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皮帽子有什么优点
㈠ 狗皮帽子头上戴散文
“我们黑龙江那噶的(地方),冬天嘎嘎的冷!”“怎么嘎嘎的冷?”“我跟你说,冬天上‘毛道子’(厕所)尿尿,得带上一根小棍,边尿边扒拉,不然就冻住了”“啊!有这么冷?”“不是吓唬你,这是真的!”这是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所听到的黑龙江人与南方人对话的一段笑话。不过,话虽然夸张些,但黑龙江的冬天哈气成霜,滴水成冰,这是事实。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就是对数九隆冬入木三分的刻画。这足以令南方人“谈冷色变”。哈尔滨的冬天零下二十几度是常态的事。在漠河北极村,就有零下五十多度的记录。
在过去,黑龙江人抵御严寒有自己的办法——男人女人穿的都是“清一色”或黑布或蓝布做的斜襟大棉袄和甩裆棉裤。为了防止寒风灌进衣服内,男人喜欢扎布腰带,女人则裹脚脖。男人脚上穿的是牛皮、猪皮靰鞡和后来的棉胶鞋,女人脚上穿的则是自己做的千层底棉布鞋,有的还穿蒲草鞋,后来也穿上了棉胶鞋。男人头上戴的是以狗皮帽子为主的皮毛帽子,女人头上除了戴棉角巾、无沿棉帽外,也戴狗皮帽子等皮毛帽子。特别是女人一旦出远门,没有狗皮帽子也得借一个戴。哈哈,这不是演滑稽戏,是往昔黑龙江人过冬的正统装束。
有人可能要问,黑龙江莽莽森林,苍苍草原,有很多野兽的皮毛可以做帽子,怎么偏偏爱上了这狗皮帽子呢?!
的确,在黑龙江能做帽子的皮毛很多。比如,水獭皮、水貂皮等都是珍贵的皮毛。早年在东北,人们就把貂皮,连同人参、靰鞡草,被誉为“东北三宝”。貂皮,不仅价格昂贵,即使做成帽子,在乡野遮风御寒也不太适用,只能成为大城市里有身份人头上的饰物。狐狸皮、貉子皮也是稀罕物,做成帽子既轻便又暖和,只因价格不菲,一般人家也是戴不起的。在那个年代,谁要是戴一顶狐狸皮、貉子皮帽子令人羡慕不已。山兔取之容易,但皮薄且脆,不结实,毛不经磨。一个山兔皮帽子戴一冬后面挨近脖子的地方就磨光了毛。而狗皮帽子,与诸多其它皮毛帽子相比不仅便宜了许多,且毛厚绒长,舒服压风,耐磨经使。于是,人们从使用的实践中,便“权衡利弊”戴起了既经济又实惠的狗皮帽子。从这一点看,大东北,特别是黑龙江人,戴狗皮帽子,是大众化的选择。
老式的狗皮帽子,是西瓜瓣式的帽盔、前帽脸、后帽围、两侧帽耳,帽耳上方对耳朵处还有便于通气的小帽耳。每到冬季,蓝天、白雪、黑土的黑龙江,到处可见头戴不同颜色狗皮帽子的人们,好像在为这冰雪冬韵的大美图画泼彩点缀一般,一展风姿。
过去,在黑龙江生活的人们都喜欢养狗看家护院。谁家的母狗揣上崽子了,还没等下崽,就有左邻右舍的和亲属朋友们前来老早打招呼“他叔”、“她婶子”的与狗主人称呼着:“等你家母狗下崽了,可千万给我留一个呀!”“好的!常过来看看,不然母狗下了崽,留也留不住,来晚了可让别人抱跑了。”就这样,不知母狗能下几个崽,反正要狗崽的人都先“号上”了。母狗下崽的消息不胫而走,要狗崽的人们每天茶余饭后都过来看一看,母狗很护崽子,一边用自己的乳汁喂没睁眼睛的崽子,一边十分警惕地看着人们,有时还“汪!汪!”地叫几声,主人吆喝着母狗,大家仍是议论虎头虎脑的小狗崽。当小狗崽睁开了眼睛,主人就趁母狗不注意,把狗崽递给一旁要狗崽的人,用衣服一蒙把狗崽抱回了家,喂小米饭米汤一天天养大。母狗的担心是无济于事的,下了几个崽,最后一个个被抱走。有时,主人留一个狗崽,那也是母狗的幸运,不然真是够可怜的了。小狗崽逐渐长成了大狗,又要来小狗崽养起来。有的人家养两三条狗。那时候,狗的主人常常根据狗的体态和毛色给狗起名字,什么“大黑”、“大黄”的,什么“花脖”、“四眼”的,十分形象化。
虽说“猫是‘奸臣’,狗是‘忠臣’”,狗与人类是好朋友,但老狗还是要勒死的。民间有“拉完磨杀驴”的说法,这可绝不是“看完院勒狗”啊!人们都习惯三伏天勒狗,烀了狗肉,熬狗肉汤,美食大补。将扒下的狗皮晾干、用硝或矾土法鞣制,也叫“熟皮子”,把熟好的狗皮裁剪做成狗皮帽子,也有做狗皮褥子、狗皮袜子、狗皮手闷子、狗皮套袖、狗皮套裤的,等等。后来,乡村有了供销社、县里有了土产商店和皮革厂,人们就把狗皮卖了,到商店买狗皮帽子戴。
我突然想起了那些关于狗的成语、词组来,诸如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眼看人、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狐朋狗友、鸡肠狗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头军师、狗头鼠脑,等等。诚然,每一个成语和词组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都有它的典故和出处,约定俗成的东西。可以说,狗全身都是宝,却背了诸多的贬义之词,这似乎有些“不公平”。
说到“狗皮帽子头上戴”,又勾起我难忘的往事。
我和二弟弟头上戴的狗皮帽子有几处早已磨光了毛,家从老屯搬进县城后,父亲每月几十元钱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也不宽裕,没有闲钱给我们哥俩买新的狗皮帽子戴。后来,父亲的好友,堪称“铁三角”之一的树贵叔叔见状在县百货商店给我和二弟弟各买一顶黄布面黄毛的狗皮帽子,乐得我们哥俩直窜高。寒假里我们哥俩回老屯,同大表叔去西河套玩狗拉爬犁,和老舅去东山坡打爬犁,跟三姨夫马爬犁从草甸子往回拉蒿杆,尽管旷野寒风刺骨,但心里却美滋滋的,因为头上戴的是新狗皮帽子。
我家在县城老纸坊胡同“安营扎寨”后,养了一条白狗。说起这条白狗,还真有点故事。二弟弟非常喜欢狗,又不好意思向人家要狗崽。说来也巧,一天邻居田胖弟告诉二弟弟说东路边垃圾堆那有人扔了一个小狗崽。二弟弟一听,连忙跑出胡同,在垃圾堆里抱起了那小狗崽。小狗崽是刚生下的,还没睁眼睛。再一细看,浑身白毛、脸一半黑一半白,有些特别。二弟弟乐颠颠地把小狗抱回家中,给洗了澡,喂饭米汤加白糖,晚上也搂在被窝里,还让小狗崽趴在自己胸脯上玩……小狗崽睁开了眼睛,家里人发现两只眼睛一只发蓝一只发红,于是就给小狗崽起了个“阴阳眼”的名字。“阴阳眼”一天天长大了,那只蓝眼睛白天几乎被白眼仁盖上了,那只红眼睛晚上发的红光更亮了。“阴阳眼”既通人气又“管事”。二弟弟老远打个口哨,它就立即从院子里跑过去身前身后的直撒欢。冬天里,二弟弟用布条子做套包、两根小木杆做辕子、尕鞭赶狗,教它拉爬犁。它拉爬犁很卖力气,有时一筐煤块,有时半面袋子粮食。母亲在粮店煎饼厂上班时,每到下班前它就等在外面,母亲下班往家走,它就连蹦带跳的跟在身边。后来,“阴阳眼”有些不守规矩了。别人它不咬,专咬每天来挑泔水的陈叔叔。陈叔叔一进院,它就扑上前咬住裤腿子不撒嘴。气得陈叔叔把扁担都打断了,还碰到了电线。再后来,东院王婶家的小鸡崽每天少一两只,开始以为被黄鼠狼吃了,结果有一天它被抓了个“现行”。父亲担心“阴阳眼”再惹祸,就叫二弟弟把它勒死了。二弟弟讲,“阴阳眼”从小到大没拴过,那天给它脖子上拴绳子,牵它就是不肯走,直往后挣,流了泪。“阴阳眼”在房西老柳树上结束了狗命。家里人念着它平时看家护院的功劳,不忍心扒狗皮、吃狗肉,挖了个深坑埋掉了。
关于狗的传说比较多,但努尔哈赤被“狗救驾”、“鹊救驾”的传说,在东北地区流传广泛。正因为此,也有满族人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的说法。但传说归传说,说法归说法。我看,狗的灵性和捕获猎物的本事应该是满族人爱狗的真正原因吧。
当我们来到张甲洲当年领导巴彦游击队打响共产党抗日第一枪姜家窑旧址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头戴狗皮帽子还我河山,威武不屈的誓师队伍;当我们伫立在镜泊湖东北抗日联军浮雕墙前的时候,有好像听到了头戴狗皮帽子的抗联将士们在白山黑水间激战日寇的枪声;当我们来到海林威虎山景观、杨子荣纪念馆参观的时候,戴狗皮帽子的剿匪英雄们驰聘在林海雪原的画面想过电影似的又出现在眼前;当我们来到双城解放战争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参观的时候,透过那些老照片,再现了戴狗皮帽子的解放军官兵爬冰卧雪、冲锋陷阵、舍生忘死、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和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勇往直前、浩浩荡荡的支前队伍的鲜活画面;当我们来到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参观的时候,在饱经松嫩平原泥土浸透的实物陈列中,无声地述说着戴狗皮帽子,身穿杠杠棉服的创业者们的豪迈气概;当我们来到龙江第一村”——甘南兴十四村参观的时候,透过村史展览,又沿着戴狗皮帽子闯关东垦荒者的足迹作了一次时空的穿越……
“狗皮帽子头上戴”,一展风姿,不仅装点了枯燥的北国隆冬,更给予冰天雪地里的人们战胜大自然的勇气和力量。如今,“狗皮帽子头上戴”已载着荣光,离我们远去,而留下来的一串串感人的故事,书写的一篇篇精彩华章,将温暖我的心房!
㈡ 关东有哪些民族习俗
关东地区地处严寒地带,天气十分寒冷,为了适应这奇寒的天气,聪明的关东人“发明”了很多外地人看不明白的怪俗,实际上,这些怪俗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习惯。
古代关东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是土垒草屋,其窗户大多是木棂格子窗,冬天来到时,只好用纸糊上,以挡风御寒。
由于屋内火炕都是靠窗户的,这就和窗外有较大的温差,如果把窗户纸糊在里边,窗外所结的冰霜遇室内高温时就会融化,水就会流到窗纸和窗棂结合处,不仅容易使窗纸脱落,而且还会造成窗棂腐烂。
而将窗纸糊在外面,不但可以使室内火炕发出的热气得以保持,而且窗纸又不会被浸湿而脱落。此外,还可以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糊窗户纸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蝇,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最后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括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关东民间有一句俗语:
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人人爱。
关东地区的百姓把草与泥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块,叫“坯”。在阳光下将这些土坯晾干,然后用来垒屋。土坯的种类分黑土坯、黄土坯、砂土坯和木棒土坯4种。
关东地区冬季严寒,夏天又温热。用土坯盖房,既冬暖夏凉,又经济实惠。
篱笆在关东十分普遍,关东民间有“穷夹樟子富打墙”之说,其实夹樟子和打墙作用相同,只是材料不同而已。
平原地带盛产柳条、秫秸,篱笆墙往往用这一类枝条为材料。山里产木材,木樟子居多,有的人家干脆以圆木为樟子。
一般人家夹樟、修篱笆往往是为了安全和取暖。过去人烟稀少,地方荒凉,常有狼狐出没咬人吃家禽。篱笆墙可以防止野兽进入,也便于家狗看家望门。
另外,有的篱笆寨子修得离窗子很近,这样就起到了遮挡风雪的作用。北方的风大雪猛,篱笆墙可以使大风雪减速,不直接扑打在窗子上,保住了屋子里的热气。
在关东,烟囱安在山墙边,这是这里的百姓生活的发明与创造。关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无论是蒙古族、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
把烟囱安在山墙边,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延长火炕里的热气跑到外面的时间,保持炕内温度;二是可以节省燃料;三是可以减小烟囱安在房顶对房顶的压力。如果房上修了烟囱,烟囱底部往往最易漏水、渗水,春天雪化的水也往往容易从烟囱底下流入房里,易烂房木。
另外,将烟囱安在山墙外边还可以节省烟囱所占的室内面积。同时,烟囱整齐地坐在房山头,远远望去十分美观。这些独立式的烟囱,关东当地称坐地烟囱,它们使房屋显得整齐,像一座座小塔。
还有一点更有意思,那就是烟囱安在山墙边,烟囱柱子处常常是农家安放鸡窝的地方。就是在严寒的冬季,也可以在里做窝孵小鸡,而且可以使母鸡多下蛋。
关东地方的各民族先民均在烟囱上动脑筋,有的人家干脆取一段枯死木材,掏空其心做烟囱,这在关东山区随处可见。
这种烟囱制作简便,由于屋内火炕面积大,火洞长又多,烟火在炕内洞里循环时间长,当烟火走到烟囱口时,已无火焰存在,所以也很少发生火灾。
冬天白菜不易储存,在冬长夏短生产力低下的关东地区,蔬菜很难保鲜,聪明的关东人就发明了将白菜腌渍起来的办法。
关东地区腌渍白菜,先是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然后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粒食盐,然后浇灌凉水。凉水要瞒过白菜,最后用大块石头将白菜压住,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多天就可食用。
在关东地区,孩子出生后,要把孩子用一种叫“悠车子”的工具把孩子吊起来,让孩子在里面玩耍、睡觉,俗称“养活孩子吊起来”。悠车子也叫“邮车子”、“腰车子”,还有的地区叫“炕车子”、“晃车子”,其实就是摇篮。
过去,关东人家一般都是砌南北炕,媳妇或婆婆往往坐在炕沿上,手里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推着悠车,嘴里还哼着风趣的《摇篮曲》。据说睡悠车子的孩子大多聪明英俊。
实际上,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聪明的关东妇女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为把自己解放出来,琢磨着创造一种工具,既能让孩子睡觉又能干活,悠车子就应运而生了。
关东地区满族人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粘豆包也是满族人喜爱的食物之一。
每至腊月,关东地区家家户户包粘豆包,先把大黄米碾成面,做皮。把红小豆蒸熟压成豆泥,做馅。有的馅里面还放些白糖。豆包包好后,上锅蒸熟后就可以蘸着白糖吃了。
从腊月开始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冻上,一直吃至正月,这已经成为关东地区农村过年的习俗。
关东地区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风大雪大,风雪交加,常常刮起睁不开眼的“大烟泡”。因此特别是出远门的如车老板、上山打猎的猎人都把皮袄反穿,这样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袄就会被雪打湿。
久而久之,反穿皮袄成了关东地区一个习俗。
过去,关东地区一到冬季,天气奇寒,人们在户外活动时,男人们几乎都要头戴一顶狗皮帽子。
一些身份高贵或者有钱的人,则戴其他动物的皮毛的帽子,如狐狸皮、貂皮、水獭皮等。由于这些动物的皮毛十分稀少,因此也比较金贵,不是一般的人能够戴得起的。
狗皮帽子的优点,一是几乎家家养狗,货源充足;二是狗皮的皮毛细长柔软,保暖性好;三是狗皮不容易掉毛,干净整洁,结实耐用,而且防潮性能极佳。
关东地区的农村偏远落后,孩子们又很少上学,人们常常对科学的认识不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懒于去田间劳动,就利用人们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心理,自己装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钱财。
人们在生病时,就以为是妖魔鬼怪附体,于是,就请“大神”、“二神”等人,连唱带跳地给病人“跳大神儿”来驱魔降妖。
事实上,“跳大神”实际是萨满的舞蹈,萨满舞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在表演的时候,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
请来神灵后,就要模拟所请之神的主要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
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萨满的神帽上有鹰的饰物,身穿带有飘带的裙,腰里系着9面铜镜,用以显示其的神威、法力。表演的时候,法器用单面鼓,一名萨满为主,另外两名萨满为他击鼓伴奏。
舞蹈多是模仿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作,最后表演“耍鼓旋转”。
旧时关东地区农村贫穷,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就在每年杀猪时,把猪的“嘎拉哈”摘下并积攒下来当玩具用。
“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后腿的一块骨头,共有4个面儿,较宽的两个面一个叫“坑儿”,一个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砧儿”、一个叫“驴儿”。
“嘎拉哈”的玩法是事先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口袋里装上粮食,然后把“嘎拉哈”放在炕上。
游戏时,把小口袋抛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至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4个方向为止,俗称“欻嘎拉哈”,技艺高超的玩者玩时如同杂技团的杂耍演员表演一般。
㈢ 东北八大怪的八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东北天冷必须带皮帽子,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这两种太贵,老百姓买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狗皮帽子的优点是几乎家家养狗,货源充足,主要是做帽子,最大的特点狗皮结实耐用,防潮性能极佳。
而现如今的东北与以前大相径庭,但家家渍酸菜,粘豆包的习俗却很大的保留了。
㈣ 现在为什么没人戴狗皮帽子了
狗皮帽子的制作其实并不简单,狗要选择在冬季的三九天宰杀,因为这时狗的皮毛御寒效果最好,狗皮上有一层细细的绒毛,而且这时的狗皮也不掉毛。取下狗皮后,熟皮子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一张狗皮好坏与否,那全靠熟皮子的功夫了。如果熟不好,皮子就发硬,而且做好帽子后,还会散发出一股腥味儿,如果皮子熟得好,狗皮就柔软得像锦缎一样,毛色也光亮,而且一点腥味儿也没有。
狗皮帽子的里子,是用布做的。方形的帽圈外面,附设帽耳和小耳,不太冷的时候,就把小耳撩起来或者把帽耳上翻,或者任其随便支楞,或者把它系在帽子的顶上。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必须把帽耳放下来,系牢帽耳下面的扣子或带子,这样就可以护住下巴和脸,只露出一双眼睛。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过去的东北一点也不假,因为那时东北的天气就是那样的寒冷。
狗皮帽子”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戴了,这不能不说是跟气候变暖有关。但是“狗皮帽子”却留给了人们一段记忆,以后的孩子们恐怕再提起“狗皮帽子”,他们甚至都不知为何物。也只能在历史和老人的记忆里去寻找答案,但是,“狗皮帽子”在历史的长河里毕竟有过它一段相当长的光荣历史。
㈤ 你认为狗皮有哪些使用价值
首先狗皮可以用来做衣服,而且会比一些其他的动物皮毛要更好、更暖和。另外也可以拿来做帽子,或者是狗皮褥子,它们在一些地区都很受欢迎。
㈥ 狗皮帽子真的是狗皮做的吗
狗皮帽子真的是狗皮做的。
所谓狗皮帽子其实就是狗皮做的。过去的老北方人们不但戴狗皮帽子,也戴羊皮帽子、兔皮帽子、猫皮帽子,富贵人家也有戴狐皮、貂皮和貉皮帽子的。
家犬。
家犬通常指犬俗称狗一种常见的犬科哺乳动物是灰狼的亚种,狗是一种不晚于14000年前甚至可能在15000年前就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家畜。
家犬的种类已达数百种身高从只有十几厘米的吉娃娃到近一米高的爱尔兰猎狼犬,颜色也从白色到黑灰或棕都有,家犬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集体猎食动物。
家犬比起人类对肉食更加有忍耐力它们不会因为大量食用肉类而罹患诸如动脉阻塞之类的新陈代谢疾病,另外科学家发现对诸如在像在阿拉斯加爱迪塔罗德(Iditarod)进行的狗拉雪橇比赛以及其他类似经受极端压力的情况,高蛋白食物大量食用肉类可以帮助它们防止肌肉组织受到损伤。
除了猫以外的大多数肉食目的动物一样犬科动物的食谱中除了肉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素食家犬可以依靠诸如蔬菜和谷物这类食物健康的活下去它们的食谱是很均衡的,它们可以食素特别是这些食物与鸡蛋或牛奶搭配时更是如此不是严格素食主义虽然这是可行的。
㈦ 东北八大怪是哪八大怪有着怎样的历史
我国各个不同的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风俗,在各个方面都是很不一样的,而在东北地区就有着“东北八大怪”这样的说法,这个说法很多人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不知道这究竟说的是什么,其实这指的是东北地区的八个生活习惯,但既然是生活习惯为什么要叫做八大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东北八大怪究竟是些什么。
1.东北八大怪简介
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二怪,姑娘叼着旱烟袋
三怪,大缸小缸淹酸菜
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五怪,冬天包豆讲鬼怪
六怪,翻穿皮袄毛朝外
七怪,草皮房子篱笆寨
八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2.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内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3.二怪姑娘叼着大烟袋
东北大姑娘叼烟袋吸烟有三个原因,一是增添女子的豪气,男子吸烟,我女子同样吸烟,你的烟袋杆短,我的烟袋杆长;二是东北姑娘崇尚阳刚;三是东北森林茂密,各种野兽和蟒蛇经常出没,用烟防兽,用烟袋中的尼古丁防蛇成为人们常用的自卫方法。人们仍保留上山带火和吸烟的防身习惯。从前,差不多家家有烟笸箩,来了客人不但要敬茶,敬烟也必不可少;不但老人抽,青壮年抽,就连年青的姑娘、媳妇们也都抽。
另一说法“大姑娘叼大烟袋”则是表现北方民族的敬老习俗。一般人一听“姑娘叼个大烟袋”就以为北方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成天叼个大烟袋抽烟。其实不然,这里的姑娘媳妇是最孝顺老人。她们在老人抽烟之前,往往先给老人装上锅烟(也叫拧上一锅),然后划火点上,再自己先试着抽一口,看看烟杆通不通,透不透气,再用小手巾擦一擦嘴,再恭恭敬敬地递给老人。这一套过程人们诙谐地用“姑娘叼个大烟袋”来概括。其特点是女性晚辈孝顺老人之举。
过去满族人及其先民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与蛇蝎蚊虫为伍。吸旱烟不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用。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烟的习俗。清朝时代,旗人是统治其他民族,生活优裕,姑娘们在未出阁时因有选妃的机遇,很受尊重,被称为“娇客”,他们平日一般不操持家务。女红之外,闺门寂寂,常以吸烟解闷。便形成了“旗人姑娘真叫怪,嘴里叨个大烟袋”的形象。
以前,满族女孩子出嫁时一杆精致的旱烟袋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环境的改变,满族女子早已摒弃了这样的习俗,只有那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们,还时常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唠着家常,品味着生活的甘与苦,谈论着往昔和未来。
4.三怪大缸小缸渍酸菜
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发明腌渍法。这是北方大白菜的一种特殊吃法,东北的特色食品。
大缸小缸渍酸菜。冬天白菜不易储存,在冬长夏短生产力低下的东北,大路菜很难保鲜,东北人就发明了白菜的腌渍法。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盐,凉水要瞒过白菜,用大块石头压住,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图中就是腌渍酸菜。
5.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是“悠车子”,是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育儿习俗。北方民族早期妇女和男人一块外出劳作,为了照料方便,孩子从小就随着父母外出,“绳之以板”挂在马上。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盛孩子的“悠车”挂在勒勒车上。后来游牧民族走出草原,定居下来,便开始了“挂在房梁上”悠车育儿阶段。可以这样说,悠车子不但摇大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摇大了驰骋中原的努尔哈赤。
6.五怪吉祥喜庆粘豆包
豆包就是用黄米磨成粉末做皮,里面包上豆类的馅用大锅蒸熟而成的冬令食品。每年进入腊月,就是农民们忙碌着淘米的时候。淘米在这里有特殊含义,先用热水把黄米浸泡,然后用爬犁拉到生产队的磨米房粉碎为粉末。由于是集中行动,这就要求各户行动严格按规定的时间走,所以显得紧张和有序。磨成粉之后马上用很大的两个陶盆和面,放在炕头最热的地方等着面的发酵。饭店里的豆包面没有经过发酵,味道大打折扣。等到豆类都用大锅煮熟后,就用手攥成球形的疙瘩,放到室外零下三十几度的温度下冻结实。这些工作都是母亲一个人整天忙碌,父亲从不伸手帮一点忙。如果急着包豆包下锅,就要我们几个孩子“帮助”干活,当然边干活边听父亲讲各种鬼怪的故事。如果那时有电视或宽带,恐怕谁也不会再为了听故事包豆包了。豆包要集中不停的蒸上几天,蒸好的在笼屉上由母亲用木头板分开放到盖帘上,再拿到储藏室冻硬后装入大缸里。每次母亲分热烫的豆包时,大黄狗会蹲在下面流着口水的望着香喷喷的食品。在老家所养的各种动物中,地位最高的是猫,其次是猪,家禽,最后才轮到狗。狗几乎是吃猪的剩下的一点槽子边上的米糠。但这次,母亲的六个豆包没有拿住,落在空中就被黄狗接住吞下去了,唉!太热了,黄狗烫得大叫,最后悲惨的死于一辈子没有吃过的豆包手里。冬天饿的时候,就啃冻得硬硬的豆包,这大概南方人没有这个体会。
7.六怪翻穿皮袄毛朝外
东北人喜欢穿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来防寒,关东三宝中的貂皮更是名贵。
翻穿皮袄毛朝外。东北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风大雪大,风雪交加,常常刮起睁不开眼的白毛风,因此特别是出远门的如车老板、上山打猎都把皮袄反穿,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袄就会被雪打湿。
8.七怪草皮房子篱笆寨
在东北的农村,70年代砖瓦结构的凤毛麟角,以前的房子大都如此。北方生长着一种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杆径如南方毛竹,是空心的,盖房子时用铡刀切齐根部,一层层拍打在房盖上,当地叫缮(shan)房子,草很光滑因此防雨防雪。不做院墙,就地取材,用树木从中间一劈两半,做栅栏。
9.八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东北天冷必须带皮帽子,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这两种太贵,老百姓买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狗皮帽子的优点是几乎家家养狗,货源充足,主要是做帽子,最大的特点狗皮结实耐用,防潮性能极佳。
而现如今的东北与以前大相径庭,但家家渍酸菜,粘豆包的习俗却很大的保留了。
㈧ 谁知道东北八大怪都是什么
历史中东北八大怪分别指的是: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大缸小缸器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吉祥喜庆粘豆包,翻穿皮袄毛朝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狗皮帽子头上带。以上就是历史当中人们所说的东北八大怪,这其中可是蕴含着很多的历史道理,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就给大家好好的解释一下,东北八大怪到底指的是哪些事情。对于东北八大怪,你还有什么要讲的,欢迎写在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吧。
㈨ 狗皮帽子和雷锋帽子的区别
狗皮帽子管是军队还是普通百姓家都可以佩戴。雷锋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
1、狗皮帽子:解放战争期间,进入冬季后为了保护战士们的头部、避免冻伤,我军东北野战军(四野)自上而下都配发了清一色的狗皮帽子,不光质地厚重还能遮住耳朵,是御寒佳品。
2、雷锋帽:它源于当时苏联的冬帽ушанка,大概的含义为有护耳的帽子,作为冬季帽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广为使用,在我国一直使用。
㈩ 我国东北的去传统民俗中的“六怪”是指什么
关于东北传统民俗中的奇怪现象,有六大怪、八大怪等不同的说法,但都是对东北人民生活中气候、民俗、饮食等方面的形象总结。
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内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蝇,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二怪,姑娘叼着大烟袋:
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大姑娘坐在炕上,嘴中叼着一个大烟袋,悠闲地抽了起来。其实并不是姑娘都要吸烟,东北的冬天长都在家里猫冬,女孩要给老人装烟袋,点烟后要吸上几口,确信烟着了在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有了烟瘾,一代一代的传承了大姑娘叼烟袋。
三怪,大缸小缸渍酸菜:
冬天白菜不易储存,在冬长夏短生产力低下的东北,大路菜很难保鲜,东北人就发明了白菜的腌渍法。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盐,凉水要漫过白菜,用大块石头压住,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
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主要是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妇女可以解放双手做家务活.
五怪,吉祥喜庆粘豆包:
腊月里家家户户包粘豆包,用大黄米做面,把红小豆蒸熟压成豆泥,有的里面放些白糖,有的蒸熟后可蘸白糖吃,耐嚼抗饿。从腊月开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冻上,一直吃到正月,这已经成为东北的过年的习俗。
六怪,翻穿皮袄毛朝外:
东北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风大雪大,风雪交加,常常刮起睁不开眼的大烟泡,因此特别是出远门的如车老板、上山打猎都把皮袄反穿,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袄就会被雪打湿。
七怪,草皮房子篱笆寨:
在东北的农村,70年代砖瓦结构的凤毛麟角,以前的房子大都如此。北方生长着一种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杆径如南方毛竹,是空心的,盖房子时用铡刀切齐根部,一层层拍打在房盖上,当地叫缮(shan)房子,草很光滑因此防雨防雪。不做院墙,就地取材,用树木从中间一劈两半,做栅栏。
八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东北天冷必须带皮帽子,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这两种太贵,老百姓买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狗皮帽子的优点是几乎家家养狗,货源充足,主要是做帽子,最大的特点狗皮结实耐用,防潮性能极佳。
而现如今的东北与以前大相径庭,但家家渍酸菜,粘豆包的习俗却很大的保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