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狗皮帽子为什么没人带了
1. 狗皮帽子真的是狗皮做的吗
狗皮帽子真的是狗皮做的。
所谓狗皮帽子其实就是狗皮做的。过去的老北方人们不但戴狗皮帽子,也戴羊皮帽子、兔皮帽子、猫皮帽子,富贵人家也有戴狐皮、貂皮和貉皮帽子的。
家犬。
家犬通常指犬俗称狗一种常见的犬科哺乳动物是灰狼的亚种,狗是一种不晚于14000年前甚至可能在15000年前就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家畜。
家犬的种类已达数百种身高从只有十几厘米的吉娃娃到近一米高的爱尔兰猎狼犬,颜色也从白色到黑灰或棕都有,家犬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集体猎食动物。
家犬比起人类对肉食更加有忍耐力它们不会因为大量食用肉类而罹患诸如动脉阻塞之类的新陈代谢疾病,另外科学家发现对诸如在像在阿拉斯加爱迪塔罗德(Iditarod)进行的狗拉雪橇比赛以及其他类似经受极端压力的情况,高蛋白食物大量食用肉类可以帮助它们防止肌肉组织受到损伤。
除了猫以外的大多数肉食目的动物一样犬科动物的食谱中除了肉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素食家犬可以依靠诸如蔬菜和谷物这类食物健康的活下去它们的食谱是很均衡的,它们可以食素特别是这些食物与鸡蛋或牛奶搭配时更是如此不是严格素食主义虽然这是可行的。
2.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戴帽子了
每个时代肯定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装束,现代人不戴帽子和现代人不穿树叶兽皮是一个道理
3. 为什么东北军都是带狗皮帽子
东北军带狗皮帽子主要用于头部保暖。
东北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还经常刮西北风,风刮到脸上就如同刀子割一般的痛,所以头部保暖是重要的事,而头部保暖最好的东西就是狗皮帽子。
狗皮的毛暖和,结实耐用,防潮性能极佳。狗皮帽子戴在头上厚重、舒服,压风。同时狗皮经济便宜,几乎家家养狗,狗皮主要是用于做帽子,节约成本,货源充足。
(3)现代狗皮帽子为什么没人带了扩展阅读:
因为地域的不同,东北军冬装的军帽与其他解放军部队冬装的帽子不同,是狗皮帽子。因此,狗皮帽子成为东北军的一大明显特征。
在东北,冬天天冷,一般都用动物的皮毛做成的帽子来保暖,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但价格高昂,老百姓负担不起。
战斗特殊时期,经济条件不稳定,负担不起士兵昂贵的帽子,狗皮价格低廉同时资源充足,为节约成本和保护士兵,故通常都是戴狗皮帽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东北八大怪(狗皮帽子)
4. 满族人为什么不戴狗皮帽子
留给你带的
5. 为什么现在戴帽子的人少了
以前的人不怎么洗头,头屑、虱子比较多,头发比较油也比较乱,所以要戴上帽子遮住。而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了,可以经常洗头,并做头发护理,特别是摩丝、发胶等的使用,可以让头发一直保持比较好的形态。头发不但不是累赘,反而成为装饰品。
6. 满族人为什么不戴狗皮帽子
满族图腾崇拜中有狗,还有一个传说。
满族有忌食狗肉的习俗。说起满族人忌食狗肉,有一个《黄犬救罕王》的传说。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占卜术士说,东北将出现脚踏七星的混龙。朝廷密令辽东总兵李成梁将其缉拿归案。于是差兵遣将,四处询查。一天,李总兵洗脚时,沾沾自喜地说:“我全凭脚下三个痦子走红运,做大官。”给总兵当差的小罕(努尔哈赤的小名)在一旁天真地说:“大人三颗是黑的,我脚下长的七颗是红的。”李成梁看了,果真不假,惊视小罕,心想:“这正是朝廷要缉拿的一条混龙。”他连夜造木笼囚车,准备送京请赏。
出身贫寒的总兵小妾喜兰得知此事,不忍小罕受害,夜深人静时牵出两匹骏马,并手持出城令箭,让小罕和同伴王杲逃生。小罕和王杲拼命奔逃,不料,马累死于荒野,王杲和小罕分道逃窜。王杲置靴于路,诱乱误追,待天明逼近时,王杲吊死在树上。李总兵见不是小罕,便折路再追。小罕见兵追来,急钻苇丛,明军搜寻不见,便放火烧苇。此时,跟随小罕多年的大黄狗跳进水里,水淋全身,在小罕身旁打滚,熄灭了大火,然而黄狗累死了。正当明兵前来搜查时,一群乌鸦铺天盖地落在小罕身上,追兵以为是乌鸦叼啄死尸,于是憨王得救了。满族崇敬自己的民族英雄,所以这个传说在满族中有口皆碑,演绎成禁食狗肉的理由。实际上,狗是满族狩猎中的忠实助手,满族爱狗心理是长期在狩猎中形成的。不少关内重要城镇驻防的满洲八旗,如杭州旗营、成都满城的满族,虽然离开故土几百年了,但不食狗肉的禁忌却一直谨遵未改。
7. 满族人为什么不戴狗皮帽子
大家都知道,满族人忌服狗皮,忌食狗肉,然而,要问起来他们的这个风俗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为什么要忌食狗肉呢?对于这个问题,不论是满族人自己,还是民俗专家,至今仍然是见仁见智,找不到大家认可的答案。关于满族人忌食狗肉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但每种说法都不十分令人信服。
一是义犬救罕王说。此说源于满族的民间故事,便说法亦不相同,一说努尔哈赤脚上有红痣,被明辽东总兵李成梁所忌,欲杀之。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小妾的帮助下骑青马带犬逃出,明兵随后追来,先射杀青马,努尔哈赤逃入河边芦苇中,因过度疲劳而睡去明兵找不到努尔哈赤,就放火烧荒,那狗见罕王不醒,就跳到河中浸透全身,再跑到他身边,把苇草淋湿,狗反复这样做,罕王得救,而狗累死。罕王发誓,再不食狗肉。闫崇年《努尔哈赤传》采用了这个说法。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二集中《义犬的故事》却说:萨尔浒大捷后,罕王努尔哈赤大宴群臣将士,其叔龙敦早有篡权野心,乘机将罕王灌醉后送回大帐,龙敦见罕王大醉,而周围又无人,拔钢刀欲杀之,此时,罕王养的一条大黄狗,忽然窜到帐内,先咬醒罕王,再向龙敦扑去,咬伤龙敦后,被龙敦所杀,但罕王已醒,很快杀死了龙敦,平定了叛乱。于是老罕王厚葬了黄狗,并下令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应该说,这两个传说后面的历史真实性都是不可靠的。努尔哈赤不仅没有一个叫龙敦的叔叔,而且其被李成梁哺养过,只因脚长红痣,险些被害,多亏成梁小妾和义犬相救的故事亦属附会。再说努尔哈赤如果曾正式下令不许食狗肉,《满文老档》应该有记载。因此,一个晚出的故事能影响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的说法,其真实性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二是源于满族先人的风俗说。赵宏《略谈满族文化之饮食习俗》认为:“考诸史籍,实因满族先人在古代长期的渔猎生活中,狗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起到过重要的帮手作用,后来人们不忍心杀食其肉,逐渐形成了忌食狗肉的习俗。”此说看似有道理,因为风俗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按着这一说法,满族的先人就已经不食狗肉了。我们知道满族的先人是女真人。如果女真人不食狗肉,此说就成立了,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南宋马护《茅斋自叙》一书中写到了“金初女真风俗”,书中说:“遇阿骨打与诸酋共食,则于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人置稗饭一碗,加匕其上,列齑韭、野蒜、长爪,皆盐渍者,别以木碟盛猪,羊……犬……虾蟆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脔……”阿骨打是完颜部女真人,是大金国的创建者。在他们宴桌上有狗肉,在吃法是即可以燔烤,又可以烹煮,还可以生吃。这显然否定了满族的先人——女真族人已经有了不食狗肉风俗的说法。
三是图腾崇拜说。孙文良主编的《满族大辞典》中提到了此说:“狗是满族氏族制时期图腾崇拜之动物,故部人不得服其皮,食其肉。”我们知道,满族之称始于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此时,满洲八旗已经占有了辽东,其社会性质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封建社会,已经不存在原始的氏族制度。如果说满族的忌食狗肉的风俗源于氏族时期的图腾崇拜的话,那不应该始于满族,而应该始于满族的祖先,按现在通行的说法,肃慎、勿吉、挹娄、女真分别是满族的祖先在不同时代的称呼。女真之后改称为满洲(满族)。前面已经证明女真人至少在阿骨打时期是食狗肉的。就是说,要么满族的早期先人没有狗图腾崇拜之说,要么就是虽有此说但到金太祖阿骨打时已经废止了。不管怎样,将满族忌食狗肉跟他们祖先的图腾崇拜联系起来的说法,还缺乏根据。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说:“民族风俗就是民族风俗,干嘛一定要找到它的来源呢?”我想,他的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那么就让满族人忌食狗肉这个风俗和“为什么不食狗肉这个谜”一起流传下去吧。
8. 满族人为何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
在所有少数民族当中,满族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民族,毕竟这片土地被满族统治了200多年,并且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存在。一说到满族,人们能想到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说康熙,干隆,慈禧等等。除了有名的人物以外,其实满族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民俗文化,比如说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
很多人之前应该没有听过满族竟然有这样的禁忌,但这是真实存在的风俗,至于为何满族人对狗格外友好,主要还得从一段历史说起。
其实这段历史距离我们应该也不算遥远,也就是发生在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的开国之君努尔哈赤身上。相传在一次战役中,努尔哈赤被明朝的总兵李成梁追赶,努尔哈赤为躲避追兵逃到了一片大的芦苇丛里。追兵难于找到努尔哈赤的踪迹,便放火烧起了芦苇丛。火势太大,努尔哈赤被烟熏晕了,眼看着努尔哈赤身上着火而没有反应,他身边的一条黄狗就跳入河中,把自己弄湿,然后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以扑灭他身上的火。就此努尔哈赤躲过了一劫,但那条狗因为疲劳过度而过世。
这就是关于狗救驾的传说,努尔哈赤感念狗的忠心,由此便立下了满族人不得吃狗肉,不得戴狗皮帽子,不得铺狗皮褥子的规定。其实这是真是假我们无从考究,但是满族有这个习俗确实真的。
除却这一则传说以外,满族人还有其它的理由,也不得不对狗友好。满族人长期以狩猎为生,在狩猎的过程当中,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人们的左膀右臂。如果没有狗的帮忙,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满族人都捕捉不到猎物,所以长期下去,满族人便不再吃狗肉,这样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无论这个习俗是怎么形成的,满族人在不吃狗肉这一块应该是做得很地道的。毕竟狗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平常守护我们的家园,如果还被人类吃肉,那实在是太可怜了。
不过从这个习俗中我们也得注意了,以后去满族人的家里做客,千万对狗友好一些,也不可戴着狗皮帽子过去。
9. 现在为什么没人戴狗皮帽子了
狗皮帽子的制作其实并不简单,狗要选择在冬季的三九天宰杀,因为这时狗的皮毛御寒效果最好,狗皮上有一层细细的绒毛,而且这时的狗皮也不掉毛。取下狗皮后,熟皮子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一张狗皮好坏与否,那全靠熟皮子的功夫了。如果熟不好,皮子就发硬,而且做好帽子后,还会散发出一股腥味儿,如果皮子熟得好,狗皮就柔软得像锦缎一样,毛色也光亮,而且一点腥味儿也没有。
狗皮帽子的里子,是用布做的。方形的帽圈外面,附设帽耳和小耳,不太冷的时候,就把小耳撩起来或者把帽耳上翻,或者任其随便支楞,或者把它系在帽子的顶上。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必须把帽耳放下来,系牢帽耳下面的扣子或带子,这样就可以护住下巴和脸,只露出一双眼睛。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过去的东北一点也不假,因为那时东北的天气就是那样的寒冷。
狗皮帽子”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戴了,这不能不说是跟气候变暖有关。但是“狗皮帽子”却留给了人们一段记忆,以后的孩子们恐怕再提起“狗皮帽子”,他们甚至都不知为何物。也只能在历史和老人的记忆里去寻找答案,但是,“狗皮帽子”在历史的长河里毕竟有过它一段相当长的光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