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君的帽子上有两颗扣子
① 八路军军帽上,为什么有两颗扣子
两颗扣子不是八路军部队才有的,因为接受了国民政府改编,八路军军服是国民政府下发的。当时国民革命军所有军帽都有两颗扣子,是固定护布用的。在两颗扣子上有当时的国名党政府国徽“青天白日徽”。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集团军,25日中共中央发出改编命令。随后部队陆续改编、换装。当时红军部队对换装情绪很大,甚至有人为此出逃。9月6日刘伯承率部在三原誓师,在誓师大会上,刘伯承告诉红军指战员暂时把阶级仇恨放下,以民族大义为重。“军帽上的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随后摘下红军帽,戴上一顶带着青天白日徽的军帽。讲话结束后,全师一起换了帽子。所以刚改编是八路军帽子上是有帽徽的。
后来,在抗战过程中,国民党部队不断与八路军、新四军搞磨擦。尤其是皖南事变后,引起了八路军、新四军极大不满。大部分干部战士将帽子上的帽徽摘掉。
祝你生活愉快
② 古代帝王的帽子上为什么要挂那些珠串子
那些珠串子叫做“旒”,一般从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个珠子,符合“九五之尊”之说。说白了这些珠串子就是象征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的。
那当初设计皇帝帽子的人怎么想起来挂串子呢?据说,挂珠串子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提醒皇帝正襟危坐,保持威仪,一旦坐的偏了,珠串就不垂直了。看看,就这么几条珠串子,也是这么有讲究的。
③ 八路军的帽子上的帽徽只是两粒扣子是什么意思
没有什么意思,就只是固定帽子用得。当时大部分的中国军队都有
④ 帝王的王冠都是千姿百态的,中国的古帝王为什么要在帽子上加上垂珠
挡在天子眼前的那个珠帘,标准的科学称谓叫玉藻。珠帘的根数是有讲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后各有十二旒,那就总共二十四旒)。诸侯九(十八),上大夫七(十四),下大夫五(十)。从视觉的角度看,悬挂在眼前的珠帘,显然是会影响视线的,那为什么还要挂呢?
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哲学,是历来就贯穿和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的,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特色,虽然今天推行的是依法治国的法制社会,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的社会现象和官场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法外开恩网开一面也是常见的事情。
⑤ 为什么秦国帽子上会有两条带字
你好,秦国的帽子叫做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诸侯所戴的礼帽,旒是冕前后垂挂的玉串。
冕上的平板叫綖板,在冕冠两侧,还对穿一个孔,用来穿插玉簪,将冕冠与发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丝带,戴冕冠时,带从颌下绕过,再系在簪的另一端。
在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时,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挂在耳边,走起路来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听信谗言。“充耳不闻”一语,就是由此而来。
与此相称,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眼睛的视线,叫“视而不见”,意思是说,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
如满意,望采纳哦,谢谢。
⑥ 八路军的帽子为什么有两个扣子,红军的帽子上是红星
基本信息:
早期八路军、新四军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换帽徽(原红军纯红五星布制帽徽)时,由于戴上了昔日“敌人”的象征,两支军队均发生过士兵抵制甚至因此逃离部队的事件。帽徽是按照国共合作协议,由南京(重庆)方面提供的。1940年,由于发生了皖南事变,引起新四军全军极大愤怒,新四军残部和重建后的新四军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
与之不同,八路军由于1940年后兵员大幅扩充,远远超过3个师的协议规模,加上国共合作时好时坏,无法获得国统区工业部门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珐琅帽徽,越来越多的官兵军帽上没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仅有两粒仿德国山地帽式纽扣,这并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事实上,1940年后的八路军军人是否佩戴帽徽相当自由,无任何规定或推荐,亦不纳入班兵风纪考评,有的军人将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国共破裂的1948年。
(6)为什么国君的帽子上有两颗扣子扩展阅读
八路军:
八路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隶属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
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部改为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但由于八路军的称号已经在各级部队中广泛传播,且八路军内部对此叫法已成习惯,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仍沿用八路军番号,人民群众亦习惯称这支部队为八路军,在非正式场合,八路军这个称号一直沿用。因此八路军的称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战争后期。
⑦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军帽上的纽扣是干什么用的
是固定护布用的。不是所有军帽上都有扣子,有的是用青天白日的帽徽。
军帽 在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北伐时期的大盖帽被一种圆筒形布制军帽所取代,成为部队的制式军帽。该帽是德国军事顾问以中北欧的“滑雪帽”为原型,依据中国人的头型改进而成的,最大的特点是带帽舌,帽子周围有一层护布,平时折叠起来,用两颗钮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时可以放下,以保护脸部及后颈部。一般来说,国军部队军帽样式较为统一,唯一区别是正面固定护布的钮扣。在改制之初,曾出现过不同样式,如两颗钮扣的、一颗钮扣的,甚至还有没钮扣的,《陆军服制条例》颁布后即进行了统一。此外,大盖帽在布帽出现后并未被完全取代,很多高级军官仍在正式场合佩戴。
1934~1935年前后,曾出现过一种硬顶的圆筒帽,正面有军徽和一颗钮扣,有的还带有帽带。根据历史照片分析,戴这种军帽的可能是炮兵、后勤等配有骡马的部队。据考证,此帽颇受德国军事顾问的影响,因为其外形酷似当时德国纳粹党早期的准军事组织“冲锋队”SA(Sturmabteilung)的。另有一种说法是,这是东北军所戴的军帽,模仿法国Kepi硬顶帽(如法国外籍军团所佩戴的军帽)。但这两种说法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法国的军帽上没有钮扣。
两广部队早期有自己特色的军帽——一种介于大盖帽和圆筒帽之间的军便帽,样式很奇特,在归属中央政府后才被陆续淘汰。
东北军、西北军及晋绥军因北方冬季寒冷,普遍采用防寒军帽,即有护耳的毛皮军帽。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东北军的瓜皮式毛皮帽,另一种是普遍使用的厚重毛皮防寒帽。
⑧ 八路军帽子上的两颗扣子,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首先,八路军帽子上的这两颗扣子并不是普通的“装饰品”。在国共合作后被改编前,八路军也属于红军的主力部队,帽子上都别有一颗“红星”帽徽。而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八路军的军服由国民党军方提供,自然帽子的形状也就和国民党军队使用的帽子一样了,改成了“青天白日”帽子的形状。为了与国民党军队的军服区分开,同时也因为拿不到“晴天白日”徽章的原因,八路军用两颗扣子取代了国民党的党徽。
其实八路军戴的这种帽子是国民党军方仿造德国军帽的设计制作的。这两颗扣子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护布,这种帽子的护布一左一右被扣在帽子上,形状像两只“耳朵”,只要解开扣子就可以放下护布,冬天有防寒保暖的作用,而夏天则能够阻挡蚊虫。对于军人来说这种帽子是非常实用的护具,对于需要长期执行潜伏的士兵来说能够阻挡蚊虫,从而 防止蚊虫叮咬带来不良状态。而在沙尘天气中也能保护耳道不进沙子,非常实用。
⑨ 八路军的帽子上总是有2颗扣子,这两颗扣子有何讲究
抗日题材的影视剧近些年来层出不穷,虽然神剧颇多,但是收视率却颇为可观。与此同时,有人也从这些影视作品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大多数的抗日剧中,由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他们所戴的帽子并没有帽徽,上面只有两颗扣子。事实也是如此,在教科书、电影、电视剧以及纪念馆的图片中,八路军所带的无论是蓝灰色还是土黄色的军帽,总是有这两颗扣子的身影,那么这两颗扣子又有何讲究呢?
八路军的真实着装
由于常凯申对于八路军一直极为警惕和敌视,即便是在国民政府给八路军发军饷的前期,给的钱也并不多。皖南事变之后,更彻底停掉了八路军的军饷。而且,位于敌后的八路军处于环境严酷的敌占区,后勤补给本身就十分困难,再加上当时的中国人民普遍十分贫困,八路军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很难保障每人一套军服。
这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而来的部队,军服远不如中央军的军服上得了台面。在一些八路军的集体照片,他们身上的军装形形色色,衣服都是胡乱凑合着穿,有些军人的衣服更是破破烂烂,甚至一些刚参军的八路军战士,还穿着百姓的衣服。当然无论是军帽还是衣服,并不影响八路军对于日寇的作战,更不影响八路军战士们的满腔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