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师帽子是什么样
❶ 古代朝靴,玉带,官帽是什么样子
古代朝靴,玉带,官帽是什么样子
摘自网络:5000年的服饰花色繁多,变化万千,数不胜数,应从哪里说起呢?我们就从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成为贯穿数千年来礼仪制度主要成分的帝王官员礼服谈起。 商周时期的礼服,代表当时最高级的服饰式样。
衣服有长及足部的长袍,也有分为两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紧口、领子缘有宽边,以对襟为主,也有偏衽的式样。裳是长齐小腿的裙子。腰间束带。腹前悬挂一块长方形的"黼黻"。当时没有裤子。只在小腿上缠绕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
脚上穿各种质料制的鞋子。头上戴的,是贵族男子专用的冕、冠、弁等"头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要加穿各种兽皮制成的皮裘。贵族的礼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别是白色的狐裘,极为珍贵。贵族们为显示礼仪,就在毛裘外面罩上丝织的锦衣,叫作"裼"。
有时在裼衣上还可以再加上一层外衣,叫作正服,这是在重大礼仪中穿的礼服外衣。西周宗法礼仪制度的形成,不但确定了尊卑上下各个等级的不同服装式样。而且要求随着不同的礼仪换用不同的服饰。 周代的帝王礼服由衮、冕、黻、带、裳、幅、舄、衡等服饰组成。
衮,是绘制上或刺绣有各种图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顶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悬挂的长方形织物。带,指用皮革制作或丝线编织的腰带。裳,是下身穿的长裙。幅,又叫邪幅是缠在腿上的布带。
舄,是金线和红线编织的厚底鞋。衡,是用来固定冠冕的头饰。 帝王礼服的装饰品和专用花纹,大概也是从周代开始有了具体规定。帝王的服装花纹共分成12种。如有龙纹、山纹、华虫纹、宗彝纹、藻纹、火纹、粉米纹、黼纹、黻纹。
这些花纹,只有在天子的服装上才会全部出现。诸候们只能使用龙以下的纹样,士用藻纹与火纹。大夫的服装上可加上粉米纹。 经过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废除了原有的六种冕服,仅留下一种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时使用。
因为秦人根据五行学说认定自己符合水德,水与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从帝王到平民都穿用黑色服装。秦始皇对旧礼制进行了彻底破坏,使得到了汉代初年仍没有统一的礼服、制服。 西汉的官服,只不过是一种长袍而已。
而且是一年到头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来区分官职的不同和高下。不同的官员佩带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开始,官员们就要佩带绶带。这种官绶制度在汉代被严格执行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百官的礼服官服基本上沿袭汉代的式样,直至隋唐时期才有了一个重大改变。
隋唐的帝王官员礼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备的,形成了个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隋开皇年间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后将它定型,唐代则因循了隋代的定制。唐武德四年,颁布衣服诏,规定了皇帝的服装共12种,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为6种。
群臣的礼服有10种。大臣们穿礼服时,除冕以外,还使用其它4种冠服。这些冕服只在盛大的典礼中穿。在其它的日子里,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统一规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见时穿的服装,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员穿用。
公服又叫省服,它与朝服基本相同,但更为简便一些。常服以襕衫为主,是一种圆领窄袖,左右开衩的长袍。 在隋代末年,隋炀帝下令用颜色来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衣着,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们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许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黄袍。
宋朝统一全国后,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颁布了新的服饰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种。祭服维持唐代的式样,但各种的等级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样仍与唐代朝服相同,仅将进贤冠的梁数做了改变,由二梁开始,直至五梁。
到元丰二年,宋神宗废除了隋唐以来依照官员品级确定冠绶的规定改由官员职位决定服饰,共分为七等冠绶。从宋代开始,官员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个上圆下方的饰物,叫作方心圆领。宋代的常服继承了唐代的衣式,并和唐代一样,常服靠颜色来区别品级。
宋代官服中变化最大的是头的幞头。唐代的软幞头在宋代变成了硬胎硬脚的一种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状。胎架用铁丝和竹篾制成,外面罩漆纱。官员最常戴的是直脚幞头,脑后有两根直尺一样的脚,水平伸出。开始较短,后来越伸越长,甚至有一丈长。
至于低级吏员和皂隶,服装较为简单,衣裾较短,衣袖较窄,戴的多是脚向上弯起的交脚幞头。 辽国在北方与北宋并峙,所以辽国的官员服制就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辽代官员分南北两班,太后和北班契丹大臣们穿用契丹本族的服饰,而国王和南班汉族大臣们使用汉服,就是沿循唐代官服制度的后晋服式。
它由圆领长袍、玉带和裤、靴所组成。 继辽国之后在北方兴起的金国,自天眷三年正式宣布冠服制度。这种制度较多吸收了唐宋时代汉族帝王官员服饰的特点,只是比较简单一些。皇帝的祭祀礼服采用通天冠、绛纱袍;朝服是淡黄袍,腰束乌犀带。
官员们的朝服为红色大袖罗衣、红罗裙、戴进贤冠;公服采用襕衫。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元朝。在元代中叶,元仁宗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础上,下令中书省规定服色等级,严格了衣冠服饰制度。在唐宋官服式样的基础上确定了和它们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帝王官员的服饰制度达到了最完备、最繁缛的地步。帝王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这是明代才开始形成的礼仪制度。龙纹成了帝王的专用徽记。这种绣龙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装,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
除了织有金盘龙纹的圆领窄袖黄袍外,还有折角向上巾,玉带和皮靴几种成分。明世宗嘉靖七年,曾经规定了一种皇帝的新常服,叫燕弁服,由乌纱弁帽、玄色袍、玉带和白袜黑履组成。明代给每级官员都设计了一种动物图案作标志,把它绣在两块正方形的绵缎上,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这种就是补子,这种官服就叫补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规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袭唐宋朝服的式样,外穿红罗上衣、下裳和蔽膝,内穿白纱单衣,足登白袜黑履,腰束革带和佩绶,头戴有梁冠。官员的等级通过冠的梁数和绶带的不同纹饰表示。
明代官员们在重大朝会的场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脚硬幞头和盘领宽袖长袍组成。袍服的颜色根据官品而定。 由东北关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彻底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汉族官服面貌。
这些服式的满族特色突出表现在冠帽、马蹄袖、袍褂和长裤上。 清代官员的礼帽十分特殊,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拖着羽毛长翎的圆顶大帽。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从8月戴到来年2月,叫暖帽,另一种在3月至8月戴,叫作凉帽。
暖帽为圆形,中间圆顶,周边有一道宽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绒布或绸缎制成。帽檐是貂皮、海龙皮、狐皮等名贵皮料做成。帽子顶上缀有红色的帽纬,中央装着顶珠。顶珠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作,是区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标志。
凉帽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外面罩上罗纱,缀有红色帽帏,加有顶珠。皇帝的帽子最为华贵,有3层帽顶,上面嵌有金龙。冠顶用金丝嵌制,上镶4条金龙,每条龙都口衔宝珠,冠顶中央嵌1颗大珍珠,周围也嵌有珍珠宝石。
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时挡在手部的防护衣物。外形酷似一只马蹄。它装在清人常穿的开衩箭衣袖口上,平时可以翻起,行礼时放下来盖住手。它是清人特别看重的满族民族服饰。 满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它与汉族袍服明显不同,上身紧窄贴身,袖子较细瘦,下身的前后左右开衩,这也是有等级限制的。
皇室袍子开四衩,官员百姓的袍褂只许在前后开两衩。袍子均为圆领,右衽。皇帝的礼服袍子用明黄色,绣有龙纹。官员和命妇们穿绣有蟒纹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满族服装的一大特征。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较宽松,袖口平齐。
马褂是一种非常短小的外褂,长不及腰,袖子不过肘部。对襟马褂也经常被当作宫中礼服穿用。黄色的马褂最为尊贵。与马褂相近的还有马甲,这也是由骑射生活决定的衣服式样。马甲没有袖子,主要贴穿,用以保暖,后来逐渐成了外衣。
清代的官服 文官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鸬鹚,七品鸿漱,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❷ 古代君臣头上戴的是什么
皇帝头上戴的是: 九旒冕。“旒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在重大仪式上戴的前后坠有玉珠的礼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并非所有朝代的君主冠上都有珠子,更不要说后、妃了)
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二、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着头发。
三、幞头: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飘飘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六、东坡巾: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手里拿的是:
“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望采纳,谢谢)
❸ 中国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级划分
朋友,请问你问的是哪个朝代呢?图片上是文宫与武官的臣服,那我举例清朝吧:
1.一品:180两 红宝石帽顶
绣仙鹤
2.从一品:正俸81两
加支524两
红宝石顶
绣麒麟
如:
将军
提督
2.二品 :155两 珊瑚顶
绣锦鸡
3.正2品:
67两
加支444两
从2品53两
加支324两
珊瑚顶
绣狮子
如:
副将
3.三品: 130两 蓝宝石顶
绣孔雀
39两
加支204两 蓝宝石顶
绣豹
如:
参将(正)
游击(从)
4.四品: 105两 青金石顶
绣云雁
27两
加支114两 青金石顶
绣虎
如:
都司
5.五品: 80两 水晶顶
绣白鹇
18两
加支72两 水晶顶
绣熊
如:
守备
6.六品: 60两 砗磲顶
绣鸳鸯
14两
加支35两 砗磲顶
绣彪
如:
千总
7.七品: 45两 素金顶
绣㶉𫛶
12两 素金顶
绣犀牛
如:
把总
8.八品: 40两 阴纹镂花金顶
绣鹌鹑
23两 阴纹镂花金顶
绣犀牛
如:
外委千总
9.正九品: 35两 阴纹镂花金顶
绣练雀
阴纹镂花金顶
绣海马
如:
外委把总
10.从九品:
及未入流 31两 阳纹镂花金顶
绣练雀
❹ 日本古代幕府将军戴着帽子和天皇的帽子是一样的吗
肯定不一样了,想也想得到的呀!古代日本同中国一样,等级深严,王侯将相,各级官员穿戴都是有讲究的,如果幕府将军的帽子和天皇一样,就是僭越了,在当时的社会是大不敬,要被群起而攻之。
❺ 古代将军,士兵的帽子上都带一捆毛还是什么,那是为了美观
关于盔缨在古代战争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五种:
1、标明了古代战将的高阶军衔等级和身份,只有高阶军官才有资格在头盔上装饰华丽醒目的漂亮盔缨;
2、古代军官率军作战冲锋敌阵时,后面的部队可以看清主官攻击敌人的方向,以利快速跟随作战;
3、在战场上混战厮杀时,方便让远处的人识别敌我,避免误伤自己人;
4、盔缨起了风向标作用,这如同现代海军水手军帽的飘带,感受天气风向,方便利用风势火攻、利用风向控制射箭精度或以利背风处攻击迎风难以睁眼的敌人;
5、盔缨起了把手作用:头盔外形相对圆润光滑,单手难以抓提,一遇战事突发,战将一手抓取冷兵器,一手难以抓取头盔肯定措手不及,故盔顶上的盔缨能方便单手快速抓提按戴头上速战,避免了耽误战机。
(5)古代军师帽子是什么样扩展阅读:
盔缨的历史:
春秋时代楚庄王平定了斗越椒叛乱,在渐台设宴庆功,命爱姬许姬敬酒。风吹灯灭,裨将唐狡酒后调戏许姬;被许姬随手摘去胄上盔缨,密告楚庄王。楚庄王急命众将,一律摘去盔缨,然后点灯。唐狡感激楚庄王周全,心存报答。
晋国伐楚,唐狡请为前锋,被襄老斥责不用。楚庄王阵前不慎落马被晋将先蔑追袭,危急之中,唐狡奋勇拼死来救,杀退晋兵,得胜受封。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盔缨典故记录。
至于盔缨材料,早期盔缨用的着是漂亮野鸡尾羽,往后也有用的是牛马尾毛、染色的丝麻纤维等。汉唐才正式出现丝缨,元明以后才出现了影视作品那种常见的矛枪头状尖刺、底部披着红色丝缨,或者盔顶上有竖管,以利插入盔缨。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牡丹亭•牝贼》记载:“选高蹄战马青骢,闪盔缨斜簇玉钗红。”证明了明代当时的盔缨正是红色丝缨。
❻ 古代士兵的帽子和将军帽子的区别
士兵的帽子是普通的铁盔,将军的帽子是精铁盔,这差别是很大的。古代没有炼钢技术,精铁就是最好的材料。因为兵器最多也不过是精铁制造罢了。所以将军的帽子能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另外还有一点,将军的帽子在后颈处有防护装置,以免被敌斩首。而士兵帽子则只是光秃秃一个盖子。
❼ 古代武将的帽子叫什么
问题一:古代武将戴的帽子叫什么 武将的帽子?你说的是上朝时候带的还是打仗时候带的。
上朝的话,叫做朝(chao二声)冠,也有的叫花翎。
打仗的话,就是头盔了。有些人的头盔比较特别,是有名字的,比如吕布的是束发金冠,大众的就是头盔。
问题二:中国古代那些大将军帽是用什么做的 古时,军人的盔甲有:铜、铁两种,一般情况下,而将级军官的盔甲,都是熟铜居多。
问题三:古代士大夫将东坡的高筒短檐帽称为什么 初中语文课本《核舟记》中有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就是“高高的帽子”,这是东坡自己设计的,顶上窄而微向前倾,因他的字是子瞻,人称“子瞻帽”。
人们因才气而景仰东坡,因景仰东坡而模仿他的穿着。东坡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结合自己的脸型设计的“子瞻帽”,看上去很美,可不一定适合每一个男子。可如同今天的“粉丝追星”一样,当时的大街小巷流行起了“子瞻帽”。戴上“子瞻帽”,就有了书生意气。
一天,东坡伴驾游玩,看了一出戏――
一个戴着“子瞻帽”的丑角自夸道:“我这个作家诸位比不了!”
一人答道:“怎见得?”
丑角说:“难道你们看不见我戴的帽子?”
皇帝和东坡听了,相视一笑。
――其实,东坡就是在历史的天空中,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
问题四:有一个带帽子的卡通人物,穿着古代的衣服,古代的长辫,他叫什么 10分 诶?捡到一个小僵尸!
这是虽虽酱的漫画
问题五:古代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是什么人物? 有两种人才会穿一身大红:一是状元及第,二是新郎。
问题六:一个是吕布头上的帽子(顺便那两条叫什么),另一个 戴的那个东西叫雉鸡翎。京剧武生帽冠上的雉鸡翎,取材于白冠长尾雉。实际上在古代作战的时候,是不会戴这种东西的,因为戴雉鸡翎的历史,只是从清代才有的。这对装扮角色的身份有着某些作用,如我们往往一见戴有翎子的角色,再加上他身上的装束,就能看出他们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剧中的神与妖戴上翎子,则会更显示出他们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孙悟空的叫凤翅,至于是不是真的凤翅那就不知道了
问题七:古代将军,士兵的帽子上都带一捆毛还是什么,那是为了美观? 古代军人的头盔上那一簇毛叫做盔缨,以兽毛或鸟羽插在头盔顶上的铜管里。其目的首先是为了增强军人的威严和气势,以使军容壮观、鼓舞斗志 。当然,这样做的同时也让军人看起来更加美观。
问题八:三国什么人物帽子上是狮头 游戏里是马超带的狮头盔。正史里没有那东西,就算有也是少数民族带的。
三国时期将军的盔甲就两种,铁(其实到汉朝后期就逐渐不用了,因为太笨重,不利于活动,而且也大大增加马的负担),皮(严格点说是镶皮甲,就是肩膀,手腕,腰部,膝盖处覆盖生铁打造的薄片,主要作用是抵挡乱箭,最多在胸口处添加一个护心镜)。
对于一个骑在马上的武将来说,穿什么都挡不住对面骑兵的冲锋的,因为从汉代开始骑兵的武器已经有了划时代的改革,生铁都挡不了厚背马刀一下。
狮头盔这种东西,想想就不可能带的,因为有毛,会挡视线,而且太显眼了,最主要的是不透气,古代武将很多都是死于卸甲风,就是打完仗脱了盔甲直接吹风凉快,结果重感冒病死,麒麟儿曹彰就是这么死的。
问题九:古代什么人带黄金帽子 武将的帽子?你说的是上朝时候带的还是打仗时候带的。
上朝的话,叫做朝(chao二声)冠,也有的叫花翎。
打仗的话,就是头盔了。有些人的头盔比较特别,是有名字的,比如吕布的是束发金冠,大众的就是头盔。
问题十:古代武官帽孑上的二根长须是什么 这是戏剧舞台上武官的官帽上的长翎子,是为了表现舞台艺术而加上去的。武将和刀马旦的帽子上都会有这种翎子。演员在表演的时候,甩动长翎子的各种动作,代表了角色不同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古代武将作战不会有这么碍事的东西挂在帽子上。
❽ 中国古代军人头上带的头盔经过了什么样的演变
现在的人们,一提起“帽子”,就想着洗没洗头;一说起“头盔”,就想着是不是在骑电瓶车。而在中国古代,头盔作为战场上保命的部件,也随着各朝“风尚”经历了多次变迁。
我们的头是近似椭圆而非四四方方的,因而即使是在几千年前,人们想到的也是用类似头的形状的物件保护头部。正是由于战争需要,“胄”这种东西便被商人发明了出来。
不过有趣的是,在明代,千年以前出现过的由藤条编织的胄,再次出现在人们头顶。这一次,藤胄不复以往的“呆板”,而变得更灵活。人们在藤胄顶部留出一个圆洞,用来安置自己终生未剪的头发。也正是因为在胄底下不用给头发留出空间,整个胄的体积都变得更小,更贴合头部曲线。
在今天,我们可以在杂志上看到不少古代武器,却难见到各式军戎服饰,就更别说胄了。但没见到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也不代表他们没有价值。相反,他们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利用。当然,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到博物馆“瞻仰”这些伟大的艺术。
❾ 那些古代官员头上的帽子,都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读史。
最近有一些中小学校开学了,尤其是小学生家长实际上是很担心的,你说小学开学之后,小孩子们活泼,经常性跟同伴们打闹玩耍,接触人是很多的。
咱们知道疫情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人和人之间要有充分的社交距离,能离个一米远、两米远是最好的。
有一个小学很有意思,人家校方号召家长给每个孩子做了一顶特殊的帽子,这个帽子长了两根长长的耳朵。
小朋友们互相交往的时候,由于帽子耳朵很长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就训练了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社交距离,离你的同伴远一点,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
时间长了之后,大家觉得翅膀短短的不是太好看,能不能给它变长一点呢?咱们知道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古代也是这样。
随着时代的变化,到了大宋朝慢慢的发展出了一种审美,就是说帽子两边的翅膀,越长越细越挺阔越美。
因此有很多人在做帽子的时候不光拿布巾了,还要用各种竹子、木头来做帽子的两个翅膀,所以才慢慢演化出来了大宋的官帽,这跟赵匡胤还真是没什么关系。
❿ 请问古代各朝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的帽子是什么样的最好有图释
反正很酷!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我国戴帽子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都是戴帽子的,并且是皮帽子。只是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转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转而成了小孩的专用品。到晋代已经要求不是那样很严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宁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场合是不允许戴帽子的,而要按规定戴冠和帻等。
有趣的是,在汉族已不是很讲究的时候,作为习惯于戴帽子的少数民族,一面推行汉化制度,一面却严格要求不得戴帽子,还有人为此丢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见城里妇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袄的,就责备留守的任城王元澄,问他为何不管,元澄辩解说,戴帽子穿小袄的只是少数。孝文帝很生气,质问他:“你是否觉得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穿小袄呢?”结果将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员全罢免了,演出了我国历史上为帽子而丢官的一幕,可见戴不戴帽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此事在《魏书》《北史》上都有记载。而据《宋书·礼志》记载,当时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渐以帽子为常服,这对推行汉化的北魏不啻是一个讽刺。
由于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后,士大夫阶级也逐渐戴起了帽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一种服饰,并且和现代的帽子一样,容易脱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现在一样,喜欢赶时髦,后周时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为时尚。
帽子的类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等。它们因材质、形状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
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