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带什么帽子
① 死人戴什么寿帽
男的一般用礼帽、便帽,也有戴传统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别是我国南方的老年妇女,常戴蚌壳式绒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其和寿衣、寿盒、寿鞋、寿袜、寿枕、寿褥、寿被等等同属于殡葬用品。
寿帽的种类多种多样,因地区、种族、宗教等差异而不同。现在市面上的寿帽有:礼帽、清朝宫廷帽、皇上帽、凤冠帽、和尚寿帽、居士寿帽等等,样式相当漂亮,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② 死了人出丧死了人,重孙子带什么帽子
白色丧帽,各地有各地不同的习俗把!我们这边的话就是直系清楚都要披麻戴孝,披麻戴孝古人的披麻意思就是披一块白色的麻布,不股票现代就不用了,都是白色的斗篷和衬衫居多。戴孝就是带着顶白色的高尖帽!内里是草帽外面是块白布。一般来说直系亲属都需要带。比如儿女、孙儿、曾孙、重孙,都要带。至于外孙有心的话也是要带的,也可不用。至于这个原因追根揭底也就是重男轻女的来源。
③ 死人带白色头戴还是黑色
白色。
人死后可以用黑色白色来代表勉怀和伤心。中国通常是要穿上白色的丧服,头上披着麻布或戴着白色的帽子或布条,鞋子上也要缠上白布,腰上系着麻绳,俗称“披麻戴孝”。
葬礼上可以戴黑色的帽子,但是在悼念的时候是需要脱帽的,这是对死者的尊进。追悼会上尽量不要戴首饰也不能穿鲜艳颜色的衣物。
④ 汉族葬礼上孝子戴的帽子的样式怎么做
没有固定样式,但是要用粗麻布或者葛布。
临终
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
装裹
寿衣,当地俗称“装老衣”。
人在临终时候,亲属为其剃头、洗脚、穿戴“装老衣”(寿衣)等,俗称“装裹”、“装穿”。
安床
人死气绝后,不能老让亡者躺在原来的炕上,否则叫“背炕板子”,对生者不利。
必须要从自家的门上卸下一块门扇或者是寿材的上盖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门板或材盖上,叫“停尸”。
讣告
讣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大门外挂通天纸;一种是张贴书面讣告。
合 葬:
合(gé)葬,当地人读如“隔葬”。是指一方早亡入土后,另一方死后下葬时要与之合葬一墓,但因有棺材相隔,因此在下葬时阴阳用一些物件把两棺相连,以达到两个鬼魂互相勾通、互相来往。
就是用红纸或红布把紧挨的两具棺材盖苫起来,称为坟盖纸或坟盖布,上面再放置一个镜子和一把梳子,然后用红线拴二枚铜钱压在上面,孝子持笤帚作扫状,左右各绕三圈,然后下土,合葬仪式完成。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汉族葬礼
⑤ 安徽死人带什么帽子
一般是男人戴白孝帽,女人顶白巾。
死者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子等皆称“孝子”,儿子称“重孝子”,戴白孝帽,穿白孝袍,麻绳束腰,穿白鞋。儿媳、女儿头顶白巾,穿白孝褂,白布带扎裤脚,穿白鞋。族内其他人男戴白孝帽穿白鞋,女头顶白巾穿白鞋。
丧葬习俗,是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各个民族的丧葬方式、文化等,仪式有停尸仪式等。
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⑥ 磁县出殡五十同堂带什么颜色的孝帽
磁县的,一般不管几代,都是白色的吧。主要是每人想到其他的颜色的。
不过,其他地方五世同堂有老人去世,有带红色孝帽的。
下文为引用
----------------------------
披“红孝”的来历
“关于红孝,听说自古以来有之,是一种特有的葬礼文化习俗与现象,是对死亡的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与生活态度。祖上先辈对子孙后代的一种上传下教。据说,五世同堂、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与左邻右舍团结友善,这样高龄的老人逝世,自然是寿终正寝。在世时德高望重,死后得道仙去,在天堂享受万万福乐与美善,并且其在天之灵,能福荫子孙。儿孙后代理当举家欢腾,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隆重庆祝。”
披红孝需具备哪些条件?
“首先,必须要有5代人,这是硬性条件;其次,必须是高寿者,且德高望重;再次,家庭和睦,尊老爱幼;最后,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关系融洽。”
“丧事喜办,与其他丧事操办有何不同?”
“这样的丧事称为‘红喜’,与其他丧事相同的方面,如请道师,点地油灯等;不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孝帕颜色上,普通丧事都使用白色孝帕,而这种红喜,都是披戴鲜艳夺目的红色孝帕,且有不同的尺寸标准,其子女代,称为正孝,孝帕应为棺材等长;其孙子代,孝帕长为5尺;其曾孙代,孝帕长为3尺;其玄孙代,孝帕长度为不长于前几者之长即可。
二是表现在数字上,都用双数,不用单数。如酒席,每轮开8桌,或者10桌,不能开7桌等单数桌,另外是装烟待客,包括酒席上或途中,孝家装烟,须2支一装,不能1支一装。再就是红包也为双数,不能为单数,如40元等,不能为7元,11元等。
三是在饮食上,孝家孝子不能吃合渣、甑子饭等,以示对老人的敬意。
操办红喜有何意义?
“一是死者德高望重,这样操办表达对死者的敬重与爱戴,死者生前为家族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一生一世的艰辛付出与努力。二是弘扬孝道、尊老爱幼之精神。让社会的每一个家庭,都能无微不至的孝爱老人,精心爱护年幼、教育后代。为社会的和谐与共融做出应有的贡献。三是遵从优良传统习俗,传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与财富,让后人景仰和铭记。”
⑦ 白事戴孝帽,第五辈戴红孝帽,第六辈戴什么
子侄白色孝服、白色孝帽,孝服扎白色孝带;孙辈白色孝服、白色孝帽,孝服扎蓝色孝带;重孙辈为白色孝服、白色孝帽,孝服扎红色孝带、孝帽挑红缨;曾孙辈为白色孝服、全红孝帽,孝服扎红色孝带;玄孙为一身红,即孝服、孝帽、扎带全部为红色;再往下数的小辈的就是不穿孝了!以上是亲自经历的!!!
⑧ 丧礼戴在头上的白布叫什么
丧礼中所着孝服,亦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辈份有别。孝服包括冠、服、鞋及孝衫等。丧服中冠即孝帽,分两种:
一种是用谷草扎成一个圈,圈上扎十字交叉的架儿,用白纸剪穗条缠起来,再缀上核桃大小的棉花球;
另一种用麻布或粗白布缝成口袋形并从后边留一个2寸长的口子,戴头上后再系上“包头”。包头系用白布叠成4指宽的带子,长短尺码不等,一般为6尺。男的系在孝帽外边,活扣儿在左;女的直接系在头上,活扣儿在右,有的以死者性别区分左右。系扣余下部分自然下垂。儿子儿媳的包头系在脑门上两边耷拉着。送纸及送葬时,包头散开蒙在头上。
身上里面穿素服,外边穿“孝衫子”。孝衫子系用麻布或粗白布制成,边儿散着不缝,无扣,身长到脚。有的不剪开再缝在一起,而干脆用一块白布披在身上,腰带均由麻绳代替。布鞋均用白布鞔起来,祖父母、父母均亡则全鞔(有的后跟留一三角形露鞋面),一在世一亡故则鞋后跟留点缝隙,其他关系均留缝隙,且关系越远,留口儿越大。
“入土为安”后,孝衫、孝帽、包头卸下,鞋外鞔的白布不拆,留存时间基本与前述“五服”服期同。丧礼中只有姑爷丧服与众不同,是将“包头”系在腰间,孝帽掖在“包头”下。民国前,有的在丧礼后一年中,亡者儿穿麻衣,女穿黑衣沿白边,缀白扣,白腿带扎腿,腰系白腰带。小孩与死者超过三代,只系白布条或黄布条。
⑨ 四辈和五辈孙子戴什么孝帽
在传统丧事风俗中,披麻戴孝是最讲究的。孝衣如何穿,孝帽如何戴,当事人都很在意,不能乱了辈分,更不能失礼。
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这一风俗。
(农村葬礼)
孝服一般是用白布做的,因为这个原因,过去人很忌讳穿白衣服。实际上,在上古殷商时,白色是高贵颜色,曾为贵族所喜爱,《吕氏春秋》即称,商汤之“其色尚白”。那么白色的“缟衣”何时被看成了凶服?据考始于汉代。西汉戴圣所编的儒家经典《礼记》里有这方面的讲究,其中的《曲礼》篇记载:“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意思是,如果父母活着,子女便不能穿白衣戴白帽。
(下葬)
不过,对于白色不吉的说法古代不少名人不以为然,曹操就是其中之一。曹操生前曾亲自发动过一场“颜色革命”,向白色服饰不吉旧俗发起挑战。当时兵荒马乱,正是饥荒年,物资严重紧缺,曹操“裁缣帛为白帢,以易旧服”。
我曾在我的《北京晚报》“一方钩沉”专栏上,谈过古代服饰的颜色问题。白帢,是一种以缣帛为底料、不加染色的帽子,犹如上古皮弁。考虑到民间的禁忌,曹操不仅带头使用这种白色首服,甚至连参加宴会时都不脱下。白帢旋即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时尚,为魏晋士人所青睐。
(缟素服)
但在曹魏亡国后,有人开始质疑曹操当年的“颜色革命”,认为白帢是一种妖服,本身就是一种不祥,“名之为帢,毁辱之言也”。《晋书·五行志》记载,《搜神记》一书的作者干宝即认为,曹操“缟素,凶丧之象也。”
到南朝梁时,朝廷干脆将这种“白帢”规定为丧服,士庶男子日常闲居均不戴之。从此,孝服就定为白色了。
在人倒头忙了急事后,就要着手孝服。 用来制作孝衣的白布,俗称“孝布”,缝制时衣帽的缝一律毛茬向外,而且一律不用钮扣,用带子系。按血缘亲疏和辈分高低分别穿戴,叫“破孝”。
(丧事)
破孝有“破孝”和“破满孝”之分。“破满孝”,前来的客人全部按辈分给孝帽,即使路不相识,只要在亡人灵前磕四个头,就可以领一顶孝帽。
“破孝”,只给家中及近族近亲的发放孝衣孝帽,让他们穿戴。穿上孝服后就叫“戴孝”,戴孝一般有五种形式,这就是民间说的“尊礼成服”。对不同辈分,戴孝不能弄错,轻的被人看笑话,重则惹祸,很可能闹出家族矛盾。
)五孝子跪地)
子辈:披麻戴孝。这是与死者关系最亲的人,即孝子的戴孝。亡人的亲生子女和儿媳妇,从头到脚都得有孝色 ,也就是浑身都是白色。腰间扎一根麻绳,这麻绳叫“孝绦子”。不论是亲生子,过继子都一视同仁,统称“孝子”,都身穿齐脚的孝袍。
除了孝衣,还要头顶一尺零七分宽 的长白布,两端垂下地面,叫“孝搭头”,简称“搭头”;搭头靠前额处缝系七个指头大小的棉花球,垂至眼下,叫“拭泪球”, 有了它,对一般客人可以视而不见,不算失礼。
(半瞒)
脚上要穿草鞋,不可以穿皮鞋,若穿布鞋,则鞋帮上要蒙上孝布,叫“瞒鞋”。父母双亡的鞋帮都要蒙上,叫“全瞒”,只过世一位的仅蒙鞋的前半截,叫“半瞒”。蒙鞋可不能搞错,否则会引起大麻烦的。如果父母一方尚健在,鞋全蒙了,就是咒骂了,老人会不高兴的,乱了大礼。
上面说的针对孝子,女儿和媳妇则只穿与平时袄褂等长的孝褂,搭头齐膝不拖地,也没有拭泪球。
(女的穿孝褂)
侄辈:戴两角孝帽 凡五服内侄儿,所戴孝帽均有角,两个角的,俗称“揸角孝帽”;也有一个角的,叫“独角孝帽”。侄女和侄媳,则头顶三尺白布,叫“孝手巾”。
(孝帽带角的是侄辈)
孙辈:戴团顶孝帽 孙子辈不分旁直亲疏,一律戴团顶孝帽,俗称“一把抓”;孙女孙媳也是头顶三尺孝手巾。
(孙辈孝帽)
曾孙辈:戴挂红孝帽 曾孙辈也戴“一把抓”孝帽,但帽顶上再系一根红布条,俗叫“彩子”,又叫“挂红”。凡有“挂红”的丧事叫喜丧,丧事中会有丧鼓助哀,哭哭泣泣,也有吹吹打打,说说笑笑,热热闹闹。
(曾孙与小玄孙戴的孝帽,各有不同,曾孙挂红,玄孙全红)
玄孙辈:戴挂双彩孝帽 玄孙辈头戴“一把抓”孝帽,上挂红、绿两根彩带,叫“挂双彩”,对死者来说,这都是第五代,香火旺盛,这更是“喜丧”。因为是喜丧,有的地方直接缝红布孝帽给玄孙戴。
最后要说一下的是,戴孝者须是亡人的晚辈,长辈不用戴。在棺下地后,葬礼完毕,即脱去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