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黑纱帽子有什么寓意
A. 老公戴黑帽子啥意思
装饰
看什么类型的帽子,一般是为了装饰,好看。还有就是遮阳。还有就是发型不好看。
黑色帽子有默哀,郑重,拜祭的意思。另外英国皇家军队也是黑的帽子,绅士穿的西服也可以带黑帽子,现在的运动帽子也有黑色的。
B. 官职的代名词为什么会是乌纱帽,是由什么事情流传下来的
我们在很多古代连续剧中常看到“丢了乌纱帽”这句话,在很多古典戏剧中也常看到官员头戴这种帽子。“丢了乌纱帽”这句话的意思是丢了官职,现在在民间俗语中“乌纱帽”仍然是官职的代称。
那么“乌纱帽”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就成为官职的代称呢?
(明代《出警入跸图》中戴乌纱帽的官员,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乌纱帽的形制前后有所变化,明初时是矮冠,后来变得高耸。
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有人看到南京留守、中卫指挥解元的先祖画像,画像中的先祖是明初之人,“年二十许,乌纱矮冠”。这则信息说明明朝初年的乌纱帽并不像以后的乌纱帽那样高耸。
从明朝中叶开始,乌纱帽就变得高耸。史书这样描述明朝中期一位兵部尚书: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舆用高扛,人呼为“三高先生”。乌纱帽作为官帽,在制作上很考究。有一首叫《折桂令.冠帽铺》的曲子就描绘了它的制作工艺:“窄比宽量,轻漆慢烙,正剪斜裁。乌纱帽平添光色,皂头中宜用轻胎”。
明朝灭亡后,清朝废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把红缨帽定为官员的法定帽子,乌纱帽不再是只有官员才可以戴的帽子。不过民间仍然习惯地以乌纱帽代称官职。
C. 为什么有人带乌纱帽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据说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于焉诞生。
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着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明朝时候,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突破。由于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对规范其制作的样子为: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
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乌纱帽是古代帽的一种。早期中国,并没有“帽”这样的称呼,《仪礼》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至于“乌纱帽”一称,则在隋唐时出现,《通典》有云:“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杨坚酷爱乌纱帽,由此得证)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乌纱帽的原创者呢?好长一段时间,他的确独领风骚。但上世纪七○年代马王堆汉墓开挖后,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员居然在马王堆三号墓,找到一顶状似泳帽的乌纱帽
乌纱帽始于南京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起来。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无论贫富,都戴这种式样的帽子,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
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其实,乌纱帽是古代一种官帽,首先产生于东晋,那时乌纱帽并非官员特有,它不分贵贱,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为官帽。《唐书·与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乌纱帽在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的某些行业着装。
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是用白纱制作,品职低下的官员才用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部都戴乌纱帽。据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剧,尤其是京戏,演员们穿的多是明装,通过看戏我们可以见到明朝官员们戴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了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了
D. 佩戴黑纱分左右有什么含义
佩戴黑纱分左右的含义:
追悼逝去人,参加葬礼的一些人会黑纱,逝者的一些亲人在丧事过后还要戴些日子的黑纱。
一般是,逝者是男性,黑纱戴在左臂上,逝者是女性黑纱戴在右臂上,黑纱要在手臂上打一个蝴蝶结,寓意逝者能进入天堂享福,黑纱要戴七日,对于死者的亲属来讲,佩戴黑纱意味着对长辈死者表达的一种孝礼。
E. “乌纱帽”原本是普通帽子,为何后来成为官位的代称
民间相传,乌纱帽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发明而来的。因为赵匡胤起先投奔于后周郭威麾下,后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因担心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也害怕其他功臣会效仿自己篡位,于是设计出带有一尺多的长帽翅的乌纱帽。
朝堂之上,只要百官大臣一转头,或者想交头接耳说悄悄话,长长的帽翅便会上下颤抖,也能让赵匡胤快速察觉到是谁在窃窃私语。
然而,这部分论调只是民间野史,算不得真。
宋太祖赵匡胤并非是乌纱帽的发明者,两宋一朝官员头上佩戴的长翅帽,的确是赵匡胤突发奇想。
那么,乌纱帽到底是哪个朝代发明出来的?乌纱帽又为何被视作是官位的别称?
其实在春秋时期,无论男女都习惯用“丝”或者麻质的“巾”,用来包头或者是扎头发。
到了先秦和两汉时期,上流贵族间开始流行佩戴帽,那个时候的帽更像头巾。
之所以老祖宗会有佩戴帽子的习惯,主要还是在千百年前,古人为了抵御严寒。习惯从事生产劳动时,用纺织品包裹在头上,目的还是为了保暖。
战国中后期,官僚集团还有统治阶层的贵族认为,佩戴帽子可比作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此时的帽又被称之为“冠”、“冕”,其功能并非只是简单的遮阳避寒。
到了东汉时期,更是只有世家大族的人才能佩戴帽子,普通百姓只能扎巾。
东汉《释名》:“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正是从东汉开始,古人佩戴帽子的外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春秋与战国时的帽子更像是头巾,直至东汉,北方民族不断迁徙南下移居中原。经过各种战争洗礼以及文化交融,南北文化得到空前交流与发展,也让当时人们的服饰样式,发生很大的变化。
汉代,上流贵族佩戴的帽,大多是以乌纱制成。佩戴时,将黑色头巾从前向后,沿着额头先包裹住一圈,接着往后盘起来裹住头发,在后脑勺的位置进行固定。这就是东汉,包括春秋战国人们佩戴帽子的方法和样式。
东汉后期,天子百官便带着改良而来的幞头。何为幞头?幞头的诞生,与北方民族固有的服饰有着密切联系。
简单来说,东汉时期天子百官佩戴的幞头,相较于此前的头巾多了四条带子。这四条带子从额头延伸至后脑勺,最后穿插固定。
从外形来看,百官头顶上很像是打了一个大大的蝴蝶结,也让幞头外形从此前的头巾,变得更像现代人佩戴的帽子。
隋唐时期,幞头已经成为百官上朝时必备装饰,并且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
《唐书.舆服制》:“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
《通典》:“隋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赵匡胤发明的长翅帽,也是根据唐末五代的幞头进行改良发明。此后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沿用赵匡胤发明的长翅帽,让文武百官佩戴。到了清朝时期,百官佩戴的则是圆顶帽。
总之,乌纱帽起初只是普通平民日常生活用品,可以御寒遮阳。
到了东汉后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让百官上朝时戴上黑纱制成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外形很像头巾,也就是乌纱帽的雏形。
五胡十六国时,南北文化得到空前的交流和融合。建安王刘休仁(南朝宋),根据鲜卑族服饰特点,发明出一种带有四条黑边的乌纱帽。
隋唐二朝承袭魏晋南北朝风俗,隋文帝统治者更是将乌纱帽,视为会见贵宾以及上朝的必备服饰。
宋承唐制。不过,宋太祖赵匡胤在乌纱帽两边又加了一尺多长的帽翅,将其样式又进行了改动。
明朝时,朱元璋定都南京,于洪武三年正式下令,把乌纱帽两边帽翅缩短,官位越高的人,乌纱帽整体更加偏向于圆形,且样式较为高耸。官位越低的人,其乌纱帽更加扁平化。
到了清朝,官员佩戴的乌纱帽则偏向“圆形顶戴”。
也就是说,乌纱帽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只是普通帽子。到了东汉后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变成了官员的专属品,成为了官位象征。
之所以乌纱帽会代表文武百官的地位,这也与魏晋南北朝,还与隋唐二朝的统治者明文规定,将乌纱帽作为上朝时的必备品有关。
综上所述,“乌纱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为了适应当时 社会 制度,统治者们还用乌纱帽形状以及细节,区分官员的品级大小。
再加上 社会 发展与宗教制度影响,帽子更是被赋于“冠冕”之类特殊意义,甚至普通平民还不许佩带与官员相同的帽子。以至于帽子这件饰物,与官僚集团划上等号。
此外,中国传统服饰大多与礼制结合,从每个人穿着外观,便可以看出个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这就是我国 历史 上非常着名的“冠冕制度”。
自然而然,人们谈到乌纱帽,脑海中便会想起,只有入朝做官的人才能佩戴它。
参考资料:《唐书.舆服制》《宋书·五行志一》《中华古今注·乌纱帽》《明史·舆服三》《通典》
F. 乌纱帽是指什么人
乌纱帽始于南京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G. 古代官员佩戴的乌纱帽有何寓意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在多数人的眼里,“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袍,腰挂玉带,足蹬皂靴”,这就是封建时代官僚阶级的标配。
因此,古代官员佩戴的乌纱帽,它自然是寓意着其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自夏开启了“家天下”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君主专制,都喜用服饰来对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进行划分,借助允许统治阶级使用某些服饰,而禁止被统治阶级使用某些服饰,继而加强被统治阶级的服从心态。如西周,朝廷不允许百姓带冠冕,所谓“士冠,庶人巾”;西汉,朝廷不允许商人穿丝制的衣服,也不允许百姓穿有颜色的衣服(西汉末年,允许百姓穿青绿色的衣服);唐代,朝廷不允许百姓穿黄、紫色的衣服。
到了唐代,唐初,乌纱帽曾短暂的被唐高祖所限制,只允许皇帝以及皇太子使用。但是,到了武德九年(626年)十一月,随着唐太宗李世民下诏:“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宫士庶皆同服之”,乌纱帽就不再限制,依旧允许民间戴乌纱帽,唐白居易在《感旧纱帽》一诗中曾写道:“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此时的乌纱帽都可以用作亲朋好友之间的馈赠。同时,这时无论是何种人,只要喜欢,他或她就能戴上乌纱帽,就连娼妓亦可以,如白居易在《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一诗中,就写道一位“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叱拨驹”,头戴乌纱帽的歌妓。
当然,为了区分官员的品级,太宗还是将乌纱帽分为多种样式,其中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重要机构的五品以上的官员,出行时可佩戴“重戴” ,即在幞头之上再加戴垂纱帽,而垂纱帽也分席帽、裁帽两等,最高等的席帽为尚书左右仆射、内史、同中书门下等宰相佩戴,即帽檐周围垂吊一圈长薄纱;剩余的较低级别的官员则可戴裁帽,即在帽檐的前半周挂有长薄纱的帽子。
到了宋代,文武百官所用的乌纱帽的样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且在使用上也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定。首先,太祖时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群臣在上早朝时,出现交头接耳这种有失朝仪的事情,所以他就对乌纱帽进行改革,《宋史》载:“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他在原有乌纱帽的基础上,在两边加上长翘,这长翘是由薄铁片或竹篾做成的长一尺以上的骨架,这样,佩戴的官员只要在交头接耳,帽子两边的软翅就会互相碰撞,忽悠忽悠的颤动,而此时,皇上居高临下,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其次,原本朝廷只是规定官员能带的乌纱帽,却并没有硬性规定官员一定要带乌纱帽,只要他想戴就戴,不想戴就不戴。但是,到了淳化年间,随着宋太宗下诏:“命公卿皆服之(裁帽)”,自此在宋朝上至宰相,下到吏目,无论其愿意不愿意,他都必须要戴上乌纱帽。而之所以宋太祖要硬性规定官员必须带乌纱帽,其最初是为了体恤群臣,当时北宋东京汴梁常年风沙弥漫,有时生活在这里的人若不以物掩面,根本就出不了面。因此,太宗为体恤臣子,让他们可以更加安心的替朝廷办差,遂就硬性规定官员必须要戴上乌纱帽,也就是之前唐代给予五品以上较低官员所佩戴的帽檐的前半周挂有长薄纱的裁帽。
元代时,因元代统治者为北方少数民族,再加上他们并不重视汉族的礼仪,所以此时对于“乌纱帽”,元廷并未禁止民间使用,是听之任之,只要你想戴,你就戴。
到了明代,随着汉人重新掌权,而朱元璋又热衷于恢复汉人“冠冕”制度,及加强君主专制,因此“乌纱帽”顺其自然的就被朱元璋定为了官员专属的帽子。洪武三年,朱元璋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自此乌纱帽正式成为官员的标配。
当然,明代的乌纱帽,完全有别于唐宋的乌纱帽。首先,它的样式被规范:“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其以藤丝或麻为材料,并涂以漆,待漆胶硬之后,帽固定成形,再外裹黑纱,同时其形制与唐宋的乌纱帽相仿,前有半圆的顶,后脑部分有后山高起,两旁有展角。
而对于乌纱帽的品级之分,《明史》载:“凡职官,一品、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顶、帽珠用玉;三品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品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明代,一品、二品官员的乌纱帽,其帽顶、帽珠可用玉装饰;三品至五品官员,其帽顶用金装饰,帽珠除玉外,皆可用;六品至九品,帽顶只能用银装饰,而帽珠则只能用玛瑙、水晶,或香木装饰。
此外,需注意的是,明代的官帽可不只有乌纱帽,它只是明代官员上班常戴的官帽。在这之外,还有梁冠、幞头等官帽,其中梁冠是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及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重大节日,所戴的官帽;幞头是文武百官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所戴的。
H. 古代的官帽为什么叫乌纱帽
如今提起“乌纱帽”往往与当官相联系,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要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被称作是“乌纱帽”。直到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才开始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五代时期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乌纱帽》中就记载,“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诏曰:‘自今已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规定凡是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也就是明朝的官服。《明史·舆服三》中有记载,“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就被换成红缨帽,也就是后来人们总讲的红顶子。但是由于几百年历史的传承,以及文化习惯的养成,人们仍习惯称官员丢官为“丢掉乌纱帽”。
I. 乌纱帽什么意思
乌纱帽本义是古代官员戴的帽子,后来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当时皇帝让宫中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到南朝刘宋时期,一位宗室子弟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帽边的帽子,
J. 乌纱帽的含义
【词语】
乌纱帽 wūshāmào 英文:[black gauze cap;official position]
【释义】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
【记载】
1.帽名。 东晋 成帝 时宫官着乌纱帢。 南朝 宋 始有乌纱帽,直至 隋 代均为官服。 唐 初曾贵贱均用,以后各代仍多为官服。《宋书·五行志一》:“ 明帝 初,司徒 建安 王休仁 ……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乌纱帽》:“ 武德 九年十一月, 太宗 诏曰:‘自今已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宋 陆游 《探梅》诗:“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西游记》第八回附录:“小姐一见 光蕊 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绣毬抛下,恰打着 光蕊 的乌纱帽。”参阅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
2.指官位;领导地位。 明 冯惟敏 《清江引·八不用》曲:“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不在贤愚上……谁是谁非不用讲。”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四章:“[ 马之悦 ]唯恐掉了乌纱帽,他肯自己把自己往大狱里头推?没那事儿!” 毕方 锺涛 《千重浪》第十二章:“ 洪长岭 点头道:‘来,当然来!摘了我的乌纱帽,还能摘走我干革命的这颗心?!’”
【起源】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据说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于焉诞生。
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着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明朝时候,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突破。由于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对规范其制作的样子为: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
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乌纱帽是古代帽的一种。早期中国,并没有“帽”这样的称呼,《仪礼》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至于“乌纱帽”一称,则在隋唐时出现,《通典》有云:“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杨坚酷爱乌纱帽,由此得证)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乌纱帽的原创者呢?好长一段时间,他的确独领风骚。但上世纪七○年代马王堆汉墓开挖后,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员居然在马王堆三号墓,找到一顶状似泳帽的乌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