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古人冬天为什么不戴帽子

古人冬天为什么不戴帽子

发布时间: 2023-01-25 09:10:20

① 冬天和尚戴帽子

和尚是有僧帽的,不过现在很少见有和尚戴了。======================以下为网络中关于僧帽的内容=======================僧伽帽即僧帽。 宋 苏轼 《成伯家宴戏作》诗:“道士令严难继和,僧伽帽小却空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忏》,颩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 指比丘所用之帽子。又称头袖、头巾、禅巾、菩萨巾。根据《四分律》卷四十记载,佛陀听许比丘天寒头部寒冷头痛时,以毳或劫贝作裹头。除此之外,禁止比丘裹头。《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中说:“不得着帽为佛作礼。”又说,入室礼师之际,应当脱帽等礼节。 相传我国于南朝萧齐时代,宝志始冠布帽,后世遂称志公帽,而广用于禅林。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头巾”条下记载,头巾全长五尺三寸,前面长二尺八寸,背后长二尺五寸。 在日本佛教界,自古就使用头巾,相传桓武天皇曾赠缥帽给台密的最澄大师,故冠帽之习始自天台,其后广行于真言、净土诸宗之间。

②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服饰礼仪制度由来已久,古人戴帽有哪些讲究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且中国的服饰礼仪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古人戴帽子都有哪些讲究呢?在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人所戴帽子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的朝代,他们的帽子的戴法也有所不同。

三、综述

古人戴帽子是十分有讲究的,不同年龄,不同等级的人所戴的帽子是不同的。

③ 大雪寒意逼人,古人取暖有妙招

  • 01

    冬装和冬被

    棉花在我国的历史,据专家研究表明,棉花在北宋之后才开始在我国种植。也就是说,北宋以前的人们是没有使用过棉花的,甚至就连“棉”这个字,那都是从《宋书》中才开始有的,之前就只有“绵”,这也不难解释,丝织品一直都是我国一种很重要的“特产”。

    古人是非常聪明的,即使没有棉花,但是他们创造出了其它的保暖方法。大家都知道,古代人是很喜欢打猎的,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将暖和的动物皮毛做成衣服、毛毯用以御寒的事例。但动物的皮毛非常昂贵,比如狐裘、羊皮等,在古代,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

    那么那些普通人家是怎么御寒的呢?其实除了皮草以外,那些一般家畜的皮毛也是很厚实,可以保暖的,比如鸭绒、羊绒等等一些相对便宜的皮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用到的鸭绒被。而且鸭绒被即轻巧又暖和,相对于皮草而言不会过于厚重。不过这些东西也不是随便哪一户人家都能消费得起的,如果家境贫寒,就只有将诸如柳絮、芦花、稻草等东西缝进衣物或塞进被套中用以御寒。

    还有一种更加智慧的方法,由于实在没有钱来购买制作厚实的被子,他们发明了一种方法。就是将黄沙在锅中炒热,然后在铺到褥子下面,炒热的黄沙也可以提供一些热量。

    当然北宋之后,棉花传入我国,古人发现这种植物极其暖和,便大面积种植,纺花做棉衣、棉被。

    而棉袍,是古人过冬御寒的主要冬装之一,穿着时间最久。

    袍原本是一种御寒内衣,《释名·释衣服》称:“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内外两层,夹层里放入柔软的御寒填充物,就成了袍。

    古人最早说的袍,指的就是御寒的棉袍。但起初棉袍写作“绵袍”或“绵”,概因所用填充物的不同,并非是现代常用的棉絮,而是蚕丝质地的绵絮。

    中国何时开始穿袍的?

    从史料记载来看,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袍。在周代,袍的地位并不高,属于一种生活便装,而不作为礼服穿。由于御寒性能好,当时野外作战的士兵在冬天都“标配”有袍,所谓“战袍”即因此而来。这时袍的功能类似现代士兵所穿的“军大衣”。

    然而,冬天能拥有一件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诗歌叫《无衣》,诗的开头即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谁说我没有军服,我和你共有战袍呢,反映了当时秦国军队在物资困难的冬天,前方士兵只能两人合披一件袍抵御寒冷的情形。

    当然,袍也有高档与低档之分。如果夹层里所填的是“纩”,即新的高级天然蚕丝絮,称为“茧”;如填充的是“缊”,即絮头、细碎枲麻这些粗劣、陈旧的填充物的才叫“袍”,此即《礼记·玉藻》中所说的“纩为茧,缊为袍,禅为,帛为褶。”这种袍是穷人的御寒棉衣。

    棉裤,是古人御寒下身所着的又一重要冬装。清代着名小说家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中,出场的燕紫琼“身穿紫绸短祆,下穿紫绸棉裤,头上束着紫绸渔婆巾”。这虽然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却是时人冬天的流行装束:上穿棉袄,下着棉裤。

    由于宋朝时战争不断,所以统治阶级都会重视边防将士的冷暖。除了发薪水之外,也会赏赐衣物和炭火,这些东西也会根据地位不同有所差异。自然,禁军中负责拱卫京师的军队赏赐得就会好一些,材质上也是上等货。反倒是在边境最需要保暖的士兵条件差了很多,对于那些驻守在北方苦寒之地的将士,生活极为窘迫,甚至穿的是纸甲来取暖。

    说起纸衣大家可能会疑惑,纸做的衣服怎么取暖?其实这对于当时一些贫苦人群来说也是无奈之举。唐宋时期,农田大多用于种粮食,麻的种植就相对减少了。此时造纸术却开始发展起来,穷苦的人就不得已从中取材了。此时专门有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作“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必备首选之物。

    手套和帽子

    在保暖方面,古代人不仅考虑到了穿,也没有忘记手和头的保暖。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

    至于头部保暖,花样更多。明朝以前多在头上戴帕头保暖。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抹额又被成为勒子,成为民间妇女最爱的御寒物品,普通贫民和士庶阶层相比,只在材质、珠宝使用上有不同。贵族妇女还有“卧兔儿”或“昭君套”。在明朝,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

    说到帽子,古人并不将冬天戴的帽子称为棉帽,而叫“暖帽”,这一叫法在唐代使用最广。宋元后棉花普及种植,中间则填棉絮,遂成真正的棉帽。风帽其实是据胡帽设计改进的,在南北朝时已出现。由风帽改变而来的“突骑帽”是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冬天喜欢的又一式样,戴这种帽子另需在头顶系结布带,将发髻扎住。在唐代,最受欢迎的还是“胡帽”,此系列中的“蕃帽”为当时最流行款式之一。蕃帽是从西域过来的最好的“进口货”,帽两边有护耳,又称“搭耳帽”,冬天垂下来,刚好把两只耳朵护盖上,保暖性能很好。

    宋代时胡帽遇冷,汉魏时期大为流行的头巾再一次兴起。不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文人、官宦都喜欢扎头巾。这些所谓的巾其实上是软帽子,如以前属于巾类的幞头,虽然宋代仍呼其名,但早已变成了帽子。

    帽子在明朝开始大普及,明清时期人们冬天除了着棉袄、穿棉裤,还戴棉帽。明朝最为大众化的帽子则是名叫“六合一统”的小圆帽,它比“四方平定”巾出现要早。此帽由裁为六办的等比例布料缝合而成,下缀一道帽檐收口,官称“六合一统”。这种帽子因纹线、形状如西瓜,俗称“瓜皮帽”。这种瓜皮帽由朱元璋亲手设计。明陆深《豫章漫钞》记载,“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詹。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统’云尔。”

    火墙和地暖

    我们都知道白居易的一首古诗,叫《卖炭翁》,从这首诗当中,我们可以得知古人用最原始的方式——烧炭来取暖。

    春秋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

    当然了,所谓燎炉也不过是一个巨大的青铜器,里面丢一点炭火取暖。可是燎炉也终究有局限性,大户人家就开始往怎么让整个房子暖起来这上面动脑筋,于是不久后便出现了壁炉和火墙两种方法。原理也是很简单,墙内做一根管道通至灶台,灶台这边生火,自然便能将热气传到墙上以此取暖。只是虽然原理简单,但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承担起的,所以不管是壁炉还是火墙,多数应用于宫殿和贵族高官家中。

    火墙在那个年代自然已经算高端了,但是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椒房比起来,不管是成本还是技术上,都未免小巫见大巫。李善引在其着作《三辅黄图》中写道,“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也就是说这“既温又芬芳”的椒房,乃是汉代皇后的专属居所。虽然并不具备普及性,但也可以作为古人取暖黑科技的佐证之一。

    以上多数都是在房子上动手脚的大工程,能够享受这种“黑科技”的肯定都是非富即贵。到了明清的时候,在一些特殊的宫殿底下或者大户人家的屋子下面更是有着颇具规模的循环烟道,外接火坑生炭取暖,名曰“火地取暖”,也就是低配版的暖气。穷人百姓的话,真的受不了的也就只能稍微弄堆柴火烧烧,或者躲到一些冬暖夏凉的地窖里面,再就是多添一点稻草铺罢了。

    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72-527)在《水经注》中曾描述过河北的地暖,他说观鸡寺大堂的房基是石头做的。房基里面连通,从侧面屋外点火,热气往石头房基里流,大堂里就暖和了。

    道光皇帝有诗云:“暗热松枝地底烘。”暖地也是东暖阁、西暖阁名称的由来。诸如养心殿三希堂,里外两间各不过四平方米,极适于聚暖。

    火盆、火炉和火坑

    火墙和地暖都属于“大块头”,不是每户人家都能拥有的,不过还好,我们还有火盆、火炉和火坑。

    火盆主要有掐丝珐琅和铜鎏金两种。清宫档案中经常可以见到为掐丝珐琅火盆配座的记载。古人还会玩二合一:在火盆里烧松枝,可为居室添香,香薰暖气二合一,也会在火盆上放水,加湿版火盆。在取暖的同时可以给屋子增添香气,又可以保湿,不得不说,古人真是充满了智慧。

    至于火炉,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火炉的主要功能还是温温酒、热热菜等一些作用。

    火墙和地暖不仅可使白天温暖如春,尤其是在气温比白天低的夜晚,睡觉更是少不了。可这样的御寒方式耗费颇大,不是寻常人家都有能力可用的。所以解决他们的睡觉问题所采用的方式是火炕,它的发明算是解决了大多数古人在冬天睡觉的一个保暖大问题。因为到了深夜,火盆不敢放在屋内一直烧,一是有可能中毒,二是都睡着了要是发生火灾就麻烦了。所以火炕对于大家来说已是非常科学了,既保暖又安全。

    手炉和汤婆子

    但是之前我们就说过早就秦朝古代就有了用青铜器鼎做的燎炉,那么再缩小一下,就成为了另一件取暖圣器——手炉。

    手炉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之后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手炉除了提供“暖宝宝”的功能以外,在明清的宫殿里更是成为了一件冬日里的装饰品,所以你会看到古装剧中各位明争暗斗的娘娘们冬天都捧着一个精致别样、镶满花纹的手炉。

    手炉多为铜制、圆形,炉内烧炭,握于手中,暖手暖心。手炉是由火炉逐渐发展演变而来,自唐朝始创,到明朝中后期,手炉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可在清末以后,手炉工艺开始衰落,如今成为了众多收藏爱好者喜爱的艺术品。

    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怀中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在寒冷的冬天抱着精巧的手炉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了。

    有了手炉,自然便衍生出熏炉和足炉。故名思义,足炉是用来暖脚的。而熏炉则是古代的香薰机,也就是利用冒烟喷烟来做为室内的“空调”,顺带添点香料,既怡情又御寒,可谓一举两得,难怪南宋文学家谢惠连会在《雪赋》中写下“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这东西除了铜铁以外,小康家庭也会使用陶土制作,比较由此成本就下去了不少。

    跟手炉有相似之处的还有宋朝的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

    这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大多数百姓家都会有,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依然是很多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④ 古人没有棉衣,到了冬天他们是如何御寒的

古人没有棉衣,到了冬天他们有很多办法来御寒,比较常见的就是利用动物的皮毛来保暖,还有一种就是用动植物的絮状物如柳絮等来制成衣物来保暖,当然了还可以生炉子。

还有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生炉子,不过这种御寒方法只适合于室内,出了室内可就不合适了。不过这种却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现在也有许多人在用。当然了,古人为了御寒还可以戴帽子戴手套。毕竟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天生就是要适应环境的,所以御寒这点小事又有什么难的。

⑤ 冬天为什么一定要戴帽子 冬天必须要戴帽子吗

冬天戴帽子的好处,不仅仅是保暖,对头部的保护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头部的血管不抗冻,被冻着了会引起脑血管的萎缩,脑血管萎缩,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尽而引起疼痛反应,严重还会带来并发症。所以冬季要戴帽子的原因就在这。

⑥ “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这句古话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俗语文化也拥有极其深奥的道理。这些俗语都是老一辈人的生平经验,加上古人的经典言论的,所流传下来的一种民俗语言。俗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逐渐传承和发展。

俗语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自然规律、生活网络、做人道理等。每一条所以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每一条俗语都蕴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值得后人去学习和发扬。

古人云:“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说出了老祖宗的处世之道,也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大道理。



如今社会帽子是常见的一种饰品。冬天戴帽子为了保暖,夏天戴帽子为遮阳,古时候帽子象征着一个人的地位,欺负人的时候动他的帽子,无疑是在践踏他人的尊严

⑦ 立冬已到,古人的冬天是怎么度过的呢

  • 01

    冬字最初表示终结

    “冬”是“终”字的原型,是结束、终结的意思。它的甲骨文就像垂下的一条绳子,两端还打了个结。后来等人们分清四季以后,用它来代表冬季的“冬”。在一边加了个绞丝旁,造出一个新字——“终”,来表示结束。

    之后字形又演变成一个牢笼里面一个日字,把日光封闭起来,表示寒冷的意思。发展到小篆,字形改变就更大了,把里面的“日”去掉,并在下面加了一个“冰”字——不见太阳,又滴水成冰,指寒冷的冬季。《说文》解释:“冬,四时尽也。”冬是一年四季的终结。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总结出了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立冬预示冬天将至

    立冬节气并不是实际上的冬天,但古代民间习惯把它当作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是表示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以躲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古人根据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推测整个冬天的冷暖,比如流传至今的农谚:“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一冬温(暖冬)”。

    天子亲自迎接冬天

    立冬节气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往往要举行收获祭祀和丰年宴会来进行祝贺。

    从周代开始,在立冬日,天子会亲自率大臣们到北郊“迎冬”,并设坛举行祭祀仪式。回来后,还要奖赏和安抚为国家出过力的军烈属家庭以及抚恤孤寡老人。

    到了汉代,汉文帝在立冬日要赏赐文武百官锦制的小袄。魏文帝时期,要求官员们无论贵贱,在此时都要戴一种老百姓戴的大帽子,专门起名叫做温帽,表示冬天要来了,必须注意御寒。

    立冬这天要拜望老师

    从汉代开始,许多地方都流行在立冬举行“拜师”活动,也就是学生和家长提着礼品、点心去慰问老师。

    有的老师家每逢立冬,就会像过大节一样,要设宴招待前来拜望的学生。

    老师一般要在厅堂里挂上孔子像,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礼,嘴里念念有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仪式结束以后,学生还要帮着老师干些家务活。

    立冬“交子”吃饺子

    立冬到,草木凋零、动物冬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一说,但民间一直流传“立冬补冬”的习俗,以抵御冬天的严寒,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作。

    在我国南方,进入立冬这一天,人们爱吃鸡鸭鱼肉。而在北方,人们比较钟情于吃饺子。

    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儿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

    古人认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交替,正是“交子之时”。“交”就是交替、交接的意思。饺子一般都在立冬、大年三十新旧交接的时候吃。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是不能不吃的。

    自古立冬多诗情

    在全年的二十四个节气里,立冬属于最后的一拨。时光飞逝总免不了让人感伤,在我国的历代诗词歌赋中,也记载着许多立冬时节的景观和习俗。

    元朝的陆文圭的《立冬》诗说:“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立冬时,一般还不太冷,黄花红叶在风中摇摆,有十月小阳春之感。

⑧ 冬天要戴帽子吗

在寒冷的冬天,戴帽非常必要,然而,如果我们戴帽子非常随意,或者长期不清洗等,也会给人的健康带来损害。我们冬季戴帽子常见的误区主要有帽子长时间不清洗、随意脱帽戴帽以及经常乱戴帽子等。

首先,帽子应经常清洗,长时间不清洗帽子易致病。这是因为人的头皮上分布着丰富的皮脂腺,尤其是青壮年,皮脂腺非常旺盛,再加上出汗、沾染灰尘等,帽檐以及帽子衬里会变得油腻、肮脏,时间长了还会有一股臭味。这种环境下,嗜脂性腐生真菌很容易大量繁殖,将这样的帽子戴在头上,很容易引发毛囊炎等疾病。

其次,冬季我们外出进屋时,许多人往往一进屋就把帽子摘掉,或者是运动时稍一出汗就摘掉帽子,其实这种做法对我们的健康也很不利。因为冬季天气寒冷,摘帽前后热量的散失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异,出汗后或者一进屋就脱帽,会造成大量热量迅速散失,容易伤风感冒并导致脑血管疾病等。

再次,一些人觉得别人的帽子好看,就喜欢借来戴一戴试试,其实这一做法也很不科学。因为这样一来,如果帽子的主人长有头癣或者患有其他传染性疾病,帽子上也会沾染病菌,随意戴别人帽子或者将自己的帽子借给别人戴,都有可能造成传染,给人的健康带来隐患。

冬天戴帽子的好处

1. 利于保健

耳朵如果受凉的话,难免造成脑血管收缩,轻则会感到头昏、头痛,重则会发生意外。所以,不能小看帽子的保健功能。另外,像绒线帽、连衣帽等,还可以遮住并保护耳朵。

2. 利于保暖

为了防寒,人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和保暖鞋,但许多人没有戴帽子的习惯。殊不知,人体的头部也是很需要保暖的。特别是对于发量较少的女性来说,更需要帽子来保暖。冬帽的材质,可以是毛线、呢绒,或者羽绒服的连衣帽,反正质地要厚一些,保暖效果才好。

3. 美观功能

如果选购一顶漂亮、时尚一些的帽子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帽子的款式和颜色与服装相匹配,可以展现穿着的协调美观。另外,戴帽子还可以把你那多日未洗的的有你油腻头发藏起来,这是多么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
冬天戴帽子的注意事项

1. 忌久戴不洗

人的头皮富有皮脂腺,尤其是青壮年人,皮脂分泌旺盛,再加上出汗及灰尘粘附,很容易使帽檐内或衬里油腻污秽,有臭味,这是嗜脂性的腐生真菌的良好繁殖环境。这种不洁的帽子戴在头上,会因为与头皮摩擦引起毛囊炎。而且,汗液挥发后具有腐蚀性,容易使帽子变脆、褪色以至损坏。所以,帽子戴一段时间之后,就要用温热的肥皂水及软刷洗刷,最后再用温水或热水漂洗干净。

2. 忌过松过紧

帽子的大小,要同自己的头部相称。帽子太小,戴在头上过紧,不舒服,影响头部血液循环。帽子过大,不保暖,又容易脱落。一般选择帽子的时候,应考虑到头围的大小、头发所占的体积,以及帽子洗刷后的缩水变化。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时期,帽子选用时宜稍宽大些。老年人选帽子应注重实用。冬帽宜选用柔软舒适、轻便保暖的;夏天则最好选用轻巧、通风、色淡的。

3. 忌随便把帽子借给别人

有的人长有头癣或患有其他传染性疾病,帽子上往往沾有病菌。随便借给别人戴帽子,很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就受到传染。

4. 忌拿帽子作他用

帽子是戴在头上的保暖、保健用品,不可作为他用。有的人随便拿帽子有时当坐垫,有时当擦布拂灰尘,然后又立即戴在头上,这是很不卫生的。

5. 忌头发不干就戴帽子

女性的头发一般都很长,从浴室出来或理完发之后,不少女性往往不等头发干透,就将帽子戴在头上,意在防止伤风感冒。其实这样做是不当的。头湿未干,若即戴帽子,则湿邪无所散发,次数多了,便会产生上述症状。所以,头湿时不要急于戴帽,待头发干后,再戴帽子为宜。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1413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1664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1106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1604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872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797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951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1355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667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1053