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游牧民族带的帽子是什么帽子

游牧民族带的帽子是什么帽子

发布时间: 2023-01-04 15:49:26

❶ 犹太人为什么戴瓜皮小帽

可惜没别的答案了.

犹太人有两个重要的识别标志,一个是鹰勾形状的鼻子,另外一个就是男人头上的瓜皮小帽子。之所以瓜皮,就是因为它非常小,小到既不能遮雨,也不能遮阳,就在后脑勺后面扣上,如果怕掉下来,还要用像卡子一样的东西固定住。我过去出国的时候,常常很得意地给第一次出国的人介绍:“看那些戴小瓜皮帽的人了吧?他们都是犹太人。”但是,他们为什么戴这样奇怪的帽子,我一直不知道。今天晚上,我有机会参加以色列领事馆举办的建国60周年招待会,我带着这个问题前往酒会,看看有没有人给我一个解释。

一家尖沙嘴东的五星级饭店门口警察异常得多,我立刻想到了以色列的敌对国家们,他们人口好几个亿,极端分子肯定不少,当然香港警察不可以掉以轻心!宴会大厅首先接受身份确认,要拿出邀请和身份证对照,然后就像上飞机一样的安全检查,要把身上所有的金属品都拿出来,过电子门检查。我没有带危险品,我带了一个简单的照相机,所以很顺利地通过了身份确认和安全检查。马上在下一道门口前,就受到了以色列驻港的总领事和夫人的亲切握手欢迎。进来一看,这里有好几百人,98%以上的人都是洋人,一聊天才发现,大多数是美国人和以色列人,当然不少人都是双重国籍。华人少之又少,当然有香港特首曾先生和中国外交部的官员。像我这样的散客中国人,没有几个。

但是我一定要搞清楚“帽子”的问题。于是在酒会中跟身边的洋人开始聊天,正好有个犹太人在南京做生意,很喜欢聊天,我直接问了小帽子的问题。这种帽子的意义何在?他当着其它犹太人的面前给我解释道:“小帽子代表着这个人对上帝的尊重,而且上帝往地下一看,就知道哪个人尊重他,哪个人不尊重他。此外,如果戴有边的大黑礼帽的人,表示对上帝的特别尊重!”他用手指远处一个戴大礼帽的人说,“比如那个人,他就是一个神职人员。”当然,这些都是宗教上的解释。他又说:“其实上帝往地下一看,原来很多人也戴其它帽子,比如橄榄球帽等。当然,上帝心里非常清楚,就是不戴帽子的人中,也有很多人很尊重他!” 旁边几个人都赞同地点点头。总算明白了,原来戴帽子不是为了防冷热,原来是为了尊重上帝。但是过去西方人见了女的,为了表示礼貌要脱掉帽子,以示绅士风度,难道他们见了女人就忘记了上帝了?也许这不是700万以色列人的问题,而是其它宗教的问题。

帽子问题解决了,吃了点儿以色列的风味小吃,比如用豆类品和鸡脯子肉搅拌成很稠泥团,非常好吃;喝了点儿经过神职人员“开光”的葡萄酒,(神职人员不“开光”的酒不能喝,否则要犯错误!) 赶回来写出这篇文章,要不然酒精发作起来就记不起来了。

❷ 不同朝代的帽子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帽子开始流行于民间的文人雅士。隋唐时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特别是盛唐时期的开放风气,使帽子的特殊象征逐渐淡化,但是仍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逐渐流向民间。一般

读书

人和有钱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区别,有规定的样式,有典型的书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时期比较流行的是:一般老百姓还是用布把头发包裹起来,叫“方巾”。元朝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开始逐渐流行于中原,有皮帽,毡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是珍贵的皮毛做的,上面镶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叉恢复了汉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帽子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下至贫民都可以戴帽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西洋帽子文化的传入才使“帽子”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车夫乞丐,会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不同的帽子。可见,帽子已成为人们日常装束的重要组成部分。

❸ 蒙古人摔跤时头上带的是什么帽子

。如果你去草原旅游的话,他们也会送你一顶的。好吧,如你所愿,看图,从进场到开始,还有休息准备的,还有一张卡通的,都没有摔的时候戴帽子的吧。

❹ 犹太人的小园帽

犹太小圆帽在希伯来语中叫“基帕”(Kipa),意为“遮盖”,其意是表示对上帝的敬畏。头上有天,不可“光头”以对,所以要用帽相隔。不过,最初犹太人并不戴小圆帽,更谈不上用小圆帽作他们的标识。
古犹太人是两河流域的游牧部落,当他们躲避迫害长途跋涉向西来到地中海边的迦南时,仍然保留着游牧民族的服饰和习俗。当时他们贴身穿亚麻布长袍或皮长袍,外加羊毛或亚麻、棉、皮长袍外套,颜色深褐或有白条纹,白天可挡风、防晒、遮雨,夜晚可防寒遮身。外出时,他们束腰带、缠头巾,尚无帽子。女子则戴面纱、首饰。这些习俗和后来的阿拉伯人很相像。
希伯来人来迦南后创建犹太教,建大卫王国。他们后来屡遭屠杀、驱赶,流散到欧洲的犹太人遭歧视,不许戴头巾,再说缠头巾也的确不方便。他们被强迫戴帽子,作为侮辱性的识别。然而,犹太人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他们逐步把这些异族帽子同化为带有宗教含义的本民族服饰,到中世纪演化成现在的小圆帽。
犹太人衣着随意、整洁,不喜欢系领带,秋夏喜欢穿凉便鞋。他们戴小圆帽的方式,准确地说应该叫顶,因为它太小太轻了,略大于拳头,浅浅地扣在头顶,用女子别头发的卡子别在头顶。秃顶的男子,只好偏斜些别住边缘的头发。
以色列小圆帽颜色越深越表示虔诚,所以大多数圆帽的颜色是黑色、蓝色,较少为白色。质料一般为布、丝绒,但也有彩色编织和花格的。价格也不一,从几个谢克尔(4谢克尔合1美元)到上百谢克尔的都有。
以色列到处都可以买到小圆帽,而在宗教气氛隆重的场所,比如哭墙、犹太教堂等地的入口处一定都有一箱小帽供游人免费戴用。这里提供的圆帽多为黑色,用道林纸或牛皮纸剪成圆形或四方形。游人只需将它扣于头顶,然后用手压住,就算对所到之处怀有虔诚之意了。
在以色列如今约有20万极端犹太教派成员,他们许多人一年四季头戴厚厚的黑毡帽或黑毛帽,身穿黑色长外套,即便在夏日的酷暑天气也捂得严严实实。他们的孩子,也如此打扮,但戴顶小圆帽。
现在,以色列的大多数世俗犹太人,尤其是年轻人,平时不戴小帽,但他们人人都有小圆帽,而且一般有好几顶,他们去犹太教堂时,还是会戴上帽子,并身披头巾,表示对上帝和祖先的敬畏。
许多犹太人在国外时,为了防范恐怖袭击,不再戴小圆帽,甚至不说自己是犹太人,免得惹麻烦。

❺ 新疆人的戴帽子叫什么

新疆花帽。

新疆花帽产于新疆,维吾尔语称“朵帕”。是维吾尔族人民精心制作的民间工艺品。也是新疆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喜爱佩戴的一种用于装饰的物品。

新疆的花帽因地域各异而具有不同的独特品种。如南疆和田地区主产的塔什干花帽,四角突起,状如升斗。

采用大地散花图案与彩色平绣技术,经精心绣制,全帽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有如盛开的花海。和田产金片花帽,采用压、镂花纹,以金片点缀装饰,金光闪烁,富丽堂皇,为女式高档花帽。

(5)游牧民族带的帽子是什么帽子扩展阅读:

新疆人是长期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个地州市和新疆地区所有的人。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新疆原有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锡伯族、塔吉克斯坦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13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余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等55个民族。

狭义上的新疆人是指新中国成立时在新疆的各个民族的人及其后裔,广义上的新疆人是指长期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各民族的中国人。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新疆花帽

网络-新疆人

❻ 中国古代帽饰

在中国据说是华夏始祖黄帝首先发明了帽子。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在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不是为了防热御热,而是它的装饰和标识作用。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这是的帽子应该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标示其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形成一种科层官僚秩序,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释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带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最初的时候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后来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当然还有其他细化的规定。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裹头,而且教育学生要树立“轩冕之志”,轩是车子,冕是帽子,就是当官走仕途,可见当时坐车子和戴帽子是官员仅有的的特权。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头发束起来,穷人可以说是披头散发或者用麻绳把头发束起来。帽子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地位和权力的标示和象征,虽经历朝历代的转变,可以一直没有改变过,样式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标识更加细化,更加精确,直到清朝结束,民国建立才被取消。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冠冕开始流行于民间的儒人雅士。晋人陆机《幽人赋》中有“弹云冕以辞世,披霄褐以延伫”。这时北方的胡人带来一种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为普遍“汉化”并没有流行起来。隋唐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特别是盛唐时期的开放风气,帽子特殊象征逐渐淡化,但是仍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逐渐下流向于民间:一般的读书人和有钱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区别,有规定的样式,有典型的书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时期比较流行。一般老百姓还是用布把头发束起来包裹起来,叫“方巾”。元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开始逐渐流行中原,有皮帽,毡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贵的皮毛做的上面镶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复了汉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下至贫民都可以带帽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传入,西洋的帽子文化传入才使“帽子”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车夫乞丐,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出席宴会头戴高贵礼帽的绅士以及头戴毡帽拉黄包车的车夫,甚至用帽子放钱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实用价值开始起作用。在古代女人可以说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岁便束发戴笄,用“巾帼”在后面挽头发或者把头发包扎定型。当然除了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时戴帽子,但那只是一种装饰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两种一时皇后贵妃和公主之类的贵族妇女,有戴“凤冠”“花冠”之类的特权。还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唐朝时曾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过从胡人那儿传过来经过改进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纱缦围绕,用来防沙,“遮脸”,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当于今天的伊斯兰地区妇女的黑纱。中国女人普遍带帽子的传统是从清末开始的,是学习西洋女性的,各种凉帽,挡风帽,起初也可以说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后来体现的便是彻底的装饰品和实用价值。从帽子的起源和演变,完全体现的是男权社会权力和地位,以及这种历史发展和逐渐瓦解的历史。关于帽子的文化,我们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乌纱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云“隋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乌纱帽后来就成为中国官僚文化的象征。另外是民间文化,可以用“绿帽子”概括。 “乌纱帽”文化有:轩冕之志,树立当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严正大,很有气派;弹冠相庆,相互祝贺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气质和风度;衣冠禽兽,貌似高尚的虚伪小人;怒发冲冠,发怒到极点;张冠李戴,颠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无知无礼的丑态。这些成语可以说很很好地体现了“帽子”的权力,地位,正统,美好的象征意义,跟统治阶级,跟男人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权文化。“绿帽子”的民间文化,只有跟女人联系在一起,是作为女人对男人的“不忠”,对男人地位的挑战的反面教材来出现的,也是对女人的警告,不要给丈夫戴“绿帽子”。从帽子的历史演变来看,中国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从胡人那儿传入中原以后,经过改进才流行起来的。现代帽子则是从西洋直接传入的。在现代社会“帽子”可以说在向历史的“反方向”发展,不再是地位和权力和象征,成为一种装饰品和防热御寒的工具,戴一种新潮的帽子成为时尚女性的一种追求美的体现,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闲帽子。不可否认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业和狭小领域仍旧是一种象征和标识别,甚至是权力的象征,比如军帽和警帽和医生护士戴的白帽子,学位帽,宗教人士带的帽子等。安全头盔则是专业护头用的。

❼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帽子上,为何总会有两根动物尾巴

在武侠古装剧中,那些游牧民族的首领们,一出场总是戴着动物皮毛做成的帽子。这本来无可厚非,这是游牧民族的天性。但是帽子的左右两侧都有一根动物尾巴,而且不分什么民族。辽国萧太后、金国完颜洪烈、西夏的李元昊和蒙古的铁木真,都是这个形象。那么,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否真的会佩戴这样的帽子呢。其实,这仅仅是一种文学形象。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原王朝的生产量比较发达,各种纺织品十分丰富。比如棉布、丝绸等等,这在中原王朝非常正常。但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生产力比较低,按照当时的水平,游牧民族根本无法自己生产纺织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游牧民族都是以皮毛做成的衣服为主。只有那种高级贵族才能穿丝绸衣服,这些丝绸都是从中原王朝进口的。在帽子上也是一样,中原王朝已经开始佩戴乌纱帽,而北方游牧民族没有这个水平。
在北方地区,冬季十分寒冷。游牧民族通常佩戴动物皮毛做出的帽子,一般以狐狸或者熊的皮毛为主。除了这些,帽子的左右两侧都会有一根动物尾巴。这是为了保暖,可以有效的保护脸部和耳朵。有的类似于现在的雷锋帽,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动物尾巴的长度一般到肩膀的部位,但是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情况被无限夸大。在一些电视剧中,贵族们都戴着皮毛做成的帽子,而且动物尾巴的长度一直延伸到了腰部。
认真的说,这就属于文学形象了。通过一些古墓壁画,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动物尾巴一般都是到达肩膀的部位,根本没有那么夸张。还有一个问题比较搞笑,在影视剧中,只要是游牧民族的政权,似乎都是这个形象。其实,辽国和金国贵族或许还有可能是这个形象,但是西夏和蒙古贵族完全不是这个套路。比如西夏贵族,在正常情况下,西夏贵族是不戴帽子的。至于蒙古贵族,他们的帽子有自己的风格。
最更无法理解的就是夏季服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游牧民族的贵族们,在夏天也戴着皮毛做成的帽子。虽然人家是游牧民族出身,但是也知道什么是冷热。大夏天戴皮帽子,没有这么傻的人。在真实的历史中,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之后,会被迅速的汉化。前两代或许还可以,但是在此之后的贵族,基本上会接受汉文化的东西。比如不可一世的大辽国,到了辽国的中后期,在各方面越来越汉化。
再比如清朝,那些八旗后代喜欢吹嘘自己祖宗当年从龙入关如何的威风。但是几代人下来,八旗子弟甚至连满语都不会说了。其实,清朝后期的几位皇帝,他们的满语说的也是一地鸡毛。所以说,游牧民族戴皮毛帽子仅仅是一种文学形象,真正进入中原之后,那些贵族们浑身绫罗绸缎,早就忘记了之前的老传统。如果哪位贵族还戴着皮帽子,肯定会被周边的贵族看不起。最后说一句,一些文学作品起到了误导的作用。

❽ 回族人戴的小帽子叫什么

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回回帽”或“礼拜帽”。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帽子的样式因教派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爱戴六角尖顶帽,六瓣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圆表示万教归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则喜爱戴缠头。

(8)游牧民族带的帽子是什么帽子扩展阅读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❾ 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人戴什么样的帽子

最典型而又最普遍的是一年四季常戴的、用羊毛毡制作的白毡帽。但是柯尔克孜族男女的帽子在样式和颜色上也有严格的区别。柯尔克孜族男子戴的帽子又分为黑毡帽、白毡帽和扎花布帽三种,扎花布帽主要是用驼绒毛制成,样式与白毡帽相同。黑毡帽是用黑羊毛绒擀制的一种帽子,其样子象礼帽。用羊毛制作的白毡帽,已经成为柯尔克孜人的标志,柯尔克孜男子一年四季多戴白毡帽,而且不同年龄的人戴的白毡帽也略有区别。老年人戴的不绣花,不缀缨穗,或缀蓝色缀穗;中年男子戴的绣黑、蓝色素花和简单图案,帽顶上缀红色缨穗;未婚的青年男子戴的是绣有红花和美丽图案,帽顶上缀有用金线高高束起的红缨缀;儿童戴的白毡帽顶部缀满各种珍珠玛瑙的大红穗,并绣有各种花草树木、鸟兽、山水等图案。要是有尊贵的客人来,柯尔克孜人还有赠送白毡帽的习惯。
柯尔克孜未婚女子一般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或用水獭、旱獭皮做的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红色大圆顶帽。年轻的已婚妇女喜扎红色、绿色的头巾,老年妇女多披白色长头巾或戴一种象似小花帽的扎织、平顶布帽。

❿ 少数民族代表头戴“小鹿头”,这帽子有什么来头

人们在看新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庄严的会议场合,居然有代表头上戴了一定“小鹿”帽子。因为看上去非常可爱,所以霎时间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很多人都想要代表头上戴的同款帽子。

其实这种帽子,名字叫做“狍头皮帽”,是部分少数民族专有的帽子。这种帽子很早之前就存在,它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用来取暖,二是用来狩猎,三是用来当装饰品。而狍头皮帽出现在会议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的会议上,蒙古代表就头戴狍头皮帽,和如今一样引起了网友关注。

3、狍头皮帽的来源

狍头皮帽是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无论是老人、成年人或者儿童,全都会戴着狍头皮帽。一是用来取暖,二是用来狩猎。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狍头皮帽的数量正在减少,只有部分人还会戴着它。

以前可能是生活必需品,现在更多是用来当装饰品。经过加工后,狍头皮会变成艺术品,这也象征着鄂伦春族的审美情趣。

另外可能会有人提到保护野生动物,需要注意的是,狍子利润非常高,在养殖技术过关、有相关许可的情况下,是允许家养的。代表头上戴的帽子,并不涉及到“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1414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1675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1108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1607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873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799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960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1356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669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