。
这个饼是当时唐朝的穷苦人民最常吃的东西,也是他和哥哥的回忆,把饼子随身携带着,也就是把和哥哥的最后一点羁绊带在身上,崔器如此也可谓是用心良苦。
这对兄弟之间的感情也让人动容,很多人觉得这部剧所描写的许多画面不真实,其实当时的唐朝就是如此,虽然有很多富有人,但是也有很多人是贫穷的,他们像催器和他的哥哥一样相依为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
⑤ "崔"姓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崔"应该算得上是最为显贵的姓氏之一了。现在人提到崔姓,尤其在东北地区,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你是朝鲜族吗?"的确,在朝鲜族为数不多的几个辨识度极高的姓氏当中,"崔"姓是其中一个。
崔姓出身:姜太公嫡孙,齐丁公四子
从唐高宗李治开始的唐朝皇帝们,为打击山东的旧族势力,不遗余力地发展和改良了对我国历史产生过极为重大且深远的影响的科举制度,本想通过科举制度,杀一杀山东大家族的威风,顺便为"公务员"队伍吸收点新鲜血液,结果人家完全是一副"水来土掩"的架势,孩子们根本不怕考!
诗圣杜甫广为传布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崔九",就是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的崔涤,"九"指排行第九;他的哥哥崔湜,是同朝的中书令。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从这首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当时崔姓的地位。至少这首诗明确地告诉人们,崔九和岐王(唐玄宗的弟弟)用的是同样的乐师,也就是诗的主人公——李龟年。一直到唐朝后期,唐文宗还在感慨,李家二百年天子,竟不如那些崔卢郑王!
宋代以后,崔姓的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历史上的崔姓名人,也大多以学者身份出现,很难说不受唐代"学霸基因"的影响。当今,崔姓在百家姓中位于第58位,也不时有公众人物出现。但总得来说,与唐代时崔姓的影响相比,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